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日本的幼稚教育確實有一手!7個教育細節,不讀課本不上補習

亞里斯多德曾說過, 「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 這句話在深深地影響著日本。

每個兒童都應該有一個盡可能好的人生開端, 每個兒童都應該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 每個兒童都應有機會充分發掘自身潛能, 從而成為一名有益於社會的人。

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法將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 而幼稚園的教育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在幼稚園裡有專業的老師, 在生活、學習上能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導和培養, 會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質量。

身邊的很多寶媽都在討論日本的幼稚教育, 說是很牛的!究竟牛在哪裡?一起來看:

日本幼稚教育, 那些令人目瞪口呆的細節

1、簡樸的環境

在日本, 幼稚園不論是公立的還是私立的, 課室都極為簡樸, 看不到一點「豪華」和「現代化」的影子, 除了一架鋼琴、一臺電視機和一臺手提式的收錄機,

是顯得稍微「高級」一點, 其硬體均比起國內要求的「五機一幕」相差較遠。

至於幼兒的玩具, 則是一些硬紙皮、大小各異的包裝箱、報紙、尼龍繩、木或竹制筷子、還有大量的圖書, 任由孩子堆砌、塗鴉、剪貼、玩弄, 只見幼兒樂在其中。

殊不知, 這正是日本教育者的英明:體現以人為本、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人要發揮自己的潛能, 不能變為「成品」的奴隸。 科技的進步, 使人們形成更大的生存壓力, 營造「適者生存」的氛圍, 合理的充分利用周圍的資源。

通過環境進行教育, 從而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

2、條理性:所有包, 自己整理

在辦理入園手續的第一天, 日本的幼稚園就要媽媽準備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包。

書包、裝毛毯的包、裝餐具的包、餐具盒、裝衣服的包、裝備換衣服的包、裝換下來衣服的包、裝鞋子的包等等, 而且對於包的大小也有規定, 有的幼稚園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媽媽一針一線地縫製出來。

孩子們要把自己的個人用品分門別類地整理好並放在統一的地方, 常此以往從小開始鍛煉做事的條理性。

日本人對垃圾分類極為嚴苛, 精細分類處理而不覺其煩這也從小的教育方式是息息相關的。

3、小人拿包, 大人空手

日本家長在接孩子下幼稚園的時候, 手裡一律空著, 各種包都是由小孩子拿著。 他們認為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從一點一滴做起, 從而鍛煉孩子的責任感和吃苦能力。

日本皇室接送小公主上幼稚園, 即使下雨天也是孩子自己拿包包。 。

4、脫穿衣服:鍛煉獨立生活能力

日本幼稚園是統一服裝, 春秋換裝, 全年登園時最外邊都要穿幼稚園的套頭衫, 穿短褲, 戴蓓蕾帽(夏天戴草帽), 穿自己的鞋子。

到了幼稚園, 就要把套頭衫脫下來, 換一種玩耍時的罩衣, 鞋子脫下來, 換白色的芭蕾鞋, 到操場玩的時候, 自然再換自己的鞋子。

每天早上, 都要重複一套換衣程式, 日本的媽媽們都是站在一旁看著孩子, 從不伸手幫忙。

日本幼稚園就是通過這個每天的穿衣換衣, 讓孩子練習獨立生活的能力的。 通過每天到校後,換衣服、放聯繫手冊,掛手絹等從2、3歲開始的訓練,孩子們養成有條不紊做事的習慣。

5.戶外遊戲多

孩子們在幼稚園的生活是從戶外遊戲開始的。幼稚園場地四周設置了多種玩具器械和運動設施,例如,跳馬、秋千 、搖船、拔梯、弓形爬梯、單杠、爬高的繩或桿、推車、腳踏車等。幼稚園通常都有一種原木製作的聯合運動器械,包括攀爬架、懸橋、滑梯、平衡木、爬網等。

戶外活動並不是由教師硬性安排的,而是由幼兒自主選擇。老師們也會和班上的孩子們一起玩耍。

6.不讀課本,只學禮貌

日本幼稚園的孩子們沒有課本,只有每月一冊的繪本。學校的教學計畫中,完全沒有數學、假名、繪畫、音樂這些專案,更別說五花八門的興趣班了。

學習的重點只有一個:教孩子們學會微笑和說謝謝!這樣輕鬆的教育方式,反而讓孩子們在音樂、美術、閱讀方面展現天分。

7.強調團隊合作

運動會中只有團體賽,沒有個人單項比賽。最終也只有勝利的團隊,沒有勝利的個人。強調參與,不鼓勵相互對比。

在國內,如果問到一些人如何保障寶寶健康的時候,通常會得到「吃飽穿暖、注意鍛煉、有病快醫」的答案。

確實家長對待寶寶往往唯恐其吃不飽,所以才會出現「追著餵飯」的情況,而寶寶有病的時候,也是非常著急的帶著寶寶去看病治療,吃藥打針,期盼寶寶快點好,見不得寶寶一絲的病痛。

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做法對嗎?

