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她卑微討好的愛,只是為了讓媽媽能抱抱她!她也是媽媽的小寶貝

小D, 單親媽媽, 今年43歲, 離婚4次, 有2個孩子, 老大5歲, 老二2歲, 目前和父母住在一起, 父母幫她看小孩, 她來諮詢的目的並不是多次離婚而是和媽媽的關係。 她和母親經常爭吵, 為孩子的撫養問題上, 為她的婚姻問題上。

據小D訴說, 媽媽從小不待見她, 她是獨生女, 但媽媽好像從來沒有喜歡過她。 媽媽希望她能出人頭地, 為父母爭光。 媽媽也經常拿表姐, 鄰居家的孩子來激勵她, 記得很清楚的一件事, 媽媽給社區鄰居驕傲地說:「我女兒從來沒有在12點以前睡過覺的, 學習很刻苦」, 引得鄰居都把小D作為自己孩子的榜樣,

都讓孩子向小D學習, 而這讓父母覺得很有面子, 但是小D每天晚上, 所有作業完成後, 即便是時間還沒到12點, 她也不敢睡覺, 就那樣坐在桌子旁, 一直等到12點, 有時候就那樣睡著了。

這樣做僅僅就為了讓父母有面子, 小D想媽媽會喜歡她, 但媽媽還是冷漠的。 在很小的時候, 父親對她很好, 經常帶她出去玩, 會買玩具和零食, 但是在父親因為工作關係在外面呆了十幾年退休回家後, 父親對小D也有了更多的要求, 總是嫌她做不好任何事情。 而且父母也經常吵架。

小D和父母經常為如何撫養孩子而吵架, 比如早上小D給孩子穿衣服, 媽媽會在旁邊不停嘮叨「你給孩子穿的太多了, 這樣會讓孩子上火的」, 「這件衣服不好看, 把娃穿醜了」「你看你這個當媽的, 一點都不會打扮孩子」。 當小D詢問媽媽時 「媽, 給娃穿這件你覺得怎麼樣」, 媽媽會很生氣地說:「你是媽, 這都要問我, 我不知道」, 讓小D左右為難。 還有有時候孩子不想去上學, 小D想知道孩子為什麼不想去上學, 但父母會責備小D, 「你就慣孩子,

等長大了你管不住了, 看你咋辦」「別讓孩子像你一樣, 一身毛病」。 就這樣, 一家人經常磕磕碰碰的, 小D感覺身心俱疲。

通過和小D更深入的溝通後, 才發現不是小D離不開母親, 她根本不想離開母親, 她從小不受母親待見, 這多麼年她仍然在內心深處希望母親能認可她, 她固守在小時候那個不被媽媽認可的、失落的、缺失了安全感的小女孩, 她覺得必須要得到媽媽的認可才能長大, 在她的心中有個信念「小孩就是需要被疼愛的, 我只有回到小時候, 媽媽才能疼愛我」。 當然, 她對自己的孩子也確實想去疼愛, 但因為這個總和母親爭吵, 她覺得苦惱不已。

小D一直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 特別是媽媽的認可。 希望媽媽能疼愛自己,

能看看自己, 自己也是媽媽的寶貝。 但無論小D怎麼樣, 媽媽一直是那麼冷漠。 小D在多段婚姻中, 總想有個溫暖的家, 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她以祈求的方式希望能讓對方留下來, 但這樣的方式反而給了對方很大的壓力, 這也就導致小D多次離婚。

小D一直用小時候的觀念來應對成年後的生活,

小時候她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同, 到現在她依然執著地想得到父母的認可, 但她沒有想過她已經是個成年人, 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觀念, 要發展出自我概念。 小D的心靈地圖在小時候並沒有被主要他人--父母繪製好, 而等到她成年後, 她沒有對她自己的地圖進行大規模的修訂, 依然延用小時候的圖式。 想要得到父母的認同。 但是外界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 她唯有去大規模修訂地圖, 形成自我, 才能走出痛苦的深淵。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起, 都帶有一張具備基礎資料的心靈地圖, 每個人的基礎資料差別不是很大,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 我們把對現實的觀念和想法不斷地注入到這張地圖中。 這張地圖就是心理學上的圖式。

