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人做作,連累一家:你之所以活得疲累,是因為遇到三類老人

01

有這麼一句老話, 家有一老, 如有一寶。

你家庭中有著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那他就是你家庭的貴人。 因為有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堂,

那這個家庭只會平穩地向前發展。

德高望重的老人家, 他們就像是一名熟悉大海環境的船長, 能夠帶領家庭這艘大船駛向更為光輝燦爛的未來。

可是, 這世間既然有德高望重的老者, 那自然就會有「品德不佳」的老人。 前者是家庭的引路者, 後者則是家庭的禍害者。

在我國社會, 大多人都只會盲目遵從老家人的命令, 而很少對他們言行進行反駁。 因為人們都覺得反駁老人家的言行, 那是不孝順的行為。

其實, 這樣的想法終究是「盲目」的。 在這個世上, 每個人都會犯錯。 當這個人犯錯的時候, 周邊人就該告知他的錯誤, 而不能讓他一錯再錯。

對於那些「品德不佳」的老人, 我們也不需要過分對他「言聽計從」。 要知道, 缺少了自我思考能力的孝順,

那不過是「愚孝」罷了。

做人「愚孝」, 只會連累婚姻, 也讓親子關係產生矛盾。 如此, 孝順終究是理智的, 而不能過分盲從。

在生活中, 你之所以活得疲累, 就是因為遇到了這三類老人。

02 不懂得體諒兒孫的老人, 會影響家庭的安穩。

王大伯自從退休之後,

便一直窩在家中, 無論孩子怎勸他, 他都一概不回應, 也不跟任何的外人交往。

外人都以為, 王大伯不出家門, 那他絕對是在家「帶孫子」了。 可外人猜錯了, 王大伯既不帶孫子, 也不做任何的家務, 直接就在家中看電視, 睡覺, 發悶氣。

每當老伴或者兒女沒有按時做飯的時候, 他便大發脾氣, 認為兒女和老伴是想餓死他。 所以, 他經常跟家人們爭吵。

有一天, 大兒子夫婦回家晚了一點, 也沒有帶吃的回來, 便惹得王大伯特別不悅, 甚至他還大罵, 說他們不顧父親的死活。

大兒子夫婦也很無奈, 他們加班到了七八點, 自己連飯都沒吃, 還想著家中已然煮好了飯, 誰知道卻換來了父親的一頓痛駡。

就是這樣的生活, 讓兒女和老伴都對王大伯特別反感。

可他們也不好說什麼, 因為他至少是長輩, 至少是父親。

其實, 像王大伯這樣的老人, 他們就是不懂得體諒兒孫的老人, 只顧著自己, 而沒有設身處地為後輩們著想, 只會讓子孫後輩敢怒而不敢言。

03 任性妄為的老人, 會讓兒女們特別頭疼。

老人家上了一定的年紀, 有好幾十年的人生經歷, 性格應該是較為沉穩的。 同時, 他們也該懂得明辨是非, 知道何為對, 何為錯。

可是, 總有一些較為任性妄為的老人, 他們非但不去明辨是非, 還故意做出一些讓兒女們都為難的事兒, 使別人感覺到苦惱。

現代社會, 為何總有些老人會跟兒女們產生矛盾呢?

有些時候, 是兒女們不懂得老人家的心意。 而在某些時候, 則是老人家過分任性妄為了, 使得兒女們都忍不下去了。

親子關係, 並不存在著「尊卑」。 不是說父母就有任性的理由, 不是說兒女就有不顧別人的權利, 這兩者應該相互尊重, 相互付出才對。

身為老人, 如果做人任性妄為, 總喜歡給兒女們提出一些不恰當的要求, 還逼得他們沒有退路。那這樣的老人,終究是無德之人。

身為兒女,如果一味去縱容任性妄為的老人,那兒女們就是在自己給自己挖坑。要知道,錯與對,這都不該被「孝」所蒙蔽。

對便是對,錯便是錯,任何人都該明辨是非,而不該胡作非為。

04 不懂得感恩的老人,會讓兒女們痛苦。

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兒女就是父母的「所有品」,兒女為父母做事是天經地義的,而無論父母怎麼對待兒女,兒女都該遵從。

這樣的觀念,終究有些「陳舊」且不合時宜了。

兒女和父母,這兩方應該是相互獨立的存在,而不該是「誰是誰的附屬品」。兒女並非是父母的「所有品」,而兒女也不該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見。

同時,如果老人總是存在這種刻板的觀念,那這個老人就容易活成「不懂得感恩」的樣子。

試想,兒女們付出了精力和錢財,可父母卻認為這是應該的,而且得寸進尺。這樣的行為,終究是要不得的。

父母為了兒女付出,兒女就該這麼想,父母生我養我,他們實在過得不容易,自己能夠盡孝就該及時盡孝,好好地感念父母的恩德。

兒女為了父母付出,父母也該這麼想,兒女也活得不容易,能過得去就算了,也不需要過分計較太多。

一旦某一方出現了不懂得感恩的心態,那這個家終究會變得矛盾叢生。

唯有兒女和父母雙方都懂得感恩,懂得相互諒解,這兩者才可以相處得融洽幸福,多了歡聲笑語,而少了家無寧日。

還逼得他們沒有退路。那這樣的老人,終究是無德之人。

身為兒女,如果一味去縱容任性妄為的老人,那兒女們就是在自己給自己挖坑。要知道,錯與對,這都不該被「孝」所蒙蔽。

對便是對,錯便是錯,任何人都該明辨是非,而不該胡作非為。

04 不懂得感恩的老人,會讓兒女們痛苦。

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兒女就是父母的「所有品」,兒女為父母做事是天經地義的,而無論父母怎麼對待兒女,兒女都該遵從。

這樣的觀念,終究有些「陳舊」且不合時宜了。

兒女和父母,這兩方應該是相互獨立的存在,而不該是「誰是誰的附屬品」。兒女並非是父母的「所有品」,而兒女也不該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見。

同時,如果老人總是存在這種刻板的觀念,那這個老人就容易活成「不懂得感恩」的樣子。

試想,兒女們付出了精力和錢財,可父母卻認為這是應該的,而且得寸進尺。這樣的行為,終究是要不得的。

父母為了兒女付出,兒女就該這麼想,父母生我養我,他們實在過得不容易,自己能夠盡孝就該及時盡孝,好好地感念父母的恩德。

兒女為了父母付出,父母也該這麼想,兒女也活得不容易,能過得去就算了,也不需要過分計較太多。

一旦某一方出現了不懂得感恩的心態,那這個家終究會變得矛盾叢生。

唯有兒女和父母雙方都懂得感恩,懂得相互諒解,這兩者才可以相處得融洽幸福,多了歡聲笑語,而少了家無寧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