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震後十年90後重訪北川,他想知道父親為何總是往災區跑

以下為楊衛華之子楊博重訪北川後的口述

出發

記得小學一次作文考試的題目是《我的父親》, 我交了人生的第一張白卷, 老師問我為什麼, 我說, 我真的不知道我的父親是什麼樣的人。 那時候, 我和媽媽生活在一起, 父親在我的世界裡, 每週只出現一次。

我們仿佛給彼此畫了一個圈, 誰也不知道如何跳出來。 或許因為父親有了新的伴侶, 我們都小心翼翼地回避著一切跟情感有關的話題。 甚至到父親去世前, 我們都沒有深入地交流過。

今年是震後第十年, 父親去世後的第三年, 年初就有媒體聯繫我,

讓我談談父親這麼多年拍的照片和他對北川的情感。 我有點回答不上來, 不僅對於地震, 也對父親的情感世界萬分陌生。 我突然覺得很可怕, 如果說遺忘是終極的死亡, 那麼在我心中, 難道父親就不曾有血有肉地活過嗎?

我第一次坐下來, 認真整理父親留下的照片, 思緒被帶回了十年前的北川。


2008年5月15日 北川 / 楊衛華


2008年5月13日 北川 / 楊衛華


2008年5月13日 北川 / 楊衛華


2008年5月13日 北川 / 楊衛華


2008年5月13日 北川 / 楊衛華


2008年5月12日 北川 / 楊衛華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 我正好往教學樓走, 走在平地上, 猛地搖了一下, 感覺要倒了, 之後又沒什麼動靜。 當時通訊中斷, 我不知道這場地震有多嚴重。 後來接通父親的電話, 我問他那邊怎麼樣, 他說他去採訪了。

幾天後, 我隨母親在綿陽市區安置, 父親趕來和我匆匆見了一面。 他看上去很疲憊, 整個人黑了一圈, 好像也老了一些。 他大概說了些“好好照顧自己”之類的話, 便走了。

三個月後, 父親帶我去了北川。 路還沒修好, 時不時會出現一個大坑, 還有落石從山上滾下來, 砸到車頂。 我不禁有些害怕, 父親說:“這算什麼, 那天晚上我遇到的石頭比這大多了。 ”

父親告訴我, 5月12日當晚他就開車進了北川, 餘震不斷, 亂石齊飛, 也沒有路燈, 特別黑。 我聽著覺得非常危險, 不知道那天晚上父親是懷著怎樣的心情闖入北川的。


2008年5月13日 北川 / 楊衛華

我去的時候, 廢墟還沒有完全清理, 空氣中彌漫著腐臭味, 偶爾能看見遇難者的遺體。 我看到一個被壓扁的小朋友,

心裡特別難受, 總感覺他還沒死, 想去救他。

我看不到父親的表情, 他像往常一樣走在前面, 但與往常不同的是, 他一路都很沉默。 他指著一片廢墟告訴我, 5月13日那天早晨, 他就是在這裡聽見了郎錚的求救。

我看向那片廢墟, 完全看不出它原來是個幼稚園。 父親說, 那天他本來打算站在高處拍照, 順便觀察下地形, 偶然聽見小孩的哭聲, 他順著聲音找到了郎錚——一個穿著黃色衣服困在廢墟深處的三歲小孩。 郎錚被救出後, 對著解放軍叔叔說了句謝謝, 並向他們敬禮。 父親拍下了這個瞬間, 沒想到這張照片會有這麼大的影響。


2008年5月13日 北川 敬禮男孩 郎錚 / 楊衛華

地震直接撕裂了遇難者家庭的命運, 也間接改變著介入者的人生軌跡。

地震後的三年, 父親幾乎沒有日常生活。

郎錚的每個成長階段, 父親都幫他留了影, 他們親密到連郎錚洗澡的照片都有, “如果把郎錚交給我來帶, 我都不知道怎麼寵他, 能存活下來太不容易了”。

我有些困惑, 我和父親之間怎麼沒有如此親密的互動。 父親的朋友對我說, 你爸對郎錚這麼好, 是在彌補自己對你成長缺席的愧疚。 也可能是地震時, 眼睜睜看著求救女孩的死亡後, 那種衝擊太大, 讓他加倍對倖存者好。

