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搞笑獵奇»正文

一次世界大戰的始末,引發二次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稱(一戰), (1914年7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戰爭, 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中國 北洋政府於1917年8月14日對德、奧宣戰)

協約國:英國(包括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其它一些殖民地)、法國、美國、俄國、義大利、比利時、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希臘、日本、中國。

同盟國:德國, 奧匈帝國, 保加利亞, ·奧斯曼帝國, 等{(義大利), 後倒向與協約國}

19世紀七八十年代, 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建立了針對俄國和法國的三國同盟, 1879年, 在俾斯麥的推動下, 德奧簽署了“同盟條約”,

這個條約具有明顯的反俄性質。 後來, 由於義大利在同法國爭奪突尼斯的鬥爭中失敗, 俾斯麥趁機拉攏義大利, 共同對付法國。 1882年, 德、奧、意三國簽署了“同盟條約”, 三國同盟正式建立。 德國成為三國同盟的核心。

為了對付“三國同盟”, 1892年, 法國和俄國達成了軍事協議, 它規定一旦法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持的義大利的進攻, 俄國將以全部軍事力量進攻德國, 一旦俄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持的奧匈帝國的進攻, 法國應以全部的軍事力量來進攻德國。

俄法同盟形成後, 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

它也是向三國協約方向推進的第一步。 隨著英德矛盾發展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 英國調整同法國、俄國的關係,

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別簽署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的建立, 這樣, 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 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視察時, 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槍殺。 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一個月後, 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 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 向塞爾維亞宣戰。 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 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 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 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 考慮到利害的關係, 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

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

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藉口, 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 並迅速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範圍。

1914年8月法國邊境之戰後, 法第4、第5集團軍和英國遠征軍於9月初撤至馬恩河以南, 在巴黎至凡爾登一線佈防。 此次會戰以德軍失敗告終。 英法聯軍在200公里的戰線上推進60公里, 傷亡25萬人, 德軍損失30萬人。 此役雙方均有失誤:毛奇遠離戰場, 對前線戰況不明、指揮不當, 各集團軍缺乏協同, 導致速勝計畫破產;英法聯軍行動遲緩, 坐失戰機, 使德軍保存了實力。

1918年5~6月, 德軍在埃納河地區實施進攻後, 形成正面80公里、縱深60公里的馬恩河突出部。 此役, 協約國軍隊損失6萬人, 殲敵12萬人, 向前推進40公里, 將防線縮短45公里, 達成戰役目的,

並由此完全掌握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意志帝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 力圖打敗法國, 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為進攻目標, 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 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 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 凡爾登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 雙方傷亡近100萬人。 由於傷亡慘重, 凡爾登戰場被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 時間發生在1916年7月1日到11月18日間, 英、法兩國為突破德軍防禦並將其擊退到法德邊境, 於是在位於法國北方的索姆河區域實施作戰。 雙方陣亡共30萬人, 是一戰中最慘烈的陣地戰, 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實戰中。

(索姆河戰役)

1916年5月31日—6月1日, 是英德雙方在丹麥白德蘭半島附近北海海域爆發的一場海戰。 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海戰, 也是這場戰爭中交戰雙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動的艦隊主力決戰。 最終, 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公海艦隊以相對較少噸位的艦隻損失擊沉了更多的英國艦隻, 從而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傑利科海軍上將指揮的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成功地將德國海軍封鎖在了德國港口, 使得後者在戰爭後期幾乎毫無作為, 從而取得了戰略上的最終勝利。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8年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一戰期間, 軍人、平民死亡人數超過5500萬, 參戰國物資總損失約4萬億美元。

戰後各國於巴黎召開和議, 稱為“巴黎和平會議”(簡稱巴黎和會)。會議的重大決定由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裡孟梭主持。雖然美國總統伍德羅 ·威爾遜主張寬大對待德國,但法國卻因為復仇心作祟,主張嚴懲德國。因此,諸國與德簽訂的議和條約——《凡爾賽和約》,因應法國的要求而加入了極其苛刻的條款,向德國強加了巨大的割地賠款及限制軍備條款。但同時間,並未向德皇威廉二世、興登堡元帥、魯登道夫將軍等戰犯施以應有的懲處

《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准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爾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党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稱為“巴黎和平會議”(簡稱巴黎和會)。會議的重大決定由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裡孟梭主持。雖然美國總統伍德羅 ·威爾遜主張寬大對待德國,但法國卻因為復仇心作祟,主張嚴懲德國。因此,諸國與德簽訂的議和條約——《凡爾賽和約》,因應法國的要求而加入了極其苛刻的條款,向德國強加了巨大的割地賠款及限制軍備條款。但同時間,並未向德皇威廉二世、興登堡元帥、魯登道夫將軍等戰犯施以應有的懲處

《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准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爾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党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