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東京奧運會舞蹈,詭異陰森看不懂?看完這三個故事,就會明白背後的含義,網友:侘寂之美~

東京奧運會開幕式散發著一種陰森森的氛圍?其實, 這是日本一種古老的文化——「侘寂」。 到底什麼是「侘寂」呢?看完以下三個故事, 大家也許就會明白。

故事一:茶藝大師和牽牛花

古代的日本, 有個有名的茶藝大師, 他叫「千利休」。 千利休其實是一個很愛花的人, 院子裡滿牆都是他種的牽牛花。

一天, 千利休得到一個消息, 當時的君主要來他家做客, 於是他就趕緊準備把小院子打掃一番。

貴客到來之時, 他做了一個十分大膽的決定。

他把滿牆的牽牛花全部摘掉了, 只剩下了一朵, 也正是這個決定, 他開創了日本的「侘寂」文化。 「侘寂」說的是這種樸素又安靜的美, 是著重從缺陷之中欣賞美態。

故事二:陶器店匠人和顧客

一位遊客在日本一個古老的陶鎮閒逛。

最開始他選的就是花裡胡哨的瓷器, 後來, 又看上樸素的陶瓷。

當時店裡有個匠人, 正在做陶碗, 這位遊客發現, 陶碗明明還有點凹凸不平, 這匠人就把手從慢慢從旋轉的陶碗上收回, 直接擺到了成品櫃上。 他當時就疑惑了, 問這匠人,

怎麼不再拉直一點呢?再拉直就完美了。 匠人笑著說, 它有侘寂之美。

看到遊客並不理解, 匠人又補充了幾句:「你看, 這陶碗有點粗獷, 殘缺, 還有壓痕, 正是我希望的。 因為在喝茶的時候, 你能夠看到這個器物本身。 」說完, 就迅速將這只碗拿走, 準備去燒制了。

留下遊客還在原地思考, 這只碗對稱性的缺失。

金繕藝術修補的茶器

常與「侘寂」風格聯繫在一起, 還有一種叫做「金繕藝術」。 就是匠人一種用金粉或塗漆, 修補破損陶器的手工藝。 這個過程不是掩蓋裂縫, 而是突出裂縫, 讓裂縫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故事三:日本寺廟和留學生

一位住在東京的日本留學生,十幾歲時在京都遊玩,由於時間有限,於是匆匆穿過禪寺銀閣寺,急著去看更著名的金閣寺,因為金閣寺更出名。整座寺廟華麗極了,用金箔覆蓋,燦爛奪目,再也沒有比這座寺廟更能讓人印象深刻了。

幾十年後,這位留學生再次去了京都,卻發現自己看的金閣寺,這絢爛的金色過於豔麗,整座寺院的金箔,確實能給人短暫的視覺快感,但再沒有什麼可以超越的了。然而,銀閣寺在她心裡增添了一種新的魅力。

銀‬閣‬寺古老的樹木,有著自己盛昌的形態和色調,禪意的苔蘚和枯山水庭園,呈現了自然別具一格的生動形態。相比金閣寺的絢麗和鮮豔,現在更愛銀閣寺,那種歲月更迭,更深層的美感。

於是,她在網上推文感慨:年輕時,覺得一切絢爛鮮豔的新的事物,都是美好的;長大後,聽到很多故事,經歷很多事,才知道人生如戲,萬事萬物都會生長,然後‬死亡。相比‬年輕時,現在‬更理解了‬萬事無常,也漸漸理解了,歲月流逝的美。‬

人的審美,會隨著時間和人生境遇,慢慢發生改變。「侘寂」的美學,或許多年後我們再回看,又有不一樣的感受。不過這「侘寂」審美,並不是起源於日本本土。

「侘寂」起源於‬哪裡‬?

「侘寂」起源于中國宋代的道教,後來傳入佛教禪宗。南宋時期,日本的榮西和尚為研究禪法,兩次入宋,他去了天臺山萬年寺找禪師,承襲了臨濟宗黃龍派的法脈,然後再把禪宗,從中國帶到了日本。

侘寂美學的哲學觀,受到道家和‬禪宗的激發,既有道家的「自然」,又有佛教禪宗「內在」和「超越」的精神內核。後期主攻心靈的階段,又借鑒了中國唐宋時期詩詞與水墨畫,把蒼涼、陰鬱,極簡的氛圍發揮到了極致。

為什麼日本人‬喜歡‬‬「侘寂‬」美學‬?

