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3歲天才圍棋少女曝作弊醜聞:那些「自毀前程」的孩子,往往輸在這件事上,家長別不當一回事

前段時間的一條新聞, 令人扼腕歎息。

13歲的韓國「天才圍棋少女」金恩持, 在參加一場網路圍棋比賽時, 對戰韓國實力排名第七的九段棋手李映九, 借用AI進行作弊, 被禁賽一年。

曝出「作弊」醜聞, 對於一個職業棋手而言, 無疑是人生中無法抹去的一個污點, 尤其對於年僅13歲棋手生涯剛剛起步的金恩持而言, 更是如此。

對於禁賽一年的處罰, 韓國國內掀起了巨大的爭議, 不少人甚至主張對她終身禁賽, 可見影響之惡劣。

曾經, 金恩持是韓國備受熱捧的「圍棋新星」, 6歲開始學圍棋, 8歲成為聞名全國的「圍棋少女」, 12歲參與定段賽定段成功, 將韓國這一年齡紀錄整整拉前了4年。 一時間星光璀璨, 風頭無兩。

可誰都沒有想到, 從萬人追捧, 到口誅筆伐, 還不到一年的時間。

這件事曝光之後, 金恩持在公開《致歉信》中寫道:

在比賽時, 我沒忍住, 就看了參考圖。

我真的太想贏了, 那一瞬間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

我很後悔, 對不起。

一失足成千古恨, 已經發生的事, 即便遺憾後悔, 卻也回不到過去。 而這件事歸根究底, 又何嘗不是一個13歲的少女, 在一時的誘惑面前, 因為缺乏自我約束的能力, 而犯下了難以挽回的錯。

其實, 生活中, 這樣的情況離我們並不遙遠。

朋友給我講過她的一個親戚家的孩子小文, 寒假在家偷偷用手機綁定了奶奶的銀行卡, 然後用手機打遊戲, 陸陸續續買裝備、充值, 等到奶奶發現卡裡金額不對時, 已經花出去了一萬多。

在爸爸媽媽的追問之下, 小文承認了自己的錯:

一開始就是看上了一個裝備特別想買, 後來看到更多更酷的裝備, 就沒忍住……

還有, 鄰居家為了控制孩子吃糖, 把糖藏在櫃子裡, 結果有一天被孩子發現了, 偷偷的在一天之內全吃光了。

這些都是孩子缺乏自我約束力的表現。

在心理學上,

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棉花糖實驗」。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沃爾特·蜜雪兒, 招募了600多名四歲的孩子, 參與了這個實驗。

研究人員將每個孩子帶到一個房間, 房間的桌子上放著一顆棉花糖。 研究人員告訴孩子, 自己會離開一會兒, 而如果他回來的時候, 孩子沒有吃掉這顆棉花糖, 就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作為獎勵, 而如果吃掉了, 則沒有獎勵。

實驗的結果是:有2/3的孩子吃掉了棉花糖, 而1/3的孩子沒有吃。

這個實驗是一個跟蹤實驗,在後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那1/3沒吃棉花糖的孩子,普遍有更好的人生表現,不管是在身體方面、學習方面還是人生成就方面,都更加優秀。

對於這個實驗,我們常常有的一個誤解是: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來鍛煉他的自我約束力。

其實不然,這只是看到了實驗的表像。

實驗主導者蜜雪兒告訴我們:

我們最重要的發現是,人們控制自我的能力,其實是可以被教導和學習的,沒有什麼是命定的。

在誘惑面前學會約束自己,不僅能夠讓孩子不掉入人生的陷阱,而且命運一定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給予他更大的饋贈。

從金恩持作弊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缺乏自我約束」這一現象的一些主要成因。

1、源於缺乏對更長遠的結果的預判。

很多孩子都只關注眼前的結果,眼前的得失。對於更長遠的——這件事情如果被發現,或者未來可能造成什麼樣的損失,預見性不足。

金恩持在作弊的時候,一定沒有想過,如果被發現,她會面臨如此多的口誅筆伐,還有被禁賽一年,甚至還有很多人主張她被永久除名,這樣嚴厲的後果。

如果她的思維能夠延伸得更長遠,在做出選擇的時候,能夠更快的在頭腦中反應出這件事的後果,我想她未必會做出那樣的選擇。

2、源於對當下結果的過度恐懼。

是什麼導致孩子孩子缺乏長遠的預判力,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對當下的結果過度恐懼了。

