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李玫瑾:對一個孩子影響最大的,不是青春期,不是成績,而是12歲前……

之前, 看到一則視訊, 讓人淚目。

當時快過年了, 一對夫婦終於結束工作, 從外地開車回家團聚。

可車還沒到, 兩歲零三個月的孩子, 已經在村口等待了一個多小時。

看孩子的穿著, 就知道當時有多冷, 可這哪裡抵得上見父母的興奮呀。

之前, 知乎上有個熱搜的話題:為了工作你會不會背井離鄉? 有一個回答讓無數人感動:為了工作我不會, 但是為了孩子, 我會。 殊不知, 對孩子來說, 這樣的選擇可能並不動人。 甚至孩子人生中的一些災難, 就是從父母離家那天開始帶來的。 李玫瑾教授之前做過一個演講:強調一個孩子12歲前,
最重要的不是成績, 不是學區房和興趣班, 而是心理教育。 越小的孩子, 越是需要父母的愛, 父母的陪伴就越無價。 那些留守的孩子 正在經歷什麼? 之前, 一組照片刷爆朋友圈。 非常真實地反應了外地務工父母和孩子分離時的情景。 等車時, 他們還不知道父母要離開。 父母上車後, 車子開動的一瞬間, 孩子才明白, 父母要離開了。 父母走後, 孩子蜷縮在原地不肯走, 期待著父母能回來把他一起帶走。
這一幕,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 真的很殘酷。 本來父母離開就是一件很難接受的事, 但很多父母還喜歡悄無聲息地走或者哄騙孩子很快回來, 給孩子造成雙重傷害。 讓孩子產生強烈的被拋棄感, 嚴重的會導致一輩子縈繞不去的分離焦慮。 前段時間, 看了一部電影:《遙望南方的童年》, 也是講留守兒童的故事。 裡面有個叫砣砣的孩子, 給我深刻印象。 當時的他, 只有四五歲, 父母出去務工, 家裡只剩雙目失明的奶奶, 於是每月寄200塊錢, 把他留給鄰居照看。 鄰居也不大樂意攤這活兒,
馬上給砣砣辦了全托, 後面是幼稚園裡的易老師在照顧他。 在離開前, 怕砣砣哭鬧, 於是父母不得已欺騙他:「過幾天, 我們就回家了。 」 從此, 砣砣常常跑到村口, 在樟樹下的土墩上, 一坐就是大半天。 稚嫩的臉上, 帶著些許哀傷和渴望。 寄人籬下, 缺乏關愛, 被人嫌棄, 砣砣也變得沉默寡言, 內向自卑。 有一次, 砣砣一個人在教室裡看書, 結果半路跑來了一隻狗, 把同學的牛肉幹叼走了。 砣砣被誣陷, 百口莫辯, 老師也不相信他, 於是他甚至動手打老師。 後來, 懷著滿腹的委屈, 他跑出了幼稚園。 毫無疑問, 他又來到了村口, 定定望著父母當初離開的那個遠方。 望著他孤獨又無助的背影, 可想他當時內心有多麼絕望, 可身邊連一個可以訴說的人都沒有。
這就是一個留守孩子的命運。 孤獨地長大, 孤獨地面對暴風雨, 孤獨地舔傷, 孤獨地抉擇。 專家孫雲曉曾說:親情是孩子最好的情感支援系統, 是心靈一生的滋養。 如果在孩子12歲之前, 不能跟父母建立起一種親密的情感, 一生都會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 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 需要溫度和50000次擁抱 這句話, 是自媒體人連嶽說的。 當然, 不是說只能擁抱50000次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40000次和60000次就不行。 這個數字, 是為了強調陪伴和愛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有一個叫哈洛的心理學家, 為了證明愛在養育嬰兒中的絕對性地位, 找來了一幫幼猴來做試驗。
他把幼猴們單獨關在籠子裡, 裡面放兩隻假母猴, 一只是有奶水的鐵絲猴, 一只是沒有奶水的絨布猴。 結果哈洛發現, 幼猴除非餓極了去吃奶, 否則絕不接近鐵絲猴, 反而整天蜷縮在絨布猴身邊。 哈洛製造出刺耳的噪音和恐怖的蜘蛛去嚇唬幼猴,它們只往絨布猴身上爬,然後平靜下來,如果把絨布猴拿走,它們就縮成一團,嚇得尖叫,但也不會靠近鐵絲猴。 這個試驗足以說明,就算兩個都是假媽媽,小猴子也只會依戀觸感好的、能感到溫柔的絨布媽媽。 那些被絨布猴和鐵絲猴養大的小猴子,長大後性格孤僻、抑鬱、暴躁、無法開心玩耍,而且沒有了生養後代的能力。它們不跟異[性.交]配,即使被強迫配種的母猴,絕大多數生下幼崽後,也沒有能力撫養,它們會虐待、無視、甚至殺死自己的孩子。 於是哈洛得出結論:不是有奶就是娘,有愛的才是。 所謂的愛,是指給孩子陪伴、撫摸、擁抱和溫柔。 慕課君之前看過一份報告,資料驚人: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賺了錢,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求,卻丟失了愛與溫暖,行為和「鐵絲猴」無異。 