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被欺負了,父母該怎麼辦?

01

不管事大事小

孩子的感受最重要

現實生活中, 很多家長、老師, 都會按後果的嚴重性來區別對待孩子。

後果比較嚴重, 比如孩子被打了,

還受了傷, 大人就會譴責欺負人的一方, 覺得這樣的行為太過分了。

但後果不嚴重, 就像上面的例子, 只是手工作品被弄壞了, 很多大人就會反過來責怪被欺負的孩子, 覺得是他小題大做, 斤斤計較, 而對欺負人的一方, 反倒只是輕描淡寫地批評幾句就算了。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當上面那位媽媽聽到兒子被對方說「小氣」時, 才會一時語塞, 不知道該說什麼。 在她的潛意識裡, 「小氣」是不好的, 「大度、包容」才是好的。

可是到底什麼才是「小氣」呢?從字面意思來看, 小氣是指「對無關緊要的事過分計較」。

站在很多大人的立場, 孩子的手工作業是無關緊要的, 玩具被其他孩子拿去玩一會兒是無關緊要的, 頭髮被拉一下也是無關緊要的,

只有學習和人身安全才最重要。

但作為父母,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的心理和性格能夠健康發展, 希望他能變得勇敢、自信、有主見, 我們就要時刻記住:孩子的感受才是最最重要的。

當小男孩看著同學把自己用心做的手工給弄壞時, 他感受到了難過、痛苦和氣憤,

這些感覺是真真切切的。 它應該被我們看到, 更應該被我們尊重。

假如這個時候我們說孩子小氣, 就等於是在告訴他:你的感受不重要, 你可以被輕度地傷害, 並且不能耿耿於懷, 要大度地原諒傷害你的人。 這是多麼可怕的暗示啊。

往小處說, 這會讓被欺負的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 覺得自己的感受不重要, 甚至為自己的不夠大度而感到愧疚。 這樣的錯誤觀念會讓孩子不再重視自己的感受, 更不會保護自己。 逆來順受的習慣只會讓他成為更多人「欺負」的目標。

往大處說, 把錯歸咎到不夠大氣, 不願乖乖被欺負的一方, 這會讓欺負人的人覺得自己沒錯。 這會讓他們的行為不斷升級, 直到有一天打破法律的邊界,

換來他們承受不起的後果。

所以當孩子被欺負時, 不管事情看起來多小, 我們都要重視孩子的感受, 為他撐腰, 讓他知道「不是你小氣, 而是對方做錯了。 」

我們要鼓勵孩子把事情的經過講出來。 這樣做既可以幫助孩子整合左腦(負責邏輯、語言)和右腦(負責感受、情緒),

讓他能夠更好地處理和消化自己的情緒, 也讓我們有機會和孩子聯結, 更好地瞭解事情的經過, 體會孩子的感受。

這個過程中, 我們要耐心傾聽孩子的描述, 不要急著去評判事情的對錯, 或者教他怎麼做。

孩子需要的是我們的理解, 而不是建議。 如果我們急於表達自己的看法, 打斷孩子的描述, 只會讓他關上心門, 把情緒壓抑到內心深處, 更難處理。

如果孩子還比較小, 沒有辦法把經過完整地講出來, 我們可以先詢問老師或者其他目擊者, 簡單地瞭解一下事情的經過, 然後再用提問的方式去和孩子共情, 加深對事情的瞭解。

你可以這樣問:

寶貝, 你很難過是嗎?是因為手工作業壞了, 所以難過嗎?

它是怎麼弄壞的,你還記得嗎?

哦,是這樣啊,那你肯定很生氣吧。

在這個過程中,接納孩子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要一邊聽,一邊責怪孩子:

你怎麼這麼沒用!他怎麼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呢?肯定是你先惹他的吧。

這樣責怪孩子的時候,我們已經默默站到了欺負者的那一邊。

一個被欺負後,回家還被父母數落的孩子,怎麼可能有勇氣去保護自己,對欺負者說不呢?

02

想讓孩子勇敢

就別替他搞定一切

瞭解事情的經過,認同孩子的感受後,很多家長會急著給孩子出主意。

既然是他不好,你應該怎麼怎麼做啊……

雖然我們的出發點是為了保護孩子,但一味地幫他想辦法,替他出主意,除了聽話和順從,孩子什麼也學不會。而此時此刻孩子最需要學的,恰恰不是聽話和順從。

我們應該把這當成是培養孩子主見和思考能力的寶貴機會,讓他通過自己的參與和努力,來體會一種勝任感,一種覺得自己有能力搞定一切,不怕再被欺負的信心。

所以建議爸爸媽媽先聽聽孩子自己的想法。可以找一張紙,把想到的都寫下來。即使某個辦法聽起來不可行,也別急著否定。孩子經過思考後自己否定這個想法,和我們直接否定它,對孩子來說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孩子年紀還小,想不出解決的辦法,我們也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做選擇。

比如手工作業被弄壞的例子。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孩子。

他把你的手工弄壞了,你肯定很難過,也很生氣吧。你當時是怎麼做的呢?

