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7獅子、9鬣狗圍攻可放倒任一小象,上百隻象群也無力護崽,像是陸地霸主神話破滅

1999年9月20日早上5點半, 萬基國家公園。 9只成年斑鬣狗緊跟一隻母象和2只小象——一隻約5歲的少年象, 另一隻剛剛出生。

前一天母子三還在象群中悠閒淡定吃草, 此時情況卻不大妙。 9只斑鬣狗團團圍住母子仨, 向前跑著, 試圖咬象腿。

象媽媽向其中某只斑鬣狗跑去, 試圖將其從她孩子身邊趕走, 但效果不佳。 少年象儘量與媽媽靠在一起, 但還是太小了, 對兇狠鬣狗群無所適從, 不知如何保護自己, 更別說保護更小的弟弟了。

一次, 新生小象被媽媽不小心撞倒, 斑鬣狗瞅準時機猛衝, 但危急關頭, 小象立馬站起了。

還沒來得及緩口氣, 新一輪圍攻繼續!5分鐘後, 1只斑鬣狗咬住新生小象的尾巴, 將其甩到身邊。 媽媽立馬上前, 趕跑了這只斑鬣狗, 跟著它進入一個灌木叢近10米遠。

都說窮寇莫追, 顯然這是位經驗不足的新手媽媽, 媽媽不在場的幾秒, 剩下的斑鬣狗繼續糾纏小象,

小象難敵鬣狗群, 沒多久就被放倒。

少年象隨後也與媽媽分開, 跑了20米遠, 這次象媽媽吸取教訓, 及時跟在身後。

9只斑鬣狗繼續捕食新生小象, 連續咬下腹。 不到10分鐘, 5點45分, 它們叼下新生小象的一小塊肉, 開始吃!而媽媽與少年象仍舊站在20米遠的地方, 它們已經無能為力。

大象是最大的陸地動物, 成年象達3—6噸, 由於體型與親密的社群組織, 成年象對大型捕食者免疫, 沒有對手, 然而大象生長期長, 又喜水, 小象成長過程中難免遭受不懷好意的捕食者侵擾。

獅子、斑鬣狗、非洲野狗甚至花豹皆有捕食小象記錄, 如1993—1996年在喬貝國家公園, 一個獅群吃掉74只象;1998—2004年萬基國家公園, 獅子吃掉44只象, 占獅子獵物總數的22%;2005年10月8日—25日波札那薩烏蒂某個超級獅群每三天就搞定一頭象;2000年3月剛果北部諾娃貝爾多基國家公園, 1只雨林豹捕食1只8—10月大小象……

這些大型食肉動物為什麼放著尋常獵物, 轉而捕食捕食大象呢?有什麼共性嗎, 十幾到幾十、幾百甚至上千隻的象群還護不住一兩隻小象嗎?

由於飼料與水的短缺, 以及巨大的社群壓力, 在缺水的年份, 象群覓食與尋找水源時需長途跋涉。 這種情況下, 小象可能跟不上象群, 落單走丟。 而旱季大型食肉動物的常規獵物也不足, 因此落單小象極易被獅群和斑鬣狗捕食。

儘管大多數都被認為是獨行小象,

但獅子偶爾也會試圖從象群中擄走小象。 研究人員記錄了2起獅子偷襲象群、捕捉小象的事件, 1次成功, 1次失敗。

一次, 4只雄獅與3只雌獅伏擊一小群大象。 1只未成年象被抓, 但拖了1只雄獅約10米後掙脫。 與此同時, 一隻剛出生的小象(1個月大)被捕獲並被吃掉了。 根據研究人員的解釋, 當遭受獅子伏擊並逃跑時, 象群驚慌失措, 無法保護小象。

另一次,一個小象群在一個供水點周圍的灌木叢中遭到一群獅子(1只成年雌獅、2只3.5歲的雄獅以及1只3.5歲的雌獅)的伏擊。一隻雌獅跳到一隻落在象群後的5—6歲幼象背上。2只母象回來保護小象,小象得以逃脫。

獵象集體出動,7獅、9鬣狗可拿下小象,即便象群嚴防死守

1998—2004年萬基公園23次觀察獅子捕象中,極少數單挑,更多的是獅群集體出動。獵象的獅子數量明顯超出平均獅群大小。

單挑小象3只,全是雄獅幹的,年齡最大為3歲,事實證明雄獅真的不弱,更不是吃軟飯。當只有雄獅時,獵象的平均群規模為1.8只;當只有雌獅在場時,獵象的平均群規模就要7只,這再次證明雄獅的威力!而雌雄獅子混合的獅群獵象,平均每群需要雌獅3.6只,雄獅2只。

