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日本昭和時期外送員是如何送外賣的?一人可以送100人份餐,網友:真的不是表演雜技嗎?

現在入行外賣小哥, 門檻極低, 只需要一輛電瓶車加一個能放東西的籃子就行了。

可是在日本昭和時期(1926-1989年), 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蕎麥面外送員, 沒有一點特技, 幾乎是不可能被錄取的。

在昭和30年左右, 很少有公司擁有自己的食堂, 職工們的午餐時間普遍都是向外訂餐。

那時候東京鐵搭還在修建, 很多外地人來到東京觀賞鐵搭, 電視臺也舉辦了外送大賽。

下圖中的選手是當時的第一名, 蒸籠被疊成了鐵搭的形狀。 據說他最多一次可以送100人份的餐食。

蕎麥面分冷熱兩種, 冷麵的比較有代表的就是蒸籠蕎麥, 熱面有清湯蕎麥面和天婦羅蕎麥面。 在夏天就是蒸籠蕎麥面的天下了。

昭和30年, 路過目黑大道的一位外送員

昭和14年,

蕎麥麵店「柿之木阪更科」的創始人宮川朝松先生將外賣送往都立大學教職員處。

昭和初期的有樂町更科, 堆積起來的蒸籠足以媲美帝國大廈。

昭和2年, 京橋, 那時候蕎麥面外送還沒有成為一個普遍的風景。

昭和20年的蕎麥店外送員。

因為要單手騎車, 很多時候疊外賣前都需考慮穩定性。

據說,這項技藝的練成,最初是因為麵店老闆嫌多次送餐會使得出事故的風險幾率增加,所以不得不迫使外送員一次性送出越來越多份蒸籠蕎麥面。

1958年,HONDA本田技研工業發明瞭一個可以安放在腳踏車尾部的減震裝置。

這使得外送員可以無需一隻手托著外賣盤,此後,蕎麥面外送的風景也漸漸在日本社會中消逝。

當時,每10份外送中,過半數是蕎麥面,可見其在日本關東地區廣受歡迎程度。

日本民眾普遍有過年食用蕎麥面的習慣,代表在困境中「捲土重來」的心願。

尤其在昭和時期,社會資源匱乏,蕎麥面成為當時人們主要的日常食品。

栗良平小說《一碗清湯蕎麥面》(1987年著)描述的就是那一時期日本的社會生活面貌。

怎麼樣,看了昭和時期的外賣配送員,大家感覺怎麼樣呢?

據說,這項技藝的練成,最初是因為麵店老闆嫌多次送餐會使得出事故的風險幾率增加,所以不得不迫使外送員一次性送出越來越多份蒸籠蕎麥面。

1958年,HONDA本田技研工業發明瞭一個可以安放在腳踏車尾部的減震裝置。

這使得外送員可以無需一隻手托著外賣盤,此後,蕎麥面外送的風景也漸漸在日本社會中消逝。

當時,每10份外送中,過半數是蕎麥面,可見其在日本關東地區廣受歡迎程度。

日本民眾普遍有過年食用蕎麥面的習慣,代表在困境中「捲土重來」的心願。

尤其在昭和時期,社會資源匱乏,蕎麥面成為當時人們主要的日常食品。

栗良平小說《一碗清湯蕎麥面》(1987年著)描述的就是那一時期日本的社會生活面貌。

怎麼樣,看了昭和時期的外賣配送員,大家感覺怎麼樣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