整理完父親的照片, 有幾個T的容量, 地震相關的有幾千G、數萬張。 這是我第一次系統、完整地看他一輩子拍的所有照片, 好像和父親說上話了。

2018年2月, 我踏上了去北川的路, 我想知道, 地震究竟怎樣影響和改變了父親,

這場災難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 而父親一定想知道他的採訪物件現在過得好不好, 也一定想知道曾有潰壩風險的的唐家山堰塞湖怎麼樣了。

北川人

父親留下的照片裡, 地震當日的慘狀觸目驚心, 一張張翻閱, 末日感逐漸吞沒著我。 我知道, 有幾個瞬間, 被石板壓住的人還活著, 拍攝之後沒多久, 他們就遇難了。 父親當時在現場, 和救援人員一起幫助救這個, 卻顧不得氣息逐漸微弱的下一個。

地震之後很久, 父親和我說, 他常常聽見地下有人喊救命。 我不知道他有沒有跟心理醫生聊過。 父親的同事說, 其實父親一次次重返北川拍攝和幫忙, 是他自己的治癒過程。 特別是地震後的三年, 父親把自己的生活都簡約到最大限度, 沒事就往北川跑,“我像是一個受益者。別人受災了,我卻獲了獎”。許多時候,他感覺自己像在贖罪一樣。

那時候,談到災後重建,父親太喜歡用“希望”這個詞了,或許是因為經歷過難以想像的絕望吧。


左:劉洪英與剛出生的王涪蓉,2009 / 楊衛華;右:劉洪英與王涪蓉,2018 / 楊博

地震中有很多失去孩子的高齡父母,正常受孕很難再懷上孩子,國家為他們提供了再生育全程免費技術服務。震後首例試管嬰兒王涪蓉一家,父親生前關注多年,為他們找學校、尋住房,經常給他們送錢送物。

當年在地震中,年過四十的王樹雲、劉洪英夫婦失去了19歲的兒子,他們做了結紮手術,無法再育,便通過試管嬰兒技術生下一個女兒。2018年,王涪蓉已經8歲了,上二年級,活潑好動,備受寵愛。


左:郎錚,2008 / 楊衛華;右:郎錚一家,2018 / 楊博

春節前,我去拜訪了郎錚家。一進門,郎錚就熱情地抱了我。我很驚訝,因為之前見他,他對我還很靦腆,他跟我父親比較親近。

郎錚現在讀初一,個子都長到1米7了。郎爸經常帶他去打球,吃飯時,兩人一起討論NBA。郎爸說年三十抽到他值班,朗錚有點失望,埋怨說:“你怎麼那麼倒楣!那麼多人就抽到你了!”郎爸說:“嘿,那叫運氣好,那麼多人只抽到我了。”

看著他們父子間的親密互動,我心裡很羡慕。我和父親從來沒有這樣平常又自然的對話。郎錚很想念我爸,有時候騎車,還會特地繞到我爸家門口看一看。

郎爸說:“現在唯一的心願就是好好培養郎錚,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對得起你爸的在天之靈。”


左:鄭海洋,長虹安置區板房,2009 / 楊衛華;右:鄭海洋,2018 / 楊博

鄭海洋是我的同齡人,他加入了互聯網創業的大軍,正在做一款專門為殘疾提供康復資訊的App。

汶川地震中,北川中學高一學生鄭海洋被壓在水泥板下22個小時,被救出的那一刻,他透過縫隙擺出“勝利”的手勢,對著鏡頭微笑。因與同桌廖波同埋於夾縫之中,被外界稱為“夾縫男孩”。廖波失去左腿,鄭海洋失去了雙腿。全班69個同學,53人喪生。

