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新聞»正文

巴生善心人士出錢出力只為“讓弱勢群體有飯吃”,同時也觀盡了“眾生相”

直到最近, 馬來西亞比東南亞其他國家更好地處理了新冠肺炎大流行的經濟影響;然而, 衛生緊急情況開始嚴重影響其出口導向的貿易和制造業。

隨著大馬新型冠狀病毒病例的增加, 外國市場正在萎縮, 跨國公司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地方, 使馬來西亞經濟陷入困境。 人民也有很多填不飽肚子。

莊雪梅早前是一人包辦完煮食、裝飯和派飯過程, 幾乎忙不過來。

(巴生17日訊)“先把人喂飽了, 讓他不至于脾氣暴躁和焦慮, 也減少社會問題發生。 ”

巴生區冠病疫情嚴重, 令生計陷困的貧苦大眾對伙食和物資需求增加, 幸好巴生不乏出錢出力的善心人士, 除了踴躍捐贈物資和捐錢贊助, 也有系統化的團隊和個人每日派飯, 讓弱勢家庭、外勞、難民、流浪者和年邁單身者等, 不至于餓壞, 間接幫助減少罪案的產生。

善心組織和個人每天移交給“馬鈴薯叔叔巴生團隊”的飯盒, 都會先放在莊佩佩家門前, 讓住家附近的有需要人士領取后, 她之后轉派給池龍花園和南方鎮的貧窮群體。

不過, 派飯、派物資也可說觀盡了眾生相, 有少數人和家庭會從不同組織重復領取物資, 使得部分資源特別集中在少數受惠者身上、有者會特別要求肉類、牙膏、牙刷等日用品、有者是全家當吃免費餐心態、有者挑剔伙食,

吃膩了寧可不要、有者甚至要把多余的物資丟掉或轉送, 這些狀況都讓派送者感到無奈甚至氣憤。

無論如何, 善心人士的派送物資和伙食義舉, 解決了滯留在巴生這座工業城許多弱勢群體的燃眉之急;同時幫助小販在此經濟不景之際賣出更多伙食, 等同支撐小販生計, 收雙贏之效。

流落街頭的母子獲得盒飯裹腹, 讓派飯者也因助人一臂之力, 感到窩心。

朱國強:日派100至300飯盒

“馬鈴薯叔叔(關志庭)”巴生團隊隊長朱國強(39歲)透露, 團隊做了兩個多月的派飯派物資工作, 平均每天會通過旗下3至5人, 在巴生各區派出100至300份飯盒給有需要人士, 并觀察到隨著疫情嚴峻, 需要伙食和物資的人都在不斷增加。

他向《大都會》社區報記者形容, 巴生不乏善心人士和組織, 基本上弱勢群體都還是會有飯吃、不會餓壞。 一些需要物資的人士致電給馬鈴薯叔叔求助, 也會轉由巴生團隊跟進派送物資。

他表示, 基于當前疫情嚴重, 所以把過去逐一派送飯盒的方式, 改為一次過把伙食交給接頭人或慈善組織負責人, 再由他們各別轉派, 以減少和太多人接觸的染疫風險。

派飯善心人士為在疫情下的弱勢家庭送暖, 不至于餓肚子。

“我們把派飯的訊息放上臉書, 都會獲得熱心人士主動贊助和捐款。一些是三幾好友湊錢或籌款跟經濟飯檔小販買伙食、一些由小販募款后自己煮伙食報效,他們都交給我們負責派送午餐和晚餐。”

結合社警分隊力量派送

也是武吉丁宜2人民社警協會主席的他說,基于關志庭也是大馬人民社警協會主席,所以結合全馬各地的社警分隊力量做派送工作,在受惠目標方面更加精準明確。

派了2個月 看盡眾生相

朱國強坦言,派飯和派送物資的2個月來,也讓他看盡了眾生相。印象深刻莫過于有一名受惠者要求特定品牌的奶粉,但他向對方解釋這些都是捐助品,無從指定后,對方沒說什么則收下,不料之后卻傳出他送出的奶粉要被該人轉讓給其他組織,令他氣憤難平。

