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搞笑獵奇»正文

陳素真:“美而全”的豫劇大師

今天, 我們向

“美而全”的豫劇大師陳素真

學習什麼?

中國藝術報記者 金濤

清新淡雅的蘭花, 栩栩如生的雞雛……展現在人們面前的畫作, 不是出自畫家之手, 也不是某個文人的作品, 而是由豫劇大師陳素真繪就。 不久前, 陳素真紀念館在河南開封開館, 展出了一代豫劇大師的演藝生平、歷史影像, 這其中, 有陳素真的手稿、畫作, 有她吊嗓時用過的二胡、梆子, 有色彩如新的戲服, 演出、授徒時的照片, 以及大師生活中平凡的瞬間……


陳素真筆下的雞雛


陳素真1941年劇照


1957年陳素真與梅蘭芳


1957年陳素真與田漢

今年是豫劇大師陳素真誕辰百年,

由中國劇協作為指導單位, 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化廳、河南省文聯、中共開封市委市政府、河南廣播電視臺、中華豫劇促進會共同主辦的系列紀念活動在開封舉辦, 這裡也是大師的出生、成名之地。 開幕式是“素韻真聲”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春》欄目紀念特別節目。 演出中一個環節讓人印象深刻, 陳素真的四個弟子——71歲的郭美金、 72歲的牛淑賢、 77歲的張巧雲、 87歲的關靈鳳, 4位老藝術家一起登臺演唱, 向師父致敬。 關靈鳳眼睛看不見, 在徒弟們的攙扶下上臺。 三位“70後”講完話, 牛淑賢把話筒遞到“80後”關靈鳳嘴邊, 說了句:“姐, 該你說了。 ”一句話傳達出的豐富感情, 讓台下觀眾為之感動。

主辦方還舉辦了國家藝術基金專案“豫劇陳派表演人才培養”培訓班開班儀式,

陳素真誕辰百年座談研討, 兩場陳派折子戲演出以及關小鳳《三上轎》 、徐俊霞《宇宙鋒》 、吳素真《三拂袖》等陳派傳人帶來的陳派代表劇碼專場演出。 豐富的活動, 展現了陳派藝術的薪火相傳。

一張美麗的“文化名片”

陳素真紀念館開館儀式上, 在參觀的人群中, 記者看到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和陳派弟子牛淑賢。 孫毓敏應好友、小妹牛淑賢之邀, 到河南大學參加“豫劇陳派表演人才培養”培訓班活動, 為30個青年學生授課。 孫毓敏告訴記者, 陳素真是豫劇母調——祥符調最好的繼承人、最大的弘揚者, 陳派藝術應該以百年誕辰系列活動這樣一種形式加以肯定、傳揚。

“這是很有意義的歷史事件。 成立陳素真紀念館, 學生都來參觀, 民族藝術好在哪裡、美在哪裡, 看了陳大師的紀念館就知道了。 她文武全才, 我很佩服。 我是抱著學習的心情來到這裡的。 陳素真是一張美麗的‘文化名片’ , 我不知道開封還有這麼好的藝術家, 通過這個活動, 也提升了開封的文化地位。 ”

參加系列紀念活動, 牛淑賢對師父的瞭解也更深了一層。 牛淑賢說, 這次活動, 各級政府都很重視、支持, 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起了很大作用。 她表示, 師父陳素真是真正的一代宗師, 唱作念打自成一家, 在上世紀30年代末期就已經形成了表演體系, 是豫劇旦角中最早形成流派的。 “另外師父記下了很多表演筆記, 留給後人的資料十分豐富。

在她最坎坷的時候, 哪怕去看菜園, 也堅持記筆記, 60多年持續不斷。 這些手稿, 很多還沒有整理、展出。 ”牛淑賢說, 師父為人剛正不阿, 實事求是, 經常教育弟子“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 要“低調做人, 高調唱戲” , 她“藝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值得大力弘揚。


陳素真1949年在開封


1952年與漢劇表演藝術家陳伯華(左)

在紀念館中, 記者特別注意到陳素真的筆記手稿、畫稿。 陳素真的兒子王闓驄告訴記者, 這次展出的手稿, 涉及母親代表劇碼《三上轎》 《宇宙鋒》等的創作情況;展出的幾幅畫作, 是在母親的遺物中發現的。 他表示, 母親與河南、北京、天津等地的文化界名人多有交往。 “當年母親跟畫家學畫, 家人都沒當回事, 後來大部分畫作都扔了。

留下來幾張, 在母親去世後也沒重視。 為這次活動, 我們找到了殘存的幾幅, 找人重新裝裱、印製。 ”這次展出的雖然是幾張小小的畫作, 卻讓記者看到了一位元戲曲大師多方面的藝術修養, 關於她的研究還有很多可發掘之處。

