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只有一顆,裝不下太多人】判斷一個人值不值得深交,看5點就夠了

白巖松曾說:

「人品是最高的學位, 德與才的統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 」

一個人品好的人, 值得我們託付一生。

但有時我們容易被虛偽的面具所欺騙, 真心付出卻被辜負。

其實, 識人也是有技巧的, 戰國時期政治家李克便總結出「識人五法」:

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

一個人, 對朋友、對錢財、對弱者、對困境的態度裡, 包含著他的人品。

1.居視其所親:看他平常都與誰在一起

曾國藩曾言:

「擇友乃人生第一要義。 一生之成敗, 皆關乎朋友之賢乎, 不可不慎也。 」

因為親近什麼樣的人, 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 亦變為那樣的人:

親近執行力強的人, 往往會受其感導, 遠離拖延;

親近積極樂觀的人, 常常會受其浸染, 遠離消極;

反之, 親近遇事悲觀, 善抱怨的人, 也會受其影響, 正所謂「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魏晉時期名臣傅玄深諳此道,

在受皇帝託付, 教導太子時, 便十分重視太子身邊人的品行。

當時, 太子年幼, 身邊皆是「有所求」之人, 太子不好好讀書, 他們從不規勸, 太子捉弄老師, 他們還會阿諛奉承。

太子在這些人的盲目「誇耀」下, 越發貪玩。

傅玄看在眼裡, 急在心裡, 語重心長地對太子說:「想要成為一個好皇帝, 一定要接近正派的人。 」

因為接近正人君子, 便會聽到很多符合道義的話, 不知不覺中, 行為也會逐漸規范;

而接近小人, 就如同進入賣鮑魚的店, 時間長了, 蘭花的香味亦無法聞到。

太子聽了傅玄所說的話, 終於明白為什麼自己平時任性貪玩, 自己不覺得錯, 身邊也沒有人勸誡了。

的確如此, 你身處什麼樣的「朋友圈」, 往往便會擁有什麼樣的人生。

所以,

聰明的人, 往往會選擇與智者同行;仁愛的人, 往往會與善者為伴;方正的人, 往往會與廉者為伍。

所以, 與人相交前, 先看對方所親近的人, 不僅能看出對方的處世方式, 亦能看出對方當下的思維認知。

2.富視其所與:看他如何支配自己的財富

一個人花錢的方式,

往往會暴露出內心的層次。

如《水滸傳》中的宋江, 把錢花在「義」字上, 收穫兄弟情誼;

「紅頂商人」胡雪巖, 把錢花在「世故」上, 收穫事業「綠卡」;

《紅樓夢》中的賈璉, 則把錢花在「情」字上, 時時傷害妻子心。

層次高下, 可見一斑。

內心層次高的人, 常常會成為錢的主人, 讓其成為夢想的墊腳石。

反之, 便會讓金錢操控內心, 使生活難堪。

聽朋友講過一個故事:

她曾經的一個朋友, 很喜歡買各種奢侈品, 化妝品一定要買最好的, 手機一定要買最新款的。

自己的生活費用完了就去網上貸款, 最後還不過來就找她們借。 借也不是問題, 問題是借了一次又一次, 等她們工作了還專門找她們發薪日借錢。

朋友們又不是搖錢樹, 前前後後每個人都給她借了幾萬了。

說也不要她還了, 但是真的沒錢借給她了。

她竟然還進行道德綁架說:虧我還把你們當成最好的朋友, 連一點錢都不願意借給我。

最後, 大家不約而同地把她拉黑了。

思想家盧梭說:

「我們手裡的金錢應當是保持自由、實現價值的一種工具;而不是看重金錢, 直到使自己成為金錢的奴隸。 」

一個可以讓財富為其服務, 可以成為金錢主人的人, 內心必有乾坤。

這樣的人, 有規劃、能自控、對生活認真, 對人生負責, 是值得深交的人。

3.達視其所舉:看他如何對待比自己弱勢的人

聽過這樣一句話:

「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絕不是一個沒有脾氣的人,只是不會把脾氣發到一個比自己弱的人身上。

一個人對待弱者的態度,就是你真實的教養。」

想要看清一個人的修養,不要看他如何對待強者,而是要看他如何與弱者相處。

尤其是行走在人生上坡路時,依然能尊重弱者的人,最讓人敬重。

曾看到一個故事,深受感觸:

一位年老的富豪在飯店吃完飯後,提出見廚師一面的要求。廚師以為富豪是對飯菜不滿意,忐忑地來到前廳。

沒想到的是,富豪友善地站起來,握著廚師的手說:「你做得很美味,只是我年紀大了,不能吃太多。怕你多想,特意給你說一聲。」

廚師瞬間被感動了。

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哪怕身居高處,也不會肆意對待比自己弱的人。

這是從內散發的善良,是不可小覷的涵養,更是正直可靠的標誌。

宋仁宗在對待弱者時,便常在細節中,體現出包容寬厚的品德來。

在一次用餐時,他吃到了一粒沙子,儘管牙齒極為疼痛,他也不忘囑咐身邊的宮女:

「千萬不要把我吃到沙子的事說出去,這可是死罪!」

在一次散步時,他雖口乾舌燥,但還是忍耐著回到宮中,才匆忙叫人端水來。有人問及,他說:

「我看了多次,但都沒有發現準備好的水壺,如果我一問,必然有人要受到責罰,所以便忍著渴回來再喝。」

面對弱者,能包容一些非原則性錯誤,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這便是深入骨髓的善良,也是成功者必備的品格。

這樣的人,是真正的強者,更是最值得相交的人。

4.窘視其所不為:看他在困境時的操守

身處困境、依然可以堅守初心,有所為亦有所不為的人,是有底線的人。

他們不會因為身處困境而忘記做人的分寸,也不會因為深陷泥潭而自暴自棄,放任自我。

如此之人,哪怕物質貧瘠,內心也足夠豐盈。

被朱元璋稱為是「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便是這樣一個人。

他從小喜歡讀書,卻因為家境貧寒,沒有辦法買書。此時借書便成了唯一的選擇。

宋濂問別人借書的時候,總是會提前說好還書的時間,並嚴格執行,從不違約。

一次,他借到了一本非常不錯的書,便熬夜抄起來。

母親心疼他,勸他不著急抄書,反正人家也不等這本書要看。

宋濂卻說:

「不管人家要不要看這本書,期限到了,就要還回去,這是信用問題。」

對於宋濂來說,生存環境的惡劣,生活條件的苛刻,都不是放任底線的藉口。

要知道,一旦放任自己放棄底線,那便是沉淪的開始,就如作家卡爾維諾所說:

「一旦你放棄了某種你原以為是根本的東西,你就會發現你還可以放棄其他東西,以後又有許多其他東西可以放棄。

要守住底線,底線一旦被突破了一次,就很難再有底線了。」

所以,身穿舊棉襖的宋濂,不畏懼寒冬,哪怕下著鵝毛大雪,也不會爽約。

這樣一個嚴格要求自己的人,不向困難低頭,不向生活妥協,是值得相交的。

5.貧視其所不取:看他在貧困時是否取不義之財

人窮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窮志短」。

很多窮人,只是出生很窮,人生的起點很低,但未來的成績不一定很小。

「寒門出貴子」,那些窮人的家庭,往往培養了奮鬥不息的孩子,家風是優良的。

古語雲:「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當人處於貧窮的處境時,窘境會讓金錢變得格外重要。

此時,依然能堅守「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者,為真君子。

查理·芒格曾說:

「你想要得到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就是讓你自己配得上它。」

不管是希望得到財富,還是獲得更大的追求,修身養性,愛財有道,才是真諦。

古時候,有一位窮書生,常常會為了蠅頭小利而想辦法占別人的便宜。

有一天,他路過一家書店,其中有一位年輕人在掏錢時,不小心掉了一個銅錢。

書生看到後,連忙用腳踩住,然後悄悄撿起了錢。

後來,這位書生得到一位官員的賞識,一路高歌進入朝堂。

卻沒有想到,當年占別人便宜的事情,亦被抖落出來,大家紛紛彈劾,認為這種佔便宜,是「貪」的開端。

其中還有大臣提及書店之事:

「你還記得當年在書店的事情嗎?你當時連這點錢都要占為己有,這當了官,百姓豈不是遭殃了?」

最終,書生只能慚愧地辭去官職。正如《菜根譚》中所說:

「非分之福,無故之獲,非造物之釣餌,即人世之機阱。此處著眼不高,鮮不墮彼術中矣。」

當一個人身處貧窮時,潔身自好,才能迎來真正的富足,亦能收穫真心相待的人。

窮,但是有骨氣的人,失敗了,也會迅速爬起來,這樣的人,值得深交;

窮,還愛占小便宜的人,就是真正的沒出息,以後就少交往為好。

象山先生陸九淵在《陸象山全集》中有言:

「事之至難,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誠能知人,則天下無餘事矣。」

這世上,最難的事,莫過於清晰地瞭解他人。

許多人,不值得自己為之駐留的,該遠離就遠離,千萬不要視如珍寶。

有些人該珍惜,要捧在手心,不要丟失這段最美好的友誼。

有人說,最好的朋友,是出世的智者,入世的強者,正常而陽光的普通人。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經由修煉,擁有一雙「火眼金睛」,把寶貴的時間,留給值得的人。

3.達視其所舉:看他如何對待比自己弱勢的人

聽過這樣一句話:

「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絕不是一個沒有脾氣的人,只是不會把脾氣發到一個比自己弱的人身上。

一個人對待弱者的態度,就是你真實的教養。」

想要看清一個人的修養,不要看他如何對待強者,而是要看他如何與弱者相處。

尤其是行走在人生上坡路時,依然能尊重弱者的人,最讓人敬重。

曾看到一個故事,深受感觸:

一位年老的富豪在飯店吃完飯後,提出見廚師一面的要求。廚師以為富豪是對飯菜不滿意,忐忑地來到前廳。

沒想到的是,富豪友善地站起來,握著廚師的手說:「你做得很美味,只是我年紀大了,不能吃太多。怕你多想,特意給你說一聲。」

廚師瞬間被感動了。

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哪怕身居高處,也不會肆意對待比自己弱的人。

這是從內散發的善良,是不可小覷的涵養,更是正直可靠的標誌。

宋仁宗在對待弱者時,便常在細節中,體現出包容寬厚的品德來。

在一次用餐時,他吃到了一粒沙子,儘管牙齒極為疼痛,他也不忘囑咐身邊的宮女:

「千萬不要把我吃到沙子的事說出去,這可是死罪!」

在一次散步時,他雖口乾舌燥,但還是忍耐著回到宮中,才匆忙叫人端水來。有人問及,他說:

「我看了多次,但都沒有發現準備好的水壺,如果我一問,必然有人要受到責罰,所以便忍著渴回來再喝。」

面對弱者,能包容一些非原則性錯誤,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這便是深入骨髓的善良,也是成功者必備的品格。

這樣的人,是真正的強者,更是最值得相交的人。

4.窘視其所不為:看他在困境時的操守

身處困境、依然可以堅守初心,有所為亦有所不為的人,是有底線的人。

他們不會因為身處困境而忘記做人的分寸,也不會因為深陷泥潭而自暴自棄,放任自我。

如此之人,哪怕物質貧瘠,內心也足夠豐盈。

被朱元璋稱為是「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便是這樣一個人。

他從小喜歡讀書,卻因為家境貧寒,沒有辦法買書。此時借書便成了唯一的選擇。

宋濂問別人借書的時候,總是會提前說好還書的時間,並嚴格執行,從不違約。

一次,他借到了一本非常不錯的書,便熬夜抄起來。

母親心疼他,勸他不著急抄書,反正人家也不等這本書要看。

宋濂卻說:

「不管人家要不要看這本書,期限到了,就要還回去,這是信用問題。」

對於宋濂來說,生存環境的惡劣,生活條件的苛刻,都不是放任底線的藉口。

要知道,一旦放任自己放棄底線,那便是沉淪的開始,就如作家卡爾維諾所說:

「一旦你放棄了某種你原以為是根本的東西,你就會發現你還可以放棄其他東西,以後又有許多其他東西可以放棄。

要守住底線,底線一旦被突破了一次,就很難再有底線了。」

所以,身穿舊棉襖的宋濂,不畏懼寒冬,哪怕下著鵝毛大雪,也不會爽約。

這樣一個嚴格要求自己的人,不向困難低頭,不向生活妥協,是值得相交的。

5.貧視其所不取:看他在貧困時是否取不義之財

人窮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窮志短」。

很多窮人,只是出生很窮,人生的起點很低,但未來的成績不一定很小。

「寒門出貴子」,那些窮人的家庭,往往培養了奮鬥不息的孩子,家風是優良的。

古語雲:「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當人處於貧窮的處境時,窘境會讓金錢變得格外重要。

此時,依然能堅守「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者,為真君子。

查理·芒格曾說:

「你想要得到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就是讓你自己配得上它。」

不管是希望得到財富,還是獲得更大的追求,修身養性,愛財有道,才是真諦。

古時候,有一位窮書生,常常會為了蠅頭小利而想辦法占別人的便宜。

有一天,他路過一家書店,其中有一位年輕人在掏錢時,不小心掉了一個銅錢。

書生看到後,連忙用腳踩住,然後悄悄撿起了錢。

後來,這位書生得到一位官員的賞識,一路高歌進入朝堂。

卻沒有想到,當年占別人便宜的事情,亦被抖落出來,大家紛紛彈劾,認為這種佔便宜,是「貪」的開端。

其中還有大臣提及書店之事:

「你還記得當年在書店的事情嗎?你當時連這點錢都要占為己有,這當了官,百姓豈不是遭殃了?」

最終,書生只能慚愧地辭去官職。正如《菜根譚》中所說:

「非分之福,無故之獲,非造物之釣餌,即人世之機阱。此處著眼不高,鮮不墮彼術中矣。」

當一個人身處貧窮時,潔身自好,才能迎來真正的富足,亦能收穫真心相待的人。

窮,但是有骨氣的人,失敗了,也會迅速爬起來,這樣的人,值得深交;

窮,還愛占小便宜的人,就是真正的沒出息,以後就少交往為好。

象山先生陸九淵在《陸象山全集》中有言:

「事之至難,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誠能知人,則天下無餘事矣。」

這世上,最難的事,莫過於清晰地瞭解他人。

許多人,不值得自己為之駐留的,該遠離就遠離,千萬不要視如珍寶。

有些人該珍惜,要捧在手心,不要丟失這段最美好的友誼。

有人說,最好的朋友,是出世的智者,入世的強者,正常而陽光的普通人。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經由修煉,擁有一雙「火眼金睛」,把寶貴的時間,留給值得的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