金恩持在《致歉信》中寫道:「我太想贏了」,其實背後就是「我太害怕輸了」。她害怕在這場比賽中輸掉,於是她不惜代價也想要贏得眼前這場比賽。

恐懼,使她難以理性的思考。

還記得曾經轟動的「藥家鑫事件」嗎?藥家鑫在駕車撞人後,發現傷者在記錄自己的車牌號,於是拿出刀子又捅了傷者8刀造成其死亡。

而事後的採訪中,藥家鑫提到,他害怕這件事被父親知道後,自己會面臨嚴厲的懲罰。對當下的「父親如果知道了,那我就完了」的恐懼,使他做出瘋狂的行為,喪失了理智。

3、源于孩子自我評價體系的單一。

每個孩子,都會通過外界的回饋,與他人之間的比較,來建立自己的評價體系。

健康的自我評價體系,一定是多元的。就像我們常說的「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樣如果孩子在某一個方面遇到挫折,也不至於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讓他認為自己「徹底的一無是處」。

但顯然,對金恩持來說,她的自我評價體系,幾乎完全「押寶」在了圍棋上。

自我評價體系單一,就很容易放大「單一事件」結果的影響。而如果她的自我評價體系是多元的,能夠認清一次的輸贏,並不意味著對自己的完全否定,或許她便不會鋌而走險。

看清了背後的成因,那麼我們究竟要如何做,才能夠幫助孩子提升自我約束能力呢?

給大家三個方法:

1、讓孩子承擔自然結果。

當孩子犯了錯,我們要讓孩子在「錯誤」中多待一會,給孩子真正體驗事情的完整性的機會。

就像「小馬過河」一樣,真正的結果或許不像想象當中那麼可怕,也或者可能會付出比眼前大得多的代價。

但無論如何,只有真實的體驗過,孩子對事件發展進行預判的思維鏈條,才會更加的完善。

從小事開始做起,比如,孩子沒有完成作業,我們就讓他自己去跟老師溝通和解釋這件事情。孩子損壞了別人的東西,讓他去溝通和協商,我們不急著去幫他解決問題,讓真實發生的自然結果給予孩子回饋,而不是父母替代性的懲罰或獎勵。

2、構建「成長型家庭」。

什麼樣的孩子,更能夠做出有利於長遠結果的選擇?

答案是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

一個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更容易看到一件事的得失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在這件事當中,自己獲得了怎樣的成長。

要幫助孩子形成「成長型思維」,首先需要家長給予孩子「成長型回饋」。

不要去否定孩子身上的相對固定的因素,如智商、人格等,比如當一些事情發生後,對孩子說:「你就是笨,就是懶」,「你就是不思進取的人」等等。

要看到事情在更長遠的時間維度之下,能夠帶來的成長價值。多跟孩子去分析可控型因素:我們還可以怎樣調整策略,是否需要增加一些練習的頻率等等。

3、幫孩子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在當下教育焦慮普遍存在的情況下,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在學習上,很容易形成「唯學習論」的自我評價體系。

因為學習成績,而區分為「優等生」、「差生」;「好孩子」、「壞孩子」,這些都是評價體系出現偏頗的表現。

所以,很多孩子在考試中作弊,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就一蹶不振,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缺乏自信等等。

自我評價高的孩子,會更加的自律,更愛自己,也容易在各個方面有更好的表現。

所以,我們平時就需要注意,不要因為孩子在單一方面的表現,而全盤的否定孩子。也不要只關注表揚孩子的學習進步,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成長。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而每一個閃光點的光芒,都可以照亮他的全部內心。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每一步都有可能成為「轉捩點」,也可能成為「跨越點」。

父母在孩子踏上人生旅程的行囊中,為他裝入「自我約束」這一份禮物,相信他的人生定會走得更穩,更美好。

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師,不僅要做到言傳身教,更要在孩子迷途上及時提醒,懂教育孩子的家長都知道,耐心的教導比打罵更重要,更要多觀察孩子的成長細節,不要因為一個不留神,釀成大錯!

如果你有什麼育兒煩惱,歡迎來評論區告訴我喲~

這個實驗是一個跟蹤實驗,在後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那1/3沒吃棉花糖的孩子,普遍有更好的人生表現,不管是在身體方面、學習方面還是人生成就方面,都更加優秀。

對於這個實驗,我們常常有的一個誤解是: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來鍛煉他的自我約束力。

其實不然,這只是看到了實驗的表像。

實驗主導者蜜雪兒告訴我們:

我們最重要的發現是,人們控制自我的能力,其實是可以被教導和學習的,沒有什麼是命定的。

在誘惑面前學會約束自己,不僅能夠讓孩子不掉入人生的陷阱,而且命運一定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給予他更大的饋贈。