地震後,鄭海洋曾有很長一段時間意志消沉、自暴自棄,不明白“為什麼讓我活下來,又奪去我的雙腿”。

我知道,父親在鄭海洋家裡陷入困難的時候,曾幫著他家人張羅工作。“地震後那幾年,很多人過來看我幫我,但都不長久。楊叔叔一直都在,他對我真的很關心。我去成都裝假肢,他開車送我去,到半夜兩點再把送回來;他幫我找資助人,解決了我大學所有的費用,我第一次創業,也是他找的資助人給了我一部分資金”,鄭海洋說,“其實我青春期的秘密也會跟楊叔叔分享。”

我讀高中的時候,每個週末,父親會開車送我回學校,在半個小時的車程裡,我們彼此無言。我有些懊惱,父親能充當其他孩子的知心叔叔,為什麼到了我這裡,他總是沉默。


左:參加高考時的王虎,2011 / 楊衛華;右:王虎,資陽加多寶工廠,2018 / 楊博

父親採訪過的無臂考生王虎如今在資陽的加多寶工廠上班。我給他發微信,他幾乎秒回。我很好奇,沒有手臂的他怎麼做到的。

見到他那天,我看到他一彎腰,熟練地刷卡走出廠門。王虎獨自生活,他房間裡有一台擺放得比較低矮的電腦,門口的架子上有一個拉力器。他每天都堅持鍛煉,避免上肢長期不用造成的背部酸痛。


左:朱春燕,北川中學,2010 / 楊衛華;右:朱春燕,2018 / 楊博

2010年,北川中學開學,父親的鏡頭裡有一位叫做朱春燕的女孩。地震後兩年,朱春燕的父親也去世了。對於剛經歷地震的她,這段時間是人生的最低谷。

朱春燕現在是電子科大大四的學生,主修電腦專業。為了能照顧上大學的女兒,她的母親也在大學裡謀了一份差事。

“這個專業就業前景好,我好想自己早點獨立”,朱春燕每天帶著電腦坐一個小時地鐵去實習。回到的家中,母親看著疲憊的女兒,抱著她就哭。

我無法想像朱春燕經歷了怎樣的十年,父親或許也不忍想像。好在即將畢業的朱春燕已經找到了工作,她的人生有了新的跑道。

我去了唐家山堰塞湖旁的樓房坪村探望杜爺爺,2011年這裡重建好後,我跟父親來過。杜爺爺的兒子長期在外打工,平時只有杜爺爺一個人在家。政府每年給每戶送20只雞,他種了很多菜,自己吃不完,都摘給雞吃了。

臨走前,杜爺爺熱情邀請我和他一起吃餃子。我覺得自己應該留下來陪他吃個飯,大概是杜爺爺的身影讓我想到了父親長年一個人吃飯的孤寂。

有年春節我問父親,你一個人過年寂寞嗎?他好像很意外,表情有點尷尬:“其實沒什麼,一個人也挺好的,除了有時候生病比較難受。再說,我過年跟譚叔叔他們一起的嘛!”

譚叔叔家和我爸就住兩對門,我當時真的以為父親有朋友陪就夠了。很久以後我才知道,父親生病那段時間,譚叔叔曾撞見他一個人在家偷偷哭。

這麼多年,父親都試圖在我面前扮演一個什麼扛得住的硬漢形象,不肯輕易展現自己的脆弱。

北川城

大年初一,我獨自開車去老北川地震遺址,沒想到,來參觀的車輛在路上排起了長龍,全國各地的車都有。之前每次來北川都是父親開車,這是我第一次自己開車來,有些山路比較險,一邊是懸崖,心裡還挺忐忑的。

到了著名的三倒拐,我看了看右邊的景家山,想起以前父親告訴我,他剛參加工作時,廠裡要把他分配到景家山上,他抬頭一看,心想,這麼高我才不要來呢。誰知道二十年後,父親一次又一次地跑上景家山,拔草開路,尋找最佳拍攝點。


2008年5月19日 茅壩中學 / 楊衛華

這一次,我一個人站在景家山上拍攝,真切感到了冬日凜冽的寒風。在茅壩中學祭拜的地方,父親拍攝過的旗幟,又樹立起來了。兩個前來祭拜的人一語不發,偶爾歎口氣,燒完香之後,便默默的消失在人群中。