“我聽說那名受惠者先是要把多余的奶粉丟掉,之后則說要轉送給巴生區的另一派送物資組織。我知道后很生氣,直接去他家索回不要的奶粉,以轉送給其他更有需要人士。其行為簡直濫用了社會人士的善心,如果他不要該品牌奶粉,可以直接向我說明。”

朱國強(右)接領巴生一家餐廳東主報效的飯盒,以派送給弱勢群體。

他表示,派送組織的概念是民眾應吃完、用光了才拿物資,但一些人是從不同組織重復領取好多次,使得資源難以分散到其他有需要家庭。

他形容,一些受惠者提出要更換物資,例如要求肉類和生活用品等;但對他而言,基本糧食才是最重要的,且不排除一些人因習慣領取,而有了得寸進尺的依賴性,畢竟不用工作也有免費東西和伙食拿、或當成全家吃免費伙食心態。

“我可以接受這種能省則省心態,畢竟這場疫情大家都過得辛苦,但不要太過分。”

莊佩佩:日派午晚餐 各100份

住在巴生南方鎮,從事海產貿易的莊佩佩(44歲)也是馬鈴薯叔叔巴生團隊的一員。她每天會派送馬來西亞社會企業家基金會的午餐和晚餐各100份,給外勞、難民、流浪者、街友和住在池龍花園及南方鎮的貧窮人士。

她說,熱心人士報效的飯盒會先送到她家,她會先通知住家附近的貧苦人士、單身者和老人家過來領取,剩余的由她去派送給上述群體。

莊佩佩(右)派飯到巴生的一家慈善機構。

她透露,早在豎白旗運動和各地設食物庫之前,她就開始派飯了。贊助單位也包括妙善緣素食館的130份晚餐,以及一戶住家菜飯檔的50盒飯。

40食物庫協調 避免重復

莊佩佩形容,因為不能堂食,令許多在餐飲業工作的外勞都失業。她早前每日傍晚6時,會到巴生吳福發路派飯給外勞和街友,但聽說當地有多宗冠病確診后,她在自保下只好暫停,據聞還是有其他非政府組織繼續派飯。

“我去派飯前會先消毒,到現場量他們體溫。我之前是到孤兒院和老人院派飯,后來發現慈善機構以外的社會人士,更需要免費伙食。”

她估計,全巴生有40多家食物庫,負責人之間都會共同討論,避免受惠者重復領取,確保施援精準到位,幫到真正有需要的人。

莊佩佩(右)和巴生市議員李富豪協助把物資送到吉膽五條港漁村。

張淑雯:盡量做好消毒工作

全職媽媽張淑雯(35歲)坦言,基于病例居高不下,派飯是義工的一項高風險工作,育有孩子的她當然會害怕,因此全程戴雙層口罩和手套派飯,隨身攜帶消毒液噴全身,回到家馬上沖涼和換洗衣物,并在盡量不接觸下交托飯盒,保持人身距離。

其派飯對象是在巴生港口、班達馬蘭和武吉丁宜的低收入家庭、乞丐和街友,每日午餐會有朋友個人籌獲的120份和公益組織捐出100份晚餐送到她家,不定期也有其他機構贊助100份飯盒。

全職媽媽張淑雯每次派飯前后,都會做足防疫措施。

她說,午餐派送住家較快完成,晚餐主要派街友,并指她沒遇過街友挑剔和浪費食物行為,受惠者都不會貪心領取多份食物。

令她欣慰的是,成功以自己身體力行力量,帶動到2名朋友在店前派飯,讓更多人有飯吃。

莊雪梅:一人煮食不易

“多數人和組織幫人形式是派物資或捐錢,我目睹一名拿到物資的大叔感嘆說,家里沒有煤氣沒法煮、一些人家里也沒有煮食炊具,加上疫情導致家庭成員確診,根本沒心情去煮,所以我能煮就煮,希望協助人們先吃飽飯,充滿能量去解決問題。”

身兼電視藝人、舞臺劇演員和導游多職的莊雪梅,被迫在疫情下完全停工,但她沒有讓生活停下,通過本身愛煮食的喜好,每日為住在吉隆坡甲洞增江北區柏靈京大馬房屋(PPR Beringin)居民,精心烹調2個多月來還沒重復過菜單的80至95份中餐飯盒。