從金恩持作弊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缺乏自我約束」這一現象的一些主要成因。

1、源於缺乏對更長遠的結果的預判。

很多孩子都只關注眼前的結果,眼前的得失。對於更長遠的——這件事情如果被發現,或者未來可能造成什麼樣的損失,預見性不足。

金恩持在作弊的時候,一定沒有想過,如果被發現,她會面臨如此多的口誅筆伐,還有被禁賽一年,甚至還有很多人主張她被永久除名,這樣嚴厲的後果。

如果她的思維能夠延伸得更長遠,在做出選擇的時候,能夠更快的在頭腦中反應出這件事的後果,我想她未必會做出那樣的選擇。

2、源於對當下結果的過度恐懼。

是什麼導致孩子孩子缺乏長遠的預判力,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對當下的結果過度恐懼了。

金恩持在《致歉信》中寫道:「我太想贏了」,其實背後就是「我太害怕輸了」。她害怕在這場比賽中輸掉,於是她不惜代價也想要贏得眼前這場比賽。

恐懼,使她難以理性的思考。

還記得曾經轟動的「藥家鑫事件」嗎?藥家鑫在駕車撞人後,發現傷者在記錄自己的車牌號,於是拿出刀子又捅了傷者8刀造成其死亡。

而事後的採訪中,藥家鑫提到,他害怕這件事被父親知道後,自己會面臨嚴厲的懲罰。對當下的「父親如果知道了,那我就完了」的恐懼,使他做出瘋狂的行為,喪失了理智。

3、源于孩子自我評價體系的單一。

每個孩子,都會通過外界的回饋,與他人之間的比較,來建立自己的評價體系。

健康的自我評價體系,一定是多元的。就像我們常說的「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樣如果孩子在某一個方面遇到挫折,也不至於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讓他認為自己「徹底的一無是處」。

但顯然,對金恩持來說,她的自我評價體系,幾乎完全「押寶」在了圍棋上。

自我評價體系單一,就很容易放大「單一事件」結果的影響。而如果她的自我評價體系是多元的,能夠認清一次的輸贏,並不意味著對自己的完全否定,或許她便不會鋌而走險。

看清了背後的成因,那麼我們究竟要如何做,才能夠幫助孩子提升自我約束能力呢?

給大家三個方法:

1、讓孩子承擔自然結果。

當孩子犯了錯,我們要讓孩子在「錯誤」中多待一會,給孩子真正體驗事情的完整性的機會。

就像「小馬過河」一樣,真正的結果或許不像想象當中那麼可怕,也或者可能會付出比眼前大得多的代價。

但無論如何,只有真實的體驗過,孩子對事件發展進行預判的思維鏈條,才會更加的完善。

從小事開始做起,比如,孩子沒有完成作業,我們就讓他自己去跟老師溝通和解釋這件事情。孩子損壞了別人的東西,讓他去溝通和協商,我們不急著去幫他解決問題,讓真實發生的自然結果給予孩子回饋,而不是父母替代性的懲罰或獎勵。

2、構建「成長型家庭」。

什麼樣的孩子,更能夠做出有利於長遠結果的選擇?

答案是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

一個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更容易看到一件事的得失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在這件事當中,自己獲得了怎樣的成長。

要幫助孩子形成「成長型思維」,首先需要家長給予孩子「成長型回饋」。

不要去否定孩子身上的相對固定的因素,如智商、人格等,比如當一些事情發生後,對孩子說:「你就是笨,就是懶」,「你就是不思進取的人」等等。

要看到事情在更長遠的時間維度之下,能夠帶來的成長價值。多跟孩子去分析可控型因素:我們還可以怎樣調整策略,是否需要增加一些練習的頻率等等。

3、幫孩子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在當下教育焦慮普遍存在的情況下,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在學習上,很容易形成「唯學習論」的自我評價體系。

因為學習成績,而區分為「優等生」、「差生」;「好孩子」、「壞孩子」,這些都是評價體系出現偏頗的表現。

所以,很多孩子在考試中作弊,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就一蹶不振,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缺乏自信等等。

自我評價高的孩子,會更加的自律,更愛自己,也容易在各個方面有更好的表現。

所以,我們平時就需要注意,不要因為孩子在單一方面的表現,而全盤的否定孩子。也不要只關注表揚孩子的學習進步,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成長。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而每一個閃光點的光芒,都可以照亮他的全部內心。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每一步都有可能成為「轉捩點」,也可能成為「跨越點」。

父母在孩子踏上人生旅程的行囊中,為他裝入「自我約束」這一份禮物,相信他的人生定會走得更穩,更美好。

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師,不僅要做到言傳身教,更要在孩子迷途上及時提醒,懂教育孩子的家長都知道,耐心的教導比打罵更重要,更要多觀察孩子的成長細節,不要因為一個不留神,釀成大錯!

如果你有什麼育兒煩惱,歡迎來評論區告訴我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