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國崛起靠中國?我支持這個如意算盤!

2030年, 對於全世界人民來說, 都是個充滿希望的年頭。

這一年, 中國城鎮化預計將達到75%。

這一年, 世界經濟論壇總裁認為, 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約可以創造4億個新的工作崗位, 和10萬億美元的商業價值。

這一年, 中國人口也預達「轉捩點」, 數量將趨於穩定, 甚至下降。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 更是在中國經濟發展論壇上表示:2030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到時中國人均收入可及美國的一半。

蘭德報告:2030年後中國將成全球最大經濟體

而美國, 則想要在2030年前實現銷售40%-50%新能源汽車目標, 還是在非強制性的情況下。

這個目標來自前段時間一場拜登對通用、福特、Stellantis三家汽車公司高管的活動邀請上。 是的, 有個小插曲, 這次對於新能源車大談特談的討論裡並沒有特斯拉……

不過這次閉門會後, 美國汽車工業的大方向算是真正定調了——奮起直追, 全面開始電動化。

而拜登更是直接在福特工廠說:他們(中國)認為他們會贏, 我有話要說, 他們並不會贏得這場比賽。

也就是說, 美國對於這個目標, 很有信心。

不得不說, 這步棋看似只是為了趕超中國, 實則暗藏深意。

只是, 這一套套的組合拳下, 有個至關重要的「漏洞」, 那就是崛起中的中國, 要在這裡「貢獻」多少力量。

而美國, 卻似一貫的高高在上, 打算從「實力」的角度對此忽略不計。

但他們, 真的能不在意嗎?

01. 拜登守陣地

, 」

眾所周知, 美國有一個世紀級明謀, 簡單概括, 就是「鷹醬永遠領先計畫」。

為此, 他們明裡暗裡出臺過許多政策、套路, 限制其他國家企業、技術的發展。

日本東芝陷阱、日立、富士通也差點被逼得破產。

法國明珠企業阿爾斯通更是直接被肢解, 分崩離析後被美國企業低價分食。 而近些年來, 隨著華為、小米、中芯國際等中國企業的崛起,

這把屠刀也隨之逼在了我們的脖頸上。

《美國先進製造領先戰略》戰略願景 圖源:網路

歸根到底, 就是五個字的戲言:拜登守陣地。

自戰後, 這二百多年來的領先高地, 幾屆政府姿態或高傲、或低調、或瘋狂……只是為了讓美國淩駕於各國之上的「霸權統治」更穩固。

對外,他們制裁企業、產品,發動貿易戰。

紐約時間2018年7月6日00:01,即北京時間2018年7月6日12:01,美國宣佈對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25%的關稅。分毫不差地,北京時間2018年7月6日12:01,中國也對價值340億美元的美國產品加征25%的關稅。

接下來,美國又分別在2018年8月23日、2019年5月5日公佈了兩批加征25%關稅產品名錄。

到了2019年9月1日,乾脆餘下的全上漲10%,又因為我們針鋒相對的徵稅政策,特朗普大手一揮漲到了15%!

去年初,一番談判後,15%下降到7.5%,但25%部分的產品名錄仍沒有變化。為此,大量供應鏈遷出中國,向東南亞、墨西哥轉移,企圖讓中國製造成為一個笑話。

事實上,這種被世貿組織裁決為非法的徵稅行為,不但沒有被叫停,反而被拜登政府延續下來,甚至傳播給部分國家。

幾個月前澳大利亞就以鐵礦為主,掀起一番爭奪。

作為進口了澳大利亞40.7%的第一貿易國,我們正經做生意,卻還要受到多方掣肘,鐵礦石價格足足翻了幾十倍。

而回應美國的又何止澳大利亞。

加拿大、歐洲諸國、脫歐後還得單獨寫一筆的英國,各個都在虎視眈眈。

我們做生意,他們提高關稅、處處設限。

我們的學生出國留學,他們把著技術實驗室,防賊一樣防著我們的學子。

我們積極發展,他們卻在碳排放權上做文章,苦苦相逼。

發達國家的參照

這張巨網,牢牢套住每一個發展中國家,將低利潤、低技術的工作永遠嵌進他們的血肉,並使得勝利者們則可以長長久久地帶著高高在上的目光,享受著高精尖技術與金融服務等上層經濟帶來的豐腴紅利。