萬基國家公園獅群的平均大小為2.5只成年雌獅,顯然狩獵大象的獅群大小明顯超過平均水準。

捕食大象可能使得獅群成員傾向于留在同一地區。有證據表明,一些非常大的獅群(如舒巴水坑獅群——10只成年雌獅)在高於平均降雨量的年份分散行動,即使在旱季獵物相對不均勻時也照常分開。而到了降水量低的年份,則集中起來獵大象。

另一方面,乾旱年份獅群規模過大,也可能是因為小獅群難以制服小象。獅子搞定小象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以及共同努力。因此,要想吃獵象這碗飯,獅子就必須集合成大群。

除了獅子,斑鬣狗也會捕小象。除了開頭講的例子外還有幾例。

1999年10月19日,一個9只斑鬣狗的鬣狗部落在萬基公園放倒一隻新生小象,小象僅僅出生幾天。這不是落單小象,附近有25只成年大象,儘管大象們焦慮不安,形成一個半圈,但未能成功趕走斑鬣狗。遺憾的是研究人員晚到幾分鐘,沒有觀察到具體捕食細節。

1999年3月到2000年6月,在萬基國家公園,斑鬣狗捕食小象時皆在1999年旱季末的9月至11月初,獵象的鬣狗群中成年斑鬣狗數量超過7,而當地鬣狗的覓食小隊一般為1—5只。

總言之,成年大象沒有敵手,但在降水量稀少的旱季,還是有不少大型食肉動物如獅子、斑鬣狗、野狗等會冒險捕食小象,特別是落單獨行的小象。

然而,由於捕食者在旱季常規獵物缺乏、捕獵群規模更大,大象高度聚集且食物短缺、狀態不佳、小象極易落單等種種原因,智慧勇猛的捕食者自然不會放過大象。

另一次,一個小象群在一個供水點周圍的灌木叢中遭到一群獅子(1只成年雌獅、2只3.5歲的雄獅以及1只3.5歲的雌獅)的伏擊。一隻雌獅跳到一隻落在象群後的5—6歲幼象背上。2只母象回來保護小象,小象得以逃脫。

獵象集體出動,7獅、9鬣狗可拿下小象,即便象群嚴防死守

1998—2004年萬基公園23次觀察獅子捕象中,極少數單挑,更多的是獅群集體出動。獵象的獅子數量明顯超出平均獅群大小。

單挑小象3只,全是雄獅幹的,年齡最大為3歲,事實證明雄獅真的不弱,更不是吃軟飯。當只有雄獅時,獵象的平均群規模為1.8只;當只有雌獅在場時,獵象的平均群規模就要7只,這再次證明雄獅的威力!而雌雄獅子混合的獅群獵象,平均每群需要雌獅3.6只,雄獅2只。

萬基國家公園獅群的平均大小為2.5只成年雌獅,顯然狩獵大象的獅群大小明顯超過平均水準。

捕食大象可能使得獅群成員傾向于留在同一地區。有證據表明,一些非常大的獅群(如舒巴水坑獅群——10只成年雌獅)在高於平均降雨量的年份分散行動,即使在旱季獵物相對不均勻時也照常分開。而到了降水量低的年份,則集中起來獵大象。

另一方面,乾旱年份獅群規模過大,也可能是因為小獅群難以制服小象。獅子搞定小象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以及共同努力。因此,要想吃獵象這碗飯,獅子就必須集合成大群。

除了獅子,斑鬣狗也會捕小象。除了開頭講的例子外還有幾例。

1999年10月19日,一個9只斑鬣狗的鬣狗部落在萬基公園放倒一隻新生小象,小象僅僅出生幾天。這不是落單小象,附近有25只成年大象,儘管大象們焦慮不安,形成一個半圈,但未能成功趕走斑鬣狗。遺憾的是研究人員晚到幾分鐘,沒有觀察到具體捕食細節。

1999年3月到2000年6月,在萬基國家公園,斑鬣狗捕食小象時皆在1999年旱季末的9月至11月初,獵象的鬣狗群中成年斑鬣狗數量超過7,而當地鬣狗的覓食小隊一般為1—5只。

總言之,成年大象沒有敵手,但在降水量稀少的旱季,還是有不少大型食肉動物如獅子、斑鬣狗、野狗等會冒險捕食小象,特別是落單獨行的小象。

然而,由於捕食者在旱季常規獵物缺乏、捕獵群規模更大,大象高度聚集且食物短缺、狀態不佳、小象極易落單等種種原因,智慧勇猛的捕食者自然不會放過大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