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智者心懷天地,愚者斤斤計較】我不傻,只是站得高了,忘記了低處的短淺

《法句經》寫道:「無樂小樂, 小辯小慧, 觀求大者, 乃獲大安。 」

一個人只是耍一些小聰明, 是不會真的快樂的, 反而是害人害己。

真正的智者, 是慈悲的人, 站得高看得遠, 一言一行都會讓別人舒服, 也讓自己不斷彙集人脈, 拓寬人生發展的平臺。

人與人交往, 最好是互惠互利, 不是誰算計誰。

「聰明反被聰明誤」, 當你把別人當成傻子的時候, 其實自己也被帶進去了, 並不是局外人。

那些投機取巧, 自以為是的小把戲, 只能得意一時。 而以誠心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才能贏一世。

最終, 能在人生中產生重大影響的, 一定是那些大智若愚的智者。

1.占人便宜是小聰明, 為人厚道是真聰明

周偉是個才畢業的大學生, 專業知識很紮實, 可是他的求職卻一直不順利。

萬般無奈之下, 他找到了自己的叔叔, 請他跟當地的一家知名企業的老闆介紹一下自己, 看能不能找到工作。

一天,

周偉的叔叔給他打了電話, 說正在一家酒店和這位老闆喝酒, 讓他趕緊過來跟老闆見個面, 老闆現在也需要這樣的專業人才, 只要過了老闆的法眼, 工作這事就算定下來了。

周偉非常高興, 打扮整齊, 急匆匆趕到酒店, 和叔叔, 老闆一起就坐。

老闆問了周偉幾個問題, 周偉胸有成竹, 對答如流。 老闆一看就高興了, 又要了一瓶酒, 三個人喝了起來。

宴會結束後, 周偉得意洋洋的等著公司給他打電話, 可一等不來, 二等也不來。

周偉等不及了, 給叔叔打電話, 問什麼時候去上班。 叔叔接了電話, 告訴他那件事沒希望了, 老闆不同意接收他。

「不同意接收?喝酒那天不是說的好好的嗎?」周偉愣了。

「這還不全怪你自己!」叔叔氣衝衝的說:「還記得最後要的那瓶酒嗎?」

「記得, 可我也沒有因為喝多酒失態啊? 」周圍奇怪的問。

「那瓶酒的酒盒裡放著一個禮品打火機是不是你拿啦?」叔叔問。

周偉點點頭, 說:「那個打火機也不是什麼精品, 根本就不值錢, 他一個大老闆怎麼會缺這種東西?所以我就拿了。 」

「問題就出在這裡!」叔叔說:「老闆說你這個人學問還行, 就是太貪小便宜了, 打火機一拿出來, 你的眼睛就沒離開過他, 你既不抽煙也不愛收藏打火機, 但對打火機卻那樣專注, 說明你是個貪小的人, 貪小的人, 他是不敢用的。 因為將來萬一別人給你點兒小恩小惠, 沒有人保證你不會背叛公司。 」

自以為是的小聰明, 看似獲利, 實則失去了更加珍貴的東西。

晚清時期, 時局混亂, 老百姓身在水深火熱中, 生病用藥的人非常多。

在當時供不應求的情況下, 很多藥店都坐地起價。

但北京同仁堂藥店並沒有這麼做, 反而為那些窮苦百姓進行義診、醫藥全免。

老百姓都心懷感激, 對其讚不絕口。 同仁堂也因此贏得了「醫者仁心」的美譽。

莊子曾說過:「大知閑閑,

小知間間;大言炎炎, 小言詹詹。 」

真聰明的人, 不會局限於眼前的蠅頭小利。

看似吃虧的人, 實則是有大格局, 目光長遠。

佔便宜的行為, 看似聰明, 實乃愚蠢。

只有厚道之人, 才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2.互相拆臺是小聰明, 互相搭臺是真聰明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 一個籬笆三個樁。 」

人生從來都不是獨角戲, 這世間的所有人和事, 都是相互關聯的。

真正聰明的人, 更願意助力他人, 因為他們明白, 成就別人, 也是成就自己。

在三國時期,局勢動盪,群雄爭霸,袁紹和袁術便是頗具實力的一支。他們二人各自都有兵馬十萬之眾,兵強馬壯。

他們的家族汝南袁氏是望族,其勢力在朝中樹大更深。在當時眾多梟雄中,這兩兄弟在各方面資源可以算是最好的。

就連當時想要篡位的董卓,都對他們十分忌憚,直言:「但殺二袁兒,則天下自服矣。」

可見,董卓也視袁術和袁紹為最大的敵人。如果這兩兄弟能通力合作,一統三國的希望是很大的。

可是這兩人卻在窩裡鬥,二人相互拆臺。袁紹強取豪奪了冀州,並聯合了袁術的強敵劉表。袁術與袁紹的死對頭公孫瓚結盟,還造謠說袁紹不是袁家子孫。

董卓還沒死,二人就互撕到不可開交。

後來,袁術公然僭號,但他沒有治國之才,人心盡失,荒唐作死。

而袁紹也好不到哪去,最後敗於曹操。

袁紹、袁術兄弟並非敗給了敵人,而是因為他們互相拆臺,而最終失敗。

《易經》裡有一句話:「利者,義之和也。」

弱者相互拆臺,導致一同下臺;

