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面對壓力,為什麼有的孩子能越挫越勇,有的可能會患上抑鬱癥

那天早上我心情愉悅地去買菜, 這個早市離我住的地方非常近, 幾乎每個周日早上我完成讀書寫作後, 以放鬆腦力的合理方式去順便買點菜回來, 這是再自然不過的日常生活習慣了。

因為是早市, 菜很新鮮又很便宜, 不知不覺我買滿了手中的兩個購物袋, 」差不多買全了, 還差一些青椒, 家裡的青椒好像只有一個了「」看吧, 到最前面能買到就買, 買不到就明天買吧, 不一定非得今天買「我一邊想一邊往回去的方向走, 在最後一個攤位前我站住了, 老攤主, 我經常在她這裡買。 放下兩袋子菜, 錢包就在其中一個袋子的上面,

騰出雙手準備挑青椒。

突然意識到不太對, 猛一回頭就發現錢包不翼而飛了, 立刻腎上腺素就飆升了, 我想大喊, 但不知道喊什麼, 我想哭但卻哭不出來, 雙腿開始打顫, 說話語無倫次帶著哭腔, 本來是下雨天, 剛剛下過雨, 還吹了一絲風, 可以算得上冷, 但我卻渾身都冒汗, 上下衣服都不到幾分鐘時間全部濕透了。

我在前面後面找了一會, 很顯然是徒勞, 但我感覺攤主應該看到了, 但她假裝不知道。 我沒有證據和理由讓她告訴我」小偷是誰, 他往哪裡去了?「找到一個小商店店主, 借用一下他的電話給家裡人打個電話, 怎麼辦, 居然手機號碼都不記得了, 只記得家裡的座機, 打過去, 愛人一聽就開始埋怨, 我很惱怒, 」我想丟錢包嗎?我想給自己找麻煩嗎?「很想吵架。

報警了, 該掛失的卡都掛失了, 我回到家裡, 給家人講述了整個過程後, 我安靜下來, 心中清楚:事已至此, 再懊惱也沒用, 需要休息一會了。 身心俱疲, 躺床上, 但不容易睡著, 雙腿酸痛, 或多或少的場景在腦海中盤旋。

這是最近發生在我身上的事, 我感受到中等程度壓力的衝擊。

考試前一天, 孩子煩躁不安, 卷子, 書本排滿了桌子, 但他看不進去, 讓他別看了, 他還生氣, 孩子正在承受著考試的壓力;明天項目要上線了, 今天一整晚你都睡不好, 總怕出現什麼意外的問題, 你在承受工作上的壓力, 一場交通事故、考試成績很低、錢包丟失、與朋友發生衝突--這些都會給人造成壓力。 而壓力會造成的生理反應最終產生類似癥狀:食欲不振、四肢無力、生活興趣減退等, 而壓力造成心理反應最終可能會導致心理疾病的發生。

壓力是個體因對壓力源的反應, 壓力源指的是威脅到他們並消耗其應對能力的環境和事件, 比如剛才所說的一場交通事故、考試成績很低、被人打了等都可能是個體生活中的壓力源。

漢斯 塞利(Hans Selye, 1974, 1983)提出了一般適應綜合癥(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的概念來解釋人們在適應壓力時的狀況。 GAS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警覺階段

在這個階段, 身體會迅速調動資源來應對威脅。 交感神經支配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和副腎上腺素,

這些激素促進新陳代謝, 釋放存儲的能力, 於是呼吸、心跳加速, 汗腺加快分泌, 血壓、體溫升高等。

在那天我丟失錢包時, 突然意識到不太對, 猛一回頭就發現錢包不翼而飛了, 立刻腎上腺素就飆升了, 我想大喊, 但不知道喊什麼, 我想哭但也哭不出來, 今天本來是下雨天, 剛剛下過雨, 還吹了一絲風, 可以算得上冷, 但我卻渾身都冒漢, 上下衣服都不到幾分鐘時間全部濕透了。

