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女子耗時21年在山中打造「野生綠色城堡」,獨居山野10年,根本沒時間產生孤獨感

這是盛姐一家三口20年前親手修建的週末度假屋, 按照當時還在讀中學的兒子大盛畫兒裡的模樣建造。 每到週末, 一家三口就會從成都市區回到山裡度假。 10年前, 兒子的教育問題總算是解決了。 盛姐便處理掉了自己手上的工作, 一個人住進了山裡。

01

按照孩子畫裡的模樣

建一棟山野度假屋

圖源@丸子小ponyo

盛姐是成都人, 今年已經50多歲。

5歲時, 受到家裡人學醫的影響, 她便從《本草綱目》裡認識了各種各樣的植物。

從此, 她對植物的熱愛便一發不可收拾。

長大後, 盛姐先是學醫, 後來又經商。 一邊拓展自己事業的同時, 一邊還得兼顧家庭。 為此忙忙碌碌, 一晃眼就是30多歲了。

趙公山上的植物和小動物 圖源小紅書用戶@古苔natrual fine

一直到21年前,

一家人來到趙公山周邊度假。

趙公山距離成都市區60km, 氣候溫和, 常年雨水豐沛, 植被覆蓋率非常高, 因此成了許多珍稀動植物的棲息地。

行走在廣袤的森林裡, 大口呼吸著負離子超標的新鮮空氣, 隨處可見的蕨類植物······山中的一切都讓她著迷。

她告訴丈夫老吳還有兒子大盛:「我想在這裡有一個家。 」

山居之夢, 其實早在多年前就在一家三口心裡埋下了種子。 他們立馬決定在此安家。 在那之後的好多個晚上, 一家三口都是在熱烈地討論未來的家的模樣中度過。

房子周圍種了很多野培獼猴桃

在選址施工之前, 他們在山頂意外發現了隱匿在獼猴桃林中的廢棄農舍, 如世外桃源一般。 三人一致決定把房子建在海拔1050米的山上。

建設過程中的凡野山居房屋框架

為了讓新家更好地融入自然, 大盛遵循這裡的地勢和環境, 畫出了房子的意向圖;並在父母的建議下, 反復進行修改。

當時的大盛還在讀中學, 還沒開始系統地學習建築學的知識。 盛姐和老吳也同樣不懂建築。 一家三口完全就按照畫裡的樣子, 慢慢開始了新家的建造。 建造房屋的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 堅持不砍伐房屋周圍任何一棵大樹。

當年上山的路

現在上山的路;圖源小紅書用戶@古苔natrual fine

山上沒有公路,山上的村民上下山採買物資非常不方便。吳爸爸便組織起村民一起修公路。公路沿線的村民也都自覺地參與進來,每家每戶都出一個勞動力。

山上用水、用電也是問題。為了解決飲用水問題,盛姐一家在山頂修了一個水塔,鄰居們一起幫忙把水引下來。

剛來的時候,山裡的電力只夠供應電燈照明。其他電器一概不能用。但盛姐說因為喜歡這裡,便覺得一切沒有什麼是不能克服的。

在修房子、修公路的階段,都是由吳爸爸常駐在山上的工地監工。盛姐堅持每天記日記,提醒父子倆施工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2004年夏天,一家人總算搬進了新家。

2008年5月,汶川發生了大地震。趙公山距離震心直線距離只有4.9公里。山上、山下很多人家的房子都在地震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重創。唯獨盛姐家,只掉落了幾片瓦。

此後,山中時有自然災害發生,但無論是地震還是洪水,對盛姐家的影響都很小。

在盛姐看來:「或許這是因為我們足夠愛這一座山,愛這裡的一草一木。所以當危險來臨時,大山也在保護著我們。」

02

獨居山野10年

根本沒時間產生孤獨感

10年前,盛姐處理掉了手頭上的生意,從此長留山中。

(吳爸爸和大盛只會在工作和學習之餘,或是山上有改造需求的時候上山。)

