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常與同好爭高低,不與傻瓜論短長】爭贏了,未必過得好,從容大度才是真格局

人這一生, 總是會捲入到無端的爭執當中。

有的人快速抽離, 及時止損;有的人熱衷爭搶, 浪費時間。

周國平曾說:

「人得的病只有兩種, 一種是不必治的, 一種是治不好的。

人們爭論的問題也只有兩種, 一種是用不著爭的, 一種是爭不清楚的。 」

世事變幻無常, 君子不爭炎涼, 人生的幸福法則, 就是有所爭, 亦有所不爭。

不爭, 自有世界, 也自成境界。

1.不爭對錯, 適時讓步是一種格局

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裡, 正如不是所有的人都活在同一個層次。

人活一世, 難免會被誤解、受質疑, 有懂你的人與你惺惺相惜, 就有不懂你的人讓你避之不及。

而真正有大格局的人, 都懂得知理不爭:

不爭眼前的榮辱, 也不在意一時的是非。

有兩個人, 為了「3×8=24」還是「3×8=21」大吵一頓。

他們越吵越兇, 於是一起到縣官前, 請縣官評定對錯。

縣官二話不說, 把認為「3×8=24」的人拖下去, 打了20大板。

那人大聲喊冤:「明明對的是我,

縣老爺怎麼打我了!」

縣官說:「你跟以為‘3×8=21’的人都能吵上半天, 不打你打誰?」

歪理怎麼強辯, 都只是軟弱的歪理;真理怎麼無言, 也是鐵定的真理。

反對真理, 是一種愚蠢, 跟無知的人爭辯, 是更大的愚蠢。

當你跟愚人爭辯, 格局已經降低到愚人的層次了。

不爭, 才是最高明的爭辯。

正如尼采所說:

「與惡龍纏鬥過久, 自身亦成為惡龍。 凝視深淵過久, 深淵將回以凝視。 」

生命寶貴, 不該浪費在無謂的爭執上, 為無中生有的爛事計較, 和無事生非的小人糾纏, 最後都是和自己過不去。

聽過一個笑話:

有年輕人看不慣別人的做法, 三天兩頭和人吵架, 他總覺得誰都跟他作對, 生活了無生趣。

鬱悶的他去問智者:

「快樂的秘訣是什麼?」

智者告訴他:

「快樂, 就是不和愚者爭對錯。 」

他又開始不服:

「不可能吧?哪有這麼簡單, 我可不覺得。 」

大師微微一笑說:

「你是對的」

就再也不理他。

想要真正的快樂, 不如把嘴閉嚴, 別爭也不理。

把時間留給自己, 把其他留給時間, 不在乎就是對一切最好的回擊。

俗話說:

「常與同好爭高低, 不與傻瓜論短長。 」

退讓不是軟弱, 而是一種豁達。

不跟糊塗人講道理, 對爛人爛事能做到忍讓而不爭辯之人, 才是有大格局的人。

2.不爭得失, 從容大度是一種修行

常聽到有人抱怨命運的不公, 或抱怨生活的無奈。

誠然, 人的一生, 總在得失之間徘徊, 在悲喜之中輾轉。

正如沈複在《浮生六記》中寫到:

「人生碌碌, 競短論長, 卻不道榮枯有數, 得失難量。 」

當人被外界事物所奴役時, 一點小事就會把人牢牢束縛。

人生本過客, 得失皆隨緣。

等你能做到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的時候, 就能隨時拿得起, 亦隨時放得下。

《莊子·田子方》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肩吾問孫叔敖:

「你三次出任令尹卻不顯露出榮耀, 後來, 三次被罷官也沒有表現出憂愁的神色,

總是這麼歡暢自適, 你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

孫叔敖回答:

「我覺得官職爵祿的到來不必去推卻, 它們的離去也不可以去阻止, 這些得與失都不是出於我的自身, 也就沒有憂愁的神色。 」

一個人對於得失爭得越多, 束縛他的東西反而會越多。

相反他求得越少, 困擾他的東西卻越少。

人生, 本就是一邊失去, 一邊得到的過程, 一時的失去, 在浩瀚的生命長河裡, 渺小如塵埃。

得之我幸, 失之我命, 與其糾結於過去的得失, 倒不如放平心態, 過好生活。

往後餘生, 把心放寬一點, 得失少爭一點, 也許一切都會豁然開朗。

3.不爭榮辱,甘於淡泊是一種清醒

漢代張衡《歸田賦》中說:

「茍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意思是,只要我置身世外,做到心中無物,哪裡還管他什麼光榮與恥辱呢?

