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調整青春期孩子的認知偏差?

後臺有很多媽媽問我:「如何調整孩子的認知偏差?」, 在這兩年中, 我接觸到很多案例中, 也確實見到了想法偏激, 認知偏差的孩子, 他們或認為這個世界都是陰暗的, 活著沒有意義, 或認為不考第一就不去考試, 或認為老師同學就是在針對他, 等等, 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會出現這樣的認知偏差呢?

當孩子在12, 13歲時, 你會發現和以往相比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他開始和你頂嘴, 他再也不會跟在你身邊了, 公然向你發出命令:「我的事, 你別管」, 不管你說的是對的還是錯的, 他都一律懟回去。 孩子進入青春期了,

你做好了戰鬥了嗎?(開玩笑的)。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 他的身體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個頭一下子竄高了, 體重也不知覺地超過了他爸爸, 聲音也變了, 同時你看到一些不良習慣也出現了, 房間亂七八糟不收拾, 頭髮像雞窩也不去理。 同時你可能沒注意的是孩子的心理也在發生著遠比童年期的更大的變化。

研究表明, 人的前額葉皮層直到25歲左右才能發育完全, 前額葉皮層是掌管人做規劃, 計畫, 控制情緒的部位, 所以你看到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就發脾氣了, 情緒不穩定, 說不定你的某一句話就能把他惹惱。 其中有兩個發展特點【以自我為中心】【假想觀眾】是讓你百思不得其解的表現。

【以自我為中心】字面意思很好理解,

做事不會考慮別人的想法, 以自己的想法為重。 不管你說什麼, 我得按照我自己的想法來。 從心理學的角度, 這個特點是指孩子想要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與眾不同的。 比如有個孩子, 他穿的鞋子都是特別耀眼的, 顏色非常鮮亮而且很有檔次, 他就想引起別人的注意, 他想告訴別人:我和你們是不一樣的。

【假想觀眾】是指他會覺得自己就是舞臺中央, 下面有很多觀眾正在看他, 聚光燈都照在他身上。 所以當他出門後, 他會覺得其他人都在盯著他看。 這個特點會讓他產生兩種截然相反的心理感受, 一方面他會很享受這種被人矚目的感受, 他會在生活中刻意去尋求這種矚目。

比如他會買一些特別新奇的衣服和鞋子穿。

或者特意做一個和別人完全不一樣的髮型, 總之要和別人不一樣, 讓別人來關注自己;另一方面他可能會很緊張, 那麼多人都在盯著自己看, 多難堪呀, 所以他會出門前多次照鏡子, 要把自己收拾的妥帖了再出門, 即便是出門了, 有些女生還會不停地整理衣服和頭髮, 怕別人看到自己不整潔。

如果這個特點放在成人身上, 那很可能會給他造成生活和工作中的不便, 嚴重的可能要去看醫生。 而在青春期孩子身上, 這是他們發展中必然要經歷的認識自己的過程。 所以我們首先要理解孩子的這個發展特點, 不要給孩子定型:「他就是一個自私的人」, 也不要勸孩子:」誰會注意你啊, 你管那麼多幹嘛「。 這就是不認可孩子的感受的表現,

也是不理解孩子的體現。

當然, 這些發展特點如果過度了, 很可能會發展成認知偏差,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認知偏差的其中一個原因。

 另外, 我們的教育, 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 以及外部社會的影響, 都可能造成孩子的認知偏差。 比如從小父母對孩子的成績要求很高, 必須要考到前三名, 如果考不到就要打罵或冷暴力孩子, 」那麼簡單的題, 你居然都能錯?「」98分, 那2分去哪裡了?「。

這些都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愛的是成績, 自己必須要做到第一, 才能得到父母的愛, 然後當他覺得成績考不到前幾名時, 他就會抗拒去考試, 而且在生活中也會要求自己事事完美。

那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調整認知偏差呢?

首先是要找到孩子在哪些方面有認知偏差。

要調整認知, 先得找到你要調整的是哪些認知偏差。 尋找這些偏差並不是容易的事情, 有些可能一眼就能看出來, 有些在更深處, 不能通過表面的行為和言語獲得, 尋找認知偏差, 並調整, 這樣的過程其實也是和孩子拉近親子關係的過程。

所以剛開始如果你沒有找到幾個認知偏差, 也不要著急, 隨著你和孩子後續的不斷溝通, 你將發現那些真正調整的認知。

其次分清主次, 哪些是必須要調整, 哪些是會隨著年齡慢慢消失的, 可以不用太在意的。 可能我們在剛開始會找出一大堆, 比如「孩子過度看重成績, 非得考到前幾名才行, 否則就不去考試」、「孩子說活著沒有意義」、「孩子說老師同學專門針對她」、「孩子滿口都是髒話」、「孩子不懂的感恩父母」、「孩子愛發脾氣」、「孩子愛吃垃圾食品」等等, 你可能會說這哪是認知啊,這明明是不良習慣,最多也是性格不好。真的是嗎?

