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帶你看懂忍者手中的暗器:各式各樣的手裡劍

—提及日本忍者, 人們總是將他們與手持暗器的黑衣蒙面人聯想在一起, 並且認為他們武功高強、行動敏捷, 來無影去無蹤地穿梭於黑夜之中。 其實, 這是文學影視作品塑造的忍者單一形象。 在古代日本, 真實的忍者並非僅僅以這樣的姿態出現。

早期的日本忍者多數出身於貧寒的農民家庭, 其主要職責是為君主收集敵對方情報、破壞、攪亂敵對方後方陣腳等。 忍者在世時必須隱姓埋名, 不能留下隻言片語, 以免日後東窗事發。

日本忍者起源於何時?其使用的暗器手裡劍有哪些形制?請看——

日本伊賀流忍者博物館舉辦的手裡劍技藝比賽大會海報。 海報上, 一名女性忍者模特手持平狀四角手裡劍

01

忍者與忍術

「忍者」稱謂的正式使用是在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 但忍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本更久遠的年代。 據傳說, 日本首次派遣「忍者」完成任務的皇族人是飛鳥時代(593~710年)的聖德太子。

聖德太子生於574年, 卒於622年。 日本歷史學家對聖德太子的評價很高, 原因是他在執政時大力吸收中國隋唐文化並以此為基礎對日本進行改革。 其改革宣揚封建時代的大一統思想, 為其後的大化改新奠定了思想基礎。

日本忍者及其裝備。 圖中右下方為形態各異的手裡劍

忍者在飛鳥時代的稱謂是「志能便」, 在奈良時代(710~794年)的稱謂是「斥候」, 在戰國時代(1467~1603年)的稱謂很多, 其中使用最廣的稱謂是「亂波」, 在江戶時代的稱謂是「忍者」。

日本在江戶時代處於德川幕府的鐵腕統治之下, 封建等級制度森嚴, 日本逐漸進入較和平時期, 導致忍者逐漸失去活動舞臺, 作用越來越小, 最終淡出人們的視野, 許多忍術也因此失傳。

日本伊賀流忍者博物館展出的各種手裡劍圖案

忍者技藝超人, 擅長使用劍、鉤等各種兵器以及飛鏢等暗器;他們能飛簷走壁, 在沙地上飛跑不發出一點聲響;在水中屏息可長達幾分鐘, 用特殊器具可在水底潛伏一天一夜;他們善於在水面和水底搏鬥, 甚至能潛到船底, 偷聽船上人的對話……

忍者這種超人的本領是從小經過艱苦特殊訓練獲得的。 忍者家庭的小孩不論男女, 都必須繼承祖先的職業傳統, 一般從5歲開始就接受訓練。 訓練的種類有5種, 即平衡、靈敏度、持久性、力量及特殊技巧。

平衡訓練從走竹竿開始, 當能夠在距離地面很近的竹竿上行走而不滑下時, 就將竹竿逐漸升高, 最終達到在竹竿上奔跑跳躍如履平地的境界。 這樣就能在樹上、屋頂及牆頭上下攀援, 行走如飛。

靈敏度的訓練也是這樣, 例如跳過插著刀片的繩子, 在佈滿利刃、矛尖的狹道中拐彎抹角急速穿行。

持久性及力量的訓練最為艱苦, 例如雙手握持樹杈, 身體懸垂, 下麵放滿暗器, 不允許鬆手跳下, 以恐懼來激發體內的潛能, 以提高持久性。 長跑更是忍者的基本功, 要求連續跑50公里而不停下來休息, 日行百里是家常便飯。

至於特殊技巧訓練就更令人吃驚, 例如徒手搏鬥。 還有隱匿術, 例如忍者在樹林中事先挖好一個地洞, 洞外蓋上枯草,當他竄入樹林後,一躍遁入地洞,無聲無息。追捕者失去目標,還真以為忍者具有「隱身術」呢。

平狀手裡劍

平狀手裡劍有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以及「卍」形等多種形狀,這些手裡劍擲出後,在空中會圍繞其幾何中心旋轉,因此軌跡穩定,在近距離能夠保證一定的精度。多角形手裡劍主要依靠銳利的角傷害敵人,但其傷害有限。

由金屬板加工製成的棒狀手裡劍、平狀手裡劍現代複製品

日本伊賀流忍者博物館展出的三角、四角、六角、八角以及「卍」形等各種多角平狀手裡劍

日本伊賀流忍者博物館展出的多角平狀手裡劍,這些手裡劍的中心設有圓孔,這種設計既能減輕自身的質量,方便使用者用細繩穿成一串以攜帶,又能減小空氣阻力,加速投擲過程中的飛行速度

1把苦無及內裝6把苦無的攜行袋全貌。圖中可見,苦無末端設有圓環,可以栓繩,以方便回收

苦無又稱苦內,外形像匕首,但比匕首短小,全長僅18cm。其用途主要有兩種:一是被忍者用作爬牆的工具。因為當忍者需要貼在牆上時,其用幾把苦無[插·入]牆壁用腳踩著或用一隻手拉著,並且苦無末端的環裡可以栓繩,以方便收回。

在早期日本武術的歷史中,有很多門派都有他們獨特的手裡劍技藝,並且這些技藝是隱秘不外傳的。雖然相比那些流傳更為普遍的劍道、槍術、棒術以及擒拿術武術技藝,手裡劍技藝多作為秘密輔助技能進行培訓,但它在古代日本的流行程度還是很高的。

洞外蓋上枯草,當他竄入樹林後,一躍遁入地洞,無聲無息。追捕者失去目標,還真以為忍者具有「隱身術」呢。

平狀手裡劍

平狀手裡劍有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以及「卍」形等多種形狀,這些手裡劍擲出後,在空中會圍繞其幾何中心旋轉,因此軌跡穩定,在近距離能夠保證一定的精度。多角形手裡劍主要依靠銳利的角傷害敵人,但其傷害有限。

由金屬板加工製成的棒狀手裡劍、平狀手裡劍現代複製品

日本伊賀流忍者博物館展出的三角、四角、六角、八角以及「卍」形等各種多角平狀手裡劍

日本伊賀流忍者博物館展出的多角平狀手裡劍,這些手裡劍的中心設有圓孔,這種設計既能減輕自身的質量,方便使用者用細繩穿成一串以攜帶,又能減小空氣阻力,加速投擲過程中的飛行速度

1把苦無及內裝6把苦無的攜行袋全貌。圖中可見,苦無末端設有圓環,可以栓繩,以方便回收

苦無又稱苦內,外形像匕首,但比匕首短小,全長僅18cm。其用途主要有兩種:一是被忍者用作爬牆的工具。因為當忍者需要貼在牆上時,其用幾把苦無[插·入]牆壁用腳踩著或用一隻手拉著,並且苦無末端的環裡可以栓繩,以方便收回。

在早期日本武術的歷史中,有很多門派都有他們獨特的手裡劍技藝,並且這些技藝是隱秘不外傳的。雖然相比那些流傳更為普遍的劍道、槍術、棒術以及擒拿術武術技藝,手裡劍技藝多作為秘密輔助技能進行培訓,但它在古代日本的流行程度還是很高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