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搞笑獵奇»正文

我們都被諸葛亮騙了,北伐可能只是一個幌子,他的真實目的匪夷所思

只要一提起諸葛亮, 大家都會心生敬佩, 劉備離去後, 若不是有諸葛亮在支持蜀漢大局, 估計蜀漢早就沒了。 而且諸葛亮執意北伐, 匡扶漢室, 鞠躬盡瘁, ㄙˇ而後已的做法更是令眾人欽佩。 不過事實上, 我們都被諸葛亮給騙了, 諸葛亮北伐只是一個幌子, 他根本不是為了匡扶漢室, 而是另有目的, 他的真實目的令人匪夷所思。

諸葛亮北伐, 歷來被眾人稱羨, 因為當時的蜀漢國力遠遠不如曹魏, 但諸葛亮出兵, 卻屢屢壓著魏軍打, 要不是魏國有司馬懿這種人才, 估計蜀漢真有擊敗魏國的可能。 除此之外, 諸葛亮打出的「漢賊不兩立, 王業不偏安」口號也讓眾人動容, 大家沒想到, 在劉備及大批精英猛將離去以後, 諸葛亮並沒有貪圖享樂, 而是時時刻刻想著匡扶漢室, 完成劉備的遺願, 報答劉備的恩情, 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 豈能不讓人心生敬佩?尤其是有司馬懿做對比,

這就更顯得諸葛亮是多麼的忠義了!

同為托孤大臣, 司馬懿選擇的是架空魏帝曹睿, 將大/權集於一身, 而是在ㄙˇ後還將權/力給了自己的兒子, 最終顛覆曹魏天下。 司馬家世受皇恩, 曹家對他們其實是挺不錯的, 結果他卻篡/奪了曹魏天下, 想起來就令人不齒。

而諸葛亮這邊呢, 人家也是托孤大臣, 雖然也是大/權在握, 但人家對於皇帝劉禪, 那可是相當尊重的, 完全是當作自己的子侄輩培養, 根本沒想過篡奪劉家的天下, 更重要的是, 諸葛亮離去後, 並沒有將權/力傳給自己的兒子, 而是還給了劉禪, 相比于司馬懿, 諸葛亮的品德, 那可是高尚得多了。

諸葛亮在對待劉備後人方面, 做得非常得體, 而且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 諸葛亮屢次北伐, 顯得尤其悲壯。 在荊州時, 諸葛亮給劉備的規劃是南撫夷越, 外結孫權, 內修政/理, 然後等待天下生變, 再兩路出兵, 共同北伐, 這樣的話, 就可以擊敗曹操, 匡扶漢室了!

可以看到, 諸葛亮提出的規劃是從荊州和益州同時出兵, 才能夠北伐成功, 可劉備離去後, 諸葛亮掌握的蜀漢卻只有益州, 沒有了荊州, 這完全和諸葛亮的北伐規劃不同了, 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 諸葛亮的北伐註定是不會成功的!那麼既然諸葛亮自己都知道北伐不一定成功, 他又為何還要執意北伐, 而不是重新奪回益州呢?

事實上, 大家都被諸葛亮給騙了, 北伐只是一個幌子, 他是另有目的!隆中對時, 諸葛亮已經提出了自己的戰略規劃, 要從荊州益州同時出兵, 才有擊敗曹魏的可能, 可是荊州已經丟了, 自己獨掌一個益州, 是完全無法擊敗曹魏的, 諸葛亮何其聰明, 他自然是知道只從益州一路北伐, 是萬萬打不贏曹魏的, 可是他也沒有辦法, 只能出兵北伐。 一方面, 劉備伐吳已經證明了重奪荊州這條路走不通, 另一方面, 蜀漢國內也有各種不同的反對聲音。

劉備集團本來就是外來勢力,當時的益州已經有了東州勢力和益州本土勢力,再加上劉備帶來的荊州勢力,三方勢力同臺競技,少不了各種摩擦,而之所以暫時沒有表現出來,只不過是因為劉備軍力強大,能夠壓制住另外兩方,而且劉備仁義,還打贏了漢中之戰,讓其他兩方勢力看到了希望,認為跟著劉備有更大的前途,所以三方勢力暫時同心協力,一致對外。可是當劉備打輸了夷陵之戰後,一切都變了。

