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暴雨過後我們該如何做好疾病預防?

近日, 河南出現持續性暴雨、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 多地檢測資料突破歷史極值, 很多地區出現嚴重內澇。

在大馬路上被沖走、在捷運裡被淹沒......一幕幕觸目驚心,

牽動無數人的心, 無數人在手機螢幕前焦急等待著救援成功的消息, 無數人在暴雨視訊下留言「河南加油, 鄭州挺住」。 我不忍看河南人的朋友圈, 希望他們一切安好, 天佑河南, 暴雨早點結束。

俗話說, 大災之後必有大疫。 暴雨洪水終將過去, 災後我們該預防哪些疾病發生?下面我們將一一講述。

01

群體預防是基礎

俗話說「大災過後, 必有大疫」, 洪澇災害發生時, 人們面對的不僅是被圍困和溺水的風險, 也面臨著疾病、尤其是傳染性疾病的困擾。

此次暴雨破壞城鄉了自來水管網系統、下水道系統、汙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堆肥場等等, 讓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些變化對蚊蠅、細菌的滋生更加有利。

而水災後衛生條件差, 更有利於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的傳播和擴散, 因此應格外注意預防。

1、不要喝生水。 由於暴雨裹挾了大量垃圾和動物屍體, 洪災過後的生水非常容易滋生傳染病, 因此, 我們必須嚴格控制與生水的接觸。 要喝相對清潔的水, 比如密封桶裝水、瓶裝水或燒開後的水。

2、絕不能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產品, 不吃腐敗變質或被污水浸泡過的食物。 這是張伯禮大夫近日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強調的。

有一些群眾對在洪水中死去的家養禽畜捨不得處理, 或者對被泡過的食物湊合吃。 這些食物雖然表面看著沒什麼變化, 其實微生物在上面繁殖的速度非常快, 在無法看出造成腐敗之前微生物已經在旺盛地生長了,

因此一定不能再食用。

3、儘量避免與生水接觸。

為防止雨水中的病原體通過皮膚侵入人體, 因此要儘量減少接觸水和在水中浸泡。

下水後也要把身體、鞋襪及時清潔擦拭乾淨, 如果皮膚已受損, 要把受傷的地方清洗乾淨, 用碘伏消毒。

4、儘快清理環境衛生, 避免滋生蚊蠅及細菌等微生物。

洪澇災害過後, 環境中垃圾較多, 應儘快進行清理消毒, 防止病毒肆意傳播。

包括在洪澇災害致死的牲畜屍體, 要及時進行掩埋或焚燒。 掩埋地點要遠離水源以及居住地, 聽從當地政府部門建議, 處理後要及時對清潔後的環境進行消毒噴殺。

對生活居住地要儘快清理積水, 使居住環境儘量保持乾燥, 盆碗缸罐如有積水,

很容易讓蚊蠅在裡邊產卵, 也要進行消毒或丟棄。

還可以燃燒艾葉和蒼術的方式, 用燃燒的煙霧殺滅空氣中的病原微生物, 掃除一切惡氣、穢氣、邪氣。 這是從古到今久經考驗的防疫方法。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今病疫及歲旦, 人家往往燒蒼術以辟邪氣」。 2003年非典防控期間, 北大深圳醫院採用蒼術煙熏空氣消毒, 三個月用了850公斤蒼術, 該院非典期間無一例院內感染。 這個方法近一年來也被很多醫院效仿, 用於防控新冠肺炎。

5、避免被蚊蟲叮咬。

水患容易讓蚊蟲滋生, 而登革熱、乙腦等都是蚊媒傳染病, 所以出門可噴一些防蚊液, 儘量穿長衣長褲, 少到水多、草木繁茂處。

在血吸蟲流行的地區要格外注意避免釘螺, 釘螺是血吸蟲的中間宿主,

血吸蟲可引起人、畜、禽得血吸蟲病, 嚴重危害健康。 在雨災之後, 更多的疾病需要格外警惕。

6、調理身體內環境

雖然目前外部環境比較惡劣, 需要「避之有時」, 但也不要忘了調理好自己身體內環境才是根本。

暴雨會導致外界濕之邪較重, 而現在正值大暑節氣, 暑為熱之極, 因此大環境的暑濕夾雜, 也會導致人們體內濕熱較重, 為病毒細菌提供滋生的溫床, 產生疾病, 所以這段時間, 無論成人還是孩子, 在飲食上都要以清淡為主, 少吃煎炒烹炸、厚膩肥甘等滋膩礙胃、釀生濕熱的食物。