因為日本經常爆發自然災害,在國民心裡自然災難已然成了常態。長期下來,民眾並沒有把自然看做危險和破壞性的力量,而是塑造成了一種另類的自然美,而非對抗的力量。

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提出:「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返璞歸真,方為自然。這也是侘寂美學最初釋義。

可以說,侘寂代表了一種以較輕鬆的態度看待短暫、自然和憂鬱,喜愛世間萬物的不完美和缺陷,從日本的建築到陶器,再到插花,你會發現都是如此。

這種觀念也是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天殘地缺」,不完美是宇宙的規律,也‬是自然之法,萬物之本。所以,日本茶‬人‬在鼓勵茶客品茶時,細細欣賞那些在以前會被忽視的微妙顏色和紋理。洗去浮華之後, 那種縈繞著寂靜的美,也正是‬侘寂的‬傳統。

知道了「侘寂」的內核,這次東京奧運會上,為什麼大家會看到了如此陰鬱的風格,自然心裡也就明白了。

不論你喜不喜歡,「侘寂」就是它特有的美學風格。總的來說,日本用了「侘寂」的美學意識,傳達了疫情對世界的影響,既有黯然、枯寂和原生態,也以粗糙,哀美之姿在向世界傳達「哀思」。

-END-

故事三:日本寺廟和留學生

一位住在東京的日本留學生,十幾歲時在京都遊玩,由於時間有限,於是匆匆穿過禪寺銀閣寺,急著去看更著名的金閣寺,因為金閣寺更出名。整座寺廟華麗極了,用金箔覆蓋,燦爛奪目,再也沒有比這座寺廟更能讓人印象深刻了。

幾十年後,這位留學生再次去了京都,卻發現自己看的金閣寺,這絢爛的金色過於豔麗,整座寺院的金箔,確實能給人短暫的視覺快感,但再沒有什麼可以超越的了。然而,銀閣寺在她心裡增添了一種新的魅力。

銀‬閣‬寺古老的樹木,有著自己盛昌的形態和色調,禪意的苔蘚和枯山水庭園,呈現了自然別具一格的生動形態。相比金閣寺的絢麗和鮮豔,現在更愛銀閣寺,那種歲月更迭,更深層的美感。

於是,她在網上推文感慨:年輕時,覺得一切絢爛鮮豔的新的事物,都是美好的;長大後,聽到很多故事,經歷很多事,才知道人生如戲,萬事萬物都會生長,然後‬死亡。相比‬年輕時,現在‬更理解了‬萬事無常,也漸漸理解了,歲月流逝的美。‬

人的審美,會隨著時間和人生境遇,慢慢發生改變。「侘寂」的美學,或許多年後我們再回看,又有不一樣的感受。不過這「侘寂」審美,並不是起源於日本本土。

「侘寂」起源於‬哪裡‬?

「侘寂」起源于中國宋代的道教,後來傳入佛教禪宗。南宋時期,日本的榮西和尚為研究禪法,兩次入宋,他去了天臺山萬年寺找禪師,承襲了臨濟宗黃龍派的法脈,然後再把禪宗,從中國帶到了日本。

侘寂美學的哲學觀,受到道家和‬禪宗的激發,既有道家的「自然」,又有佛教禪宗「內在」和「超越」的精神內核。後期主攻心靈的階段,又借鑒了中國唐宋時期詩詞與水墨畫,把蒼涼、陰鬱,極簡的氛圍發揮到了極致。

為什麼日本人‬喜歡‬‬「侘寂‬」美學‬?

因為日本經常爆發自然災害,在國民心裡自然災難已然成了常態。長期下來,民眾並沒有把自然看做危險和破壞性的力量,而是塑造成了一種另類的自然美,而非對抗的力量。

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提出:「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返璞歸真,方為自然。這也是侘寂美學最初釋義。

可以說,侘寂代表了一種以較輕鬆的態度看待短暫、自然和憂鬱,喜愛世間萬物的不完美和缺陷,從日本的建築到陶器,再到插花,你會發現都是如此。

這種觀念也是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天殘地缺」,不完美是宇宙的規律,也‬是自然之法,萬物之本。所以,日本茶‬人‬在鼓勵茶客品茶時,細細欣賞那些在以前會被忽視的微妙顏色和紋理。洗去浮華之後, 那種縈繞著寂靜的美,也正是‬侘寂的‬傳統。

知道了「侘寂」的內核,這次東京奧運會上,為什麼大家會看到了如此陰鬱的風格,自然心裡也就明白了。

不論你喜不喜歡,「侘寂」就是它特有的美學風格。總的來說,日本用了「侘寂」的美學意識,傳達了疫情對世界的影響,既有黯然、枯寂和原生態,也以粗糙,哀美之姿在向世界傳達「哀思」。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