夷陵一戰,蜀漢最精銳的軍隊、人才,大部分損失在戰場,這使得劉備失去了彈壓另外兩方的軍力,而且另外兩方勢力也敏銳感覺到劉備不行了,沒有了爭奪天下的希望,所以大家都在想著爭權奪利,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這也是為何劉備在臨ㄙˇ前,讓諸葛亮可以便宜從事,要是劉禪不行,諸葛亮就自己做皇帝。當時三方勢力都在盯著劉備,蜀漢內部人心惶惶,各地反叛不斷,只要劉備一閉眼,另外兩方勢力必定起來奪/權,所以劉備才會將大/權全部託付給諸葛亮,因為他認為只有諸葛亮才能夠成功穩定蜀漢。

諸葛亮不負劉備所托,成功穩定了蜀漢的局勢,但諸葛亮也並沒有能力徹底掃滅另外兩方勢力,對於諸葛亮來說,他能做的就是對外作戰,轉移內部矛盾,把另外兩方勢力的爭鬥之心吸引到戰場上,只有這樣,蜀漢內部才能實現和平,要不然蜀漢早晚會在三方勢力的爭奪中,土崩瓦解!

結語

諸葛亮北伐,其實並不是為了擊敗曹魏,匡扶漢室,這只是一個幌子!諸葛亮的真實目的其實是轉移蜀漢的國內矛盾,是不是有點匪夷所思呢!蜀漢內部有荊州、東州、益州三大勢力,如果不對外發動戰爭,這三方勢力在國內互相爭鬥,將會加劇矛盾,最終使得蜀漢越來越弱,最終分崩離析。而若是將三方勢力的重心都吸引到國外,那麼蜀漢至少可以多存活數十年!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

劉備集團本來就是外來勢力,當時的益州已經有了東州勢力和益州本土勢力,再加上劉備帶來的荊州勢力,三方勢力同臺競技,少不了各種摩擦,而之所以暫時沒有表現出來,只不過是因為劉備軍力強大,能夠壓制住另外兩方,而且劉備仁義,還打贏了漢中之戰,讓其他兩方勢力看到了希望,認為跟著劉備有更大的前途,所以三方勢力暫時同心協力,一致對外。可是當劉備打輸了夷陵之戰後,一切都變了。

夷陵一戰,蜀漢最精銳的軍隊、人才,大部分損失在戰場,這使得劉備失去了彈壓另外兩方的軍力,而且另外兩方勢力也敏銳感覺到劉備不行了,沒有了爭奪天下的希望,所以大家都在想著爭權奪利,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這也是為何劉備在臨ㄙˇ前,讓諸葛亮可以便宜從事,要是劉禪不行,諸葛亮就自己做皇帝。當時三方勢力都在盯著劉備,蜀漢內部人心惶惶,各地反叛不斷,只要劉備一閉眼,另外兩方勢力必定起來奪/權,所以劉備才會將大/權全部託付給諸葛亮,因為他認為只有諸葛亮才能夠成功穩定蜀漢。

諸葛亮不負劉備所托,成功穩定了蜀漢的局勢,但諸葛亮也並沒有能力徹底掃滅另外兩方勢力,對於諸葛亮來說,他能做的就是對外作戰,轉移內部矛盾,把另外兩方勢力的爭鬥之心吸引到戰場上,只有這樣,蜀漢內部才能實現和平,要不然蜀漢早晚會在三方勢力的爭奪中,土崩瓦解!

結語

諸葛亮北伐,其實並不是為了擊敗曹魏,匡扶漢室,這只是一個幌子!諸葛亮的真實目的其實是轉移蜀漢的國內矛盾,是不是有點匪夷所思呢!蜀漢內部有荊州、東州、益州三大勢力,如果不對外發動戰爭,這三方勢力在國內互相爭鬥,將會加劇矛盾,最終使得蜀漢越來越弱,最終分崩離析。而若是將三方勢力的重心都吸引到國外,那麼蜀漢至少可以多存活數十年!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