推動和完成豫劇文化轉型的佼佼者

在系列演出、紀念館開館的同時, “豫劇陳派表演人才培養”培訓班開班儀式、陳素真誕辰百年座談會選擇在百年學府河南大學舉行。 坐落在古都開封、有著典雅的民國建築群的河南大學, 與豫劇大師陳素真淵源深厚。 1948年3月, 正是在河南大學, 陳素真為資助當時的國立河南大學, 整個3月份都投入演出, 一共演了8場戲, 其中7場都是由河南大學學子、後來被譽為“現代豫劇之父”的樊粹庭創作的“樊戲” , 閉幕演出《西廂記》 ,也由樊粹庭改定。


1957年陳素真《梵王宮》劇照

座談會上,出生於1933年的戲劇評論家馬紫晨帶來了幾件文物,其中有陳素真抗戰期間在洛陽演出的海報,上寫:“多捐一文錢,多活一條命” 。1938年3月,馬紫晨最早在開封看陳素真的《保衛大河南》 。據他統計,1938年之前在開封的日子,為不斷推出新戲、儘快實現募捐目標,陳素真夜以繼日,不辭辛勞,很少歇場。如1935年5月,她上演44部戲,其中重複的只有一部; 1936年下半年,每月都不低於30部戲。“這樣的場次記錄,基本上全放在陳素真這唯一的主演身上。光是這個經歷,現在的演員就沒人承受得了。 ”

馬紫晨說,自己看陳素真的戲80年,和她交往41年。陳素真去世前,曾掙扎著病體托他做了幾件事。其中之一,是陳素真恩師孫延德在1947年去世,當時陳素真不知道,非常遺憾,她希望能回報大膽收自己做女弟子的恩師。2007年清明節,馬紫晨聯合封丘縣人民政府,為孫延德立碑,此時距孫延德去世已60年,但村裡敲鑼打鼓,高搭靈棚,非常隆重,感動了整個村子。大家說:“看起來唱戲還不錯啊,省裡、縣裡來給咱們立碑。 ”於是,儀式一結束,村支書一手拉個男孩一手拉個女孩,到碑前就推給了馬紫晨,說你把他們領走去學戲吧。馬紫晨說:“當時我就悟出來一個道理:戲曲學校缺乏生源,什麼原因?是那幾年抬歌星抬得高了,把戲曲演員壓得低了。今天看到唱戲也不錯,戲曲演員地位提高了,就有人學戲了。 ”


1957年陳素真《三拂袖》劇照

“河南戲曲活動此起彼伏,活動的頻繁展現了河南戲曲生態的繁榮。尊重先賢是繼承傳統的最好方式,河南在這方面引領了新的風氣,開創了新的模式。 ”對於這次紀念活動,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主任王紹軍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地方戲當中,有兩位以“美”著稱的戲曲大家,一個是漢劇的陳伯華,一個是豫劇的陳素真,所謂戲曲界的“二陳” ;在戲曲界還有兩個以文武昆亂不擋、以“全”著稱的旦角藝術家,一個是京劇的關肅霜,一個是豫劇的陳素真。王紹軍認為,從這兩方面看,陳素真是“美而全”的,這在全國地方戲演員中是罕見的。


1963年陳素真在天津演出《宇宙鋒》


1979年陳素真在河南開封教學


1982年陳素真在天津教學

“陳素真對豫劇旦行的三大貢獻,第一是改革豫劇旦行的化裝技術,提升了美感;第二是聲腔方面,在豫劇祥符調老腔基礎上化舊為新,提升了豫劇旦行聲腔韻律之美;第三是在表演上,她的水袖、蹺功、臺步,扇子功、辮子功等都有創新,提升了豫劇旦行的表現力。 ”陳素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並形成陳派,王紹軍指出了背後的四大要素:其一是劇作家樊粹庭提供了大批高品質的劇本。“回顧中國戲曲史,每一個表演大家背後都有一個大劇作家在支持,如梅蘭芳與齊如山、程硯秋與羅癭公、常香玉和她的丈夫陳憲章等” 。其二是跨越行當,文武兼擅,青衣、花旦、刀馬、花衫兼長。其三是有超前的傳播意識。“1936年陳素真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數張唱片,這在豫劇演員中是很少見的。可以說電影成就了嚴鳳英,唱片推廣了陳素真。 ”其四是陳素真13歲收徒,弟子傳人眾多,分佈地域廣泛,豫、陝、甘、鄂、冀、魯、晉、京等地皆有,在豫劇界形成了“無陳不成團,無腔不陳”的局面。


1989年,陳素真與曹禺、李玉茹


1989年,陳素真與李玉茹、王金璐

談到這次系列活動的意義,戲曲評論家石磊表示,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豫劇啟動了由粗野鄙俗向雅俗共賞轉型的進程,陳派藝術的形成正處於這個過程之中。陳素真和同時代的豫劇改革先驅樊粹庭成為推動和完成豫劇祥符調文化轉型的傑出代表。但這一進程到了上世紀50年代中期被中斷了,陳派藝術、陳派聲腔以及祥符調都遭受重創。石磊說: “治癒這種創傷不是一場晚會甚至一代人所能夠完成的。所以今天舉辦的紀念活動,將會引起我們對整個豫劇發展史的重新審視,影響豫劇藝術在未來發展的走向。 ”