可以適當用一些清熱解暑、芳香化濕的飲食, 以達到清熱解暑利濕的作用, 如適當食用一些清淡祛暑的新鮮蔬菜瓜果, 如冬瓜、絲瓜、黃瓜、芹菜、西瓜等。

食療方法: 荷葉10~15g,綠豆20g,用水500ml,煎煮至150~200ml左右,代茶飲,每日2次。

如果是陽虛體質,脾胃比較寒,可以把綠豆換成生薑。

荷葉(新鮮)10~15g,生薑二片,用水300ml,煎煮至150~200ml左右,代茶飲,每日2次。

夏季暑熱較重,運動量不宜過大,宜量力而行,尤其對於老年人以戶外打太極拳、八段錦、站樁、漫步為宜,從而達到舒經活絡、調理氣血的目的。

02

常見疾病的應對

一、急性胃腸炎

急性胃腸炎是胃腸黏膜的急性炎癥,臨床表現主要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等。本病常見於夏秋季,其發生多由於飲食不當,暴飲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餿、穢濁不潔的食品。

從中醫角度看,急性胃腸炎是胃腸受到「濕熱」、「寒濕」邪氣侵襲所致。因此在應對方面需要區分是寒濕還是濕熱。

寒濕型:

癥狀:突然噁心嘔吐,胃痛、腹痛、大便稀溏,但臭味不重,四肢發冷,舌苔白。

董氏特效穴:土水穴、四花穴、止涎穴

可把藿香正氣水蘸在棉花球上,敷肚臍,每天敷6-12小時。

濕熱型:

癥狀:胃痛、腹痛,發熱、口渴,嘔吐物酸臭,大便稀溏、臭穢明顯、甚至帶粘液樣東西肛門潮紅、舌苔黃。

1、董氏特效穴:土水穴、四花穴、止涎穴、腑腸穴

2、熱敷、薄貼:

吳茱萸、青鹽各30g左右,略研,炒熱布包敷臍下腹部,也可用丁香9g肉桂30g研磨成粉取1g填臍,貼上小膏藥。

3、艾灸:肚臍、中脘、天樞、關元、氣海、足三裡、大腸俞。

4、刮痧:

疏導氣血,引邪外出。用於吐瀉腹中絞痛,轉筋,對絞痛而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者尤宜。

用邊緣光滑的瓷匙或錢幣,蘸香油少許,在脊柱兩側,胸骨、肋間、肘膝窩,自上而下,自背後向胸前刮之,先輕後重,以出現紅、紫痧點為度。

兒童可以用嘴或兒童拔罐器在背後督脈、膀胱經三條線上,自上而下吸痧。

無論哪種類型的急性腸胃炎,護理時都要注意津液的補充,可口服淡鹽水、葡萄糖鹽水,孩子可以喝小米東加鹽或焦米湯,使消亡的津液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補充。

如果出現嚴重吐瀉,每天大便(嘔吐)數次至數十次,大量水樣便,少量黏液,噁心嘔吐,食欲低下,嚴重的乏力、不規則低熱或高熱,煩躁不安進而精神萎靡,意識蒙矓,甚至昏迷。須送醫院接受救治。

二、中暑

暴雨沖毀了家園,很多人只能暫時安置在戶外,高溫高熱的天氣容易引起中暑,表現為高熱、汗出、煩渴、乏力或神昏、抽搐等。

1、要儘快把患者立刻移到通風、陰涼、乾燥的地方休息,如走廊、樹蔭下。患者仰臥,維持呼吸道的通暢,解開衣扣,脫去或鬆開衣服,用濕毛巾擦拭全身降溫;如衣服已被汗水濕透,應及時給更換幹衣服,同時打開電扇或開空調,以便儘快散熱,但風不要直接朝患者身上吹,更不要給患者用冰敷的方法降溫。