這,是美國不變的初心和野望。

可百餘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努力,讓中國在層層封鎖下苦苦支撐,終於找到一條彎道超車的賽道——新能源汽車。

汽車作為工業明珠,從研發到生產一直都是高級工業技術的代表。

而新能源汽車作為突破石油、碳排放封鎖的利器,是中國擺脫美元體制鉗制、一力破萬法的契機。

為此,中國醞釀了十餘年。

2014年,中國陸續成立的新能源車企才將這盤棋擺在明面上,然而,當時的美國並不care,國內資本也大都只是試探和觀望。

但隨著新勢力的苦盡甘來,隨著特斯拉風口浪尖上的起起伏伏,我們拼命扯開的這條口子越來越大。

2020年中國電動化率達5.4%、歐洲達8.4%,而美國只有2.2%,僅為中國一半。2020年美國電動汽車經歷高速增長後的頹勢,保有量173.4萬輛,僅占全球17%;而中國則有448.8萬輛,占比44%,歐洲有316.2萬輛,全球占比約31%。

美國,開始有點急。

加上突如其來的疫情,在讓全世界經濟蒙上一層寒霜的同時,也加劇了美國的警醒。讓他們開始思考,擁有全世界最精尖醫療技術的美利堅,竟然會缺口罩、缺藥品?

當初,為了促進金融繁榮,被他們拋棄、丟到發展中國家的那些污染、廉價、低端的製造業,竟開始反噬。

美國製造業GDP占比進入70多年來新低

美國,需要一位拯救大蕭條的羅斯福總統,扭轉乾坤。

將奧巴馬時代就開始做出的「製造業回流」落地,將美國的榮光延續!

為此,拜登政府大手一揮砸1.2萬億美元搞基建、促活經濟,同時並且瞄上了新能源汽車這個中國剛剛努力做大一點的蛋糕。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經濟學家張曉晶,曾這樣寫道:「已經攀上高峰的美國要‘踢掉梯子’。」

如果可能,他們甚至還想砸掉梯子。

但想實現這個「宏偉目標」,似乎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02. 被人踩過肩,方知站時艱

,,

三十年前,美國將低端製造業輸入中國,只有一個原因——成本低廉。

無論是人力、物資、還是消費市場,中國都展現了不可估量的價值,儘管我們要付出血淚的代價。

1950年,全國的鋼鐵產量只有61萬噸,這個數,別說支撐一個國家的工業體系,就是一座城市想發展起來,恐怕都不夠用。

那時,我們只有12萬工程師,其中只有三分之一合格。

自己生產不了無縫鋼管,造不了槍炮、合成氨化肥的設備,拖慢了整個社會的發展速度,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靠著每年那點可憐外匯去積攢。

「10億雙襪子換飛機」的嘲諷,並非空穴來風,為了發展,說是砸鍋賣鐵都不為過。

但幾十年的攻堅,我們有了新的國情,我們能生產全世界90%的智慧手機、60%的家用電器、紡織品、玩具……

此時,中國在美國製造商的眼中又有了第二個標籤——風險。

曾經連槍炮鋼管都造不出的國家,如今竟然供應了全球53%的鋼鐵產量,高達10億噸的供貨量,還能做到物美價廉。

為什麼?