與物質條件相比,孩子更渴望良好的心理環境。 無論如何 請帶著孩子去打拼 大家在做父母之前需要想好這樣一個問題,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 如果都覺得掙錢和事業重要,根本沒時間,那麼最好不要生孩子。 否則,極有可能錢掙到了,孩子已成敗家子;事業做大時,孩子已成陌路人。 0~11歲,是一個孩子的依戀期,也是教育的黃金期,孩子的情感發展、言語發展、社會性發展等都在這個時期形成。 而留守兒童在這方面,極其匱乏,這也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甚至有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犯罪的機率要比普通民工的孩子高很多。 另外,在孩子的依戀期,如果你選擇了背井離鄉,離開孩子,那麼你基本失去了教育孩子的資本。 你說的話,在孩子面前不再有分量。 人在幼年需要心理撫養。 什麼是心理撫養的資本,我舉個例子,比如孩子是奶奶從小養大的,那麼他遇到問題,會第一時間想到奶奶;如果媽媽和奶奶發生衝突,那麼孩子在心理怨恨的是媽媽。 中國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曾在自傳《我的前半生》裡寫過這樣一件事。 當時,幼小的賻儀掌皇權,高高在上,所有人都聽他的。 他覺得這件事很好玩,於是特別愛惡作劇,比如叫太監吃地上的髒東西,還特別愛打人,踢人屁股。 大家沒辦法,於是去找賻儀的老師,然而,無論老師用多少英主聖君的故事教育他,都沒有用。 唯一能阻止惡作劇的就是乳母王焦氏。 賻儀當時是這樣說的:她一個字不識,不會講仁術之道,但她勸我的話,我卻覺得是不好違拗的。 因為這個人從小帶大賻儀,西太后送她走時,賻儀哭了好久好久。 這就是為什麼,孩子需要父母的親自撫養。 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普遍焦慮。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背井離鄉,躋身一線謀求好出路。 卻又因為教育和房子等問題和孩子分別。 那些不能陪在孩子身邊的父母,真的要好好考慮一個問題:給你兩年,你能不能有所改變,可以接孩子過來生活,讀書? 如果不能,有沒有可能回到離孩子近點的二三四線城市去打拼,讓孩子需要溫暖和安撫時,你能陪伴左右? 慕課君真心覺得,為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能夠不退場就不要退場。 如果一定要離開孩子 請做到這3點 人生在世,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不易。 如果實在是生活所迫,一定要離開孩子,也不必自責。 儘量做到這3點來彌補 有一句話說,所有沒有言明的分離,都容易被體驗為拋棄。 所以,我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事先向孩子做出充分的、真誠的解釋和說明。 哪怕再小的孩子,也要提前告知,就算他們聽不懂你的語言,也能讀懂你的情緒。 其次,沒事多打電話視訊,和孩子聊聊天,知道孩子們的想法,這也是一種不一樣的陪伴方式。 前年,我回老家,被一個民工叔叔請去給自己的孩子做家教,我就發現,這父親太偉大了。 他是做裝修的,已經兩年沒有回過家了,但他對孩子們的學習跟生活情況,瞭若指掌。 他每天,都會跟孩子們視訊10分鐘,逗他們開心,瞭解他們的日常生活。 然後,每隔一天,就陪孩子寫一次作業,一下班,不洗澡不吃飯,先跟孩子視訊一個小時,看著他們寫作業,就這樣陪著,他什麼都不做,也不需要做什麼了。 最後,工作再忙,也要抽時間回家。電話的陪伴始終還是無法替代現實中的陪伴。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的話來說:「十年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希望每一個孩子,從會走路,到會說話,會喊爸爸媽媽了,到往後成長的每一步,父母都能陪伴身旁。 哈洛製造出刺耳的噪音和恐怖的蜘蛛去嚇唬幼猴,它們只往絨布猴身上爬,然後平靜下來,如果把絨布猴拿走,它們就縮成一團,嚇得尖叫,但也不會靠近鐵絲猴。 這個試驗足以說明,就算兩個都是假媽媽,小猴子也只會依戀觸感好的、能感到溫柔的絨布媽媽。 那些被絨布猴和鐵絲猴養大的小猴子,長大後性格孤僻、抑鬱、暴躁、無法開心玩耍,而且沒有了生養後代的能力。它們不跟異[性.交]配,即使被強迫配種的母猴,絕大多數生下幼崽後,也沒有能力撫養,它們會虐待、無視、甚至殺死自己的孩子。 