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馮唐的智慧:窮人在埋頭苦幹中變窮,富人則靠「3個不要」變富

《聖經》裡有一句話:

日光之下, 快跑的未必能贏, 力戰的未必能勝。

所以職場上聰明人, 往往不是努力幹到死的人, 而是懂的抉擇, 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而那些費力不討好的事, 絕對不幹的人。

馮唐, 斜杠界的「扛把子」, 主業是戰略諮詢, 40歲的時候已經做到了華潤醫療的創始CEO;副業的名氣甚至超過了主業, 《春風十裡不如你》這部電視劇, 就是根據馮唐寫的小說改編的。

他是最賺錢的作家之一,

副業寫作還把自己寫進了中國作家富豪榜, 光一年掙版稅, 就掙近300萬!

為什麼自己能成為極少數, 主業副業雙「豐收」的人?為什麼短短5年就能從基層員工, 做到麥肯錫的全球董事合夥人?馮唐認為, 選擇比努力重要, 那些成事之人, 往往都能做到「3個不要」~

1、不要「太努力」

我們自小受到的教育是, 要努力, 才能有收穫。

可馮唐卻說, 「遇事不要太努力」, 為什麼?這是因為他切身的經歷, 總結出的哲理。

第一, 你可能因為「跑的太快」, 遭人嫉恨馮唐初入職場的時候, 在美國一家大的醫療器械公司當實習生, 每天上班兩小時, 剩下的時間就沒事幹了。 他的領導就跟他說「做事慢一點, 你身邊都是比你大十多歲的人, 做事太快, 會讓你身邊的人跟不上,

你一個人發光, 整個團隊也不見得會有好的結果~」

有一個成語叫「和光同塵」, 意思是要讓自己遮掩光芒, 混同塵世, 這才是為人成事的大智慧。

人人皆有攀比之心、嫉妒之心, 你太努力, 就會顯的別人不努力;你太有能力, 就會顯的別人太無能。

想想看, 別人能讓你好過嗎?

第二, 太努力做事, 會遭到嚴重的抵抗馮唐舉了一個例子——「應收」和「應付」。

「應收」是你應收的錢, 「應付」是你需要付給別人的錢。

在做生意的時候, 我們都希望收錢的時候快點, 而付錢的時候晚點。 但如果你在收錢的時候表現的「太努力」, 本來別人欠你的錢該3個月還, 但是你兩三天就要回來了, 從短期來看你贏了一場戰爭, 但是從整個戰局上看, 你卻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商業夥伴, 失掉了整個戰局。

為人成事應該像一根猴皮筋一樣, 太松了沒有力量, 太緊了卻容易崩斷。

要做到張弛有度, 適度努力。

所以馮唐認為正確的做事方式是:

不著急, 緩稱王。

曾國藩說:

不慌不忙, 盈科後進, 向後必有一番回甘滋味出來。

別著急, 別用力過猛, 你先把小河填滿, 小河滿了自然就會慢慢彙聚成大河, 然後奔向大海。

莊子說:

水之積也不厚, 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你積累的不夠, 即使機遇巧合你得到了功與名, 但時間長了, 也必不能長久。

拿馮唐舉例, 學了8年醫學, 從2011年開始做醫療投資, 然後做了近十年,原版小說讀了一百本,自己寫小說寫了很多年,出了二十本書……這些統統不是短時間能做成的。

所以馮唐說,在一個行業要做到「積澱」,任何一個行業在做的頭十年,都不要太看重錢財名利,表現的太努力,往往意味著你太著急,戰略篤定感會變弱,因為缺少了時間的打磨,深入的鑽研,很多時候會帶來相反的效果。

2、不要頻繁換行業,隨「趨勢」,跟「大流」

有一句話叫:轉行窮三年。

但是在我們身邊,還是有很多朋友表示「現在的行業幹的太沒意思了,想轉行去幹××」

只要你看過一些職業規劃的書,沒有一本,是讓你在現有行業幹了多年以後,再輕易轉行的,尤其是中年人。

就連馮唐,這個斜杠領域做的不錯的人,也反對冒然跨界。

馮唐主張:跨界的前提是擁有自己的主業、主界,要專注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為什麼?