因為當年我們以舉國之力托舉的幾家超級鋼鐵巨頭,有著巨大的總量優勢,憑藉連續製造工藝可以做到「一火成才」,節省大量的燃料成本。

更重要的是,當鐵礦石原料上漲時,我們有底氣,更有舉措去應對。

比如,停止鋼鐵出口退稅、甚至是加收鋼鐵出口關稅。

原本,我國為了促進鋼材出口,執行出口退稅政策,上百種鋼材可以退回13%的出口稅。

然而,隨著鐵礦石價格上漲、貿易戰的拉鋸,今年5月我們停止了146種鋼材退稅,甚至還加征了15~25%的出口關稅。

不用川建國上躥下跳地漲稅,中國鋼材,自己在家就坐地漲價30%以上。

這一手,怕是連美國自己都沒想到。

但是,美國能因此拒絕中國鋼材嗎?全球能因此拒絕中國鋼材嗎?

難如登天。

同樣,我們還可以關注另外一些資料。

2018年5月至2019年,中國往越南的電子產品出口額從27億美元增至50億美元,增長了78%,同一時間內,中國向世界其他地區出口的電子產品同期增長率僅為19%。

巧合的是,這段時間內,越南出口美國的電子產品增長了72%,從10億美元漲到18億美元,同一時間內,越南出口世界其他地區的電子產品也僅增長13%。

也就是說,美國從越南購買的18億電子產品中,有極大可能就是中國產品為避關稅,「借道」銷售。

所以,世界知名的研究公司摩迪才會在研究報告中說,是美國進口商承擔了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中90%以上的費用。

這個40年前還一貧如洗的國家,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大國,輸出全球經濟產出的六分之一。就連中國出境遊客的每年花費都已經達到2580億美元,這個數字,甚至已經是美國遊客的兩倍。

也不只是美國。

《日本經濟新聞》曾報導說:全球經濟對中國依賴的程度正變得更加清晰。

中國占全球出口的比重正在上升,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時,像鋼材這樣,中國占出口市場份額超過50%的品類僅有61。

可到了2019年,已經高達320種,翻了足足五倍。

這,就叫做風險。

而隨著疫情的原子彈級衝擊世界經濟體,去全球化、本土供應鏈、本國製造業等呼聲日益高漲。

世界對中國的評價又有了第三條參考要素——供應鏈韌性。

03. 中國的底牌,掀開我自己都怕

作為經歷疫情爆發的國家,中國在疫情下展現出的控制力、復工能力、市場活力都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發達國家重新評估製造業價值的同時,也對中國現有的底牌產生了濃厚興趣。

今天,我們就簡單捋一捋。

發展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強國的我們,儘管也有大量原材料依賴進口,但因為「生意做得久」,供貨管道比較穩定。

而美國,製造業持續復蘇的情況卻因為原材料供應不足,放緩腳步。

美國供應管理學會(ISM)公佈7月製造業報告

顯示美國製造業擴張繼續受到供應鏈問題的限制

但這還不是美國試圖回流製造業遇到的第一個難關。

美國製造業復蘇,還要面臨工人短缺的巨大問題,缺口甚至一度高達950萬,尤其是在疫情威脅之下。

而工時、福利成本實在過於高昂,也讓大量企業望而卻步。

事實上,自從當年「佈雷頓森林體系」打造完成,美元霸權建立後,這個國家早就不屑去賺「辛苦錢」。畢竟,躺著印鈔、收割全球經濟紅利,怎麼看都比苦逼製造業更吸引華爾街精英們。