於是哈洛得出結論:不是有奶就是娘,有愛的才是。 所謂的愛,是指給孩子陪伴、撫摸、擁抱和溫柔。 慕課君之前看過一份報告,資料驚人: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賺了錢,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求,卻丟失了愛與溫暖,行為和「鐵絲猴」無異。 與物質條件相比,孩子更渴望良好的心理環境。 無論如何 請帶著孩子去打拼 大家在做父母之前需要想好這樣一個問題,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 如果都覺得掙錢和事業重要,根本沒時間,那麼最好不要生孩子。 否則,極有可能錢掙到了,孩子已成敗家子;事業做大時,孩子已成陌路人。 0~11歲,是一個孩子的依戀期,也是教育的黃金期,孩子的情感發展、言語發展、社會性發展等都在這個時期形成。 而留守兒童在這方面,極其匱乏,這也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甚至有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犯罪的機率要比普通民工的孩子高很多。 另外,在孩子的依戀期,如果你選擇了背井離鄉,離開孩子,那麼你基本失去了教育孩子的資本。 你說的話,在孩子面前不再有分量。 人在幼年需要心理撫養。 什麼是心理撫養的資本,我舉個例子,比如孩子是奶奶從小養大的,那麼他遇到問題,會第一時間想到奶奶;如果媽媽和奶奶發生衝突,那麼孩子在心理怨恨的是媽媽。 中國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曾在自傳《我的前半生》裡寫過這樣一件事。 當時,幼小的賻儀掌皇權,高高在上,所有人都聽他的。 他覺得這件事很好玩,於是特別愛惡作劇,比如叫太監吃地上的髒東西,還特別愛打人,踢人屁股。 大家沒辦法,於是去找賻儀的老師,然而,無論老師用多少英主聖君的故事教育他,都沒有用。 唯一能阻止惡作劇的就是乳母王焦氏。 賻儀當時是這樣說的:她一個字不識,不會講仁術之道,但她勸我的話,我卻覺得是不好違拗的。 因為這個人從小帶大賻儀,西太后送她走時,賻儀哭了好久好久。 這就是為什麼,孩子需要父母的親自撫養。 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普遍焦慮。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背井離鄉,躋身一線謀求好出路。 卻又因為教育和房子等問題和孩子分別。 那些不能陪在孩子身邊的父母,真的要好好考慮一個問題:給你兩年,你能不能有所改變,可以接孩子過來生活,讀書? 如果不能,有沒有可能回到離孩子近點的二三四線城市去打拼,讓孩子需要溫暖和安撫時,你能陪伴左右? 慕課君真心覺得,為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能夠不退場就不要退場。 如果一定要離開孩子 請做到這3點 人生在世,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不易。 如果實在是生活所迫,一定要離開孩子,也不必自責。 儘量做到這3點來彌補 有一句話說,所有沒有言明的分離,都容易被體驗為拋棄。 所以,我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事先向孩子做出充分的、真誠的解釋和說明。 哪怕再小的孩子,也要提前告知,就算他們聽不懂你的語言,也能讀懂你的情緒。 其次,沒事多打電話視訊,和孩子聊聊天,知道孩子們的想法,這也是一種不一樣的陪伴方式。 前年,我回老家,被一個民工叔叔請去給自己的孩子做家教,我就發現,這父親太偉大了。 他是做裝修的,已經兩年沒有回過家了,但他對孩子們的學習跟生活情況,瞭若指掌。 他每天,都會跟孩子們視訊10分鐘,逗他們開心,瞭解他們的日常生活。 然後,每隔一天,就陪孩子寫一次作業,一下班,不洗澡不吃飯,先跟孩子視訊一個小時,看著他們寫作業,就這樣陪著,他什麼都不做,也不需要做什麼了。 最後,工作再忙,也要抽時間回家。電話的陪伴始終還是無法替代現實中的陪伴。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的話來說:「十年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希望每一個孩子,從會走路,到會說話,會喊爸爸媽媽了,到往後成長的每一步,父母都能陪伴身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