2、在患者意識清醒前不要讓其進食或喝水,意識清醒後少量多次飲淡鹽水,補充足夠的水分及鹽分,每次飲水量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也可以給患者喝一些新鮮的西瓜汁,西瓜是解暑的「良藥」,具有清熱生津的作用。

3、董氏特效穴:

手解穴、心靈穴、土水穴。

用筷子輪流點按以上三個穴位。時間長短可根據自我感受決定,但建議每個穴位在5分鐘以上,直到有緩解。

也可在人中、百會穴、曲池穴上塗抹清涼油、風油精,並按揉。

4、刮痧:可從背部大椎穴開始沿脊柱及兩側膀胱經向下刮痧,使邪氣下降,經絡中的氣機得到通暢而正常運行,刮痧時,輕輕地向下順刮(切忌倒刮),並逐漸著力。直到局部皮膚泛紅隆起,或顯示紫黑色痧點,癥狀明顯好轉並感覺輕快為止。

5、食療

綠豆湯:綠豆50g、紅糖20g,加水蒸煮20分鐘,取汁頻頻飲用。

太子參30g、麥冬30g、五味子20g,加水300ml蒸煮15-20分鐘,每日分兩次蒸煮取汁150ml混勻服用,每日一劑。

三、 皮膚濕疹、皮炎

濕疹、皮炎是由多種內外因因素引起的一種皮膚損傷疾病。濕疹也分寒熱,有不同的處理方法。

先給大家一個無需辨證的方法,寒熱都可以用。

董氏特效穴:

手解穴、手千金五金、駟馬穴、四花穴、如起疙瘩加三重穴,如膿包出水加制汙穴、止涎穴。

濕熱型:

濕熱蘊於體內,遇外邪則濕熱隨皮膚潰破而出,出現濕熱型的濕疹,其癥狀為:發病迅速,皮膚灼熱紅腫,或見大片紅斑、丘疹、水疤,滲水多,甚至黃水淋漓,質黏而有腥味,結疤後如松脂,可因撓癢太甚而皮膚剝脫一層,大便偏幹,小便黃。舌紅,苔黃膩。

1、馬齒莧30g,或鮮馬齒莧適量,水煎後放涼外洗或濕敷。

2、薏米紅豆煎:薏米50克,紅小豆20克,芡實或山藥10克,加水,大火燒開小火煮20分鐘,即可,可以加入少量冰糖調味,早晚分服。

3、艾灸療法

濕熱型濕疹:選穴:阿是穴、曲池穴、肺俞穴和大椎穴。灸曲池穴能清胃腸熱、通絡活血;灸大椎穴能清熱解表,達到表裡同治;灸肺俞穴能增強肺的發散功能,從而使外邪從皮膚散發而解。

阿是穴:濕疹發生的部位。

曲池穴:屈肘,肘的橫紋外側端(拇指一側)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中。

肺俞穴: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大椎穴: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即低頭時頸背最突起的骨頭)下凹陷中。

操作:阿是穴可用小艾炷在濕疹周圍邊緣圍灸,濕疹范圍大者可於中心灸3~5壯;其他穴可用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以皮膚紅暈灼熱為度,每日1~2次,灸至濕疹完全消失為止。

脾虛型:

暴雨潮濕,加之晴後多高溫悶熱,外邪易從皮膚潰破而出,且脾虛運化無力,不能將體內水濕及時運化,而致濕疹。其癥狀為:皮膚黯淡不紅,濕疹如水疤,隱在皮膚內,只有撓癢後才見滲水,後期乾燥脫屑;多見面色差,飲食不香,大便次數多且質地清稀,小便不黃,或有腹脹等脾胃癥狀。舌淡,苔薄白膩。

1、艾灸:

選穴:阿是穴、脾俞穴陰、陵泉穴和足三裡穴。

脾俞穴是治療濕疹的重要穴位,可健脾祛濕;陰陵泉穴是脾經的穴位,可健脾祛濕、清熱疏風,能調理濕疹等皮膚過敏問題;灸足三裡穴能益氣、【壯*陽】、健脾胃、益肝腎,先天後天得補,則陰陽自然調和。

阿是穴:濕疹發生的部位。

脾俞穴: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兩側旁開1.5寸處。

陰陵泉穴: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從踝關節後方,沿骨的邊緣向上推行至盡頭處即是穴位)

足三裡穴: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膝蓋骨下緣)3寸,距脛骨前緣約一橫指處。

操做:灸阿是穴可用小艾炷在濕疹周圍邊緣圍灸,濕疹范圍大者可於中心灸3~5壯;其他穴可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以皮膚紅暈灼熱為度,每日1~2次,灸至濕疹完全消失為止。

2、四神糕:

1、將茯苓、山藥、蓮子(脾胃虛寒者可去芯),薏仁各一把(或者芡實,有白帶遺精尿床癥狀的可以換成芡實,固腎收澀作用強)用料理機打成粉。

2、加入20g大米粉或者小麥粉,混合均勻。

3、按個人口味加適量白糖入水融化後倒入,揉成麵團。

4、找一個磨具倒進去鋪平,放入蒸鍋,大火蒸15分鐘。

5、取出倒扣,切成小塊食用。

四、癬(淺部真菌感染)

手癬是一種發生在手掌和指間的皮膚癬菌感染;足癬主要發生於足蹠部及趾間,可以延及足背及踝部;體癬是發生在皮膚上的淺部真菌感染;股癬特指發生在腹股溝、會陰部和肛門周圍的淺部真菌感染。

1.局部用藥

用蒼耳子15g、地膚子15g、蛇床子15g、苦參15g、馬齒莧20g,水3000毫升煎煮20分鐘後,待涼後浸泡或濕敷患處,每次20至30分鐘,每日1至2次。

2.艾灸療法

艾灸湧泉穴以及發癢、潰爛的部位。腳趾縫有爛皮、水泡、裂口、發癢的,都可以用艾灸法。一般一次15-25分鐘就可立即止癢,水泡也會慢慢塌陷。

最後,感謝奮鬥在搶險救災一線的城市守護者們!希望大家一切平安!河南加油,我們相信,人定勝天!

食療方法: 荷葉10~15g,綠豆20g,用水500ml,煎煮至150~200ml左右,代茶飲,每日2次。

如果是陽虛體質,脾胃比較寒,可以把綠豆換成生薑。

荷葉(新鮮)10~15g,生薑二片,用水300ml,煎煮至150~200ml左右,代茶飲,每日2次。

夏季暑熱較重,運動量不宜過大,宜量力而行,尤其對於老年人以戶外打太極拳、八段錦、站樁、漫步為宜,從而達到舒經活絡、調理氣血的目的。

02

常見疾病的應對

一、急性胃腸炎

急性胃腸炎是胃腸黏膜的急性炎癥,臨床表現主要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等。本病常見於夏秋季,其發生多由於飲食不當,暴飲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餿、穢濁不潔的食品。

從中醫角度看,急性胃腸炎是胃腸受到「濕熱」、「寒濕」邪氣侵襲所致。因此在應對方面需要區分是寒濕還是濕熱。

寒濕型:

癥狀:突然噁心嘔吐,胃痛、腹痛、大便稀溏,但臭味不重,四肢發冷,舌苔白。

董氏特效穴:土水穴、四花穴、止涎穴

可把藿香正氣水蘸在棉花球上,敷肚臍,每天敷6-12小時。

濕熱型:

癥狀:胃痛、腹痛,發熱、口渴,嘔吐物酸臭,大便稀溏、臭穢明顯、甚至帶粘液樣東西肛門潮紅、舌苔黃。

1、董氏特效穴:土水穴、四花穴、止涎穴、腑腸穴

2、熱敷、薄貼:

吳茱萸、青鹽各30g左右,略研,炒熱布包敷臍下腹部,也可用丁香9g肉桂30g研磨成粉取1g填臍,貼上小膏藥。

3、艾灸:肚臍、中脘、天樞、關元、氣海、足三裡、大腸俞。

4、刮痧:

疏導氣血,引邪外出。用於吐瀉腹中絞痛,轉筋,對絞痛而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者尤宜。

用邊緣光滑的瓷匙或錢幣,蘸香油少許,在脊柱兩側,胸骨、肋間、肘膝窩,自上而下,自背後向胸前刮之,先輕後重,以出現紅、紫痧點為度。

兒童可以用嘴或兒童拔罐器在背後督脈、膀胱經三條線上,自上而下吸痧。

無論哪種類型的急性腸胃炎,護理時都要注意津液的補充,可口服淡鹽水、葡萄糖鹽水,孩子可以喝小米東加鹽或焦米湯,使消亡的津液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補充。

如果出現嚴重吐瀉,每天大便(嘔吐)數次至數十次,大量水樣便,少量黏液,噁心嘔吐,食欲低下,嚴重的乏力、不規則低熱或高熱,煩躁不安進而精神萎靡,意識蒙矓,甚至昏迷。須送醫院接受救治。

二、中暑

暴雨沖毀了家園,很多人只能暫時安置在戶外,高溫高熱的天氣容易引起中暑,表現為高熱、汗出、煩渴、乏力或神昏、抽搐等。

1、要儘快把患者立刻移到通風、陰涼、乾燥的地方休息,如走廊、樹蔭下。患者仰臥,維持呼吸道的通暢,解開衣扣,脫去或鬆開衣服,用濕毛巾擦拭全身降溫;如衣服已被汗水濕透,應及時給更換幹衣服,同時打開電扇或開空調,以便儘快散熱,但風不要直接朝患者身上吹,更不要給患者用冰敷的方法降溫。

2、在患者意識清醒前不要讓其進食或喝水,意識清醒後少量多次飲淡鹽水,補充足夠的水分及鹽分,每次飲水量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也可以給患者喝一些新鮮的西瓜汁,西瓜是解暑的「良藥」,具有清熱生津的作用。

3、董氏特效穴:

手解穴、心靈穴、土水穴。

用筷子輪流點按以上三個穴位。時間長短可根據自我感受決定,但建議每個穴位在5分鐘以上,直到有緩解。

也可在人中、百會穴、曲池穴上塗抹清涼油、風油精,並按揉。

4、刮痧:可從背部大椎穴開始沿脊柱及兩側膀胱經向下刮痧,使邪氣下降,經絡中的氣機得到通暢而正常運行,刮痧時,輕輕地向下順刮(切忌倒刮),並逐漸著力。直到局部皮膚泛紅隆起,或顯示紫黑色痧點,癥狀明顯好轉並感覺輕快為止。

5、食療

綠豆湯:綠豆50g、紅糖20g,加水蒸煮20分鐘,取汁頻頻飲用。

太子參30g、麥冬30g、五味子20g,加水300ml蒸煮15-20分鐘,每日分兩次蒸煮取汁150ml混勻服用,每日一劑。

三、 皮膚濕疹、皮炎

濕疹、皮炎是由多種內外因因素引起的一種皮膚損傷疾病。濕疹也分寒熱,有不同的處理方法。

先給大家一個無需辨證的方法,寒熱都可以用。

董氏特效穴:

手解穴、手千金五金、駟馬穴、四花穴、如起疙瘩加三重穴,如膿包出水加制汙穴、止涎穴。

濕熱型:

濕熱蘊於體內,遇外邪則濕熱隨皮膚潰破而出,出現濕熱型的濕疹,其癥狀為:發病迅速,皮膚灼熱紅腫,或見大片紅斑、丘疹、水疤,滲水多,甚至黃水淋漓,質黏而有腥味,結疤後如松脂,可因撓癢太甚而皮膚剝脫一層,大便偏幹,小便黃。舌紅,苔黃膩。