除了每天在山裡研究花草、觀察昆蟲;院子的改造工程,也幾乎一天都沒停止過:任由草木自然生長,同時遵循自然農法修整。山居才慢慢有了現在的樣子。

整個院子前後都被高高的柳杉和籬笆遮擋了起來,私密性極強。

剛進小院,就能看到臨河而建的一棟獨立吊腳樓。上面是吳爸爸的木工坊和茶室。

圖源:公眾號@落屋LUOWU

再往左手邊走,就可以看到一個高臺菜園,斜坡平臺上種植了15箱蔬菜。占地面積雖然不大,但是種類齊全。按照節氣播種時令蔬菜,基本能實現山居蔬菜的自給自足。

菜園的前方是食物森林,分門別類地移植了山中自然生長的一些植物。

前院的右手邊的是一個英式花園,主要種植各種各樣的觀賞類鮮花。

山中下大雨的時候花園內經常積水。盛姐便順勢修了一個雨水花園,培育水生植物。

昆蟲旅館;圖源@丸子小ponyo

除此之外,院子裡保留了野培的獼猴桃;樹上搭建了雞舍。

籬笆上結滿了野樹莓的果子,植物牆上牆上還專門為昆蟲們做了一個個留有小洞的小木房子——取名為「昆蟲旅館」: 蜜蜂、昆蟲爭相在裡面產卵······

後院的分區更加精細:紅磚搭建而成的休息區種滿了多肉。另外一個區域則是野生植物園,裡面有很多品種的蕨類,都是盛姐從山裡收集來的。

盛姐還在後院為樹蛙專門修了一個生態水池:「現在裡面熱鬧得很!蜻蜓幼蟲、豆娘幼蟲、水蛙這些都有。」

最近山居新佈置了榻榻米茶室,超級適合山中禪修

地震等自然災害發生後,山上的村民陸陸續續搬下來山。山中沒有什麼娛樂活動,也沒有放置電視。盛姐卻說自己住在山裡這些年,其實很少感到無聊,或是孤獨:

「只要幾天不打理,院子裡的植物就開始瘋長。山裡的房子還需要定期修繕加改造。每天只要一睜開眼就要開始幹活,忙都忙不贏,哪來的時間孤獨喲?」

03

敞開院門

讓山居成為「自然學校」

凡野山居不僅僅是盛姐一個人的桃花源。

從21年前給山居畫第一張建築草圖開始,大盛能夠把理論用於實踐的機會越來越多。

在大學報考志願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後又對山裡的木結構建築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開始自學生態建築設計。

在幫自己家和山裡的鄰居設計了不少木結構建築之後,現在的大盛一門心思致力於研究可持續建築。不光自己學,還帶著家裡人一起研究相關的理論。

餐廳很多2次利用的容器,盛姐習慣給它們分類,標好標籤

家裡隨處可見的老物件

13年前,盛姐在大盛的影響下接觸到了自然農法和樸門。

除了每天從書本上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盛姐還開始用自然農法打理花園,用樸門的理念來設計花園和院子。只要能夠降解的垃圾,她都用到院子裡種花種菜。

與此同時,在山居生活中,盛姐也儘量減少垃圾量:盡可能不買太多包裝的東西;不能降解的垃圾,都先看一下能不能利用。

客人們最常待的空間:帶壁爐的客廳

圖源:小紅書用戶@熙妹兒

自然農法的實踐在山居裡收到很好的效果,小院兒裡的土壤在這裡實現了良性迴圈。

熱愛旅行,熱愛自然的古苔姑娘們兩次來到凡野山居

圖源小紅書用戶@古苔natrual fine

不少城裡的朋友聽說盛姐在山裡實踐自然農法的故事,都想來山裡看看。後來,來山裡的朋友越來越多,都說免費住宿不好意思。盛姐便開放了4個房間作為民宿,接待朋友們入住。

在盛姐看來,4個房間已經足夠多了:「一是因為我年紀大了,也不能再滿負荷的工作了。另外,我也希望來到我家的人都知道我們打造「凡野山居」背後的故事,能夠愛護這裡的一草一木。」

盛姐帶城裡的客人觀察動植物,講解相關的知識

不過,接待了一段時間的客人之後。盛姐發現,來到凡野山居的人最大的改變不是因為在這裡吃、住的2天;而是回到城市之後,也會學著用自然農法的方式去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村裡的娃娃也經常過來拍照,並把山居的故事寫成小作文交給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講述山裡的故事。

在山上發現的菌類

盛姐說城市裡的垃圾越來越多,山裡的珍惜動植物越來越少。她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微薄力量,為自己熱愛的動植物們做一點事情。

