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沉迷手機,其實都是因為家長,有5種教育方式,不可取

孩子沉迷手機無法自拔是現在普遍存在讓家長和學校傷透腦筋的社會問題。

家長給孩子購置手機的目的是讓孩子上網課學習用的, 卻沒想到常常發生成績不升反降、學習興趣逐漸降低、沉迷手機沒節制的負面影響。

由於要上網課檢查作業方便, 李女士為國小五年級的兒子購置了手機。

看著平時調皮的兒子能夠安靜坐下來學習, 李女士還挺欣慰, 一開始她也會懷疑兒子會不會在她不在時玩遊戲根本不是學習。

但幾次突擊檢查她都看到螢幕裡是老師講課的畫面才放心。 可兩個月過去了,

兒子的成績是直線下滑, 並因為近視不得不戴上了眼鏡。

她仔細檢查才發現, 每次兒子讓她看到的螢幕都是他提前錄好的只有幾分鐘的視訊, 而遊戲介面是隱藏起來的。

而且, 兒子是用的她的身份證註冊的遊戲帳號。 找到原因後, 李女士不知是該為兒子的欺瞞發怒還是為他這一系列「聰明」的操作而高興了。

現代是資訊技術的網路時代, 手機若是使用得好, 不比任何學習工具的效率低。 可即使成人都無法抵擋手機的誘惑難免深陷其中, 更不要說自製力十分差的孩子們了。

要想找到青少年與遊戲問題科學相處的解決方案, 家長首先需要弄清楚一個問題:接觸手機的孩子那麼多, 為什麼有的孩子就能夠只把手機當成放鬆和鍛煉心智的工具, 而有的孩子就會沉迷其中, 被遊戲所掌控?

手機確實很有吸引力

孩子容易沉迷手機, 最簡單的原因, 就是手機裡的功能確實很好玩, 可以從視、聽等各方面給孩子帶來樂趣和愉悅的感覺, 能夠幫助孩子有效達到放鬆娛樂的目的。

孩子天生對色彩斑斕的物品感興趣, 反過來, 豐富分色彩也能刺激孩子視覺神經的發展, 增加他的視覺敏感范圍。 同時對於孩子來講, 動的東西比靜的東西更能吸引他的注意, 手機就同時滿足了這兩點。

當然, 為了讓手機變得好玩, 很多遊戲開發商都在潛心研究怎樣才能讓使用者在自家的軟體上花費更多的時間。 我們以遊戲為例, 遊戲的開發和設計是一項很深的學問, 最簡單的遊戲設計, 也蘊含著心理學知識的應用。

流行度高的遊戲是如何吸引到孩子來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的呢?至少有這樣一些共同要素:

入門簡單, 上手容易;回饋即時, 規則清晰;豐富排名機制;環環相扣的小目標;無限次的重複試誤機會;團隊協作,

提升歸屬感......

這麼多精心的設計, 別說孩子們了, 就連成人都會欲罷不能。 這就提示我們, 若想要孩子不被手機「勾走」, 至少可以儘量減少孩子接觸手機的機會。 因為眼不見為淨, 孩子看不到也就減少被吸引的可能性。

家長躺在沙發上拿著手機哪怕是處理公務, 也會激發起孩子玩手機的願望。 更別說家長刷著短視訊、玩著遊戲, 聲音再外放一下, 就像美食散發著誘人的香味一樣, 本身對孩子就是極大的刺激, 讓他們難以阻擋。

所以, 要想孩子少玩, 父母自己一定要做到在孩子面前少玩甚至不玩。

不良家庭教養方式可能將孩子推向手機懷抱

以往研究發現, 家庭內部的衝突越是頻發、越是激烈、越是無法解決, 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就越大。 當父母發生衝突的內容與孩子有關時, 孩子的心理痛苦會更深, 也就更有可能把長時間玩遊戲作為應對痛苦的解決方案。 我們在工作中甚至發現了這樣的現象:孩子對遊戲越是沉迷, 他在家庭中缺失的東西越多。

家庭中哪些不良的教養方式,更可能導致孩子沉迷手機呢?

一、觀點多元,規則不清,衝突頻發——很多家庭裡都是三代同堂,父母、祖父母共同參與孩子的養育和管理,三代人因為成長環境與生活背景的不同,觀念和習慣上有著大量的衝突和矛盾。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在家庭衝突頻發的背景下,逃到一個規則簡單、解決衝突的方式也很直接的手機虛擬世界,可以說是很自然的選擇。

所以,如果想要孩子不依賴手機,就有必要營造一個溫馨的環境,明確的家庭規則,統一的教養要求。我們可以用召開家庭會議、明確家庭規則、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產生衝突等方式,去達到這一效果。

二、回饋模糊,方式單調——遊戲從不吝於給玩家回饋,玩家一個簡單的進步,遊戲系統恨不得歡呼雀躍、昭告天下。但在很多家庭中,孩子很少能得到家長及時和具體的回饋,尤其是在做對、做好事情的時候,很少能夠得到積極正向的鼓勵。如果有,可能也是很籠統的「還不錯」,顯得缺乏誠意。孩子做錯了事情,很多家長也是懲罰在前,甚至不給孩子解釋懲罰的原因。