2018年2月16日 茅壩中學 / 楊博

上大學後,每年寒暑假我都會跟著父親一起回訪北川,已不下十次了。

2013年7月,北川突降暴雨,引發特大洪災,老北川地震遺址幾乎被淹沒。我和父親去時,水勢還很大。我們穿著連體防水衣探入被淹沒的地震遺址,有些地方水沒到脖子,腳也陷進淤泥裡,寸步難行。

我看著對岸的北川大酒店,想起父親幾天前在這裡拍下的照片。當時還下著暴雨,面前波濤巨浪,水聲震耳,一不小心,隨時可能被捲入洪流中。不知道父親當時是否也害怕過。


2013年7月9日 北川 / 楊衛華

父親說他永遠不會忘記他在唐家山爆破堰塞湖的夜晚。

那時,因地震造成的山體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了堰塞湖。一旦潰壩,就有淹沒綿陽城的危險。那晚,他看不見四周的情況,耳邊時不時會傳來戰士報水位的聲音,只聽見水位越來越高,誰也不知道大壩會不會潰堤,誰也不知道爆破會不會成功,誰也不知道今晚是否能平安度過。

父親說,他決定留在唐家山的那一刻,其實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左:唐家山堰塞湖,2008 / 楊衛華;右:唐家山堰塞湖,2013 / 楊博

如今,當年的堰塞湖搶險指揮中心現在只剩下個集裝箱,多了一排“十裡桃花看樓房,千里相會堰塞湖”的標語。通往唐家山的路仍然險要,道路狹窄,旁邊就是懸崖,路上還有工人在清理堵塞道路的落石。

到了村子,我才知道堰塞湖的大壩垮了,重建樓房坪村的便橋又沖沒了,我今天走的這條路也是2個月前才修好的。一面山像被刀劈過一樣,碎石順著險峻的橫切面滾落。在父親的照片裡,唐家山堰塞湖有多種面貌,水位高漲時蘊藏著潰壩的危機,水位下降時,被淹沒的漩坪鄉又鬼魅般地露出水面。

當新北川浸潤在勃勃生機中時,唐家山堰塞湖的存在永遠在提醒著大家,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如此不堪一擊。

告別

2013年10月,父親確診肝癌。先後做了病兆切除和肝移植手術,手術很順利,術後恢復也很好,我們都以為肯定能康復,至少可以再活個十年八年。沒想到,不到一年又復發了。

在醫院照顧他的時間,成了我們在一起最長的時間。病情開始惡化後,我想和他多說說話,但不知道說什麼。可能因為我們太不知道怎麼向對方表達情感了,話到嘴邊,又怕尷尬。這是我最大的遺憾。

父親生前想辦個地震影展,因為生病耽擱了,幫父親完成這個心願或許是我能為他做的唯一一件事了。

父親去世前幾天,他這輩子唯一一次向我最直接地表達出了情感。

那天已經很晚了,他說他疼得睡不著,我過去讓他靠著我,他抱著我說:“我真的好難受,好想早點結束,我堅持不下去了……我真的放心不下你啊!”我感覺他在哭,那一刻我其實有很多話想對父親說,卻什麼也說不出口。

想起以前,我跟著父親去採訪綿陽第一位捐贈眼角膜的人。

那是一個三十來歲的男子,已經癌症晚期,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他拉住他父親的手,含淚說:“兒子不能給你盡孝了,要先走了,只有下輩子報答你了。”我第一次見這種生離死別的場面,忍不住哭了,抱著父親哭得很厲害,父親卻生氣地把我趕出病房:“你給我出去!”