因為,資本永遠在逐利,而穩定的基礎盤卻往往不是那麼的有利可圖。

這個優勢,唯有國之重器利於民的中國,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

這一點,從成本高昂、幾十年內回不了本但依舊通滿全國的高鐵、公路、橋樑等交通運輸上就能體現清楚。

所以,中國製造與中國市場,有了最穩固的基本盤。

在全球糧食危機下,不擔心餓肚子,在全球電力緊缺下,有國網穩定供電,這是大局,也是人心。

當目光專注回新能源汽車製造時,也是如此。

在美國車企中,目前主要的電池供應商為LG能源、松下、SKI等日韓企業,而這些企業的背後,站著的卻是成熟的中國電芯材料企業。

而電動車所需的電能本身,則依賴于美國人心中消滅能源壟斷、實現美國能源獨立的「白月光」——光伏產業。

可惜的是,以中國光伏產業鏈的強勢,逆變器出口量70%,全球總組件的80%…都足以讓美國頭疼。

希拉蕊曾在節目中用「我們當時任憑中國擺佈」描述

更不用說我們孵化出的理想、蔚來、小鵬這些各有千秋的新勢力車企,日後在國際碳排放上擁有的交易權。

這是一個很短,也很長的故事。

正如十年前,大多數人用的都是按鍵的摩托羅拉,聽到進口產品就覺得質量好,如今卻以國產為最大賣點,性價比之王。

十年前,最好的車也是國外產的,就是加價巨額車船稅,也要求一臺外國貨。

如今,我們有了自己驕傲的國產品牌,有了自己願意站定的國產汽車。

十年前,我們只能被迫囤積美元外匯。

十年後,或許我們的數字人民幣支付,已經終結掉美元的霸權地位。

正如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說的:「預測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對未來的預測。」

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

全球經濟之下,任何經濟體妄想甩掉中國、孤立中國,都只能是自討苦吃。

對外,他們制裁企業、產品,發動貿易戰。

紐約時間2018年7月6日00:01,即北京時間2018年7月6日12:01,美國宣佈對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25%的關稅。分毫不差地,北京時間2018年7月6日12:01,中國也對價值340億美元的美國產品加征25%的關稅。

接下來,美國又分別在2018年8月23日、2019年5月5日公佈了兩批加征25%關稅產品名錄。

到了2019年9月1日,乾脆餘下的全上漲10%,又因為我們針鋒相對的徵稅政策,特朗普大手一揮漲到了15%!

去年初,一番談判後,15%下降到7.5%,但25%部分的產品名錄仍沒有變化。為此,大量供應鏈遷出中國,向東南亞、墨西哥轉移,企圖讓中國製造成為一個笑話。

事實上,這種被世貿組織裁決為非法的徵稅行為,不但沒有被叫停,反而被拜登政府延續下來,甚至傳播給部分國家。

幾個月前澳大利亞就以鐵礦為主,掀起一番爭奪。

作為進口了澳大利亞40.7%的第一貿易國,我們正經做生意,卻還要受到多方掣肘,鐵礦石價格足足翻了幾十倍。

而回應美國的又何止澳大利亞。

加拿大、歐洲諸國、脫歐後還得單獨寫一筆的英國,各個都在虎視眈眈。

我們做生意,他們提高關稅、處處設限。

我們的學生出國留學,他們把著技術實驗室,防賊一樣防著我們的學子。

我們積極發展,他們卻在碳排放權上做文章,苦苦相逼。

發達國家的參照

這張巨網,牢牢套住每一個發展中國家,將低利潤、低技術的工作永遠嵌進他們的血肉,並使得勝利者們則可以長長久久地帶著高高在上的目光,享受著高精尖技術與金融服務等上層經濟帶來的豐腴紅利。

這,是美國不變的初心和野望。

可百餘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努力,讓中國在層層封鎖下苦苦支撐,終於找到一條彎道超車的賽道——新能源汽車。

汽車作為工業明珠,從研發到生產一直都是高級工業技術的代表。

而新能源汽車作為突破石油、碳排放封鎖的利器,是中國擺脫美元體制鉗制、一力破萬法的契機。

為此,中國醞釀了十餘年。

2014年,中國陸續成立的新能源車企才將這盤棋擺在明面上,然而,當時的美國並不care,國內資本也大都只是試探和觀望。

但隨著新勢力的苦盡甘來,隨著特斯拉風口浪尖上的起起伏伏,我們拼命扯開的這條口子越來越大。

2020年中國電動化率達5.4%、歐洲達8.4%,而美國只有2.2%,僅為中國一半。2020年美國電動汽車經歷高速增長後的頹勢,保有量173.4萬輛,僅占全球17%;而中國則有448.8萬輛,占比44%,歐洲有316.2萬輛,全球占比約31%。

美國,開始有點急。

加上突如其來的疫情,在讓全世界經濟蒙上一層寒霜的同時,也加劇了美國的警醒。讓他們開始思考,擁有全世界最精尖醫療技術的美利堅,竟然會缺口罩、缺藥品?

