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寵物»正文

吃饢可以取媳婦

周日 輕鬆看歷史

編者按

魏晉時, 最受歡迎的麵食可不是“湯餅”麵條, 而是來自“西域”的胡餅, 從做法上看, 很像今天的饢。 胡餅是當時胡漢文化交融的結果, 順利成為當時最普及最流行的“小吃”, 還延伸出了白餅、髓餅、燒餅等一眾“面餅家族”。

“饢”一詞源于波斯語,曾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西亞諸國流行。 但烤饢卻並非源自於這些地區。 據考證,維吾爾人烤饢的歷史距今已有2 000餘年, 最初他們稱其為“俄可買克”。 稱之為“饢”, 是從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後開始的。 關於維吾爾族食饢的悠久歷史,可以在我國古代維吾爾族文獻和漢文獻典籍記載中得到明證,

在維吾爾族的2部經典文獻——— 《福樂智慧》和《突厥語大詞典》中都提到了饢, 前者突出了饢作為一種神靈對於維吾爾族人的重要意義, 後者主要記載了當時饢的品種和製作方法和器具。

《福樂智慧》是由11世紀喀拉汗朝的詩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所撰寫的。 書中寫道:“要為將士供給刀槍、戰馬、征衣、饢、鹽和食物必須豐盈”。 饢是食物的一種, 但此處卻把它和食物並列或放在前面作為戰士出征所必須攜帶的物品, 這說明饢在食物中的特殊地位。 自古以來,維吾爾人崇拜鹽, 鹽對於維吾爾人來說是神聖的。 饢和鹽並列在一起, 從此點來講, 說明饢也是神聖的。 這剛好與維吾爾族諺語“飯是聖哲,

饢是神靈”相印證。

我國西漢時期國勢強盛, 漢武帝劉徹多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 並開闢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在貿易上與西域互通有無。 其中胡餅就是這是傳入內地的。 它是用麵粉做成圓形, 上面撒上胡麻(芝麻), 在爐膛裡烘烤而成的餅。 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敘述的胡餅的製作方法:“面一鬥, 羊肉二斤, 蔥白一合, 鼓汁及鹽敷令熟, 炙之, 面當令起。 ”來看, 這種胡餅應該就是現今的饢。 在《續漢書》中稱:“靈帝好胡餅, 京師皆食胡餅。 ”正是由於皇帝宣導吃胡餅, 胡餅而逐漸流行於民間。 據《肅宗實錄》和《資治通鑒》記載:“至德天年(757),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與朝臣逃難至咸陽集賢宮,饑餓困頓之際, 宰相楊國忠曾買胡餅獻上。 ”這足以說明當時胡餅已廣泛流行於中原地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