我當時有點恨他。採訪結束後,父親對我說:“我趕你出來並不是覺得你做的不對,只是我們作為採訪者,你不能這樣控住不住你的情緒,你以為我不難過嗎?”說著他擦了下眼角。

那天晚上在病房裡,我想到這件事,就告訴自己千萬不能哭,不能讓父親擔心。我做夢也沒有想到,我很快就經歷了同樣的生離死別。

回訪北川的整個過程裡,有一件小事老是在我腦袋裡閃回。

大學暑假,我和父親去北川拍攝,遇見了一顆蘋果樹。陽光下,蘋果閃著光芒掛在高高的枝丫上,我饞得不行,卻夠不著。父親讓我騎在他的肩膀上,我伸長手臂摘下了兩顆,我遞給他一顆,說,爸你吃嗎,他搖了搖頭。

這次來北川,我沒找到這顆蘋果樹,卻感到了父親另一種形式的陪伴。

× 口述 |楊博

× 采寫 |張小蓮

× 文字編輯 |黃芳 戚雅

× 圖片編輯 |戚雅 楊深來

× 策劃 |心流工作室

× 出品 |澎湃人物 x 騰訊新聞“活著”欄目

沒事就往北川跑,“我像是一個受益者。別人受災了,我卻獲了獎”。許多時候,他感覺自己像在贖罪一樣。

那時候,談到災後重建,父親太喜歡用“希望”這個詞了,或許是因為經歷過難以想像的絕望吧。


左:劉洪英與剛出生的王涪蓉,2009 / 楊衛華;右:劉洪英與王涪蓉,2018 / 楊博

地震中有很多失去孩子的高齡父母,正常受孕很難再懷上孩子,國家為他們提供了再生育全程免費技術服務。震後首例試管嬰兒王涪蓉一家,父親生前關注多年,為他們找學校、尋住房,經常給他們送錢送物。

當年在地震中,年過四十的王樹雲、劉洪英夫婦失去了19歲的兒子,他們做了結紮手術,無法再育,便通過試管嬰兒技術生下一個女兒。2018年,王涪蓉已經8歲了,上二年級,活潑好動,備受寵愛。


左:郎錚,2008 / 楊衛華;右:郎錚一家,2018 / 楊博

春節前,我去拜訪了郎錚家。一進門,郎錚就熱情地抱了我。我很驚訝,因為之前見他,他對我還很靦腆,他跟我父親比較親近。

郎錚現在讀初一,個子都長到1米7了。郎爸經常帶他去打球,吃飯時,兩人一起討論NBA。郎爸說年三十抽到他值班,朗錚有點失望,埋怨說:“你怎麼那麼倒楣!那麼多人就抽到你了!”郎爸說:“嘿,那叫運氣好,那麼多人只抽到我了。”

看著他們父子間的親密互動,我心裡很羡慕。我和父親從來沒有這樣平常又自然的對話。郎錚很想念我爸,有時候騎車,還會特地繞到我爸家門口看一看。

郎爸說:“現在唯一的心願就是好好培養郎錚,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對得起你爸的在天之靈。”


左:鄭海洋,長虹安置區板房,2009 / 楊衛華;右:鄭海洋,2018 / 楊博

鄭海洋是我的同齡人,他加入了互聯網創業的大軍,正在做一款專門為殘疾提供康復資訊的App。

汶川地震中,北川中學高一學生鄭海洋被壓在水泥板下22個小時,被救出的那一刻,他透過縫隙擺出“勝利”的手勢,對著鏡頭微笑。因與同桌廖波同埋於夾縫之中,被外界稱為“夾縫男孩”。廖波失去左腿,鄭海洋失去了雙腿。全班69個同學,53人喪生。

地震後,鄭海洋曾有很長一段時間意志消沉、自暴自棄,不明白“為什麼讓我活下來,又奪去我的雙腿”。

我知道,父親在鄭海洋家裡陷入困難的時候,曾幫著他家人張羅工作。“地震後那幾年,很多人過來看我幫我,但都不長久。楊叔叔一直都在,他對我真的很關心。我去成都裝假肢,他開車送我去,到半夜兩點再把送回來;他幫我找資助人,解決了我大學所有的費用,我第一次創業,也是他找的資助人給了我一部分資金”,鄭海洋說,“其實我青春期的秘密也會跟楊叔叔分享。”