當初,為了促進金融繁榮,被他們拋棄、丟到發展中國家的那些污染、廉價、低端的製造業,竟開始反噬。

美國製造業GDP占比進入70多年來新低

美國,需要一位拯救大蕭條的羅斯福總統,扭轉乾坤。

將奧巴馬時代就開始做出的「製造業回流」落地,將美國的榮光延續!

為此,拜登政府大手一揮砸1.2萬億美元搞基建、促活經濟,同時並且瞄上了新能源汽車這個中國剛剛努力做大一點的蛋糕。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經濟學家張曉晶,曾這樣寫道:「已經攀上高峰的美國要‘踢掉梯子’。」

如果可能,他們甚至還想砸掉梯子。

但想實現這個「宏偉目標」,似乎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02. 被人踩過肩,方知站時艱

,,

三十年前,美國將低端製造業輸入中國,只有一個原因——成本低廉。

無論是人力、物資、還是消費市場,中國都展現了不可估量的價值,儘管我們要付出血淚的代價。

1950年,全國的鋼鐵產量只有61萬噸,這個數,別說支撐一個國家的工業體系,就是一座城市想發展起來,恐怕都不夠用。

那時,我們只有12萬工程師,其中只有三分之一合格。

自己生產不了無縫鋼管,造不了槍炮、合成氨化肥的設備,拖慢了整個社會的發展速度,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靠著每年那點可憐外匯去積攢。

「10億雙襪子換飛機」的嘲諷,並非空穴來風,為了發展,說是砸鍋賣鐵都不為過。

但幾十年的攻堅,我們有了新的國情,我們能生產全世界90%的智慧手機、60%的家用電器、紡織品、玩具……

此時,中國在美國製造商的眼中又有了第二個標籤——風險。

曾經連槍炮鋼管都造不出的國家,如今竟然供應了全球53%的鋼鐵產量,高達10億噸的供貨量,還能做到物美價廉。

為什麼?

因為當年我們以舉國之力托舉的幾家超級鋼鐵巨頭,有著巨大的總量優勢,憑藉連續製造工藝可以做到「一火成才」,節省大量的燃料成本。

更重要的是,當鐵礦石原料上漲時,我們有底氣,更有舉措去應對。

比如,停止鋼鐵出口退稅、甚至是加收鋼鐵出口關稅。

原本,我國為了促進鋼材出口,執行出口退稅政策,上百種鋼材可以退回13%的出口稅。

然而,隨著鐵礦石價格上漲、貿易戰的拉鋸,今年5月我們停止了146種鋼材退稅,甚至還加征了15~25%的出口關稅。

不用川建國上躥下跳地漲稅,中國鋼材,自己在家就坐地漲價30%以上。

這一手,怕是連美國自己都沒想到。

但是,美國能因此拒絕中國鋼材嗎?全球能因此拒絕中國鋼材嗎?