強者相互搭臺,才能好戲連臺。

我們生活中會遇到一種特別極端的現象,就是別人不希望身邊的人過的比他好,越是層次低的人,越是社會最底層的人,這種相互排擠,相互鬥爭的越厲害。

這就是典型的弱者思維:自己不好,也不想讓其他人好,尤其是不希望身邊的人好。

很多人寧願鬧得魚死網破,也要把身邊過得好的人詆毀的一無是處,也不願意其他人過得比自己強太多。

生活在最底層的人,他們的嫉妒心理往往會非常強。

魯迅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中國社會底層的人,也會經常互相傷害著。 他們是羊,同時也是兇獸,但是遇到比他們更兇的獸時便現羊樣,遇到比他們更弱的羊時便現兇獸樣。」

欺軟怕硬是人的本性,越是處於弱勢的人,互相之間鬥的越狠。

他們通過坑害對方來獲取一種心理平衡和滿足感。這種「我弱我有理」「見不得別人好」的思想,其實是一種既可憐又可悲的心理,沒有一種平和的心態和大的格局,在這個社會上,你永遠無法走得更遠。

這世上的成功,都離不開別人的相助,彼此互助,路才能越走越寬、越走越順。

3.凡事逞強是小聰明,遇事示弱是真聰明

眾所周知,王陽明善用兵法,在軍事作戰上功績卓越,他特別擅長詭道。

《陳言邊務疏》中王陽明提到: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或捐棄牛馬而偽逃,或掩匿精悍以示弱,或詐潰而埋伏,或潛軍而請和,是皆誘我以利也。」

以上這四句又被稱為「示弱四訣」,是王陽明兵法的總綱。

當你遇到強大的對手時,千萬不要跟人家硬碰硬,要麼示弱假裝逃跑,要麼隱藏實力去示弱,要麼假裝失敗而埋伏,要麼隱藏實力去假裝求和。

這種戰術成本低、效率高、勝算最大,不論是剿滅山匪,還是平叛甯王,王陽明都是在示弱。

他說:「信而從之,則墮其計矣。」

只要對方相信了你很弱,那麼他就已經輸了。

真正強者,從不在乎面子,他們只要裡子。

逃跑的姿勢再狼狽,只要能笑到最後,那就都值得。

往往那種被人一激,就要擼袖子幹架的人,沒什麼大出息。適當示弱,反而會贏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鬼穀子說:「欲高反下,欲取反與。」善於示弱,是一種極高明的智慧。

葉迷的《十裡紅妝》裡說:「示弱並非真弱,逞強不是真強。」

強者表面示弱,實則厚積薄發。弱者虛張聲勢,實則內心脆弱。

斷尾求生,並不是慫。識時的示弱,反而是最大程度保護了自己的利益。

曾國藩說:「人須求強,但不能逞強。」

真正聰明的人,會發現逞強不代表真正的強大,認慫也不代表低頭認輸。

春秋時期,越國戰敗後,越王勾踐被吳王抓到了吳國為質。

越王只能向吳王低頭,忍受吳王的各種淩辱。

越王在吳國忍辱負重三年,贏得了吳王的信任,為自己謀得喘息之機。後又臥薪嚐膽十年,最終尋得複國機會。

俗話說:「鋒芒畢露者難贏,克己讓人者易得。」

一味逞強是一種偽裝,本質上是內心的匱乏。

低頭不是一種軟弱,而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收斂鋒芒,以柔克剛,才是真正的強者。

真正的聰明,應該是恃才而不露于色,藏情而不顯於表。

《菜根譚記》有言:「君子之涉世於人不可輕為喜怒,喜怒則心腹肝膽皆為人所窺。」

這個世界總有人想著展現自己的聰明,這個本沒有錯,錯的是他們只知道抖弄才華、炫耀本事,忘了因為自己滔滔不絕而陷入尷尬的旁人。

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

凡事,看淡一些,看開一些,看遠一些,就會發現「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並非妄念。

學會原諒那些計較的人,學會坦然面對事業、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個厚道、大度、能示弱的人,對壞事一笑而過,也是一種智慧。

