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吃出來的過敏,應該怎麼辦?

食物過敏是指由免疫機制介導的食物不良反應, 在兒童中有相當高的發病率。 根據歐洲和美國的資料, 9歲以下兒童食物過敏發生率為7%-8%。

其中, 嬰幼兒特別容易發生食物過敏。 約85%的兒童食物過敏現象是自限的, 也就是隨著年齡增長會對原本過敏的食物產生耐受, 過敏癥狀趨於緩解。

這個過程可能相當漫長, 持續1-15年不等。

寶寶發生食物過敏後, 可能會累及身體不同系統, 有很多種癥狀。

在消化系統表現為進食後反酸、噯氣、嘔吐、腹脹、拉肚子等, 嚴重會肚子疼、便血等, 再嚴重一些, 會因為長期消化功能不良導致生長發育遲緩。

食物過敏還會表現為, 吃了某些蔬菜或水果後出現的口腔、咽喉部瘙癢、刺痛。 這被稱為口腔過敏綜合征。

食物過敏在皮膚表現為特應性皮炎或濕疹。

尤其是小嬰兒, 濕疹與食物過敏的關係更為密切。 食物過敏還會有呼吸道癥狀,

包括鼻癢、鼻充血、鼻涕、噴嚏、咳嗽、聲音嘶啞等, 嚴重還會導致喉水腫、哮喘、窒息。

純母乳餵養的寶寶的食物過敏, 機制比較複雜。

這些寶寶可能本來就有過敏性疾病的家族遺傳史。 氣候因素、母親主動、被動吸煙等外在環境的影響也能導致寶寶過敏。 此外, 哺乳期寶媽食物結構複雜。

牛奶、魚、蝦、濃縮後的肉湯汁等食物, 會導致純母乳餵養過敏發生率提高。

如果寶寶發生了母乳過敏, 媽媽首先要做的是更換食材(海鮮、牛奶、雞蛋是最常見的過敏原), 一點點排查, 將盤子中的過敏原「揪」出來。

如果寶寶過敏的癥狀不是特別嚴重, 不必將母乳完全否定。

添加輔食後, 寶寶也可能發生過敏。 容易引起寶寶過敏反應的食物多種多樣,

最常見的是蛋類、牛奶、花生、小麥、大豆、魚、蝦、堅果。

判斷某種食物是否過敏, 主要是看臨床表現。

比如, 進食某種食物後寶寶出現過敏癥狀, 避食之後過敏緩解;再次進食則又出現過敏癥狀。

那麼, 寶寶對這種食物過敏。 由於過敏原檢測只能起到參考作用, 媽媽不能憑此結果給寶寶避食, 更不能把食物不耐受和食物過敏混淆而盲目避食, 以免導致營養缺乏。

一旦對某種食物過敏的診斷成立, 媽媽就應該從寶寶的飲食中嚴格去除這種食物。 這是目前唯一有明確治療效果的方法。

然而, 為了讓寶寶攝取必須的熱量、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 媽媽在回避過敏原的同時, 可以用替代食品來補足。

生活中, 為了避免接觸過敏物質,

在寶寶吃新食物之前, 媽媽要看成分標識, 少吃標示不全的食品。

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物如色素、防腐劑、香料等, 可能會改變食物中的蛋白質結構, 從而導致過敏。

最後, 來說一說最常見的牛奶過敏。

對牛奶過敏的寶寶可以表現成上述任意一種過敏的癥狀。

癥狀在寶寶停食牛奶後逐漸消失。 媽媽如果懷疑寶寶對牛奶過敏, 需要請醫生為寶寶做牛奶過敏的專門檢查。

在做檢查前, 媽媽要詳細向醫生敘述寶寶的表現, 以便醫生做出準確判斷。

寶寶如果被確診牛奶過敏, 不僅不能接觸牛奶, 對含牛奶蛋白成分的食物如奶油蛋糕、奶油麵包、沙拉醬、奶糖等也要慎重。 具體方案一定要遵照醫囑去做, 循序漸進為寶寶治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