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更願意線上下跟父母多溝通,就需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具體地給孩子積極的回饋,也不要吝嗇對孩子的欣賞。即使是要批評和懲罰孩子,也要說清楚到底孩子做錯了什麼,以及應該往哪個方向改正,否則懲罰只會傷害親子關係,給孩子留下陰影,卻起不到任何正向教育的作用。

三、目標過於遠大,平時無成就感——生活中也不乏家長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設定一個過於遠大的目標。對於這些心智尚未成熟、自控和自我激勵能力尚弱的兒童青少年,他們很難盯著一個很遠的目標來約束當下的行為。反觀遊戲設計,從來不會讓玩家覺得有一秒鐘是在無所事事,每個時刻都有適合其當前級別或角色的任務,以及只要努力就可完成的小目標,時刻不忘增加玩家的成就感。

所以,如果想要孩子在生活中就體驗到成就感,而不是退而求其次地尋求一個虛擬世界的認可,就需要我們為孩子拆解那些通過努力比較容易達到的目標,肯定孩子的付出和努力,讓孩子體會到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也是有能力的,有價值的。

四、難以容忍孩子的「試誤」——在不斷嘗試犯錯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和技能,可以說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最自然的學習方式。而遊戲可以溫和而無條件地為孩子提供無限次的重複試誤的機會。在家庭中呢?恐怕孩子從小聽到更多的都是禁止性的命令:別摔著!別動這個!別幹那個!別吵!別鬧!別哭……孩子一旦真的犯錯,尤其是犯重複的錯誤,極易激發家長的厭煩和憤怒情緒。

這就需要我們的家長朋友給到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嘗試的空間,從更深的層面來講,需要我們家長朋友接納自己的平凡,接納孩子的有限性。大家回顧一下自己的成長道路就會知道,有些道理,即使父母給我們講了無數遍,也不如我們自己吃一次虧記得牢。在小事上多受一些挫折,也能增加孩子抗擊逆境的能力。

五、缺少歸屬感和自主性——遊戲中團隊協作、玩家互助的設計能夠大大滿足孩子與同伴交流協作的需求,也能讓孩子感受到在一個大環境下,歸屬於一個小集體的溫暖和榮譽感、責任感。但在有的家庭當中,家長用於控制孩子的方法是「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做了這樣的事,我沒有你這樣的孩子」等,極大地威脅了孩子對家庭的歸屬感。

希望家長能夠注意到,在任何時候都不要以切斷關係、拋棄孩子作為威脅孩子的手段。同時,要鼓勵孩子多多建立線下的人際關係,在一些結果無傷大雅的場合裡,多一些自主嘗試的空間。這個過程中即使有一些不理想的結果出現,也不要緊。孩子也可以學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所以,沉迷於電子產品,跟其他嚴重的心理行為問題一樣,在根本上,其實是深層心理需求沒有能得到滿足的結果,尤其是在家庭當中沒有辦法獲得相應的心理營養的結果。當然,我們把這些特點總結出來,絕不是為了歸咎于父母,而是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清晰地瞭解孩子所處的狀況,以便有針對性地調整和改變,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那麼説明孩子合理適度地使用電子產品呢?

1、與孩子約定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專家建議孩子:每次玩電子設備的時間不超過30分鐘,每天玩電子設備的時間不超過兩小時。

2、與孩子約定每天戶外活動的時間。

孩子每天都必須進行戶外活動,每次戶外活動時間不少於兩小時。如果今天孩子不想進行戶外活動,那麼家長可以收回今天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

3、家長需幫助孩子挑選節目,不能讓孩子隨意選擇。

電子設備中有很多節目,有些節目不適合兒童觀看,孩子沒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因此,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挑選適合孩子觀看的內容。

4、家長盡可能陪同孩子一起使用電子產品。

即使家長給孩子選擇了適合他觀看的節目,也儘量不要讓他自己觀看,因為很多兒童節目對孩子的引導是多面的,家長應該在旁正確指導,同時家長的指導也讓孩子不易沉浸在電子設備中,這樣有利於孩子分清虛擬和現實。

約定電子設備使用規則、規定戶外活動時間、家長幫助挑選節目以及陪同觀看,只要堅持這四個原則,就能讓孩子合理、適度地使用電子設備。而合理、適度地使用電子設備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擁有更高的競爭力。

家庭中哪些不良的教養方式,更可能導致孩子沉迷手機呢?