再看看日本的幼稚園,在寶寶吃飯以及穿方面,多施行的是「不飽不暖」政策,也就是寶寶吃飯的時候,不干擾寶寶的進食數量,不要求寶寶吃飽,反倒是提倡寶寶吃飯「七分飽」。

而在穿衣上也是,不會將寶寶捂得嚴嚴實實的,更傾向于讓寶寶「七分暖」。這樣的話能夠較好的激發寶寶本身的生理特性,增強寶寶的肌體活性和免疫力,其實對寶寶的健康更好。

另外,在日本,寶寶生病之後雖說會去看醫生,但是卻並不會馬上的打針吃藥,而是會根據寶寶的具體患病情況採用不同的方式對待。

如果寶寶是普通的小病,那麼一般都會讓寶寶「扛過去」,這也是應了坊間的那句:「小病不斷,大病不犯」,因為小疾病對於寶寶健康的威脅性很小,但是卻能夠有效的啟動寶寶的免疫系統,加強寶寶的免疫能力。

除此之外,日本的幼稚園內還設有幼兒心理老師,為的就是能夠在寶寶的幼稚園生活中,及時的發現一些有心理障礙的孩子,從而及時的進行心理干預,制止寶寶的非正常心理活動,引導寶寶塑建一個正常的健康心理環境。

通過每天到校後,換衣服、放聯繫手冊,掛手絹等從2、3歲開始的訓練,孩子們養成有條不紊做事的習慣。

5.戶外遊戲多

孩子們在幼稚園的生活是從戶外遊戲開始的。幼稚園場地四周設置了多種玩具器械和運動設施,例如,跳馬、秋千 、搖船、拔梯、弓形爬梯、單杠、爬高的繩或桿、推車、腳踏車等。幼稚園通常都有一種原木製作的聯合運動器械,包括攀爬架、懸橋、滑梯、平衡木、爬網等。

戶外活動並不是由教師硬性安排的,而是由幼兒自主選擇。老師們也會和班上的孩子們一起玩耍。

6.不讀課本,只學禮貌

日本幼稚園的孩子們沒有課本,只有每月一冊的繪本。學校的教學計畫中,完全沒有數學、假名、繪畫、音樂這些專案,更別說五花八門的興趣班了。

學習的重點只有一個:教孩子們學會微笑和說謝謝!這樣輕鬆的教育方式,反而讓孩子們在音樂、美術、閱讀方面展現天分。

7.強調團隊合作

運動會中只有團體賽,沒有個人單項比賽。最終也只有勝利的團隊,沒有勝利的個人。強調參與,不鼓勵相互對比。

在國內,如果問到一些人如何保障寶寶健康的時候,通常會得到「吃飽穿暖、注意鍛煉、有病快醫」的答案。

確實家長對待寶寶往往唯恐其吃不飽,所以才會出現「追著餵飯」的情況,而寶寶有病的時候,也是非常著急的帶著寶寶去看病治療,吃藥打針,期盼寶寶快點好,見不得寶寶一絲的病痛。

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做法對嗎?

再看看日本的幼稚園,在寶寶吃飯以及穿方面,多施行的是「不飽不暖」政策,也就是寶寶吃飯的時候,不干擾寶寶的進食數量,不要求寶寶吃飽,反倒是提倡寶寶吃飯「七分飽」。

而在穿衣上也是,不會將寶寶捂得嚴嚴實實的,更傾向于讓寶寶「七分暖」。這樣的話能夠較好的激發寶寶本身的生理特性,增強寶寶的肌體活性和免疫力,其實對寶寶的健康更好。

另外,在日本,寶寶生病之後雖說會去看醫生,但是卻並不會馬上的打針吃藥,而是會根據寶寶的具體患病情況採用不同的方式對待。

如果寶寶是普通的小病,那麼一般都會讓寶寶「扛過去」,這也是應了坊間的那句:「小病不斷,大病不犯」,因為小疾病對於寶寶健康的威脅性很小,但是卻能夠有效的啟動寶寶的免疫系統,加強寶寶的免疫能力。

除此之外,日本的幼稚園內還設有幼兒心理老師,為的就是能夠在寶寶的幼稚園生活中,及時的發現一些有心理障礙的孩子,從而及時的進行心理干預,制止寶寶的非正常心理活動,引導寶寶塑建一個正常的健康心理環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