圖式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哲學家康得提出的,他把圖式看作是「潛藏在人類心靈深處的」一種技術,一種技巧。心理學家皮亞傑賦予了圖式新的意義,在他看來,圖式是主體內部的一種動態的、可變的認知結構。個體之所以能對各種刺激做出這樣那樣的反應,是由於個體具有能夠同化順應平衡這些刺激的某種圖式。這種圖式在認知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能過濾、篩選、整理外界刺激,使之成為有條理的整體性認識,從而建立新的圖式。

皮亞傑認為,圖式雖然最初來自先天遺傳,但一經和外界接觸,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圖式就不斷變化、豐富和發展起來,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準上。他用圖式、同化、順應、平衡四個基本概念闡述個體認知結構的活動過程。

圖式--認知結構,心理組織,動態的機能組織。具有對客體(外部刺激物)資訊進行整理、歸類、改造和創造的功能,以使主體(個體內部)有效地適應環境

同化是主體將環境中的資訊納入並整合到已有的認知結構的過程。使得圖式發生量的變化。

順應是當主體的圖式不能適應客體的要求時,就要改變原有圖式,或創造新的圖式,以適應環境需要的過程。使得圖式發生質的變化。

平衡是主體發展的心理動力,是主體的主動發展趨向。主體與環境的平衡是適應的本質

圖式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圖式一旦初步形成,具有相當的穩定性,但每個人的圖式在一生中都是可以調整的。

2、圖式決定著人們做資訊選擇時相應的內容和傾向偏好。

3、可引起新資訊的加工。在原來圖式的基礎上,新的內容會被添加更新,形成新的認識。

4、可以預測事件的發展。

5、可激發性。圖式一旦被啟動,就會像程式一樣被嚴格執行下去。除非中間有很強的干擾使得程式停下來,選擇新的路線執行。

憑藉這張地圖,我們才能瞭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溝壑,指引自己的道路。如果地圖能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要到什麼地方,怎樣到達那裡,如果地圖資訊失真,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斯科特·派克曾經說過,逃避現實的痛苦是人類的天性。

大多數人過了青春期就放棄繪製地圖,他們自認為地圖完美無缺,世界觀沒有任何瑕疵,甚至自認為神聖不可侵犯,而對新的資訊和資訊缺乏興趣。

世界每天都在發生變化,這裡發生了火山,那裡出現了冰川,像海潮一樣,漲潮又退潮;一種文化出現了,過了一段時間又消失了;當我們貧窮和富有時,對世界的態度也是不一樣的。身邊每天都有新的資訊在刺激著我們,要選擇吸收他們,地圖就要不斷修訂。有些時候,需要吸收的信息量太大,我們不得不對地圖做大規模的修訂,這是一個給我們帶來極大痛苦的過程,我們會對此感到恐懼,有很多人寧可對新的資訊視而不見,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捍衛自己陳腐的觀念或相反,不願意承受這樣的痛苦而修訂心靈地圖。這便成為心理問題的根源。

把產生和適用於童年時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對世界做出反應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後的環境中,儘管這些方式已經不再適用新的環境。這恰恰是小D一直在做的事情。

既然 心靈地圖的修訂這麼重要,那麼我們如何修訂我們的心靈地圖呢?

1.多閱讀。

每一本書都是作者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和經歷,我們從閱讀他們的文字中能夠拓展對這個世界更多可能性的認識,也才能發現自己心靈地圖的陳舊性、過時性。每個人都是要長大的,不僅是生理上的長大,而且是心靈上的長大。

很多人都會說自己不愛讀書,不是自己的興趣愛好,讀不進去,一讀書就打瞌睡。人的成長可不是興趣愛好,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成長負責。很多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有一點她們不明白: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他們溝通,仿佛多說一句話都會讓他們掉價?根本的問題就在於你的知識結構已經遠遠落後于孩子的認知和見識。也許你會說:我們和上一代不也是從這樣過來的嗎?農村的母親還不教育孩子了?「寒門難出貴子」不僅指的是物質上的貧乏,更多指的是精神上的匱乏。孩子的眼界和見識和父母有很大關係,父母如果見多識廣,與時俱進地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他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無形讓孩子想要瞭解更多。

我不贊成有些父母為了孩子的學習,自己和孩子一起上輔導班,孩子學什麼課程,他們也學什麼課程,老師佈置的作業他們一字不落地做完,我見過的一個媽媽,40剛出頭,兒子剛上初一,她讓我看她學習的筆記,題目抄寫的清清楚楚,解答邏輯嚴密,卷面整整齊齊,讓我驚歎佩服。很多在校的學生都做不到的。然後她兒子根本不聽她的講解,成績一塌糊塗,媽媽覺得很委屈,自己放棄休息時間,週六周日跟著兒子出入各種培訓班,為解答題目,絞盡腦汁,到處求老師幫忙講解,頭髮都掉了不少了,孩子為什麼就不聽呢?