我告訴他我很生氣。

然後呢?他怎麼回答?

他說我小氣,然後就走開了。

媽媽很高興,你能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對方,讓他知道你生氣了。可是他沒有和你道歉,還說你小氣,這讓你很難受對嗎?

是的。

你還想繼續和他做朋友嗎?

不想了。

如果他和你道歉,幫你修玩具,你願意原諒他嗎?

他道歉的話,我就原諒他。

你還是很珍惜這個朋友的,對吧。我猜,你的朋友肯定知道錯了,只是不好意思承認錯誤。你可以做點什麼,讓他知道你願意原諒他呢?

我可以告訴他,如果你道歉,我就原諒你。

嗯,這個主意不錯,還有嗎?

沒有了。

你覺得給他兩天的時間,看看他敢不敢主動跟你道歉,這個辦法怎麼樣?

這個也不錯。要是他主動道歉,我會更高興。

嗯,那這兩個辦法,你先挑一個試試怎麼樣?

好的。

上面這段對話,是小樣媽給大家做的示范。同樣一件事,我們可以有很多種處理方式。相信聰明的你們一定還有別的方法來啟發孩子。

只不過要注意,一定要給孩子機會動腦筋、說想法。真的想不出來,我們再給他幾個方案,讓他去選擇怎麼做。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告訴孩子,欺負別人後主動道歉是勇敢的表現,相反,說對方小氣,把錯推到別人身上則是膽小的表現。

如果對方是孩子的好朋友,他願意原諒對方,那麼他可以直接向對方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雖然你這樣做讓我很難過,但如果你肯道歉的話,我還願意和你做朋友。

相反,如果孩子不想原諒對方,我們也要尊重他的感受,給他一段冷靜的時間,以及自主選擇朋友的權利。

孩子有權力和喜歡的人做朋友,也有權力不理欺負自己的人,不要強迫他對所有人友善。

 03

孩子被欺負

我們到底怕什麼

說完上面這兩個方法,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為什麼害怕孩子被欺負?

歸根到底,是怕他有一天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遇到更嚴重的欺負時,沒辦法保護自己。所以當我們還在他身邊,還能夠保護他的時候,一定要送他這幾個護身符。

被欺負時知道勇敢說「不」,知道錯的是對方,不是被他們說「小氣、玩不起」的自己。

知道自己的感受很重要,能夠接納自己,關懷自己。明白「我難過是正常的,不是因為我軟弱。」

難過的時候知道怎麼排解自己的情緒,懂得找人傾訴,比如父母、朋友。

能夠想辦法解決問題,保護自己,比如和對方溝通,告訴他行為的後果,向家人、老師、員警求助等。

在這些方面培養孩子,給他賦能,他才能真正學會勇敢,避免被欺負。

最後,小樣媽想送給大家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劉墉老師分享的。

他說,他們一家在美國生活時,兒子劉軒曾經因為膚色被鄰居家的孩子歧視、欺負。本來劉軒想找對方理論、打架,但是被他勸住了,他提議:

我們先試試能不能和對方交朋友。

之後的一段時間,劉墉經常邀請鄰居家的孩子過來和兒子一起打球、跑步、在花園摘菜,久而久之,不僅過去的隔閡消除了,兩家人還成了很好的朋友。

所以說,孩子被欺負這類事未必像我們想的那麼消極。很多欺負人的孩子內心都是很孤單、很自卑的,他們只是在用帶刺的外殼保護內心弱小的自己。

與其硬碰硬,不如看看有沒有辦法化敵為友,軟化他的心。如果真和劉墉老師這樣,把敵人變成了朋友,那我們教給孩子的就不僅僅是怎樣保護自己,更是處世的智慧。

它是怎麼弄壞的,你還記得嗎?

哦,是這樣啊,那你肯定很生氣吧。

在這個過程中,接納孩子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要一邊聽,一邊責怪孩子:

你怎麼這麼沒用!他怎麼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呢?肯定是你先惹他的吧。

這樣責怪孩子的時候,我們已經默默站到了欺負者的那一邊。

一個被欺負後,回家還被父母數落的孩子,怎麼可能有勇氣去保護自己,對欺負者說不呢?