閉幕演出《西廂記》 ,也由樊粹庭改定。


1957年陳素真《梵王宮》劇照

座談會上,出生於1933年的戲劇評論家馬紫晨帶來了幾件文物,其中有陳素真抗戰期間在洛陽演出的海報,上寫:“多捐一文錢,多活一條命” 。1938年3月,馬紫晨最早在開封看陳素真的《保衛大河南》 。據他統計,1938年之前在開封的日子,為不斷推出新戲、儘快實現募捐目標,陳素真夜以繼日,不辭辛勞,很少歇場。如1935年5月,她上演44部戲,其中重複的只有一部; 1936年下半年,每月都不低於30部戲。“這樣的場次記錄,基本上全放在陳素真這唯一的主演身上。光是這個經歷,現在的演員就沒人承受得了。 ”

馬紫晨說,自己看陳素真的戲80年,和她交往41年。陳素真去世前,曾掙扎著病體托他做了幾件事。其中之一,是陳素真恩師孫延德在1947年去世,當時陳素真不知道,非常遺憾,她希望能回報大膽收自己做女弟子的恩師。2007年清明節,馬紫晨聯合封丘縣人民政府,為孫延德立碑,此時距孫延德去世已60年,但村裡敲鑼打鼓,高搭靈棚,非常隆重,感動了整個村子。大家說:“看起來唱戲還不錯啊,省裡、縣裡來給咱們立碑。 ”於是,儀式一結束,村支書一手拉個男孩一手拉個女孩,到碑前就推給了馬紫晨,說你把他們領走去學戲吧。馬紫晨說:“當時我就悟出來一個道理:戲曲學校缺乏生源,什麼原因?是那幾年抬歌星抬得高了,把戲曲演員壓得低了。今天看到唱戲也不錯,戲曲演員地位提高了,就有人學戲了。 ”


1957年陳素真《三拂袖》劇照

“河南戲曲活動此起彼伏,活動的頻繁展現了河南戲曲生態的繁榮。尊重先賢是繼承傳統的最好方式,河南在這方面引領了新的風氣,開創了新的模式。 ”對於這次紀念活動,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主任王紹軍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地方戲當中,有兩位以“美”著稱的戲曲大家,一個是漢劇的陳伯華,一個是豫劇的陳素真,所謂戲曲界的“二陳” ;在戲曲界還有兩個以文武昆亂不擋、以“全”著稱的旦角藝術家,一個是京劇的關肅霜,一個是豫劇的陳素真。王紹軍認為,從這兩方面看,陳素真是“美而全”的,這在全國地方戲演員中是罕見的。


1963年陳素真在天津演出《宇宙鋒》


1979年陳素真在河南開封教學


1982年陳素真在天津教學

“陳素真對豫劇旦行的三大貢獻,第一是改革豫劇旦行的化裝技術,提升了美感;第二是聲腔方面,在豫劇祥符調老腔基礎上化舊為新,提升了豫劇旦行聲腔韻律之美;第三是在表演上,她的水袖、蹺功、臺步,扇子功、辮子功等都有創新,提升了豫劇旦行的表現力。 ”陳素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並形成陳派,王紹軍指出了背後的四大要素:其一是劇作家樊粹庭提供了大批高品質的劇本。“回顧中國戲曲史,每一個表演大家背後都有一個大劇作家在支持,如梅蘭芳與齊如山、程硯秋與羅癭公、常香玉和她的丈夫陳憲章等” 。其二是跨越行當,文武兼擅,青衣、花旦、刀馬、花衫兼長。其三是有超前的傳播意識。“1936年陳素真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數張唱片,這在豫劇演員中是很少見的。可以說電影成就了嚴鳳英,唱片推廣了陳素真。 ”其四是陳素真13歲收徒,弟子傳人眾多,分佈地域廣泛,豫、陝、甘、鄂、冀、魯、晉、京等地皆有,在豫劇界形成了“無陳不成團,無腔不陳”的局面。


1989年,陳素真與曹禺、李玉茹


1989年,陳素真與李玉茹、王金璐

談到這次系列活動的意義,戲曲評論家石磊表示,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豫劇啟動了由粗野鄙俗向雅俗共賞轉型的進程,陳派藝術的形成正處於這個過程之中。陳素真和同時代的豫劇改革先驅樊粹庭成為推動和完成豫劇祥符調文化轉型的傑出代表。但這一進程到了上世紀50年代中期被中斷了,陳派藝術、陳派聲腔以及祥符調都遭受重創。石磊說: “治癒這種創傷不是一場晚會甚至一代人所能夠完成的。所以今天舉辦的紀念活動,將會引起我們對整個豫劇發展史的重新審視,影響豫劇藝術在未來發展的走向。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