放下孩子的學習,那是他自己的事情,我們需要做得是多讀一些心理學,哲學相關的書籍,我們先得讓自己成長起來,不要讓自己還停留在不合時宜的少女少男時代。我們只有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時候,你才能引領孩子為他自己的人生負責。

2.平衡好當下的生活,去做自己不敢做的事情

抽個時間,坐下來,仔細想想你青春年少做過的夢是什麼?你的夙願是否達成?你還有哪些想做卻沒有做的事情?去做那些你想做但卻沒有做的事情。當然,我們首先是要平衡好我們當下的生活。我並不贊成如《月亮與六便士》中主人公那樣,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拋家棄子,他自己確實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但卻給家庭和孩子留下了不可挽回的陰影。我們從小處著手。我們有很多時間去刷手機,以自己身體不舒服為名,以工作太累了為由,以孩子不讓我省心為藉口,我們忙的團團轉,時間都去了哪兒?坐下來,把你的時間收回來用在自己身上,這是你的時間,不是別人的,別在為別人浪費自己的時間。

3.多向你的孩子學習

中年人,大多家中都有個青春期的孩子,你可能已經發現了孩子的知識面遠在你之上,當然他的社會閱歷不如你。但孩子對於這個時代的看法遠比你深刻,真實地回答自己:未來的社會你能適應嗎?也許你工作時旁邊坐的就是一個機器人而你卻不知道他時機器人。多向你的孩子學習,他們對這個時代的嗅覺比你靈敏,他們對這個時代的參與度比你更深入。

這張地圖就是心理學上的圖式。

圖式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哲學家康得提出的,他把圖式看作是「潛藏在人類心靈深處的」一種技術,一種技巧。心理學家皮亞傑賦予了圖式新的意義,在他看來,圖式是主體內部的一種動態的、可變的認知結構。個體之所以能對各種刺激做出這樣那樣的反應,是由於個體具有能夠同化順應平衡這些刺激的某種圖式。這種圖式在認知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能過濾、篩選、整理外界刺激,使之成為有條理的整體性認識,從而建立新的圖式。

皮亞傑認為,圖式雖然最初來自先天遺傳,但一經和外界接觸,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圖式就不斷變化、豐富和發展起來,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準上。他用圖式、同化、順應、平衡四個基本概念闡述個體認知結構的活動過程。

圖式--認知結構,心理組織,動態的機能組織。具有對客體(外部刺激物)資訊進行整理、歸類、改造和創造的功能,以使主體(個體內部)有效地適應環境

同化是主體將環境中的資訊納入並整合到已有的認知結構的過程。使得圖式發生量的變化。

順應是當主體的圖式不能適應客體的要求時,就要改變原有圖式,或創造新的圖式,以適應環境需要的過程。使得圖式發生質的變化。

平衡是主體發展的心理動力,是主體的主動發展趨向。主體與環境的平衡是適應的本質

圖式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圖式一旦初步形成,具有相當的穩定性,但每個人的圖式在一生中都是可以調整的。

2、圖式決定著人們做資訊選擇時相應的內容和傾向偏好。

3、可引起新資訊的加工。在原來圖式的基礎上,新的內容會被添加更新,形成新的認識。

4、可以預測事件的發展。

5、可激發性。圖式一旦被啟動,就會像程式一樣被嚴格執行下去。除非中間有很強的干擾使得程式停下來,選擇新的路線執行。

憑藉這張地圖,我們才能瞭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溝壑,指引自己的道路。如果地圖能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要到什麼地方,怎樣到達那裡,如果地圖資訊失真,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斯科特·派克曾經說過,逃避現實的痛苦是人類的天性。

