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打孩子要趁早,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有四種行為,父母不要手軟

現在很多家長都表示,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應該與時俱進, 以前講究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可是現在打罵孩子不僅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 反而還會落得一個家暴的罪名。

美國密西根州大學心理學教授Marjorie Gunnoe女士在一次國際會議上明確表示:出名要趁早, 打孩子也要趁早, 在孩子2歲到6歲期間, 該打還是要打的。

李玫瑾教授也在是否應該體罰孩子這件事上, 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千萬不要怕打孩子」。

她表示父母在孩子面前應該是有威嚴的, 父母不能夠沒有目的的打罵孩子, 但是適當的對於教育孩子還是有幫助的。

因為幼兒在小的時候, 如果父母放得太松的話, 他很有可能長大之後就會變得無法無天。

李玫瑾教授還表示, 孩子小的時候做錯事可能會很微小, 這時候當父母的就表示不在意。 可是等到孩子長大之後, 他再做錯事就會很嚴重了, 比如說做出離家出走、打架鬥毆等等嚴重的事情。

如果孩子六歲前有以下幾種行為, 父母一定不要手軟。

這四種行為分別是:

1、不尊重長輩

在我國, 尊老愛幼是一種傳統美德, 也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教養。 孩子在公車上讓座, 吃東西的時候謙讓給弟弟、妹妹, 遇到長輩禮貌地打招呼, 這都是尊老愛幼的體現。

但是, 如果孩子喜歡大喊大叫, 不尊重別人, 即便面對長輩的時候也頤使指氣的話, 父母就應該教育他們了, 不要覺得孩子不能打。

對自己的血緣長輩也表現得如此不屑, 可見孩子已經長歪了, 如果不及時教育的話, 那麼父母就只有一個選擇了——「開小號」(生二胎)。

畢竟, 父母無法指望一個連尊重長輩都不會的孩子長大後突然變得有良心, 等自己老了後奉養自己。

2、無理取鬧

大家在超市有時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熊孩子看上了一個玩具, 但是媽媽不給他買, 於是他就倒在地上四肢劃水、大聲哭喊, 無論如何都不肯離開。

一般這種情況下, 父母或心疼孩子, 或覺得丟臉, 咬咬牙也就滿足了孩子的要求。

但是, 一旦開了這個口子, 孩子可能就會形成一個慣性思維——只要我鬧一鬧, 媽媽就會滿足我, 從此便走上了無理取鬧的道路, 動不動就威脅父母。

所以, 一旦孩子有無理取鬧的趨勢, 父母千萬不能妥協, 該打就打。 最好讓孩子心存敬畏,

知道無理取鬧是沒辦法達成願望的。

3、明知故犯、屢教不改

「明知故犯」這種人是最討人厭的, 名字及這件事情不能做卻偏要做, 而且還屢教不改, 對於父母的教育和指導毫不在意, 過耳就忘, 並且犯錯後還死不承認, 父母可以動手打了, 不然一定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到時候後悔可都來不及了

另外, 而且對於一些喜歡做危險事物, 玩火、喜歡把手指插進電源孔的行為, 絕對要明令禁止, 明確的告訴孩子這些行為的危險性以及如果做了這些事情, 是絕對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讓孩子對這些行為有所顧忌, 不敢輕易觸碰。

4、偷東西,撒謊成性

「小時候偷針,長大偷金」。其實孩子在小的時候對於「偷」這個字是沒有概念的,他們不能理解這是什麼意思,如果孩子在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時,父母一定要嚴厲懲治他,讓孩子記住這種事情不能做,做了就會挨打,與此同時也一定要給予孩子解釋,教育他這種事情是不好的,不能做

在小的時候沒有及時給予孩子指導,長大後成為慣偷,並且還撒謊成性,不承認自己的行為時,爸媽想收拾就來不及了,提早給孩子做好教育工作: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讓孩子自己心裡有明確的方向。

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父母就要採取行動了,要讓他們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下次再犯同樣的犯錯會受到怎樣的懲罰。

古人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因此,從小父母就要糾正孩子的各種不良習慣。

如果孩子在這個時間段犯錯誤的話,父母不能因為心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要及時指出孩子的錯誤,該打就打,免得他們走入歧路。

4、偷東西,撒謊成性

「小時候偷針,長大偷金」。其實孩子在小的時候對於「偷」這個字是沒有概念的,他們不能理解這是什麼意思,如果孩子在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時,父母一定要嚴厲懲治他,讓孩子記住這種事情不能做,做了就會挨打,與此同時也一定要給予孩子解釋,教育他這種事情是不好的,不能做

在小的時候沒有及時給予孩子指導,長大後成為慣偷,並且還撒謊成性,不承認自己的行為時,爸媽想收拾就來不及了,提早給孩子做好教育工作: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讓孩子自己心裡有明確的方向。

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父母就要採取行動了,要讓他們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下次再犯同樣的犯錯會受到怎樣的懲罰。

古人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因此,從小父母就要糾正孩子的各種不良習慣。

如果孩子在這個時間段犯錯誤的話,父母不能因為心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要及時指出孩子的錯誤,該打就打,免得他們走入歧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