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在世外桃源的牛鼻村傾聽山野迴響,還有一間只給孩子的鄉村圖書室

我去過很多地方, 國內的, 國外的, 高山、大海、草原、古村……很多人問我為什麼熱愛行攝?我反復思考, 我以為我愛的是那些隨時光流轉的風景, 我試圖找出一種讓所有人都滿意的答案。 然而總是覺得不夠, 不夠堅定不夠有意義。

我於是一邊走, 一邊尋找。 我慢慢覺得這一趟趟的行程就如人生, 有時候開心、有時候難過, 有晴天也有雨天。 我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有的讓我笑有的讓我哭。

這次, 我不和你們說風景, 我想和你們說一個故事。

這是一間只給孩子的鄉村圖書室, 在丹霞山的牛鼻村。 很多人是因為《爸爸去哪兒》而得知這個位於丹霞山腹地的自然村落。

牛鼻村的名字乍一聽上去很土氣。 牛鼻村距離仁化縣城17公里, 東北為丹霞山, 東南為韶石山, 西面為大石山, 錦江繞著村子形成一個長長的U字形半島, 半島形狀猶如一隻牛鼻子, 所以村名也就這樣定下來了。

進入牛鼻村, 得通過一條僅容一輛小汽車通過的窄橋。 也有人戲稱:這是拴住牛鼻的繩子。

進入村子, 便能感覺到牛鼻村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這裡寧靜、安逸, 沒有喧嘩, 沒有嘈雜, 好像書中所寫的桃花源一般, 人人怡然自得, 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細數歷史, 牛鼻村不過建村數百年, 小村三面環水, 一直默默的與丹霞山為伴, 沒有輝煌的過去, 沒有經典的建築, 甚至沒出過什麼大人物。

這裡的人們卻守著自己的本分, 過著簡單而普通的生活。

有人說, 來牛鼻村, 不要帶著太多期待與幻想。 隨著時代的發展, 牛鼻村裡的許多青壯年都選擇了外出務工生活, 村裡如今只有60多戶290多人。 我去的季節, 三角梅正開的熱烈。 給古舊落魄的村舍增添了一抹亮色。

村舍以土磚瓦房為主, 沒有什麼很高的建築。 整個村子平靜的像一幅油畫,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歷經春夏秋冬。 時光在這裡走的很慢很慢, 什麼都不會改變, 只有人來來去去。

跟著路牌, 我找到了此行的重點——鄉村兒童圖書室。

我曾有過支教的想法, 把自己的青春和知識貢獻給那些偏遠地區的孩子, 人生也會多一份意義吧。 然而因為種種原因,

最終沒能實現。 所以我羡慕Ami——圖書室的創辦者。

幾年前, 久居都市的Ami喜歡上戶外, 有次登頂上天龍峰, 遠遠望見隱在錦江“牛鼻子”彎道裡的一個小村莊, 多看了一眼便被吸引。 從此她在這裡定居下來, 並與友人努力改善著這裡淩亂破敗的環境。

起先Ami只是租下一間房子, 空閒時過來小住, 後來她發現村裡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 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極少回來, 他們沒什麼可玩的, 課後的大量時間都是守在電視機前, 幾乎沒有讀課外書的習慣。 於是, Ami萌生了籌建鄉村兒童書室的想法, 並從家裡背了幾十本書籍, 在村里弄了個“牛鼻小屋書架”。

不到兩年, 牛鼻小屋書架逐漸壯大, 轉為鄉村兒童圖書館, 越來越多的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加入了捐書的隊伍。

通過媒體的報導, 這間小小的鄉村圖書館更是蜚聲海內外, 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通過圖書館, Ami想讓孩子們有書讀, 更想培養孩子們的管理能力和自信, “現在我們書屋已經有幾千本兒童書籍, 均是由孩子們自己造冊整理, 我覺得這也是一種能力的培養。 ”

擁有一本圖書, 對於城裡的孩子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 家長巴不得把整個書店搬回家給他們。 而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 他們每天見到的只有天空和田野。 能擁有、閱讀一本書是一種奢侈。

Ami讓這些孩子看到了更大更廣闊的世界。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生活的牛鼻村, 收到了很多很多來自遠方的愛和關懷, 又把它們傳遞給了更多更多的人。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厭惡城市的快節奏,

懷揣著鄉村生活的夢想, 加入鄉村建設的行列。 他們把最新的技術、知識和想法播種在彌漫著古舊氣息的農村, 給那裡生活的人們帶來新的體驗。 不為別的, 只為心中那份對鄉村的熱愛。

知道了這個故事, 我好像也想明白了我到底為什麼步履不停。 因為我想用我的眼睛, 用我的鏡頭看這個世界, 看那些在不知名的角落裡散發著微光的愛。 替你們, 替很多囿於生活與工作的人, 好好看這個世界, 好好愛這個世界。

我是琰棱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CFP/攜程簽約攝影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秒拍達人、微博旅行視頻博主、樂途旅遊網專欄作家。

新浪微博:@琰棱 http://weibo.com/lingchik

騰訊微博:@琰棱 http://t.qq.com/ling_chik

新浪微博:@琰棱 http://weibo.com/lingchik

騰訊微博:@琰棱 http://t.qq.com/ling_chik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