一、觀點多元,規則不清,衝突頻發——很多家庭裡都是三代同堂,父母、祖父母共同參與孩子的養育和管理,三代人因為成長環境與生活背景的不同,觀念和習慣上有著大量的衝突和矛盾。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在家庭衝突頻發的背景下,逃到一個規則簡單、解決衝突的方式也很直接的手機虛擬世界,可以說是很自然的選擇。

所以,如果想要孩子不依賴手機,就有必要營造一個溫馨的環境,明確的家庭規則,統一的教養要求。我們可以用召開家庭會議、明確家庭規則、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產生衝突等方式,去達到這一效果。

二、回饋模糊,方式單調——遊戲從不吝於給玩家回饋,玩家一個簡單的進步,遊戲系統恨不得歡呼雀躍、昭告天下。但在很多家庭中,孩子很少能得到家長及時和具體的回饋,尤其是在做對、做好事情的時候,很少能夠得到積極正向的鼓勵。如果有,可能也是很籠統的「還不錯」,顯得缺乏誠意。孩子做錯了事情,很多家長也是懲罰在前,甚至不給孩子解釋懲罰的原因。

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更願意線上下跟父母多溝通,就需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具體地給孩子積極的回饋,也不要吝嗇對孩子的欣賞。即使是要批評和懲罰孩子,也要說清楚到底孩子做錯了什麼,以及應該往哪個方向改正,否則懲罰只會傷害親子關係,給孩子留下陰影,卻起不到任何正向教育的作用。

三、目標過於遠大,平時無成就感——生活中也不乏家長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設定一個過於遠大的目標。對於這些心智尚未成熟、自控和自我激勵能力尚弱的兒童青少年,他們很難盯著一個很遠的目標來約束當下的行為。反觀遊戲設計,從來不會讓玩家覺得有一秒鐘是在無所事事,每個時刻都有適合其當前級別或角色的任務,以及只要努力就可完成的小目標,時刻不忘增加玩家的成就感。

所以,如果想要孩子在生活中就體驗到成就感,而不是退而求其次地尋求一個虛擬世界的認可,就需要我們為孩子拆解那些通過努力比較容易達到的目標,肯定孩子的付出和努力,讓孩子體會到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也是有能力的,有價值的。

四、難以容忍孩子的「試誤」——在不斷嘗試犯錯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和技能,可以說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最自然的學習方式。而遊戲可以溫和而無條件地為孩子提供無限次的重複試誤的機會。在家庭中呢?恐怕孩子從小聽到更多的都是禁止性的命令:別摔著!別動這個!別幹那個!別吵!別鬧!別哭……孩子一旦真的犯錯,尤其是犯重複的錯誤,極易激發家長的厭煩和憤怒情緒。

這就需要我們的家長朋友給到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嘗試的空間,從更深的層面來講,需要我們家長朋友接納自己的平凡,接納孩子的有限性。大家回顧一下自己的成長道路就會知道,有些道理,即使父母給我們講了無數遍,也不如我們自己吃一次虧記得牢。在小事上多受一些挫折,也能增加孩子抗擊逆境的能力。

五、缺少歸屬感和自主性——遊戲中團隊協作、玩家互助的設計能夠大大滿足孩子與同伴交流協作的需求,也能讓孩子感受到在一個大環境下,歸屬於一個小集體的溫暖和榮譽感、責任感。但在有的家庭當中,家長用於控制孩子的方法是「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做了這樣的事,我沒有你這樣的孩子」等,極大地威脅了孩子對家庭的歸屬感。

希望家長能夠注意到,在任何時候都不要以切斷關係、拋棄孩子作為威脅孩子的手段。同時,要鼓勵孩子多多建立線下的人際關係,在一些結果無傷大雅的場合裡,多一些自主嘗試的空間。這個過程中即使有一些不理想的結果出現,也不要緊。孩子也可以學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所以,沉迷於電子產品,跟其他嚴重的心理行為問題一樣,在根本上,其實是深層心理需求沒有能得到滿足的結果,尤其是在家庭當中沒有辦法獲得相應的心理營養的結果。當然,我們把這些特點總結出來,絕不是為了歸咎于父母,而是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清晰地瞭解孩子所處的狀況,以便有針對性地調整和改變,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那麼説明孩子合理適度地使用電子產品呢?

1、與孩子約定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專家建議孩子:每次玩電子設備的時間不超過30分鐘,每天玩電子設備的時間不超過兩小時。

2、與孩子約定每天戶外活動的時間。

孩子每天都必須進行戶外活動,每次戶外活動時間不少於兩小時。如果今天孩子不想進行戶外活動,那麼家長可以收回今天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

3、家長需幫助孩子挑選節目,不能讓孩子隨意選擇。

電子設備中有很多節目,有些節目不適合兒童觀看,孩子沒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因此,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挑選適合孩子觀看的內容。

4、家長盡可能陪同孩子一起使用電子產品。

即使家長給孩子選擇了適合他觀看的節目,也儘量不要讓他自己觀看,因為很多兒童節目對孩子的引導是多面的,家長應該在旁正確指導,同時家長的指導也讓孩子不易沉浸在電子設備中,這樣有利於孩子分清虛擬和現實。

約定電子設備使用規則、規定戶外活動時間、家長幫助挑選節目以及陪同觀看,只要堅持這四個原則,就能讓孩子合理、適度地使用電子設備。而合理、適度地使用電子設備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擁有更高的競爭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