因為:做擅長的事,容易成。

曾國藩說:

故善用兵者,最喜為主,不喜作客。

善於打仗的人,喜歡在自己熟悉的主場作戰,不喜歡客場打仗。

商場、職場如戰場。做自己熟悉的行業是為「主」,冒然換行業,做自己不熟悉的行業是為「客」。

馮唐說:

真正做的了主的人,是非常瞭解本行業的人,是一刻不停洞察行業現在的變化,未來的趨勢,不分晝夜的深挖「護城河」的人,把你的優勢放大,弱點變小,這就是「護城河」。

有一句話叫「別用你的愛好,去挑戰別人的專業」。

但是在生活中,卻有太多人,幹「夠」了自己的工作,機緣巧合下聽說別的工作「有意思」,然後就想轉行。

我就是其中一員。曾經有段時間學口才,特別羨慕講師站在舞臺上,自信滿滿講課時的狀態。於是自己也想轉行當講師,我諮詢了當時很多老師,幾乎沒有一個人鼓勵我轉行的。

「一旦轉行,如果半年一年你發現不如你現在想象的好,又不掙錢,你很可能會打退堂鼓」,一位老師這麼說。

愛好是會變的,當你到了一定的歲數,很多原來你喜歡的工作,因為不掙錢,你會生厭;相反,很多你當時覺得沒那麼喜歡的工作,卻因為能賺錢,會變的讓你喜歡。

我特別慶倖當時沒有轉行。

守定「主業」不放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第二步:

在主業做到「拔尖」。

很多人之所以混的一般,就是因為在工作上做的平庸,水準跟絕大多數同行差不多,所以你的收入、名望也只能是個平均水準。

那麼如何在一個行業,快速做到「拔尖」呢?

馮唐給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找到100個行業「關鍵字」

早年在麥肯錫,因為馮唐經常服務於不同的行業客戶,怎麼才能快速瞭解行業?馮唐就是用這個辦法,當時做一個移動計費軟體系統,馮唐找了100個左右關鍵字,然後花了兩天時間反復研究,再到公司裡問專家怎麼回事,3天之後就發現「自己至少能像半個專家,不會因為自己不懂技術,而產生明顯的問題。」

第二,找三五個專家聊半天、一天開誠佈公的告訴專家自己不懂,虛心求教,不要擔心問題太傻,太基礎,跟專家們聊上半天一天,幾位專家都強調的問題,往往就是這個行業最核心的問題。

第三,找三到五本行業專著,認真看完馮唐曾經接手一個液壓挖掘機的項目,可是公司裡沒人懂這行,於是馮唐找了三五本相關專著,用一個星期仔細研究,之後對整個行業已經有了巨觀的認識,和「系統骨架性」的理解。

馮唐做了一個比喻:

就好比鳥兒在枝頭上,它掉不下來不是仰仗樹枝牢固,而是因為它有翅膀。

我們在一個行業的立身之本,我們的「翅膀」就是我們的學習能力。

通過以上的三點建議,只是在一個行業入了門,但是要想在這個行業做到「頂尖」,還需要不斷的做專案,在實踐中成長,在實踐中反思,在實踐中進步,才能在自己的主場「封王」,掌握行業更多的「話語權」和「議價權」。

3、不要太「精明」,以「笨拙」為本分

馮唐把人分成四類,又笨拙又油膩的稱為「人渣」;

可能有點笨拙,但是很勤奮,這種人叫「基石」,當你身邊這類人越多,你成事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三類人聰明,但是油膩,這類人叫「欺世」。這類人在我們身邊是最多的,仗著自己有點小聰明,就習慣不把人看在眼裡,因為自己的小聰明,做事總是喜歡走捷徑,沒長性。這種人可能能在短期內成小事,但從長期來看,他不可能一直成事。

第四類人,既聰明又勤奮,這種人只是極少數,如果在我們身邊能遇見這類人,一定要抱緊大腿,他的「教誨」往往能叫人「開悟」。

曾國藩說「吾輩讀書人,大約失之笨拙,即當自安於拙,而以勤補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賣智,而所誤更甚。」

這句話有三層意思:

首先承認自己是普通人,有點老實,有點「笨」,可能在世上因為我們不夠狡猾,不會迎合,而失去了很多機會,但是這並不是壞事,在油膩的世界,不走捷徑,踏踏實實,把根基打牢,在一個領域深耕,樹根紮的足夠深,樹冠才有長成參天大樹的可能。