我讀高中的時候,每個週末,父親會開車送我回學校,在半個小時的車程裡,我們彼此無言。我有些懊惱,父親能充當其他孩子的知心叔叔,為什麼到了我這裡,他總是沉默。


左:參加高考時的王虎,2011 / 楊衛華;右:王虎,資陽加多寶工廠,2018 / 楊博

父親採訪過的無臂考生王虎如今在資陽的加多寶工廠上班。我給他發微信,他幾乎秒回。我很好奇,沒有手臂的他怎麼做到的。

見到他那天,我看到他一彎腰,熟練地刷卡走出廠門。王虎獨自生活,他房間裡有一台擺放得比較低矮的電腦,門口的架子上有一個拉力器。他每天都堅持鍛煉,避免上肢長期不用造成的背部酸痛。


左:朱春燕,北川中學,2010 / 楊衛華;右:朱春燕,2018 / 楊博

2010年,北川中學開學,父親的鏡頭裡有一位叫做朱春燕的女孩。地震後兩年,朱春燕的父親也去世了。對於剛經歷地震的她,這段時間是人生的最低谷。

朱春燕現在是電子科大大四的學生,主修電腦專業。為了能照顧上大學的女兒,她的母親也在大學裡謀了一份差事。

“這個專業就業前景好,我好想自己早點獨立”,朱春燕每天帶著電腦坐一個小時地鐵去實習。回到的家中,母親看著疲憊的女兒,抱著她就哭。

我無法想像朱春燕經歷了怎樣的十年,父親或許也不忍想像。好在即將畢業的朱春燕已經找到了工作,她的人生有了新的跑道。

我去了唐家山堰塞湖旁的樓房坪村探望杜爺爺,2011年這裡重建好後,我跟父親來過。杜爺爺的兒子長期在外打工,平時只有杜爺爺一個人在家。政府每年給每戶送20只雞,他種了很多菜,自己吃不完,都摘給雞吃了。

臨走前,杜爺爺熱情邀請我和他一起吃餃子。我覺得自己應該留下來陪他吃個飯,大概是杜爺爺的身影讓我想到了父親長年一個人吃飯的孤寂。

有年春節我問父親,你一個人過年寂寞嗎?他好像很意外,表情有點尷尬:“其實沒什麼,一個人也挺好的,除了有時候生病比較難受。再說,我過年跟譚叔叔他們一起的嘛!”

譚叔叔家和我爸就住兩對門,我當時真的以為父親有朋友陪就夠了。很久以後我才知道,父親生病那段時間,譚叔叔曾撞見他一個人在家偷偷哭。

這麼多年,父親都試圖在我面前扮演一個什麼扛得住的硬漢形象,不肯輕易展現自己的脆弱。

北川城

大年初一,我獨自開車去老北川地震遺址,沒想到,來參觀的車輛在路上排起了長龍,全國各地的車都有。之前每次來北川都是父親開車,這是我第一次自己開車來,有些山路比較險,一邊是懸崖,心裡還挺忐忑的。

到了著名的三倒拐,我看了看右邊的景家山,想起以前父親告訴我,他剛參加工作時,廠裡要把他分配到景家山上,他抬頭一看,心想,這麼高我才不要來呢。誰知道二十年後,父親一次又一次地跑上景家山,拔草開路,尋找最佳拍攝點。


2008年5月19日 茅壩中學 / 楊衛華

這一次,我一個人站在景家山上拍攝,真切感到了冬日凜冽的寒風。在茅壩中學祭拜的地方,父親拍攝過的旗幟,又樹立起來了。兩個前來祭拜的人一語不發,偶爾歎口氣,燒完香之後,便默默的消失在人群中。


2018年2月16日 茅壩中學 / 楊博

上大學後,每年寒暑假我都會跟著父親一起回訪北川,已不下十次了。

2013年7月,北川突降暴雨,引發特大洪災,老北川地震遺址幾乎被淹沒。我和父親去時,水勢還很大。我們穿著連體防水衣探入被淹沒的地震遺址,有些地方水沒到脖子,腳也陷進淤泥裡,寸步難行。

