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教育»正文

文化和旅遊部四位黨組成員出席,只為紀念他

他出身顯赫

他絕代風流

——精通詩詞

——癡迷戲曲

——深耕鑒藏

集收藏鑒賞、書畫和

詩詞創作、戲曲研究於一身

在文化藝術事業上作出了非凡業績和傑出貢獻

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不惜變賣家產, 甚至不怕犧牲生命

購藏了《平復帖》《遊春圖》等國寶書畫

卻又化私為公、“凡收必捐”

他的名字

知道了就難以忘記

他就是

——

張伯駒

2018年是張伯駒先生誕辰120周年, 為了紀念他, 有關單位組織了一系列活動。 昨天, 文化和旅遊部、中央文史研究館、國家文物局共同舉辦紀念張伯駒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

詳細情況, 請看通稿。

紀念張伯駒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

5月7日, 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央文史研究館、國家文物局共同主辦的紀念張伯駒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書記、部長雒樹剛出席座談會並講話,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 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以及張伯駒之女張傳綵等家屬代表、吉林省博物院院長李剛參加座談會並發言。 座談會由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李群主持。

張伯駒(1898—1982)是我國老一輩的文化名人, 著名的古書畫收藏家、詩詞學家、戲曲藝術研究家, 曾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文化部文物局鑒定委員會委員, 文化部顧問, 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第一副館長, 中央文史館館員等職。 張伯駒將畢生精力投入到收藏事業, 曾收藏我國傳世書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晉代陸機《平復帖》, 傳世最早的山水畫隋代展子虔《遊春圖》, 此外, 還有唐代杜牧《張好好詩》卷、黃庭堅的《諸上座帖》、趙佶的《雪江歸棹圖卷》、范仲淹的《道服贊》、錢選的《山居圖卷》等在我國藝術史上佔有獨特地位的重要文物。 自1956年起, 張伯駒、潘素夫婦陸續將收藏的100餘件書畫文物捐獻給國家。 他曾言:“予所收蓄, 不必終予身為予有, 但使永存吾土, 世傳有緒, 則是予所願也!”

雒樹剛在講話中表示, 我們今天紀念張伯駒先生,

要學習他始終心系國家發展與民族命運的愛國情懷;要學習他踐行文化理想的執著精神;要學習他勤奮進取、孜孜不倦的藝術追求;要學習他淡迫名利、重情重義的人格修為。 他強調, 廣大文化工作者要繼承老一輩文化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價值追求和高尚的人品情操,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堅定文化自信,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文化和旅遊部有關司局、國家文物局、故宮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等單位有關負責同志, 文博界相關專家學者等參加座談會。

據悉, 紀念張伯駒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陸續舉辦, 旨在表達對張伯駒的緬懷之情,

引導社會各界珍視、保護、利用寶貴中華文化遺產, 關注並支持文物博物館事業。 其中故宮博物院與張伯駒潘素文化發展基金會、中國國家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共同舉辦的“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張伯駒誕辰120周年紀念展”於4月2日至5月6日在故宮博物院武英殿展出。

【紀念張伯駒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現場】

下面, 就讓我們走進張伯駒。

張伯駒, 河南項城人。 他自幼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 青年時期即做出了“棄戎從文”的人生選擇, 樹立了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人生理想。

【青年時期的張伯駒】

【張伯駒夫人潘素】

最初, 他出於愛好開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 但在目睹了很多古代書畫通過交易等方式流至外國後, 他以搶救和保護重要文物不外流為己任。

他曾說, “黃金易得, 國寶無二。 我買它們不是賣錢, 是怕它們流入外國。 ”

1937年, 他三次求購終於購得我國傳世書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名人手跡, 晉代陸機的《平復帖》, 避免了此帖流落國外。 1941年, 他在上海遭到綁架, 但仍斷然表示“寧死魔窟, 決不能變賣所藏古畫贖身。 ”1946年, 為避免隋代展子虔《遊春圖》流至他鄉, 他忍痛將弓弦胡同一處占地十五畝的房院出售, 又加上潘素女士的金銀首飾, 才湊足畫款將其收購。

張伯駒先生和潘素女士的每一件收藏都凝聚著他們的心血, 正是這種“但使國寶永存吾土, 世傳有緒”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有力地支撐著他們。

【陸機草隸書《平復帖》卷】

(請橫屏滑動看全圖)

