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厲害啵!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百色市4位傳承人選!

5月16日, 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廣西百色市4位傳承人選!此次全區共有22人入選, 我市排在全區第二。

我市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人員是:

田林瑤族銅鼓舞傳承人黃明榮

銅鼓舞是木柄瑤人民創造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 流傳于田林縣潞城瑤族鄉三瑤村的瑤怒屯, 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銅鼓是木柄瑤祖先遷徙攜帶的寶物, 一直被視為神靈。

每年農曆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全寨都要跳銅鼓舞, 紀念先人, 歡慶節日, 祈求健康長壽、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銅鼓舞經起鼓,

洗鼓, 祭拜鼓程式後方開始起舞, 鳴鼓開始時, 動作緩慢輕柔, 逐漸加快, 鼓點高亢激昂, 最後如疾風驟雨。 兩位敲牛皮鼓的是領舞者, 他們邊打邊舞, 時而正面打, 時而轉身打, 銅錘不停地從自己的腦後、腰後、胯下, 在鼓面上輪流敲擊, 節奏鮮明, 動作協調, 天衣無縫。

這時, 場上的男女老少也紛紛加入舞蹈行列, 人數不限, 由《圓圈舞》起頭, 依次跳《迎春舞》、《扁擔舞》、《豐收舞》等, 舞姿優美、鼓點熱烈、場面壯觀, 令人回味無窮。

2008年, 田林瑤族銅鼓舞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田東瑤族金鑼舞傳承人阮桂陸

瑤族金鑼舞是田東縣作登瑤族鄉布努瑤人民在長期勞動過程中, 創造出的具有濃郁民族特徵和獨特藝術形式的民間傳統舞蹈,

起初只限用於酬神、祭祀、驅邪等民俗活動, 後來演變為賀新春、慶豐年的主要舞蹈。 金鑼舞多以集體舞為主, 人數可為三五人, 也可幾百上千人。

2014年7月, 田東瑤族金鑼舞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靖西市壯族織錦技藝傳承人李村靈

壯錦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 是四大名錦中唯一的少數民族織錦。

從史料和人文資料現象去考證, 靖西壯錦起源於漢代, 形成于唐宋時代, 普遍盛行於明清時期。 明朝時期列為朝廷名貴貢品。 到清末和民國初期處於衰落階段。

壯錦, 一般是用麻線或棉染色麻線或棉線為徑, 以染色麻線或棉線為緯, 用本地木制的土織機手工精編而成。 壯錦種類齊全,

花紋圖案多種多樣。 據調查統計, 壯錦有三大種類, 20多個品種, 50多種花紋圖案。

2006年, 靖西壯族織錦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淩雲七十二巫調音樂傳承人唐遠明

淩雲72巫調音樂第五代傳承人唐遠明在水源洞旁吟唱。 淩聰 攝

唐遠明在進行巫調音樂傳習活動。 淩聰 攝

淩雲壯族72巫調具有很高的音樂價值, 早在上世紀50年代, 巫調《情比天還淨》、《水源洞》等就曾獲得自治區專業民間文藝匯演一等獎, 廣西藝術學院還將巫調音樂編寫為民族音樂視唱教材。

原始的72巫調音階簡單、唱法簡潔, 多以壯話敘事為主, 寄託對死者的哀思, 祈禱免災除害、健康幸福。 經過不斷的演變, 如今的72巫調已發展成為寄託哀思、表達理想、痛駡不平、歌頌愛情、歌唱時事等內容豐富多彩的壯族民間音樂,

演唱過程中在轉調時以配器體現不同的風格和個性, 優美的旋律無不體現出大自然美妙的靈動。

2014年7月, 淩雲壯族72巫調音樂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 此次百色4人入選, 是國家對他們技藝的肯定, 也是廣西多年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動傳承人隊伍建設的成果。

來源:百色新聞網(通訊員 何奕)、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網路綜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