我看著對岸的北川大酒店,想起父親幾天前在這裡拍下的照片。當時還下著暴雨,面前波濤巨浪,水聲震耳,一不小心,隨時可能被捲入洪流中。不知道父親當時是否也害怕過。


2013年7月9日 北川 / 楊衛華

父親說他永遠不會忘記他在唐家山爆破堰塞湖的夜晚。

那時,因地震造成的山體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了堰塞湖。一旦潰壩,就有淹沒綿陽城的危險。那晚,他看不見四周的情況,耳邊時不時會傳來戰士報水位的聲音,只聽見水位越來越高,誰也不知道大壩會不會潰堤,誰也不知道爆破會不會成功,誰也不知道今晚是否能平安度過。

父親說,他決定留在唐家山的那一刻,其實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左:唐家山堰塞湖,2008 / 楊衛華;右:唐家山堰塞湖,2013 / 楊博

如今,當年的堰塞湖搶險指揮中心現在只剩下個集裝箱,多了一排“十裡桃花看樓房,千里相會堰塞湖”的標語。通往唐家山的路仍然險要,道路狹窄,旁邊就是懸崖,路上還有工人在清理堵塞道路的落石。

到了村子,我才知道堰塞湖的大壩垮了,重建樓房坪村的便橋又沖沒了,我今天走的這條路也是2個月前才修好的。一面山像被刀劈過一樣,碎石順著險峻的橫切面滾落。在父親的照片裡,唐家山堰塞湖有多種面貌,水位高漲時蘊藏著潰壩的危機,水位下降時,被淹沒的漩坪鄉又鬼魅般地露出水面。

當新北川浸潤在勃勃生機中時,唐家山堰塞湖的存在永遠在提醒著大家,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如此不堪一擊。

告別

2013年10月,父親確診肝癌。先後做了病兆切除和肝移植手術,手術很順利,術後恢復也很好,我們都以為肯定能康復,至少可以再活個十年八年。沒想到,不到一年又復發了。

在醫院照顧他的時間,成了我們在一起最長的時間。病情開始惡化後,我想和他多說說話,但不知道說什麼。可能因為我們太不知道怎麼向對方表達情感了,話到嘴邊,又怕尷尬。這是我最大的遺憾。

父親生前想辦個地震影展,因為生病耽擱了,幫父親完成這個心願或許是我能為他做的唯一一件事了。

父親去世前幾天,他這輩子唯一一次向我最直接地表達出了情感。

那天已經很晚了,他說他疼得睡不著,我過去讓他靠著我,他抱著我說:“我真的好難受,好想早點結束,我堅持不下去了……我真的放心不下你啊!”我感覺他在哭,那一刻我其實有很多話想對父親說,卻什麼也說不出口。

想起以前,我跟著父親去採訪綿陽第一位捐贈眼角膜的人。

那是一個三十來歲的男子,已經癌症晚期,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他拉住他父親的手,含淚說:“兒子不能給你盡孝了,要先走了,只有下輩子報答你了。”我第一次見這種生離死別的場面,忍不住哭了,抱著父親哭得很厲害,父親卻生氣地把我趕出病房:“你給我出去!”

我當時有點恨他。採訪結束後,父親對我說:“我趕你出來並不是覺得你做的不對,只是我們作為採訪者,你不能這樣控住不住你的情緒,你以為我不難過嗎?”說著他擦了下眼角。

那天晚上在病房裡,我想到這件事,就告訴自己千萬不能哭,不能讓父親擔心。我做夢也沒有想到,我很快就經歷了同樣的生離死別。

回訪北川的整個過程裡,有一件小事老是在我腦袋裡閃回。

大學暑假,我和父親去北川拍攝,遇見了一顆蘋果樹。陽光下,蘋果閃著光芒掛在高高的枝丫上,我饞得不行,卻夠不著。父親讓我騎在他的肩膀上,我伸長手臂摘下了兩顆,我遞給他一顆,說,爸你吃嗎,他搖了搖頭。

這次來北川,我沒找到這顆蘋果樹,卻感到了父親另一種形式的陪伴。

× 口述 |楊博

× 采寫 |張小蓮

× 文字編輯 |黃芳 戚雅

× 圖片編輯 |戚雅 楊深來

× 策劃 |心流工作室

× 出品 |澎湃人物 x 騰訊新聞“活著”欄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