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面對孩子間的人際衝突,這位父親的做法對嗎?你會怎麼做

‍111開

孩子間的人際衝突解析

心理學研究發現告訴我們, 孩子之間的人際衝突(不只是肢體衝突, 還包括嘲笑、孤立、騷擾等)對衝突的雙方都會造成短期或長期的心理問題。

多項心理學研究發現:

在8~10歲(易怒、高攻擊性的‍)男孩, 到了40歲時更可能酗酒、酒駕、失業、離婚, 甚至是參與犯罪行為(Huesmann et al., 1984);而脾氣不好的女孩更可能成為不太稱職和火氣很大的母親, 離婚的可能性也更大(Caspi et al., 1987)。

被同伴攻擊、忽視、孤立、嘲笑的孩子, 容易出現自卑、焦慮、抑鬱、恐懼、退縮、學業成就低下等心理和行為問題。 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

很容易在青春期集中爆發, 甚至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消極影響。

小學階段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期, 是孩子走進學校, 走向社會化學習的真正開端, 父母和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幫助孩子發展社會交往能力, 幫助孩子擁有自己應對人際衝突的能力。

— 回顧 —

繼4月14日, 成長袋小編發出《幼小孩子之間發生打鬧, 身為父母的我們怎麼恰當處理》文章後, 已收到不少朋友、家長、老師們的回復回饋。 並在成長袋家教問題探討和研討群裡做了深入溝通。 其中, 有一位從事圖書出版的朋友還特別地寫了一篇文章給我, 我讀後深有啟發。 下面, 我們一起來看看她對我處理孩子之間發生的打鬧事件, 是怎麼分析和思考的。 供大家一起學習探討。

L君(成長袋小編‍)是一位十分關注家庭教育的爸爸, 接觸過很多家庭教育專家, 也閱讀了大量相關圖書, 最可貴的是堅持用筆記錄孩子的成長瞬間, 並經常在朋友圈分享討論。 某日突然看到他拋出一篇長文, 詳細記述了六歲多的兒子與同學發生肢體衝突的過程, 以及事後的父子對話。

事情的經過大致是這樣的:

L君帶兒子在公園騎車時, 陸續來了三個同學, 於是四個孩子就一起玩。 那三個同學互相認識, 常在一起玩, 而L君的兒子只和其中的兩個同學熟悉。 玩著玩著, 四個孩子一起玩就變成了那三個孩子一起玩, 而L君的兒子自己去騎車了‍。 【注意, 這是一個轉折, 很有可能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出現了分歧,

或者L君的兒子感覺自己被孤立, 所以才選擇離開。 但究竟是怎麼回事, L君沒有記述, 似乎也沒有問過兒子】

大人們並沒有注意到孩子們的變化, 直到那三個男孩圍住L君的兒子, 不讓他騎車, L君才走過去, 想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 而這時, L君的兒子剛才積蓄的負面情緒迅速爆發了, 他從自行車上下來, 和那三個男孩打了起來!L君見狀趕緊阻止, 但孩子們並沒有停手的意思【這時孩子們都處於情緒失控的狀態】‍。 L君的兒子氣得哭起來, 而且哭得很傷心, 對L君吼道:“不在這裡玩了!不和他們玩了!不理他們了!”邊說邊憤怒地沖出公園。

L君追了出去, 對兒子說:“你如果還想在公園騎車, 你就接著騎!”於是父子倆回到公園, 但L君的兒子騎了不到一圈就停了下來,

坐在石臺上傷心地流眼淚。 【孩子還在剛才的情緒中, 如果是你, 這時你會怎麼做?】

L君看到兒子傷心落淚, 心疼不已, 跑去找那三個男孩的媽媽, 讓那三個男孩過來和兒子握手言和【L君沒有記錄他和那三個男孩說了什麼, 也沒記錄那三個男孩對自己的兒子說了什麼】。 但兒子並不搭理那三個男孩, 這時其中一個男孩開始模仿L君兒子哭泣的樣子, 並沖他笑……L君的兒子更生氣了!【被人嘲笑也是一種被欺負!】

緊接著, 一個男孩的媽媽說“天氣冷了, 該回家了”, 於是那三個媽媽就帶著三個孩子回家了。 【自始至終, 那三個男孩的媽媽都沒有正面回應這件事!】

在L君帶著兒子回家的路上, L君的兒子說:“不想再看到他們,

不想去學校了!”【如果是你, 你會如何回答?】

L君和兒子強調了四點【此處省略了對話內容】, 總結如下:

1、不要因為這3孩子就不去上學或不去公園騎車, 你不想理他們就可以不理。

2、你應該想一想, 自己做得對的地方和做得不對的地方。 不可能你做得都對。 做得對的地方自己想, 做得不對的地方至少有一點——處理事情不夠冷靜。

3、不是所有的不愉快都要用武力解決, 一個人Pk三個人, 受傷的肯定是你。 你應該想一想, 如何避免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或者讓愉快的事情多一些。 比如, 交什麼樣的朋友, 和他人如何相處, 當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時怎樣保護自己, 這些比誰打得過誰更重要。

4、誰都要經歷挫折和挑戰, 以平常心對待這件事。

晚上, 兒子很快就進入了夢鄉, 而L君卻思緒萬千。孩子漸漸長大了,開始獨自面對社會:交什麼樣的朋友,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怎樣保護自己……這些是比學業成績更重要的人際技能,也是最容易被家長們(包括學校老師)忽視的教育盲區。

— 解析 —

而之所以成為盲區,是因為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自己就沒接受過這方面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我們成長的年代,整個社會對個體心理發展和心理健康的關注都很少。小孩子之間的打鬧沒什麼,只要不嚴重或者自家的孩子沒吃虧就不用管,過幾天孩子們自己就和好了——這是很多中國父母自己的成長經歷,也是他們的態度。

然而,心理學研究發現告訴我們,孩子之間的人際衝突(不只是肢體衝突,還包括嘲笑、孤立、騷擾等)對衝突的雙方都會造成短期或長期的心理問題。

多項心理學研究發現:

在8~10歲(易怒、高攻擊性的)男孩,到了40歲時更可能酗酒、酒駕、失業、離婚,甚至是參與犯罪行為(Huesmann et al.,1984);而脾氣不好的女孩更可能成為不太稱職和火氣很大的母親,離婚的可能性也更大(Caspi et al.,1987)。

被同伴攻擊、忽視、孤立、嘲笑的孩子,容易出現自卑、焦慮、抑鬱、恐懼、退縮、學業成就低下等心理和行為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很容易在青春期集中爆發,甚至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消極影響。

小學階段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期,是孩子走進學校、走向社會化學習的真正開端,父母和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幫助孩子發展社會交往能力,學會自己應對人際衝突。

L君如此詳細地記述這件事,說明他關注孩子社會能力的發展。他能夠接納孩子的情緒,比如在孩子沖他吼的時候,能夠心平氣和地與孩子對話,而沒有受到孩子負面情緒的影響。特別是在回家的路上,能夠引導孩子分析、思考這件事,而不是批評和指責。他在這些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但從事情發生的全過程來看,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

1、從L君和兒子的對話可以看出,L君更關注兒子的情緒,比如,說兒子處理問題不夠冷靜、一個人PK不過三個人、不能用武力解決問題等,這些都是在說發生衝突了怎麼辦,而沒有瞭解衝突發生的原因。只有找到了這個因,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2、L君讓那三個男孩和兒子握手言和,結果兒子並不接受,還又受到其中一個男孩的嘲笑。這種做法完全是大人的主觀意願,並沒有從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出發。而且犯了一個認知上的錯誤,就是一個班的同學最好能夠友好相處——這是非常錯誤的!【為什麼這麼說,後面會講到】

3、L君給孩子指出了思考的方向,比如不要用武力解決問題、遇到事情要冷靜、交什麼樣的朋友、如何與他人相處、學會保護自己……但沒有教給孩子具體的方法。6歲多的孩子並不具備獨立思考這些問題的能力,他們需要家長掰開了、揉碎了一點一點地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

其實,不僅是L君,我自己也被這些問題困擾了很多年。

我的兒子生性溫和,不喜歡男孩之間的嬉鬧打逗,肢體衝撞使他很惱火。每當他和我說起同學之間的衝突,我都不知道應該怎樣指導他。我不能天天跟在他身後保護他,“有事告訴老師”也不是一個真正可行的解決方法。因為小學老師主要任務是教學,只有激烈的衝突才會引起老師的關注,而那些天天發生的被孤立、被嘲笑,只能自己應對。小學畢業後,他再也沒有回過母校,可見這6年的經歷對他的傷害有多深!

— 推薦 —

我一直為沒能在兒子最需要的時候説明他而自責,因此也十分注意尋找這方面的專業資訊。直到我發現了這套書:《讓我們做朋友吧》《不要欺負我》《我不壞,只是脾氣大》和《分心多動不可怕》

這套書從人際交往、人際衝突和情緒管理三個方面,為6~12歲的孩子(即小學階段的孩子)提供了一整套訓練方案,孩子在小學階段可能遇到的人際困惑基本上都可以在這套書中找到答案。

以L君記述的這件事為例,四個孩子開始是在一起玩,然後L君的兒子退出了,自己去騎車,再然後三個孩子把L君的兒子圍了起來不讓他騎車。如果孩子們讀過《讓我們做朋友吧》這本書就會知道,如果想和別人交朋友,應該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語氣表達,別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在不同情況下,每個人都可能是服從者,也可能是領導者,不要總是想讓別人服從自己;不要生悶氣,說出自己的感受能讓自己更舒服,也能讓朋友更理解你;學會如何道歉和何時道歉,能讓友誼更長久。