02

想讓孩子勇敢

就別替他搞定一切

瞭解事情的經過,認同孩子的感受後,很多家長會急著給孩子出主意。

既然是他不好,你應該怎麼怎麼做啊……

雖然我們的出發點是為了保護孩子,但一味地幫他想辦法,替他出主意,除了聽話和順從,孩子什麼也學不會。而此時此刻孩子最需要學的,恰恰不是聽話和順從。

我們應該把這當成是培養孩子主見和思考能力的寶貴機會,讓他通過自己的參與和努力,來體會一種勝任感,一種覺得自己有能力搞定一切,不怕再被欺負的信心。

所以建議爸爸媽媽先聽聽孩子自己的想法。可以找一張紙,把想到的都寫下來。即使某個辦法聽起來不可行,也別急著否定。孩子經過思考後自己否定這個想法,和我們直接否定它,對孩子來說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孩子年紀還小,想不出解決的辦法,我們也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做選擇。

比如手工作業被弄壞的例子。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孩子。

他把你的手工弄壞了,你肯定很難過,也很生氣吧。你當時是怎麼做的呢?

我告訴他我很生氣。

然後呢?他怎麼回答?

他說我小氣,然後就走開了。

媽媽很高興,你能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對方,讓他知道你生氣了。可是他沒有和你道歉,還說你小氣,這讓你很難受對嗎?

是的。

你還想繼續和他做朋友嗎?

不想了。

如果他和你道歉,幫你修玩具,你願意原諒他嗎?

他道歉的話,我就原諒他。

你還是很珍惜這個朋友的,對吧。我猜,你的朋友肯定知道錯了,只是不好意思承認錯誤。你可以做點什麼,讓他知道你願意原諒他呢?

我可以告訴他,如果你道歉,我就原諒你。

嗯,這個主意不錯,還有嗎?

沒有了。

你覺得給他兩天的時間,看看他敢不敢主動跟你道歉,這個辦法怎麼樣?

這個也不錯。要是他主動道歉,我會更高興。

嗯,那這兩個辦法,你先挑一個試試怎麼樣?

好的。

上面這段對話,是小樣媽給大家做的示范。同樣一件事,我們可以有很多種處理方式。相信聰明的你們一定還有別的方法來啟發孩子。

只不過要注意,一定要給孩子機會動腦筋、說想法。真的想不出來,我們再給他幾個方案,讓他去選擇怎麼做。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告訴孩子,欺負別人後主動道歉是勇敢的表現,相反,說對方小氣,把錯推到別人身上則是膽小的表現。

如果對方是孩子的好朋友,他願意原諒對方,那麼他可以直接向對方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雖然你這樣做讓我很難過,但如果你肯道歉的話,我還願意和你做朋友。

相反,如果孩子不想原諒對方,我們也要尊重他的感受,給他一段冷靜的時間,以及自主選擇朋友的權利。

孩子有權力和喜歡的人做朋友,也有權力不理欺負自己的人,不要強迫他對所有人友善。

 03

孩子被欺負

我們到底怕什麼

說完上面這兩個方法,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為什麼害怕孩子被欺負?

歸根到底,是怕他有一天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遇到更嚴重的欺負時,沒辦法保護自己。所以當我們還在他身邊,還能夠保護他的時候,一定要送他這幾個護身符。

被欺負時知道勇敢說「不」,知道錯的是對方,不是被他們說「小氣、玩不起」的自己。

知道自己的感受很重要,能夠接納自己,關懷自己。明白「我難過是正常的,不是因為我軟弱。」

難過的時候知道怎麼排解自己的情緒,懂得找人傾訴,比如父母、朋友。

能夠想辦法解決問題,保護自己,比如和對方溝通,告訴他行為的後果,向家人、老師、員警求助等。

在這些方面培養孩子,給他賦能,他才能真正學會勇敢,避免被欺負。

最後,小樣媽想送給大家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劉墉老師分享的。

他說,他們一家在美國生活時,兒子劉軒曾經因為膚色被鄰居家的孩子歧視、欺負。本來劉軒想找對方理論、打架,但是被他勸住了,他提議:

我們先試試能不能和對方交朋友。

之後的一段時間,劉墉經常邀請鄰居家的孩子過來和兒子一起打球、跑步、在花園摘菜,久而久之,不僅過去的隔閡消除了,兩家人還成了很好的朋友。

所以說,孩子被欺負這類事未必像我們想的那麼消極。很多欺負人的孩子內心都是很孤單、很自卑的,他們只是在用帶刺的外殼保護內心弱小的自己。

與其硬碰硬,不如看看有沒有辦法化敵為友,軟化他的心。如果真和劉墉老師這樣,把敵人變成了朋友,那我們教給孩子的就不僅僅是怎樣保護自己,更是處世的智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