願此生,我們都不在意腳邊的泥土,只遠眺湛藍的天空。

在三國時期,局勢動盪,群雄爭霸,袁紹和袁術便是頗具實力的一支。他們二人各自都有兵馬十萬之眾,兵強馬壯。

他們的家族汝南袁氏是望族,其勢力在朝中樹大更深。在當時眾多梟雄中,這兩兄弟在各方面資源可以算是最好的。

就連當時想要篡位的董卓,都對他們十分忌憚,直言:「但殺二袁兒,則天下自服矣。」

可見,董卓也視袁術和袁紹為最大的敵人。如果這兩兄弟能通力合作,一統三國的希望是很大的。

可是這兩人卻在窩裡鬥,二人相互拆臺。袁紹強取豪奪了冀州,並聯合了袁術的強敵劉表。袁術與袁紹的死對頭公孫瓚結盟,還造謠說袁紹不是袁家子孫。

董卓還沒死,二人就互撕到不可開交。

後來,袁術公然僭號,但他沒有治國之才,人心盡失,荒唐作死。

而袁紹也好不到哪去,最後敗於曹操。

袁紹、袁術兄弟並非敗給了敵人,而是因為他們互相拆臺,而最終失敗。

《易經》裡有一句話:「利者,義之和也。」

弱者相互拆臺,導致一同下臺;

強者相互搭臺,才能好戲連臺。

我們生活中會遇到一種特別極端的現象,就是別人不希望身邊的人過的比他好,越是層次低的人,越是社會最底層的人,這種相互排擠,相互鬥爭的越厲害。

這就是典型的弱者思維:自己不好,也不想讓其他人好,尤其是不希望身邊的人好。

很多人寧願鬧得魚死網破,也要把身邊過得好的人詆毀的一無是處,也不願意其他人過得比自己強太多。

生活在最底層的人,他們的嫉妒心理往往會非常強。

魯迅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中國社會底層的人,也會經常互相傷害著。 他們是羊,同時也是兇獸,但是遇到比他們更兇的獸時便現羊樣,遇到比他們更弱的羊時便現兇獸樣。」

欺軟怕硬是人的本性,越是處於弱勢的人,互相之間鬥的越狠。

他們通過坑害對方來獲取一種心理平衡和滿足感。這種「我弱我有理」「見不得別人好」的思想,其實是一種既可憐又可悲的心理,沒有一種平和的心態和大的格局,在這個社會上,你永遠無法走得更遠。

這世上的成功,都離不開別人的相助,彼此互助,路才能越走越寬、越走越順。

3.凡事逞強是小聰明,遇事示弱是真聰明

眾所周知,王陽明善用兵法,在軍事作戰上功績卓越,他特別擅長詭道。

《陳言邊務疏》中王陽明提到: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或捐棄牛馬而偽逃,或掩匿精悍以示弱,或詐潰而埋伏,或潛軍而請和,是皆誘我以利也。」

以上這四句又被稱為「示弱四訣」,是王陽明兵法的總綱。

當你遇到強大的對手時,千萬不要跟人家硬碰硬,要麼示弱假裝逃跑,要麼隱藏實力去示弱,要麼假裝失敗而埋伏,要麼隱藏實力去假裝求和。

這種戰術成本低、效率高、勝算最大,不論是剿滅山匪,還是平叛甯王,王陽明都是在示弱。

他說:「信而從之,則墮其計矣。」

只要對方相信了你很弱,那麼他就已經輸了。

真正強者,從不在乎面子,他們只要裡子。

逃跑的姿勢再狼狽,只要能笑到最後,那就都值得。

往往那種被人一激,就要擼袖子幹架的人,沒什麼大出息。適當示弱,反而會贏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鬼穀子說:「欲高反下,欲取反與。」善於示弱,是一種極高明的智慧。

葉迷的《十裡紅妝》裡說:「示弱並非真弱,逞強不是真強。」

強者表面示弱,實則厚積薄發。弱者虛張聲勢,實則內心脆弱。

斷尾求生,並不是慫。識時的示弱,反而是最大程度保護了自己的利益。

曾國藩說:「人須求強,但不能逞強。」

真正聰明的人,會發現逞強不代表真正的強大,認慫也不代表低頭認輸。

春秋時期,越國戰敗後,越王勾踐被吳王抓到了吳國為質。

越王只能向吳王低頭,忍受吳王的各種淩辱。

越王在吳國忍辱負重三年,贏得了吳王的信任,為自己謀得喘息之機。後又臥薪嚐膽十年,最終尋得複國機會。

俗話說:「鋒芒畢露者難贏,克己讓人者易得。」

一味逞強是一種偽裝,本質上是內心的匱乏。

低頭不是一種軟弱,而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收斂鋒芒,以柔克剛,才是真正的強者。

真正的聰明,應該是恃才而不露于色,藏情而不顯於表。

《菜根譚記》有言:「君子之涉世於人不可輕為喜怒,喜怒則心腹肝膽皆為人所窺。」

這個世界總有人想著展現自己的聰明,這個本沒有錯,錯的是他們只知道抖弄才華、炫耀本事,忘了因為自己滔滔不絕而陷入尷尬的旁人。

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

凡事,看淡一些,看開一些,看遠一些,就會發現「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並非妄念。

學會原諒那些計較的人,學會坦然面對事業、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個厚道、大度、能示弱的人,對壞事一笑而過,也是一種智慧。

願此生,我們都不在意腳邊的泥土,只遠眺湛藍的天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