【展子虔(傳)《遊春圖》卷】

最為世人敬佩的是,對於自己斥鉅資購藏並歷盡艱辛,甚至不惜用生命保護的法書名畫,張伯駒先生並不視為一己所有,而是將其看作是全民族的文化遺產。

1956年,張伯駒潘素夫婦將多年寶藏的《平復帖》《張好好詩》《道服贊》等八件法書無償捐獻國家,此後,他們又陸續將部分收藏轉讓給國家,後經國家文物局調撥給故宮博物院。1964年春,張伯駒、潘素夫婦又將宋代楊妹子的《百花圖》卷等六十餘件法書、繪畫作品和書籍無償捐獻給吉林省博物館。

正是得益于張伯駒夫婦的無私奉獻,包括《上陽臺帖》《平復帖》《遊春圖》在內的100餘件書畫名跡成為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等文化機構珍藏的國寶。

(請橫屏滑動看全圖)

【李白草書《上陽臺帖》卷】

張伯駒先生興趣廣泛,除鑒識收藏外,還在京劇、詩詞、書畫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他從小對京劇癡迷,31歲從一代泰斗余叔岩開始學京劇,常常要坐等到夜間12點後才開始聽余先生說戲,一直學到淩晨三四點鐘方才回家。

1937年40歲生日時,為賑濟河南旱災義演《空城計》,張先生主演諸葛亮,並廣邀名角登臺獻藝,名噪一時。新中國成立後,他積極投身文化部組織的傳統劇碼整理工作。他晚年寫成的《紅毹紀夢詩注》,名為記述其見聞,實為一部近代京劇史。扎實的文學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藝的文化底蘊,他利用一切閒暇時間,寫下了大量古體詩詞和音韻論著。

張伯駒先生還熱心于有關傳統文化的社會活動,積極參與書法、中國畫、京劇、昆曲甚至古琴、棋藝等社團的活動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張伯駒先生(右)與余叔岩】

張伯駒先生出身名門望族,卻淡迫名利,不求聞達顯赫的社會地位。他一生苦樂兼備,富不驕、貧能安,始終秉持儉約自守的人生信念。

他樂於助人,虛懷若谷、平易近人、甘為人梯,在生活上和藝術上不遺餘力提攜後輩,收藏界和藝術界許多人都受益、受惠於他。可以說,正是這種人格修為,讓他贏得了業內外的廣泛尊重。

他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價值追求、高尚的人品情操,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和學習。

鳴謝:故宮博物院、張伯駒潘素文化發展基金會

最為世人敬佩的是,對於自己斥鉅資購藏並歷盡艱辛,甚至不惜用生命保護的法書名畫,張伯駒先生並不視為一己所有,而是將其看作是全民族的文化遺產。

1956年,張伯駒潘素夫婦將多年寶藏的《平復帖》《張好好詩》《道服贊》等八件法書無償捐獻國家,此後,他們又陸續將部分收藏轉讓給國家,後經國家文物局調撥給故宮博物院。1964年春,張伯駒、潘素夫婦又將宋代楊妹子的《百花圖》卷等六十餘件法書、繪畫作品和書籍無償捐獻給吉林省博物館。

正是得益于張伯駒夫婦的無私奉獻,包括《上陽臺帖》《平復帖》《遊春圖》在內的100餘件書畫名跡成為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等文化機構珍藏的國寶。

(請橫屏滑動看全圖)

【李白草書《上陽臺帖》卷】

張伯駒先生興趣廣泛,除鑒識收藏外,還在京劇、詩詞、書畫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他從小對京劇癡迷,31歲從一代泰斗余叔岩開始學京劇,常常要坐等到夜間12點後才開始聽余先生說戲,一直學到淩晨三四點鐘方才回家。

1937年40歲生日時,為賑濟河南旱災義演《空城計》,張先生主演諸葛亮,並廣邀名角登臺獻藝,名噪一時。新中國成立後,他積極投身文化部組織的傳統劇碼整理工作。他晚年寫成的《紅毹紀夢詩注》,名為記述其見聞,實為一部近代京劇史。扎實的文學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藝的文化底蘊,他利用一切閒暇時間,寫下了大量古體詩詞和音韻論著。

張伯駒先生還熱心于有關傳統文化的社會活動,積極參與書法、中國畫、京劇、昆曲甚至古琴、棋藝等社團的活動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張伯駒先生(右)與余叔岩】

張伯駒先生出身名門望族,卻淡迫名利,不求聞達顯赫的社會地位。他一生苦樂兼備,富不驕、貧能安,始終秉持儉約自守的人生信念。

他樂於助人,虛懷若谷、平易近人、甘為人梯,在生活上和藝術上不遺餘力提攜後輩,收藏界和藝術界許多人都受益、受惠於他。可以說,正是這種人格修為,讓他贏得了業內外的廣泛尊重。

他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價值追求、高尚的人品情操,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和學習。

鳴謝:故宮博物院、張伯駒潘素文化發展基金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