第二個階段:抵抗階段

在抵抗階段, 生理上的指標從表面上看恢復正常了, 但這是表面現象, 是一種被控制狀態, 實際上內分泌系統持續提升, 但水準不像警覺階段那麼高。

個體內在的生理和心理資源被大量消耗, 這個階段個體變得敏感、脆弱,即使是日常微小的困擾,都可引發個體的強烈情緒反應,比如,孩子哭鬧、家裡來客人、接聽電話、家庭成員之間小小的意見分歧,都可使其大發雷霆。

第三個階段:疲勞階段

在疲勞階段,短期內產生有效作用的反應可能變得具有危害性,因為這些反應的持續會造成身體的損耗。如果進入第三個階段,外在的壓力源基本消失,或個體的適應性已經形成,那麼,經過一段實際的休整和養息,可能康復。如果壓力源仍然存在,個體仍不能適應,那麼,一個能量資源已經耗盡而仍處在壓力之下的個體,必然發生危險,甚至會發生疾病和死亡的可能性。

在明白了壓力的三個階段後,當孩子出現考試壓力的時候,我們可以相應做些事情來幫助孩子緩解壓力,比如,在考試前幾天要保障孩子的身體狀態是良好的,不要感冒了,拉肚子了,這樣都會加重生理上的表現癥狀,同時在考試不要有刺激事件發生,家中保持平靜,父母儘量不要過多嘮叨,也不要有過多的活動,比如家中請人來聚會,父親加班很晚才回來等。

在這件事發生後的第三天,我基本上恢復了日常的生活,而且從這件事中獲得新的啟發,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我這樣恢復平靜,有些人會在腦海中不斷反芻這個過程,「要是不去買菜就好了」「如果我不帶那麼多東西就好了」「為什麼我會把身份證,銀行卡和現金都隨時帶在身上呢,如果分開放不就沒事了嗎?」,當然這樣反芻的結果只會讓你更加鬱悶,更加懊惱,為什麼有些人會很快從煩惱中解脫出來,而有些人卻不容易呢,這是因為每個人應對壓力的方式不同所導致的。

理查 拉紮勒斯提出了兩種應對壓力的角度:以問題為中心的應對;以情緒為中心的應對。

以問題為中心的應對。

是直面困難試圖解決問題的策略。比如當你發現自己的某門功課跟不上老師的進度了,你可能會去通過其他方式,比如找學校外的老師進行補課,並試圖找到如何更有效地學習這門功課的方法。通過這樣做,你已經正視了問題並試圖做些什麼。

以情緒為中心的應對。

是指用情緒化的方式來應對壓力。如果你已經發現了問題但不去尋找解決方法或者不去做些事來解決問題,而是通過逃避,「眼不見心不煩」,逃到網路中,在虛擬世界裡忘記了現實世界讓他苦惱的事情。或者你會埋怨學校出題太難了,正所謂「怨天怨地怨父母」,逃避和抱怨都解決不良問題,還可能使問題更嚴重。

在以情緒為主導的應對壓力的方式,當事人會採取防禦機制,其中包括逃避問題,將發生的事情合理化、否認事情的發生、一笑而過、通過宗教信仰尋求支持等。在這種情況下,你發現這門功課出現困難,你可能不去上這門困難的課程了。你可能會說,這門課程不重要,你會否認你的問題,還會想朋友講這門課程的笑話或祈禱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一項研究發現,與不抑鬱的個體相比,抑鬱的個體更可能逃避問題。

當你曾交往的人移情別戀時,否認對方不再愛你的事實會影響你開始新的生活。

當然,以情緒為中心得應對方式有時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當死亡帶來的感受過於強烈時,否認是一種具有保護性的機制。否認通過推遲個體應對壓力的時間來防止震驚帶來的毀滅性的影響。

很顯然以問題為中心的應對方式更有利於解決問題,但為什麼還有很多人會選擇以情緒為中心的應對方式呢?而這個原因是心理學家班杜拉的一一個理念:【自我效能感】 在起作用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認為認為除了結果期望外,還有一種效能期望。結果期望指的是人對自己某種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效能期望指如果人預測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的結果,那麼這一行為就可能被啟動和被選擇。這是一種後天發展起來的心理條件。

那麼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呢?

