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格局小的人,看誰都不順眼】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他的結局

聽過這樣一段話:

「我站在一樓, 有人罵我, 我很生氣;

我站在十樓, 有人罵我, 我聽不清, 以為他在和我打招呼;

我站在一百樓, 有人罵我, 我聽不清, 眼裡只有萬裡山河。 」

一個人之所以痛苦, 是因為高度不夠, 格局太小。

作家栩先生說:

「所謂格局, 其實就是你眼界的廣度, 思維的深度, 追求目標的高度, 以及你身上所體現的從容大度。 」

提高自己這四個「度」, 放大人生的格局, 你才能自在從容, 有所成就。

01

學會尊重, 不強加予人三觀。

作家韓松落講過一個故事。

韓松落有個朋友, 沒有正經工作, 靠父母留給他的兩處小房產收租度日。

房子價值不高, 所以租金也並不高, 生活得非常落魄。

但他有一個很精湛的手藝——泥塑。

簡單的泥土經他之手, 就會變成一件精妙絕倫的工藝品, 美到令人驚歎。

每個人見了都愛不釋手, 喜歡得不得了, 想要淘回家當展示品。

於是, 韓松落就給這位朋友出主意,

讓他租陶窯, 授學徒, 批量生產, 媒體炒作, 網站售賣……

一頓操作以後, 相信朋友絕對可以賺到錢, 極大地改善生活條件, 甚至還有可能走上成功之路。

可朋友在聽了韓松落的建議以後, 並沒有喜出望外, 反倒是嚇了一大跳。

沒錯, 他本可以這麼做, 但他並不想。

因為在他的骨子裡, 刻著的是樸素, 他追求的不過是一份簡單樸素的生活, 即便外人看來, 他很落魄, 但他自得其樂, 並沒有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而在韓松落看來, 人要活得體面一點, 光鮮一些, 所以他才出主意給朋友, 希望他能改善一些生活條件。

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觀, 沒有對錯之分, 只是個人追求不同。

一開始, 韓松落還在埋怨朋友不爭氣, 但在幾年以後,

他卻理解了朋友。

韓松落說:「他也可以不爭, 內向地、低低地活著, 這是他的權利。 」

每個人, 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做人最忌諱的, 就是用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別人的人生。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男孩問她媽媽:

「村前的王寡婦, 又兇又摳門, 其他人為什麼還總是和她來往呢?」

那位母親說:

「因為寡婦門前是非多, 為了保護自己的名聲, 所以要兇一點, 才能趕走那些心懷不軌的人, 你要叫她王阿姨。 」

小男孩繼續問道:

「那其他的阿姨們就不怕被罵嗎?聽別人說, 她總是占周圍鄰居的小便宜。 」

那位母親摸了摸小男孩的頭說:

「王姐的丈夫去世了, 家裡唯一的勞動力沒了, 她一個弱女子, 還要照顧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 周圍的鄰居是故意讓她的。

待會兒你吃完飯, 幫我這個南瓜送給你王阿姨, 就說是還以前借的大米。 」

人有格局, 自然懂得尊重別人的三觀。

正如康得曾的那樣:

「我尊敬任何一個獨立的靈魂, 雖然有些我並不認可, 但我可以盡可能地去理解。 」

02

懂得欣賞, 而不是改變他人。

哲學家萊布尼茨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 」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 在看待問題時, 習慣了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場。

如此一來, 就會碰撞出不同的觀念, 而格局越大的人, 越能尊重不同。

傑弗遜和華盛頓是好朋友, 在反英鬥爭中, 兩人並肩作戰, 共同抗敵。

戰爭結束後,傑弗遜沒有因為華盛頓的豐功偉績而對他頂禮膜拜,也沒有因為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而放棄自己的原則。

擔任總統期間,傑弗遜是國會領袖。

兩人經常因政見不合吵得不歡而散,然而平靜之後,彼此又會向對方道歉並再次重申自己的立場。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時的他們,是政敵。

然而,華盛頓卸任前,提名傑弗遜為總統候選人,大力稱讚傑弗遜的人品和才能,說他是一個「可以信賴的君子」。

《論語》中說:「君子和而不同。」

格局越大的人,越能夠接納不同的觀點,尊重別人的不同。

允許自己與別人不同,讓你特立獨行;

允許別人與你不同,則讓你海納百川。

臺灣作家白先勇和主持人陳文茜是好朋友。

白先勇曾憑藉《牡丹亭》轟動兩岸三地,陳文茜卻絲毫不感興趣。

白先勇發現以後,非但沒有不高興,反而很少在陳文茜面前提《牡丹亭》的演出情況,更不會請她發表意見。

但這完全不妨礙兩人繼續做朋友。

陳文茜後來表示:「對此,我非常感謝。他可以創新,我可以頑固,誰也不去說服誰。」

每個人有著不同的成長環境,接受著不同的教育,有著不同的經歷,形成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你是獨特的,別人也是。不要以為你能改變任何人。

如果你不能理解,那就學會尊重。

有句話說得好:「真正大格局的人,眼中不會有這麼多看不慣的事情,反而內心更多的是平和。」

03

格局大的人,看誰都順眼。

看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染布的師傅,同時收了兩位學徒,他為學徒立下了一個奇特的規矩:每個月底,學徒都要對他說兩個字。