從L君的兒子被三個孩子圍在中間,到最後大家各自回家。如果孩子們讀過《不要欺負我》這本書就會知道,不要用欺負的方式回擊遭受的欺負。當有人欺負你時,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會是反擊,那樣做只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

1、你的反擊會讓欺負者感到很爽,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行為激怒了你,而這正是欺負者期望的結果。

2、反擊會使你受傷,因為大多數欺負者都會比被欺負者長得強壯,他們清楚自己在體力上的優勢。

3、你有可能因此惹上意想不到的麻煩。

不反擊,那應該怎麼辦呢?作者夏皮羅給出的建議是:

1、堅定自信地告訴欺負者,你希望這種行為立即停止。為了讓孩子理解什麼是“堅定自信”,夏皮羅將其具體化為:‍站直身子,正視對方的眼睛,語氣堅決而友好。

2、如果欺負者只是言語挑釁,你可以不理睬。因為欺負者總是喜歡成為掌控者,喜歡受到關注。如果你不做出反應,他可能就會放棄欺負你的想法,轉身離開。

3、如果現場很危險,你應該馬上離開,走得越遠越好。然後告訴一位你信任的成年人。

以上只是針對L君的兒子遇到的人際衝突情境提供的處理的建議和應對策略。

L君說,兒子在這件事情突發時的情緒不夠冷靜,包括自己也把問題轉向到兒子情緒上面,這已涉及到情緒管理的問題。在《我不壞,只是脾氣大》這本書中則是專門幫助孩子學習控制憤怒情緒的。我們應該首先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的憤怒情緒,讓孩子知道:“噢,當我有這些表現的時候就是憤怒了。”然後幫助孩子分析使自己憤怒的原因,是缺乏耐心,是壓力太大,還是輸不起……最後告訴孩子如何通過不斷地練習,用更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想,通過講故事、做練習的方式,説明孩子提高人際交往和情緒管理的能力,是這套書非常突出的特點。如果你的孩子也有情緒和人際交往方面的困惑,不妨和孩子一起讀讀這套書吧!

— 總結 —

嗯!以上這些就是L君(成長袋小編)做圖書出版的朋友所寫給成長袋,以及我們大家看的內容。您看完後,有沒有什麼啟發或教育上的思考,歡迎大家在文末留言回復,謝謝!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還挺有用,就把它分享給更多朋友們吧!在成長袋裡,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而L君卻思緒萬千。孩子漸漸長大了,開始獨自面對社會:交什麼樣的朋友,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怎樣保護自己……這些是比學業成績更重要的人際技能,也是最容易被家長們(包括學校老師)忽視的教育盲區。

— 解析 —

而之所以成為盲區,是因為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自己就沒接受過這方面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我們成長的年代,整個社會對個體心理發展和心理健康的關注都很少。小孩子之間的打鬧沒什麼,只要不嚴重或者自家的孩子沒吃虧就不用管,過幾天孩子們自己就和好了——這是很多中國父母自己的成長經歷,也是他們的態度。

然而,心理學研究發現告訴我們,孩子之間的人際衝突(不只是肢體衝突,還包括嘲笑、孤立、騷擾等)對衝突的雙方都會造成短期或長期的心理問題。

多項心理學研究發現:

在8~10歲(易怒、高攻擊性的)男孩,到了40歲時更可能酗酒、酒駕、失業、離婚,甚至是參與犯罪行為(Huesmann et al.,1984);而脾氣不好的女孩更可能成為不太稱職和火氣很大的母親,離婚的可能性也更大(Caspi et al.,1987)。

被同伴攻擊、忽視、孤立、嘲笑的孩子,容易出現自卑、焦慮、抑鬱、恐懼、退縮、學業成就低下等心理和行為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很容易在青春期集中爆發,甚至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消極影響。

小學階段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期,是孩子走進學校、走向社會化學習的真正開端,父母和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幫助孩子發展社會交往能力,學會自己應對人際衝突。

L君如此詳細地記述這件事,說明他關注孩子社會能力的發展。他能夠接納孩子的情緒,比如在孩子沖他吼的時候,能夠心平氣和地與孩子對話,而沒有受到孩子負面情緒的影響。特別是在回家的路上,能夠引導孩子分析、思考這件事,而不是批評和指責。他在這些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但從事情發生的全過程來看,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