難如登天。

同樣,我們還可以關注另外一些資料。

2018年5月至2019年,中國往越南的電子產品出口額從27億美元增至50億美元,增長了78%,同一時間內,中國向世界其他地區出口的電子產品同期增長率僅為19%。

巧合的是,這段時間內,越南出口美國的電子產品增長了72%,從10億美元漲到18億美元,同一時間內,越南出口世界其他地區的電子產品也僅增長13%。

也就是說,美國從越南購買的18億電子產品中,有極大可能就是中國產品為避關稅,「借道」銷售。

所以,世界知名的研究公司摩迪才會在研究報告中說,是美國進口商承擔了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中90%以上的費用。

這個40年前還一貧如洗的國家,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大國,輸出全球經濟產出的六分之一。就連中國出境遊客的每年花費都已經達到2580億美元,這個數字,甚至已經是美國遊客的兩倍。

也不只是美國。

《日本經濟新聞》曾報導說:全球經濟對中國依賴的程度正變得更加清晰。

中國占全球出口的比重正在上升,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時,像鋼材這樣,中國占出口市場份額超過50%的品類僅有61。

可到了2019年,已經高達320種,翻了足足五倍。

這,就叫做風險。

而隨著疫情的原子彈級衝擊世界經濟體,去全球化、本土供應鏈、本國製造業等呼聲日益高漲。

世界對中國的評價又有了第三條參考要素——供應鏈韌性。

03. 中國的底牌,掀開我自己都怕

作為經歷疫情爆發的國家,中國在疫情下展現出的控制力、復工能力、市場活力都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發達國家重新評估製造業價值的同時,也對中國現有的底牌產生了濃厚興趣。

今天,我們就簡單捋一捋。

發展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強國的我們,儘管也有大量原材料依賴進口,但因為「生意做得久」,供貨管道比較穩定。

而美國,製造業持續復蘇的情況卻因為原材料供應不足,放緩腳步。

美國供應管理學會(ISM)公佈7月製造業報告

顯示美國製造業擴張繼續受到供應鏈問題的限制

但這還不是美國試圖回流製造業遇到的第一個難關。

美國製造業復蘇,還要面臨工人短缺的巨大問題,缺口甚至一度高達950萬,尤其是在疫情威脅之下。

而工時、福利成本實在過於高昂,也讓大量企業望而卻步。

事實上,自從當年「佈雷頓森林體系」打造完成,美元霸權建立後,這個國家早就不屑去賺「辛苦錢」。畢竟,躺著印鈔、收割全球經濟紅利,怎麼看都比苦逼製造業更吸引華爾街精英們。

因為,資本永遠在逐利,而穩定的基礎盤卻往往不是那麼的有利可圖。

這個優勢,唯有國之重器利於民的中國,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

這一點,從成本高昂、幾十年內回不了本但依舊通滿全國的高鐵、公路、橋樑等交通運輸上就能體現清楚。

所以,中國製造與中國市場,有了最穩固的基本盤。

在全球糧食危機下,不擔心餓肚子,在全球電力緊缺下,有國網穩定供電,這是大局,也是人心。

當目光專注回新能源汽車製造時,也是如此。

在美國車企中,目前主要的電池供應商為LG能源、松下、SKI等日韓企業,而這些企業的背後,站著的卻是成熟的中國電芯材料企業。

而電動車所需的電能本身,則依賴于美國人心中消滅能源壟斷、實現美國能源獨立的「白月光」——光伏產業。

可惜的是,以中國光伏產業鏈的強勢,逆變器出口量70%,全球總組件的80%…都足以讓美國頭疼。

希拉蕊曾在節目中用「我們當時任憑中國擺佈」描述

更不用說我們孵化出的理想、蔚來、小鵬這些各有千秋的新勢力車企,日後在國際碳排放上擁有的交易權。

這是一個很短,也很長的故事。

正如十年前,大多數人用的都是按鍵的摩托羅拉,聽到進口產品就覺得質量好,如今卻以國產為最大賣點,性價比之王。

十年前,最好的車也是國外產的,就是加價巨額車船稅,也要求一臺外國貨。

如今,我們有了自己驕傲的國產品牌,有了自己願意站定的國產汽車。

十年前,我們只能被迫囤積美元外匯。

十年後,或許我們的數字人民幣支付,已經終結掉美元的霸權地位。

正如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說的:「預測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對未來的預測。」

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

全球經濟之下,任何經濟體妄想甩掉中國、孤立中國,都只能是自討苦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