第一個月月底,師傅問兩個學徒:「你們心裡最想說什麼?」

學徒甲說:「飯香。」學徒乙說:「食劣。」

第二個月月底,學徒甲說:「覺穩。」學徒乙說:「床硬。」

第三個月月底,學徒甲說:「活輕。」學徒乙說:「事多。」

到了第四個月月底,當師傅再問同樣的問題時,學徒甲回答:「想學。」學徒乙卻說:「想走。」

於是,師傅打發了學徒乙,正式收學徒甲為徒,傳授他真本領。

師傅說,學徒乙看不順眼的事太多,成不了事兒。

一個人格局越小,看不慣的事越多。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看什麼都順眼。

陶勇醫生講過一個讓我特別觸動的故事。

陶勇曾幫助過一個十三四歲患有白內障的女孩,醫院為她免費提供了人工晶體。

無意間,陶勇撞見這個女孩的父親在醫院偷錢。

雖然他很詫異,但又特別理解女孩父親的做法,為了給女孩看病,家裡賣了地、賣了房,父親連工作也辭掉了。

如果真的不是走投無路,誰願意去幹偷雞摸狗的事。

還有一次,女孩的父親碰到一個老太太上樓梯摔倒了,女孩的父親二話不說,背著老太太就到急診室包紮去了。

經歷這兩件事後,陶勇懂得了:

「善和惡就是硬幣的兩面,根本就分不開。很多時候,我們是站在衣食無憂、生活安定的情況下,去評判別人是好是壞。

但其實,善惡好壞,只是在環境中滋生的一個東西,大家都是迫不得已罷了。」

格局大的人,看誰都順眼,因為他總能設身處地地理解別人的難處與不易。

真正見過天地的人,會尊重每一種生活。

《壇經》裡寫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人這一生,就是一個不斷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過程。

一個人經歷得越多,內心就越通透,也就越懂得包容和接納別人。

有句話說得好:

「倘若有一天,那些曾經看不慣的人或事,開始變得雲淡風輕。

不用懷疑,那是因為你自己正在走向成熟。」

共同抗敵。

戰爭結束後,傑弗遜沒有因為華盛頓的豐功偉績而對他頂禮膜拜,也沒有因為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而放棄自己的原則。

擔任總統期間,傑弗遜是國會領袖。

兩人經常因政見不合吵得不歡而散,然而平靜之後,彼此又會向對方道歉並再次重申自己的立場。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時的他們,是政敵。

然而,華盛頓卸任前,提名傑弗遜為總統候選人,大力稱讚傑弗遜的人品和才能,說他是一個「可以信賴的君子」。

《論語》中說:「君子和而不同。」

格局越大的人,越能夠接納不同的觀點,尊重別人的不同。

允許自己與別人不同,讓你特立獨行;

允許別人與你不同,則讓你海納百川。

臺灣作家白先勇和主持人陳文茜是好朋友。

白先勇曾憑藉《牡丹亭》轟動兩岸三地,陳文茜卻絲毫不感興趣。

白先勇發現以後,非但沒有不高興,反而很少在陳文茜面前提《牡丹亭》的演出情況,更不會請她發表意見。

但這完全不妨礙兩人繼續做朋友。

陳文茜後來表示:「對此,我非常感謝。他可以創新,我可以頑固,誰也不去說服誰。」

每個人有著不同的成長環境,接受著不同的教育,有著不同的經歷,形成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你是獨特的,別人也是。不要以為你能改變任何人。

如果你不能理解,那就學會尊重。

有句話說得好:「真正大格局的人,眼中不會有這麼多看不慣的事情,反而內心更多的是平和。」

03

格局大的人,看誰都順眼。

看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染布的師傅,同時收了兩位學徒,他為學徒立下了一個奇特的規矩:每個月底,學徒都要對他說兩個字。

第一個月月底,師傅問兩個學徒:「你們心裡最想說什麼?」

學徒甲說:「飯香。」學徒乙說:「食劣。」

第二個月月底,學徒甲說:「覺穩。」學徒乙說:「床硬。」

第三個月月底,學徒甲說:「活輕。」學徒乙說:「事多。」

到了第四個月月底,當師傅再問同樣的問題時,學徒甲回答:「想學。」學徒乙卻說:「想走。」

於是,師傅打發了學徒乙,正式收學徒甲為徒,傳授他真本領。

師傅說,學徒乙看不順眼的事太多,成不了事兒。

一個人格局越小,看不慣的事越多。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看什麼都順眼。

陶勇醫生講過一個讓我特別觸動的故事。

陶勇曾幫助過一個十三四歲患有白內障的女孩,醫院為她免費提供了人工晶體。

無意間,陶勇撞見這個女孩的父親在醫院偷錢。

雖然他很詫異,但又特別理解女孩父親的做法,為了給女孩看病,家裡賣了地、賣了房,父親連工作也辭掉了。

如果真的不是走投無路,誰願意去幹偷雞摸狗的事。

還有一次,女孩的父親碰到一個老太太上樓梯摔倒了,女孩的父親二話不說,背著老太太就到急診室包紮去了。

經歷這兩件事後,陶勇懂得了:

「善和惡就是硬幣的兩面,根本就分不開。很多時候,我們是站在衣食無憂、生活安定的情況下,去評判別人是好是壞。

但其實,善惡好壞,只是在環境中滋生的一個東西,大家都是迫不得已罷了。」

格局大的人,看誰都順眼,因為他總能設身處地地理解別人的難處與不易。

真正見過天地的人,會尊重每一種生活。

《壇經》裡寫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人這一生,就是一個不斷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過程。

一個人經歷得越多,內心就越通透,也就越懂得包容和接納別人。

有句話說得好:

「倘若有一天,那些曾經看不慣的人或事,開始變得雲淡風輕。

不用懷疑,那是因為你自己正在走向成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