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如果進化論是對的,為什麼有些生物沒繼續進化,反而成了活化石?

1859, 英國生物學家查理斯·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了震驚世界的理論——進化論。 即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由少數共同祖先, 經過漫長的自然選擇後演化而來。

要知道, 當時人們的認知還停留在「神創論」上, 認為是神創造了包括生命在內的一切。 因此, 可以想象進化論在當時的時代造成了怎樣的轟動。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和完善, 進化論已經成為了生物學領域的基石, 並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了「現代綜合進化論」, 人類對於生物界的認識得到了進一步的整合與昇華。

不過, 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進化論的觀點, 比如不少人提出, 如果進化論真的是正確的, 那為什麼有些生物在幾億年中沒有繼續進化, 反而成為了我們口中所說的「活化石」呢?

生物從未停止進化

其實這個問題是不正確或者說不準確的, 在探究答案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兩個事實:第一, 被稱為「活化石」的生物其實也在一直進化著, 它們和幾千萬或幾億年的「老祖宗」並不是完全一樣的。

第二, 一些歷史悠久的生物現在生活的依舊滋潤, 比如蟑螂、鱷魚、鯊魚等等。

別看有些生物跟它們的「老祖宗」長得幾乎一模一樣, 但相同的可能僅僅是部分外觀而已, 如果真的將它和「老祖宗」放到一起, 二者或許還會存在著生殖隔離呢。

在時間洪流的侵襲之下, 地球的環境相比幾億年前早已發生了巨大改變, 所以無論是對環境的需求還是基本的生理指標, 活化石物種和祖先之間必然已經有了些許改變, 不然它們根本沒有辦法延續至今。

根據化石證據, 最早的鯊魚出現在4.2億年前的志留紀, 它們比恐龍更早感受陽光的溫暖, 而在鯊魚家族中最年輕的鯊魚是出現在300多萬年前的斑竹鯊, 這種鯊魚體型偏小, 體長僅1米左右。

目前, 現存的鯊魚種類大約超過500個, 它們體型大小不一, 在海洋各個生態位都有分佈。 由於形態差異過大, 許多種類的鯊魚根本不被認為是鯊魚。 比如很多人會將體型最大的鯨鯊認成鯨, 將扁平形態的天使鯊誤認為鰩魚。

從鯊魚的例子能夠看出, 身體結構原始和歷史悠久其實並不是成為「活化石」的關鍵性因素。 如果有機會任何生物都不會放棄種族延續,繼而積極根據環境調整自身。

日薄西山的「活化石」們

既然如此, 其他活化石生物為什麼沒有像鯊魚這樣「繁榮」呢?其實這個問題背後隱藏著一個讓人唏噓的事實:沒有繁榮的活化石正慢慢走向滅亡。

正因為它們已經沒有容身之處,所以現在才會守著僅有的一畝三分地,但即便是這樣也很難阻擋它們走向滅亡的腳步,其他生物給予的壓力正不斷蠶食著活化石的生存空間和生態位。

我們以外觀有些嚇人的​鱟​(hòu)為例,它們是非常出名的活化石物種。研究顯示,最早的鱟出現在4億年前的泥盆紀,曾和恐龍共沐浴著同一片陽光,但它們現在僅存4個種。

化石證據顯示,1.4億年前的達爾文鱟和現在的美洲鱟在外形上沒有任何區別,而在1.4億年前鱟家族是非常繁榮的,擁有很多模樣更加奇特的分支,這說明該物種也曾有過黃金時代。

遺憾的是,這些分支並沒有抗過環境壓力,紛紛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只留下了現在少數幾個種,這就是衰退和消亡的證據。

在和其他物種競爭生態位的過程中,鱟被更具優勢的物種擊敗,不得不退守已經佔據的生態位茍延殘喘至今。

從鱟的例子中能夠發現,不是它們不想要繼續進化,而是它們進化後在生態系統中找不到位置,所以才安守至今成為了「活化石」。

​類似的例子還有被譽為植物界活化石的銀杏樹。就理論上來看,這種2.45億年前的植物本應該很快就會退出歷史舞臺,它們最慘時只有天目山附近分佈著少量獨株,但因其獨特的軀幹紋理和葉片,人類將它們作為了觀景植物,這才挽救了岌岌可危的銀杏樹,讓它們得以在地球上重新繁茂。

總結總的來說,生物會在幾億年中幾乎沒有任何變化成為「活化石」,並不能成為反駁進化論的「武器」,這種情況的存在反而能夠完美體現進化論的正確性,以及它的核心內容——物競天擇。

如果有機會任何生物都不會放棄種族延續,繼而積極根據環境調整自身。

日薄西山的「活化石」們

既然如此, 其他活化石生物為什麼沒有像鯊魚這樣「繁榮」呢?其實這個問題背後隱藏著一個讓人唏噓的事實:沒有繁榮的活化石正慢慢走向滅亡。

正因為它們已經沒有容身之處,所以現在才會守著僅有的一畝三分地,但即便是這樣也很難阻擋它們走向滅亡的腳步,其他生物給予的壓力正不斷蠶食著活化石的生存空間和生態位。

我們以外觀有些嚇人的​鱟​(hòu)為例,它們是非常出名的活化石物種。研究顯示,最早的鱟出現在4億年前的泥盆紀,曾和恐龍共沐浴著同一片陽光,但它們現在僅存4個種。

化石證據顯示,1.4億年前的達爾文鱟和現在的美洲鱟在外形上沒有任何區別,而在1.4億年前鱟家族是非常繁榮的,擁有很多模樣更加奇特的分支,這說明該物種也曾有過黃金時代。

遺憾的是,這些分支並沒有抗過環境壓力,紛紛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只留下了現在少數幾個種,這就是衰退和消亡的證據。

在和其他物種競爭生態位的過程中,鱟被更具優勢的物種擊敗,不得不退守已經佔據的生態位茍延殘喘至今。

從鱟的例子中能夠發現,不是它們不想要繼續進化,而是它們進化後在生態系統中找不到位置,所以才安守至今成為了「活化石」。

​類似的例子還有被譽為植物界活化石的銀杏樹。就理論上來看,這種2.45億年前的植物本應該很快就會退出歷史舞臺,它們最慘時只有天目山附近分佈著少量獨株,但因其獨特的軀幹紋理和葉片,人類將它們作為了觀景植物,這才挽救了岌岌可危的銀杏樹,讓它們得以在地球上重新繁茂。

總結總的來說,生物會在幾億年中幾乎沒有任何變化成為「活化石」,並不能成為反駁進化論的「武器」,這種情況的存在反而能夠完美體現進化論的正確性,以及它的核心內容——物競天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