第二是「以勤補之」。要用勤勞,踏踏實實做事,夯實執行力,來補自己的「拙」,而不是用投機取巧,迎逢趨勢來補「拙」。

在我們身邊有太多例子,聰明人想走捷徑,想快速成功,因為腦袋裡主意太多,所以特別容易動搖,最後導致頻繁跳槽,沒有打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結果幹了多年,還是在基層遊蕩。

相反一些不那麼聰明,但踏踏實實的人,在一個公司一干就是五年十年,公司成長了,最後個人也依仗平臺實現了躍遷。

就像阿裡的童文紅,進入阿裡巴巴的第一個職位是前臺,但是依靠勤勉的執行力,和戰略篤定,在阿裡一干就是20年,最後做到了阿裡的首席人力官,菜鳥網路董事長。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很多時候,笨笨的努力和堅持,才是最大的智慧。

第三,以慎出之。做人行事要謹慎,不要賣弄,世界這麼大,比你強的人有的是,那些真正厲害的牛人,往往都溫潤如水,謙虛謹慎。

洛克菲勒說:要比他們聰明,但不要讓他們知道。

中國古話講「藏拙」。話說的太滿,總表現的太聰明,一旦辦的事辦砸了,自己的「牌子」也徹底毀了,既害人又害己。

只知道埋頭努力意味著你死磕了一個方向,對大多數人而言,剛出社會前幾年甚至前10年都在尋找正確合理的方向,很少有人一開始就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如果你在錯誤的方向上死磕向前走,那只會越陷越深啊。

但如果你偶爾不努力,多思考、調整一下方向,正確的方向可能就在這樣的思考中誕生了。

然後做了近十年,原版小說讀了一百本,自己寫小說寫了很多年,出了二十本書……這些統統不是短時間能做成的。

所以馮唐說,在一個行業要做到「積澱」,任何一個行業在做的頭十年,都不要太看重錢財名利,表現的太努力,往往意味著你太著急,戰略篤定感會變弱,因為缺少了時間的打磨,深入的鑽研,很多時候會帶來相反的效果。

2、不要頻繁換行業,隨「趨勢」,跟「大流」

有一句話叫:轉行窮三年。

但是在我們身邊,還是有很多朋友表示「現在的行業幹的太沒意思了,想轉行去幹××」

只要你看過一些職業規劃的書,沒有一本,是讓你在現有行業幹了多年以後,再輕易轉行的,尤其是中年人。

就連馮唐,這個斜杠領域做的不錯的人,也反對冒然跨界。

馮唐主張:跨界的前提是擁有自己的主業、主界,要專注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為什麼?

因為:做擅長的事,容易成。

曾國藩說:

故善用兵者,最喜為主,不喜作客。

善於打仗的人,喜歡在自己熟悉的主場作戰,不喜歡客場打仗。

商場、職場如戰場。做自己熟悉的行業是為「主」,冒然換行業,做自己不熟悉的行業是為「客」。

馮唐說:

真正做的了主的人,是非常瞭解本行業的人,是一刻不停洞察行業現在的變化,未來的趨勢,不分晝夜的深挖「護城河」的人,把你的優勢放大,弱點變小,這就是「護城河」。

有一句話叫「別用你的愛好,去挑戰別人的專業」。

但是在生活中,卻有太多人,幹「夠」了自己的工作,機緣巧合下聽說別的工作「有意思」,然後就想轉行。

我就是其中一員。曾經有段時間學口才,特別羨慕講師站在舞臺上,自信滿滿講課時的狀態。於是自己也想轉行當講師,我諮詢了當時很多老師,幾乎沒有一個人鼓勵我轉行的。

「一旦轉行,如果半年一年你發現不如你現在想象的好,又不掙錢,你很可能會打退堂鼓」,一位老師這麼說。

愛好是會變的,當你到了一定的歲數,很多原來你喜歡的工作,因為不掙錢,你會生厭;相反,很多你當時覺得沒那麼喜歡的工作,卻因為能賺錢,會變的讓你喜歡。

我特別慶倖當時沒有轉行。

守定「主業」不放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第二步:

在主業做到「拔尖」。

很多人之所以混的一般,就是因為在工作上做的平庸,水準跟絕大多數同行差不多,所以你的收入、名望也只能是個平均水準。

那麼如何在一個行業,快速做到「拔尖」呢?