1.個體自身的成敗經驗。個體的成功經驗越多,那麼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就越高,也就是說個體對完成某項工作或活動有更強的自信心。反復的失敗會減低效能期望。同時成功經驗對效能期望的影響還要受個體歸因方式的左右,如果歸因於外部機遇等不可控的因素就不會增強效能感,把失敗歸因於自我能力等內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會降低效能感。因此,歸因方式直接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2.替代經驗或模仿。個體的很多效能期望都是觀察別人的替代經驗。如果有一個可以模仿的榜樣,這樣會增強自我效能感。

3.言語勸說。言語勸說的價值取決於它是否切合實際,缺乏事實基礎的言語勸說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不大,在直接經驗或替代性經驗基礎上進行勸說的效果會更好

4.情緒喚醒。班杜拉發現,個體在面臨某項活動任務時的心身反應、強烈的激動情緒通常會妨礙行為的表現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5.情境條件。當一個人進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慮的情境中時,其自我效能感水準與強度就會降低。從孩子升入初一,升入高一在適應新學年的生活時,有些孩子會適應不良,這部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強度比較弱。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期望值高、顯示成功、遇事理智處理、樂於迎接應急情況的挑戰、能夠控制自暴自棄的想法--需要時能發揮智慧和技能。

自我效能低的人:畏縮不前、顯示失敗、情緒化地處理問題、在壓力面前束手無策、易受懼怕、恐慌和羞澀的干擾--當需要時,其知識和技能無以發揮。

我們如何獲得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呢?

1.掌控一項任務。父母尋找可以讓孩子自己能夠控制並能完成的事項,讓孩子獲得成功經驗。

2.模仿成功人士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梳理榜樣形象,也就是說如果父母的自我效能感程度比較高,孩子會不自覺地模仿父母的行為,從而獲得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3.有效的口頭說服-- 即獲得與成就緊密相關的有效鼓勵、而不是空洞的讚美。

這個階段個體變得敏感、脆弱,即使是日常微小的困擾,都可引發個體的強烈情緒反應,比如,孩子哭鬧、家裡來客人、接聽電話、家庭成員之間小小的意見分歧,都可使其大發雷霆。

第三個階段:疲勞階段

在疲勞階段,短期內產生有效作用的反應可能變得具有危害性,因為這些反應的持續會造成身體的損耗。如果進入第三個階段,外在的壓力源基本消失,或個體的適應性已經形成,那麼,經過一段實際的休整和養息,可能康復。如果壓力源仍然存在,個體仍不能適應,那麼,一個能量資源已經耗盡而仍處在壓力之下的個體,必然發生危險,甚至會發生疾病和死亡的可能性。

在明白了壓力的三個階段後,當孩子出現考試壓力的時候,我們可以相應做些事情來幫助孩子緩解壓力,比如,在考試前幾天要保障孩子的身體狀態是良好的,不要感冒了,拉肚子了,這樣都會加重生理上的表現癥狀,同時在考試不要有刺激事件發生,家中保持平靜,父母儘量不要過多嘮叨,也不要有過多的活動,比如家中請人來聚會,父親加班很晚才回來等。

在這件事發生後的第三天,我基本上恢復了日常的生活,而且從這件事中獲得新的啟發,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我這樣恢復平靜,有些人會在腦海中不斷反芻這個過程,「要是不去買菜就好了」「如果我不帶那麼多東西就好了」「為什麼我會把身份證,銀行卡和現金都隨時帶在身上呢,如果分開放不就沒事了嗎?」,當然這樣反芻的結果只會讓你更加鬱悶,更加懊惱,為什麼有些人會很快從煩惱中解脫出來,而有些人卻不容易呢,這是因為每個人應對壓力的方式不同所導致的。