「孩子滿口說髒話」這從表面上看是跟著網路上學的髒話,實則是孩子的優越感膨脹,覺得那些人不配和自己在一起玩。所以,我們要去分析孩子出現的這些不良習慣後面是什麼,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不要把所有的你看不慣的行為都標上認知問題。還要把握度的問題,比如「孩子愛吃垃圾食品」,孩子一年365天,天天在吃嗎?他除了吃垃圾食品,完全不吃其他嗎?如果孩子就吃了那麼一兩次,並不會妨礙孩子成長為身心健康的人,所以不必太在意,學會睜一眼閉一眼。

第三反復溝通,引發思考。重要的一步來了:調整。調整認知是一個相對漫長的時間,畢竟孩子已經按照這樣的認知做事都有十幾年了,就像騎腳踏車熟練後,你壓根不用去想怎麼騎。認知也是這樣,以往是怎麼做事的,現在我「刺溜」就順著這樣的做事方式去做了,幾乎不用想。所以我們別期望通過一兩次溝通就能解決問題。我們要反復溝通,逐次逼近問題,從不同角度引發孩子的思考,從而最終解決問題。

上次有個媽媽問我,如何調整孩子總想考第一名的認知偏差,我說我用了快一年的時間才讓孩子放下成績,她一聽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我們都太著急了,恨不得天上掉下一粒解藥,讓孩子一吃瞬間變成那個聽話上進的乖孩子。

就拿考試總想考第一這個認知偏差來說,先要不斷和孩子溝通:我們為什麼要去考試?學校設置考試的目的何在?老師排名有意義嗎?考試和平常的學習有什麼不同?如果考好會怎麼樣?怎樣才算是考好了?等等問題,這些問題可能一次只能溝通一個,也可能一個問題一次溝通還不行,而且僅僅是溝通還不夠,還要不斷推進孩子去踏進考場,全場考完。一次還不夠,還要多來幾次鞏固孩子的自信心。

你可能會說這哪是認知啊,這明明是不良習慣,最多也是性格不好。真的是嗎?

「孩子滿口說髒話」這從表面上看是跟著網路上學的髒話,實則是孩子的優越感膨脹,覺得那些人不配和自己在一起玩。所以,我們要去分析孩子出現的這些不良習慣後面是什麼,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不要把所有的你看不慣的行為都標上認知問題。還要把握度的問題,比如「孩子愛吃垃圾食品」,孩子一年365天,天天在吃嗎?他除了吃垃圾食品,完全不吃其他嗎?如果孩子就吃了那麼一兩次,並不會妨礙孩子成長為身心健康的人,所以不必太在意,學會睜一眼閉一眼。

第三反復溝通,引發思考。重要的一步來了:調整。調整認知是一個相對漫長的時間,畢竟孩子已經按照這樣的認知做事都有十幾年了,就像騎腳踏車熟練後,你壓根不用去想怎麼騎。認知也是這樣,以往是怎麼做事的,現在我「刺溜」就順著這樣的做事方式去做了,幾乎不用想。所以我們別期望通過一兩次溝通就能解決問題。我們要反復溝通,逐次逼近問題,從不同角度引發孩子的思考,從而最終解決問題。

上次有個媽媽問我,如何調整孩子總想考第一名的認知偏差,我說我用了快一年的時間才讓孩子放下成績,她一聽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我們都太著急了,恨不得天上掉下一粒解藥,讓孩子一吃瞬間變成那個聽話上進的乖孩子。

就拿考試總想考第一這個認知偏差來說,先要不斷和孩子溝通:我們為什麼要去考試?學校設置考試的目的何在?老師排名有意義嗎?考試和平常的學習有什麼不同?如果考好會怎麼樣?怎樣才算是考好了?等等問題,這些問題可能一次只能溝通一個,也可能一個問題一次溝通還不行,而且僅僅是溝通還不夠,還要不斷推進孩子去踏進考場,全場考完。一次還不夠,還要多來幾次鞏固孩子的自信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