1、馬齒莧30g,或鮮馬齒莧適量,水煎後放涼外洗或濕敷。

2、薏米紅豆煎:薏米50克,紅小豆20克,芡實或山藥10克,加水,大火燒開小火煮20分鐘,即可,可以加入少量冰糖調味,早晚分服。

3、艾灸療法

濕熱型濕疹:選穴:阿是穴、曲池穴、肺俞穴和大椎穴。灸曲池穴能清胃腸熱、通絡活血;灸大椎穴能清熱解表,達到表裡同治;灸肺俞穴能增強肺的發散功能,從而使外邪從皮膚散發而解。

阿是穴:濕疹發生的部位。

曲池穴:屈肘,肘的橫紋外側端(拇指一側)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中。

肺俞穴: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大椎穴: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即低頭時頸背最突起的骨頭)下凹陷中。

操作:阿是穴可用小艾炷在濕疹周圍邊緣圍灸,濕疹范圍大者可於中心灸3~5壯;其他穴可用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以皮膚紅暈灼熱為度,每日1~2次,灸至濕疹完全消失為止。

脾虛型:

暴雨潮濕,加之晴後多高溫悶熱,外邪易從皮膚潰破而出,且脾虛運化無力,不能將體內水濕及時運化,而致濕疹。其癥狀為:皮膚黯淡不紅,濕疹如水疤,隱在皮膚內,只有撓癢後才見滲水,後期乾燥脫屑;多見面色差,飲食不香,大便次數多且質地清稀,小便不黃,或有腹脹等脾胃癥狀。舌淡,苔薄白膩。

1、艾灸:

選穴:阿是穴、脾俞穴陰、陵泉穴和足三裡穴。

脾俞穴是治療濕疹的重要穴位,可健脾祛濕;陰陵泉穴是脾經的穴位,可健脾祛濕、清熱疏風,能調理濕疹等皮膚過敏問題;灸足三裡穴能益氣、【壯*陽】、健脾胃、益肝腎,先天後天得補,則陰陽自然調和。

阿是穴:濕疹發生的部位。

脾俞穴: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兩側旁開1.5寸處。

陰陵泉穴: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從踝關節後方,沿骨的邊緣向上推行至盡頭處即是穴位)

足三裡穴: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膝蓋骨下緣)3寸,距脛骨前緣約一橫指處。

操做:灸阿是穴可用小艾炷在濕疹周圍邊緣圍灸,濕疹范圍大者可於中心灸3~5壯;其他穴可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以皮膚紅暈灼熱為度,每日1~2次,灸至濕疹完全消失為止。

2、四神糕:

1、將茯苓、山藥、蓮子(脾胃虛寒者可去芯),薏仁各一把(或者芡實,有白帶遺精尿床癥狀的可以換成芡實,固腎收澀作用強)用料理機打成粉。

2、加入20g大米粉或者小麥粉,混合均勻。

3、按個人口味加適量白糖入水融化後倒入,揉成麵團。

4、找一個磨具倒進去鋪平,放入蒸鍋,大火蒸15分鐘。

5、取出倒扣,切成小塊食用。

四、癬(淺部真菌感染)

手癬是一種發生在手掌和指間的皮膚癬菌感染;足癬主要發生於足蹠部及趾間,可以延及足背及踝部;體癬是發生在皮膚上的淺部真菌感染;股癬特指發生在腹股溝、會陰部和肛門周圍的淺部真菌感染。

1.局部用藥

用蒼耳子15g、地膚子15g、蛇床子15g、苦參15g、馬齒莧20g,水3000毫升煎煮20分鐘後,待涼後浸泡或濕敷患處,每次20至30分鐘,每日1至2次。

2.艾灸療法

艾灸湧泉穴以及發癢、潰爛的部位。腳趾縫有爛皮、水泡、裂口、發癢的,都可以用艾灸法。一般一次15-25分鐘就可立即止癢,水泡也會慢慢塌陷。

最後,感謝奮鬥在搶險救災一線的城市守護者們!希望大家一切平安!河南加油,我們相信,人定勝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