1、從L君和兒子的對話可以看出,L君更關注兒子的情緒,比如,說兒子處理問題不夠冷靜、一個人PK不過三個人、不能用武力解決問題等,這些都是在說發生衝突了怎麼辦,而沒有瞭解衝突發生的原因。只有找到了這個因,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2、L君讓那三個男孩和兒子握手言和,結果兒子並不接受,還又受到其中一個男孩的嘲笑。這種做法完全是大人的主觀意願,並沒有從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出發。而且犯了一個認知上的錯誤,就是一個班的同學最好能夠友好相處——這是非常錯誤的!【為什麼這麼說,後面會講到】

3、L君給孩子指出了思考的方向,比如不要用武力解決問題、遇到事情要冷靜、交什麼樣的朋友、如何與他人相處、學會保護自己……但沒有教給孩子具體的方法。6歲多的孩子並不具備獨立思考這些問題的能力,他們需要家長掰開了、揉碎了一點一點地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

其實,不僅是L君,我自己也被這些問題困擾了很多年。

我的兒子生性溫和,不喜歡男孩之間的嬉鬧打逗,肢體衝撞使他很惱火。每當他和我說起同學之間的衝突,我都不知道應該怎樣指導他。我不能天天跟在他身後保護他,“有事告訴老師”也不是一個真正可行的解決方法。因為小學老師主要任務是教學,只有激烈的衝突才會引起老師的關注,而那些天天發生的被孤立、被嘲笑,只能自己應對。小學畢業後,他再也沒有回過母校,可見這6年的經歷對他的傷害有多深!

— 推薦 —

我一直為沒能在兒子最需要的時候説明他而自責,因此也十分注意尋找這方面的專業資訊。直到我發現了這套書:《讓我們做朋友吧》《不要欺負我》《我不壞,只是脾氣大》和《分心多動不可怕》

這套書從人際交往、人際衝突和情緒管理三個方面,為6~12歲的孩子(即小學階段的孩子)提供了一整套訓練方案,孩子在小學階段可能遇到的人際困惑基本上都可以在這套書中找到答案。

以L君記述的這件事為例,四個孩子開始是在一起玩,然後L君的兒子退出了,自己去騎車,再然後三個孩子把L君的兒子圍了起來不讓他騎車。如果孩子們讀過《讓我們做朋友吧》這本書就會知道,如果想和別人交朋友,應該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語氣表達,別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在不同情況下,每個人都可能是服從者,也可能是領導者,不要總是想讓別人服從自己;不要生悶氣,說出自己的感受能讓自己更舒服,也能讓朋友更理解你;學會如何道歉和何時道歉,能讓友誼更長久。

從L君的兒子被三個孩子圍在中間,到最後大家各自回家。如果孩子們讀過《不要欺負我》這本書就會知道,不要用欺負的方式回擊遭受的欺負。當有人欺負你時,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會是反擊,那樣做只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

1、你的反擊會讓欺負者感到很爽,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行為激怒了你,而這正是欺負者期望的結果。

2、反擊會使你受傷,因為大多數欺負者都會比被欺負者長得強壯,他們清楚自己在體力上的優勢。

3、你有可能因此惹上意想不到的麻煩。

不反擊,那應該怎麼辦呢?作者夏皮羅給出的建議是:

1、堅定自信地告訴欺負者,你希望這種行為立即停止。為了讓孩子理解什麼是“堅定自信”,夏皮羅將其具體化為:‍站直身子,正視對方的眼睛,語氣堅決而友好。

2、如果欺負者只是言語挑釁,你可以不理睬。因為欺負者總是喜歡成為掌控者,喜歡受到關注。如果你不做出反應,他可能就會放棄欺負你的想法,轉身離開。

3、如果現場很危險,你應該馬上離開,走得越遠越好。然後告訴一位你信任的成年人。

以上只是針對L君的兒子遇到的人際衝突情境提供的處理的建議和應對策略。

L君說,兒子在這件事情突發時的情緒不夠冷靜,包括自己也把問題轉向到兒子情緒上面,這已涉及到情緒管理的問題。在《我不壞,只是脾氣大》這本書中則是專門幫助孩子學習控制憤怒情緒的。我們應該首先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的憤怒情緒,讓孩子知道:“噢,當我有這些表現的時候就是憤怒了。”然後幫助孩子分析使自己憤怒的原因,是缺乏耐心,是壓力太大,還是輸不起……最後告訴孩子如何通過不斷地練習,用更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想,通過講故事、做練習的方式,説明孩子提高人際交往和情緒管理的能力,是這套書非常突出的特點。如果你的孩子也有情緒和人際交往方面的困惑,不妨和孩子一起讀讀這套書吧!

— 總結 —

嗯!以上這些就是L君(成長袋小編)做圖書出版的朋友所寫給成長袋,以及我們大家看的內容。您看完後,有沒有什麼啟發或教育上的思考,歡迎大家在文末留言回復,謝謝!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還挺有用,就把它分享給更多朋友們吧!在成長袋裡,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