大多數人過了青春期就放棄繪製地圖,他們自認為地圖完美無缺,世界觀沒有任何瑕疵,甚至自認為神聖不可侵犯,而對新的資訊和資訊缺乏興趣。

世界每天都在發生變化,這裡發生了火山,那裡出現了冰川,像海潮一樣,漲潮又退潮;一種文化出現了,過了一段時間又消失了;當我們貧窮和富有時,對世界的態度也是不一樣的。身邊每天都有新的資訊在刺激著我們,要選擇吸收他們,地圖就要不斷修訂。有些時候,需要吸收的信息量太大,我們不得不對地圖做大規模的修訂,這是一個給我們帶來極大痛苦的過程,我們會對此感到恐懼,有很多人寧可對新的資訊視而不見,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捍衛自己陳腐的觀念或相反,不願意承受這樣的痛苦而修訂心靈地圖。這便成為心理問題的根源。

把產生和適用於童年時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對世界做出反應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後的環境中,儘管這些方式已經不再適用新的環境。這恰恰是小D一直在做的事情。

既然 心靈地圖的修訂這麼重要,那麼我們如何修訂我們的心靈地圖呢?

1.多閱讀。

每一本書都是作者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和經歷,我們從閱讀他們的文字中能夠拓展對這個世界更多可能性的認識,也才能發現自己心靈地圖的陳舊性、過時性。每個人都是要長大的,不僅是生理上的長大,而且是心靈上的長大。

很多人都會說自己不愛讀書,不是自己的興趣愛好,讀不進去,一讀書就打瞌睡。人的成長可不是興趣愛好,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成長負責。很多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有一點她們不明白: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他們溝通,仿佛多說一句話都會讓他們掉價?根本的問題就在於你的知識結構已經遠遠落後于孩子的認知和見識。也許你會說:我們和上一代不也是從這樣過來的嗎?農村的母親還不教育孩子了?「寒門難出貴子」不僅指的是物質上的貧乏,更多指的是精神上的匱乏。孩子的眼界和見識和父母有很大關係,父母如果見多識廣,與時俱進地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他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無形讓孩子想要瞭解更多。

我不贊成有些父母為了孩子的學習,自己和孩子一起上輔導班,孩子學什麼課程,他們也學什麼課程,老師佈置的作業他們一字不落地做完,我見過的一個媽媽,40剛出頭,兒子剛上初一,她讓我看她學習的筆記,題目抄寫的清清楚楚,解答邏輯嚴密,卷面整整齊齊,讓我驚歎佩服。很多在校的學生都做不到的。然後她兒子根本不聽她的講解,成績一塌糊塗,媽媽覺得很委屈,自己放棄休息時間,週六周日跟著兒子出入各種培訓班,為解答題目,絞盡腦汁,到處求老師幫忙講解,頭髮都掉了不少了,孩子為什麼就不聽呢?

放下孩子的學習,那是他自己的事情,我們需要做得是多讀一些心理學,哲學相關的書籍,我們先得讓自己成長起來,不要讓自己還停留在不合時宜的少女少男時代。我們只有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時候,你才能引領孩子為他自己的人生負責。

2.平衡好當下的生活,去做自己不敢做的事情

抽個時間,坐下來,仔細想想你青春年少做過的夢是什麼?你的夙願是否達成?你還有哪些想做卻沒有做的事情?去做那些你想做但卻沒有做的事情。當然,我們首先是要平衡好我們當下的生活。我並不贊成如《月亮與六便士》中主人公那樣,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拋家棄子,他自己確實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但卻給家庭和孩子留下了不可挽回的陰影。我們從小處著手。我們有很多時間去刷手機,以自己身體不舒服為名,以工作太累了為由,以孩子不讓我省心為藉口,我們忙的團團轉,時間都去了哪兒?坐下來,把你的時間收回來用在自己身上,這是你的時間,不是別人的,別在為別人浪費自己的時間。

3.多向你的孩子學習

中年人,大多家中都有個青春期的孩子,你可能已經發現了孩子的知識面遠在你之上,當然他的社會閱歷不如你。但孩子對於這個時代的看法遠比你深刻,真實地回答自己:未來的社會你能適應嗎?也許你工作時旁邊坐的就是一個機器人而你卻不知道他時機器人。多向你的孩子學習,他們對這個時代的嗅覺比你靈敏,他們對這個時代的參與度比你更深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