昆蟲教學物料

於是,盛姐開始在山居裡開設植物、動物相關的課程,給山居理念相投的自然工作室提供場地,推廣自然農法。

山居的民宿屬性也慢慢被弱化,只在特定的開放日接待住宿的客人。

國際素食達人奕夫來到山上,還在山居裡教大家烹飪了一大桌中東菜、印度菜和西餐。

植物博物館

川大商學院也專程上山拜訪,尋求鄉村振興和自然農法的長期合作機會。

漸漸地,山居裡便有了專門收集種子、昆蟲、菌、木枝標本和影像的植物博物館。

院子裡也開始系統地進行多樣化的有序種植。盛姐經常帶著一群上山學習自然課程的客人辨別花草樹木,尋找小昆蟲的身影,看著實物標本講授這些自然精靈的故事。

開設課程後,盛姐除了把自己多年山居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年過50的她也從未停止從書裡學習新的知識

盛姐今年50多歲了。人生已然過半程。沒空感歎韶華易逝,她只是越來越清楚人生應該如何取捨。

山中的歲月,一轉眼就是20餘載。就連盛姐自己也不知道:這樣悠然自在的日子還能持續多久;只知道當下的每一天,她都想好好對待。

本文部分圖源山居客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當年上山的路

現在上山的路;圖源小紅書用戶@古苔natrual fine

山上沒有公路,山上的村民上下山採買物資非常不方便。吳爸爸便組織起村民一起修公路。公路沿線的村民也都自覺地參與進來,每家每戶都出一個勞動力。

山上用水、用電也是問題。為了解決飲用水問題,盛姐一家在山頂修了一個水塔,鄰居們一起幫忙把水引下來。

剛來的時候,山裡的電力只夠供應電燈照明。其他電器一概不能用。但盛姐說因為喜歡這裡,便覺得一切沒有什麼是不能克服的。

在修房子、修公路的階段,都是由吳爸爸常駐在山上的工地監工。盛姐堅持每天記日記,提醒父子倆施工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2004年夏天,一家人總算搬進了新家。

2008年5月,汶川發生了大地震。趙公山距離震心直線距離只有4.9公里。山上、山下很多人家的房子都在地震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重創。唯獨盛姐家,只掉落了幾片瓦。

此後,山中時有自然災害發生,但無論是地震還是洪水,對盛姐家的影響都很小。

在盛姐看來:「或許這是因為我們足夠愛這一座山,愛這裡的一草一木。所以當危險來臨時,大山也在保護著我們。」

02

獨居山野10年

根本沒時間產生孤獨感

10年前,盛姐處理掉了手頭上的生意,從此長留山中。

(吳爸爸和大盛只會在工作和學習之餘,或是山上有改造需求的時候上山。)

除了每天在山裡研究花草、觀察昆蟲;院子的改造工程,也幾乎一天都沒停止過:任由草木自然生長,同時遵循自然農法修整。山居才慢慢有了現在的樣子。

整個院子前後都被高高的柳杉和籬笆遮擋了起來,私密性極強。

剛進小院,就能看到臨河而建的一棟獨立吊腳樓。上面是吳爸爸的木工坊和茶室。

圖源:公眾號@落屋LUOWU

再往左手邊走,就可以看到一個高臺菜園,斜坡平臺上種植了15箱蔬菜。占地面積雖然不大,但是種類齊全。按照節氣播種時令蔬菜,基本能實現山居蔬菜的自給自足。

菜園的前方是食物森林,分門別類地移植了山中自然生長的一些植物。

前院的右手邊的是一個英式花園,主要種植各種各樣的觀賞類鮮花。

山中下大雨的時候花園內經常積水。盛姐便順勢修了一個雨水花園,培育水生植物。

昆蟲旅館;圖源@丸子小ponyo

除此之外,院子裡保留了野培的獼猴桃;樹上搭建了雞舍。

籬笆上結滿了野樹莓的果子,植物牆上牆上還專門為昆蟲們做了一個個留有小洞的小木房子——取名為「昆蟲旅館」: 蜜蜂、昆蟲爭相在裡面產卵······

後院的分區更加精細:紅磚搭建而成的休息區種滿了多肉。另外一個區域則是野生植物園,裡面有很多品種的蕨類,都是盛姐從山裡收集來的。

盛姐還在後院為樹蛙專門修了一個生態水池:「現在裡面熱鬧得很!蜻蜓幼蟲、豆娘幼蟲、水蛙這些都有。」

最近山居新佈置了榻榻米茶室,超級適合山中禪修

地震等自然災害發生後,山上的村民陸陸續續搬下來山。山中沒有什麼娛樂活動,也沒有放置電視。盛姐卻說自己住在山裡這些年,其實很少感到無聊,或是孤獨:

「只要幾天不打理,院子裡的植物就開始瘋長。山裡的房子還需要定期修繕加改造。每天只要一睜開眼就要開始幹活,忙都忙不贏,哪來的時間孤獨喲?」

03

敞開院門

讓山居成為「自然學校」

凡野山居不僅僅是盛姐一個人的桃花源。

從21年前給山居畫第一張建築草圖開始,大盛能夠把理論用於實踐的機會越來越多。

在大學報考志願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後又對山裡的木結構建築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開始自學生態建築設計。

在幫自己家和山裡的鄰居設計了不少木結構建築之後,現在的大盛一門心思致力於研究可持續建築。不光自己學,還帶著家裡人一起研究相關的理論。

餐廳很多2次利用的容器,盛姐習慣給它們分類,標好標籤

家裡隨處可見的老物件

13年前,盛姐在大盛的影響下接觸到了自然農法和樸門。

除了每天從書本上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盛姐還開始用自然農法打理花園,用樸門的理念來設計花園和院子。只要能夠降解的垃圾,她都用到院子裡種花種菜。

與此同時,在山居生活中,盛姐也儘量減少垃圾量:盡可能不買太多包裝的東西;不能降解的垃圾,都先看一下能不能利用。

客人們最常待的空間:帶壁爐的客廳

圖源:小紅書用戶@熙妹兒

自然農法的實踐在山居裡收到很好的效果,小院兒裡的土壤在這裡實現了良性迴圈。

熱愛旅行,熱愛自然的古苔姑娘們兩次來到凡野山居

圖源小紅書用戶@古苔natrual fine

不少城裡的朋友聽說盛姐在山裡實踐自然農法的故事,都想來山裡看看。後來,來山裡的朋友越來越多,都說免費住宿不好意思。盛姐便開放了4個房間作為民宿,接待朋友們入住。

在盛姐看來,4個房間已經足夠多了:「一是因為我年紀大了,也不能再滿負荷的工作了。另外,我也希望來到我家的人都知道我們打造「凡野山居」背後的故事,能夠愛護這裡的一草一木。」

盛姐帶城裡的客人觀察動植物,講解相關的知識

不過,接待了一段時間的客人之後。盛姐發現,來到凡野山居的人最大的改變不是因為在這裡吃、住的2天;而是回到城市之後,也會學著用自然農法的方式去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村裡的娃娃也經常過來拍照,並把山居的故事寫成小作文交給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講述山裡的故事。

在山上發現的菌類

盛姐說城市裡的垃圾越來越多,山裡的珍惜動植物越來越少。她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微薄力量,為自己熱愛的動植物們做一點事情。

昆蟲教學物料

於是,盛姐開始在山居裡開設植物、動物相關的課程,給山居理念相投的自然工作室提供場地,推廣自然農法。

山居的民宿屬性也慢慢被弱化,只在特定的開放日接待住宿的客人。

國際素食達人奕夫來到山上,還在山居裡教大家烹飪了一大桌中東菜、印度菜和西餐。

植物博物館

川大商學院也專程上山拜訪,尋求鄉村振興和自然農法的長期合作機會。

漸漸地,山居裡便有了專門收集種子、昆蟲、菌、木枝標本和影像的植物博物館。

院子裡也開始系統地進行多樣化的有序種植。盛姐經常帶著一群上山學習自然課程的客人辨別花草樹木,尋找小昆蟲的身影,看著實物標本講授這些自然精靈的故事。

開設課程後,盛姐除了把自己多年山居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年過50的她也從未停止從書裡學習新的知識

盛姐今年50多歲了。人生已然過半程。沒空感歎韶華易逝,她只是越來越清楚人生應該如何取捨。

山中的歲月,一轉眼就是20餘載。就連盛姐自己也不知道:這樣悠然自在的日子還能持續多久;只知道當下的每一天,她都想好好對待。

本文部分圖源山居客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