理查 拉紮勒斯提出了兩種應對壓力的角度:以問題為中心的應對;以情緒為中心的應對。

以問題為中心的應對。

是直面困難試圖解決問題的策略。比如當你發現自己的某門功課跟不上老師的進度了,你可能會去通過其他方式,比如找學校外的老師進行補課,並試圖找到如何更有效地學習這門功課的方法。通過這樣做,你已經正視了問題並試圖做些什麼。

以情緒為中心的應對。

是指用情緒化的方式來應對壓力。如果你已經發現了問題但不去尋找解決方法或者不去做些事來解決問題,而是通過逃避,「眼不見心不煩」,逃到網路中,在虛擬世界裡忘記了現實世界讓他苦惱的事情。或者你會埋怨學校出題太難了,正所謂「怨天怨地怨父母」,逃避和抱怨都解決不良問題,還可能使問題更嚴重。

在以情緒為主導的應對壓力的方式,當事人會採取防禦機制,其中包括逃避問題,將發生的事情合理化、否認事情的發生、一笑而過、通過宗教信仰尋求支持等。在這種情況下,你發現這門功課出現困難,你可能不去上這門困難的課程了。你可能會說,這門課程不重要,你會否認你的問題,還會想朋友講這門課程的笑話或祈禱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一項研究發現,與不抑鬱的個體相比,抑鬱的個體更可能逃避問題。

當你曾交往的人移情別戀時,否認對方不再愛你的事實會影響你開始新的生活。

當然,以情緒為中心得應對方式有時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當死亡帶來的感受過於強烈時,否認是一種具有保護性的機制。否認通過推遲個體應對壓力的時間來防止震驚帶來的毀滅性的影響。

很顯然以問題為中心的應對方式更有利於解決問題,但為什麼還有很多人會選擇以情緒為中心的應對方式呢?而這個原因是心理學家班杜拉的一一個理念:【自我效能感】 在起作用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認為認為除了結果期望外,還有一種效能期望。結果期望指的是人對自己某種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效能期望指如果人預測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的結果,那麼這一行為就可能被啟動和被選擇。這是一種後天發展起來的心理條件。

那麼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呢?

1.個體自身的成敗經驗。個體的成功經驗越多,那麼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就越高,也就是說個體對完成某項工作或活動有更強的自信心。反復的失敗會減低效能期望。同時成功經驗對效能期望的影響還要受個體歸因方式的左右,如果歸因於外部機遇等不可控的因素就不會增強效能感,把失敗歸因於自我能力等內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會降低效能感。因此,歸因方式直接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2.替代經驗或模仿。個體的很多效能期望都是觀察別人的替代經驗。如果有一個可以模仿的榜樣,這樣會增強自我效能感。

3.言語勸說。言語勸說的價值取決於它是否切合實際,缺乏事實基礎的言語勸說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不大,在直接經驗或替代性經驗基礎上進行勸說的效果會更好

4.情緒喚醒。班杜拉發現,個體在面臨某項活動任務時的心身反應、強烈的激動情緒通常會妨礙行為的表現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5.情境條件。當一個人進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慮的情境中時,其自我效能感水準與強度就會降低。從孩子升入初一,升入高一在適應新學年的生活時,有些孩子會適應不良,這部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強度比較弱。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期望值高、顯示成功、遇事理智處理、樂於迎接應急情況的挑戰、能夠控制自暴自棄的想法--需要時能發揮智慧和技能。

自我效能低的人:畏縮不前、顯示失敗、情緒化地處理問題、在壓力面前束手無策、易受懼怕、恐慌和羞澀的干擾--當需要時,其知識和技能無以發揮。

我們如何獲得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呢?

1.掌控一項任務。父母尋找可以讓孩子自己能夠控制並能完成的事項,讓孩子獲得成功經驗。

2.模仿成功人士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梳理榜樣形象,也就是說如果父母的自我效能感程度比較高,孩子會不自覺地模仿父母的行為,從而獲得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3.有效的口頭說服-- 即獲得與成就緊密相關的有效鼓勵、而不是空洞的讚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