莊雪梅在疫情停工的日常下,每天一人煮大鍋飯挑戰自我,烹調兩個多月來還未重復過的80至95份中餐飯盒,給增北區組屋居民填飽肚子。

她形容,要完全一人扛起煮食和派飯的重任很不容易,例如要遷就派飯對象,一般是住在組屋的老人和小孩,所以要避開在菜肴放辣椒和白蘿卜。好在領飯對象多是華裔住戶,所以她煮得順心方便,吃的人也不亦樂乎。

她透露,單憑一人之力要負責完采買和處理食材、烹煮、裝飯和派出七八十盒飯,幾乎難以負荷,因此一開始都只能相隔一天派飯、另一天則采買和處理食材。

她笑稱,幸好目前有在聯邦直轄區志愿緊急協會擔任主席的學弟張治國,協助她派飯給組屋的負責人,讓她可心無旁騖天天烹煮美味料理,無需出外派飯增染疫風險。

目前在一所幼兒園擔任“廚娘”的莊雪梅表示,基于園長給予極大方便,讓她在負責目前不多小朋友的伙食之余,可自由使用廚房烹煮派飯,配合到她想盡辦法要把不停涌入的善款給用掉,好幫助更多需要開飯的人群。

莊雪梅每次烹煮需足夠80人以上享用,所以在份量的拿捏上相當不易。

莊雪梅為組屋居民煮出的“太陽蛋”飯盒,美味可口。

組屋居民排隊領取莊雪梅精心煮好的飯盒。

都會獲得熱心人士主動贊助和捐款。一些是三幾好友湊錢或籌款跟經濟飯檔小販買伙食、一些由小販募款后自己煮伙食報效,他們都交給我們負責派送午餐和晚餐。”

結合社警分隊力量派送

也是武吉丁宜2人民社警協會主席的他說,基于關志庭也是大馬人民社警協會主席,所以結合全馬各地的社警分隊力量做派送工作,在受惠目標方面更加精準明確。

派了2個月 看盡眾生相

朱國強坦言,派飯和派送物資的2個月來,也讓他看盡了眾生相。印象深刻莫過于有一名受惠者要求特定品牌的奶粉,但他向對方解釋這些都是捐助品,無從指定后,對方沒說什么則收下,不料之后卻傳出他送出的奶粉要被該人轉讓給其他組織,令他氣憤難平。

“我聽說那名受惠者先是要把多余的奶粉丟掉,之后則說要轉送給巴生區的另一派送物資組織。我知道后很生氣,直接去他家索回不要的奶粉,以轉送給其他更有需要人士。其行為簡直濫用了社會人士的善心,如果他不要該品牌奶粉,可以直接向我說明。”

朱國強(右)接領巴生一家餐廳東主報效的飯盒,以派送給弱勢群體。

他表示,派送組織的概念是民眾應吃完、用光了才拿物資,但一些人是從不同組織重復領取好多次,使得資源難以分散到其他有需要家庭。

他形容,一些受惠者提出要更換物資,例如要求肉類和生活用品等;但對他而言,基本糧食才是最重要的,且不排除一些人因習慣領取,而有了得寸進尺的依賴性,畢竟不用工作也有免費東西和伙食拿、或當成全家吃免費伙食心態。

“我可以接受這種能省則省心態,畢竟這場疫情大家都過得辛苦,但不要太過分。”

莊佩佩:日派午晚餐 各100份

住在巴生南方鎮,從事海產貿易的莊佩佩(44歲)也是馬鈴薯叔叔巴生團隊的一員。她每天會派送馬來西亞社會企業家基金會的午餐和晚餐各100份,給外勞、難民、流浪者、街友和住在池龍花園及南方鎮的貧窮人士。