馮唐給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找到100個行業「關鍵字」

早年在麥肯錫,因為馮唐經常服務於不同的行業客戶,怎麼才能快速瞭解行業?馮唐就是用這個辦法,當時做一個移動計費軟體系統,馮唐找了100個左右關鍵字,然後花了兩天時間反復研究,再到公司裡問專家怎麼回事,3天之後就發現「自己至少能像半個專家,不會因為自己不懂技術,而產生明顯的問題。」

第二,找三五個專家聊半天、一天開誠佈公的告訴專家自己不懂,虛心求教,不要擔心問題太傻,太基礎,跟專家們聊上半天一天,幾位專家都強調的問題,往往就是這個行業最核心的問題。

第三,找三到五本行業專著,認真看完馮唐曾經接手一個液壓挖掘機的項目,可是公司裡沒人懂這行,於是馮唐找了三五本相關專著,用一個星期仔細研究,之後對整個行業已經有了巨觀的認識,和「系統骨架性」的理解。

馮唐做了一個比喻:

就好比鳥兒在枝頭上,它掉不下來不是仰仗樹枝牢固,而是因為它有翅膀。

我們在一個行業的立身之本,我們的「翅膀」就是我們的學習能力。

通過以上的三點建議,只是在一個行業入了門,但是要想在這個行業做到「頂尖」,還需要不斷的做專案,在實踐中成長,在實踐中反思,在實踐中進步,才能在自己的主場「封王」,掌握行業更多的「話語權」和「議價權」。

3、不要太「精明」,以「笨拙」為本分

馮唐把人分成四類,又笨拙又油膩的稱為「人渣」;

可能有點笨拙,但是很勤奮,這種人叫「基石」,當你身邊這類人越多,你成事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三類人聰明,但是油膩,這類人叫「欺世」。這類人在我們身邊是最多的,仗著自己有點小聰明,就習慣不把人看在眼裡,因為自己的小聰明,做事總是喜歡走捷徑,沒長性。這種人可能能在短期內成小事,但從長期來看,他不可能一直成事。

第四類人,既聰明又勤奮,這種人只是極少數,如果在我們身邊能遇見這類人,一定要抱緊大腿,他的「教誨」往往能叫人「開悟」。

曾國藩說「吾輩讀書人,大約失之笨拙,即當自安於拙,而以勤補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賣智,而所誤更甚。」

這句話有三層意思:

首先承認自己是普通人,有點老實,有點「笨」,可能在世上因為我們不夠狡猾,不會迎合,而失去了很多機會,但是這並不是壞事,在油膩的世界,不走捷徑,踏踏實實,把根基打牢,在一個領域深耕,樹根紮的足夠深,樹冠才有長成參天大樹的可能。

第二是「以勤補之」。要用勤勞,踏踏實實做事,夯實執行力,來補自己的「拙」,而不是用投機取巧,迎逢趨勢來補「拙」。

在我們身邊有太多例子,聰明人想走捷徑,想快速成功,因為腦袋裡主意太多,所以特別容易動搖,最後導致頻繁跳槽,沒有打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結果幹了多年,還是在基層遊蕩。

相反一些不那麼聰明,但踏踏實實的人,在一個公司一干就是五年十年,公司成長了,最後個人也依仗平臺實現了躍遷。

就像阿裡的童文紅,進入阿裡巴巴的第一個職位是前臺,但是依靠勤勉的執行力,和戰略篤定,在阿裡一干就是20年,最後做到了阿裡的首席人力官,菜鳥網路董事長。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很多時候,笨笨的努力和堅持,才是最大的智慧。

第三,以慎出之。做人行事要謹慎,不要賣弄,世界這麼大,比你強的人有的是,那些真正厲害的牛人,往往都溫潤如水,謙虛謹慎。

洛克菲勒說:要比他們聰明,但不要讓他們知道。

中國古話講「藏拙」。話說的太滿,總表現的太聰明,一旦辦的事辦砸了,自己的「牌子」也徹底毀了,既害人又害己。

只知道埋頭努力意味著你死磕了一個方向,對大多數人而言,剛出社會前幾年甚至前10年都在尋找正確合理的方向,很少有人一開始就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如果你在錯誤的方向上死磕向前走,那只會越陷越深啊。

但如果你偶爾不努力,多思考、調整一下方向,正確的方向可能就在這樣的思考中誕生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