常言道,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做人除了爭,還有很多高雅的選擇和活法。

山不解釋自己的高度,並不影響它的聳立;

海不解釋自己的深度,並不影響它容納百川。

人生的高度不在於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輕了多少事。

楊絳曾翻譯過英國詩人蘭德的詩: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這首詩也可以看做是她一生的寫照:

在這熙熙攘攘的世間,多數人都想著出人頭地,追名逐利。

可楊絳不這樣,她讀書寫作,翻譯治學,只是因為興之所至。

面對一生的黑暗曲折,她始終堅定內心,只管做好自己的事;

她的身上始終有一種溫和淡雅的氣質,與世無爭。

在這個世上,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夠去解釋,也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去解釋。

你沒辦法去決定,別人怎麼想,怎麼說,但你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為人坦蕩,處事清白。

所以,遇事不必急於解釋,凡事不用計較功過,問心無愧即是最好的結果。

周國平說過:

「我從不在乎別人如何評價我,因為我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是沒有把握的,就很容易在乎別人的看法了。」

對待生活,只需要做到自己心中有數,無論他人如何看待,都讓自己的內心時刻保持清醒,堅定自己的追求和嚮往。

不要太在意一時的榮辱,因為生活是細水長流,是涓涓不息,你靈魂的尺度,得自己去度量,做好自己,總有一天會得到認可。

4.以不爭為爭,是做人真正的智慧

《蔡根譚》裡寫到:

「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爭不是糊塗,而是難得的通透和明智,是一種智慧。

不爭並不是爭不過,而是以一種厚積薄發的心態,砥礪前行,從而獲得更大的福祉。

盡人事,隨天命,以一顆平常心去面對世事無常。

拿得起,放得下,以一顆隨緣的心去面對是非曲折。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塊福田,所謂不爭吵不計較,就是拔除心靈上的雜草,才有富餘的地方盛開幸福的鮮花。

放下了多餘的驕傲與貪戀,放下了沒必要的架子與虛妄的志向。

不滯留原地、不懼怕孤獨、也不執著于完美,既安心當下,又一路向前。

這也是我們普通人能擁有的積極人生。

世事紛紛擾擾,不爭的人生,自有一方天地。

3.不爭榮辱,甘於淡泊是一種清醒

漢代張衡《歸田賦》中說:

「茍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意思是,只要我置身世外,做到心中無物,哪裡還管他什麼光榮與恥辱呢?

常言道,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做人除了爭,還有很多高雅的選擇和活法。

山不解釋自己的高度,並不影響它的聳立;

海不解釋自己的深度,並不影響它容納百川。

人生的高度不在於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輕了多少事。

楊絳曾翻譯過英國詩人蘭德的詩: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這首詩也可以看做是她一生的寫照:

在這熙熙攘攘的世間,多數人都想著出人頭地,追名逐利。

可楊絳不這樣,她讀書寫作,翻譯治學,只是因為興之所至。

面對一生的黑暗曲折,她始終堅定內心,只管做好自己的事;

她的身上始終有一種溫和淡雅的氣質,與世無爭。

在這個世上,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夠去解釋,也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去解釋。

你沒辦法去決定,別人怎麼想,怎麼說,但你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為人坦蕩,處事清白。

所以,遇事不必急於解釋,凡事不用計較功過,問心無愧即是最好的結果。

周國平說過:

「我從不在乎別人如何評價我,因為我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是沒有把握的,就很容易在乎別人的看法了。」

對待生活,只需要做到自己心中有數,無論他人如何看待,都讓自己的內心時刻保持清醒,堅定自己的追求和嚮往。

不要太在意一時的榮辱,因為生活是細水長流,是涓涓不息,你靈魂的尺度,得自己去度量,做好自己,總有一天會得到認可。

4.以不爭為爭,是做人真正的智慧

《蔡根譚》裡寫到:

「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爭不是糊塗,而是難得的通透和明智,是一種智慧。

不爭並不是爭不過,而是以一種厚積薄發的心態,砥礪前行,從而獲得更大的福祉。

盡人事,隨天命,以一顆平常心去面對世事無常。

拿得起,放得下,以一顆隨緣的心去面對是非曲折。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塊福田,所謂不爭吵不計較,就是拔除心靈上的雜草,才有富餘的地方盛開幸福的鮮花。

放下了多餘的驕傲與貪戀,放下了沒必要的架子與虛妄的志向。

不滯留原地、不懼怕孤獨、也不執著于完美,既安心當下,又一路向前。

這也是我們普通人能擁有的積極人生。

世事紛紛擾擾,不爭的人生,自有一方天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