她說,熱心人士報效的飯盒會先送到她家,她會先通知住家附近的貧苦人士、單身者和老人家過來領取,剩余的由她去派送給上述群體。

莊佩佩(右)派飯到巴生的一家慈善機構。

她透露,早在豎白旗運動和各地設食物庫之前,她就開始派飯了。贊助單位也包括妙善緣素食館的130份晚餐,以及一戶住家菜飯檔的50盒飯。

40食物庫協調 避免重復

莊佩佩形容,因為不能堂食,令許多在餐飲業工作的外勞都失業。她早前每日傍晚6時,會到巴生吳福發路派飯給外勞和街友,但聽說當地有多宗冠病確診后,她在自保下只好暫停,據聞還是有其他非政府組織繼續派飯。

“我去派飯前會先消毒,到現場量他們體溫。我之前是到孤兒院和老人院派飯,后來發現慈善機構以外的社會人士,更需要免費伙食。”

她估計,全巴生有40多家食物庫,負責人之間都會共同討論,避免受惠者重復領取,確保施援精準到位,幫到真正有需要的人。

莊佩佩(右)和巴生市議員李富豪協助把物資送到吉膽五條港漁村。

張淑雯:盡量做好消毒工作

全職媽媽張淑雯(35歲)坦言,基于病例居高不下,派飯是義工的一項高風險工作,育有孩子的她當然會害怕,因此全程戴雙層口罩和手套派飯,隨身攜帶消毒液噴全身,回到家馬上沖涼和換洗衣物,并在盡量不接觸下交托飯盒,保持人身距離。

其派飯對象是在巴生港口、班達馬蘭和武吉丁宜的低收入家庭、乞丐和街友,每日午餐會有朋友個人籌獲的120份和公益組織捐出100份晚餐送到她家,不定期也有其他機構贊助100份飯盒。

全職媽媽張淑雯每次派飯前后,都會做足防疫措施。

她說,午餐派送住家較快完成,晚餐主要派街友,并指她沒遇過街友挑剔和浪費食物行為,受惠者都不會貪心領取多份食物。

令她欣慰的是,成功以自己身體力行力量,帶動到2名朋友在店前派飯,讓更多人有飯吃。

莊雪梅:一人煮食不易

“多數人和組織幫人形式是派物資或捐錢,我目睹一名拿到物資的大叔感嘆說,家里沒有煤氣沒法煮、一些人家里也沒有煮食炊具,加上疫情導致家庭成員確診,根本沒心情去煮,所以我能煮就煮,希望協助人們先吃飽飯,充滿能量去解決問題。”

身兼電視藝人、舞臺劇演員和導游多職的莊雪梅,被迫在疫情下完全停工,但她沒有讓生活停下,通過本身愛煮食的喜好,每日為住在吉隆坡甲洞增江北區柏靈京大馬房屋(PPR Beringin)居民,精心烹調2個多月來還沒重復過菜單的80至95份中餐飯盒。

莊雪梅在疫情停工的日常下,每天一人煮大鍋飯挑戰自我,烹調兩個多月來還未重復過的80至95份中餐飯盒,給增北區組屋居民填飽肚子。

她形容,要完全一人扛起煮食和派飯的重任很不容易,例如要遷就派飯對象,一般是住在組屋的老人和小孩,所以要避開在菜肴放辣椒和白蘿卜。好在領飯對象多是華裔住戶,所以她煮得順心方便,吃的人也不亦樂乎。

她透露,單憑一人之力要負責完采買和處理食材、烹煮、裝飯和派出七八十盒飯,幾乎難以負荷,因此一開始都只能相隔一天派飯、另一天則采買和處理食材。

她笑稱,幸好目前有在聯邦直轄區志愿緊急協會擔任主席的學弟張治國,協助她派飯給組屋的負責人,讓她可心無旁騖天天烹煮美味料理,無需出外派飯增染疫風險。

目前在一所幼兒園擔任“廚娘”的莊雪梅表示,基于園長給予極大方便,讓她在負責目前不多小朋友的伙食之余,可自由使用廚房烹煮派飯,配合到她想盡辦法要把不停涌入的善款給用掉,好幫助更多需要開飯的人群。

莊雪梅每次烹煮需足夠80人以上享用,所以在份量的拿捏上相當不易。

莊雪梅為組屋居民煮出的“太陽蛋”飯盒,美味可口。

組屋居民排隊領取莊雪梅精心煮好的飯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