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別再催促磨蹭的孩子了!長大後會有這4個缺點,相信家長們也不願看到

孩子小的時候一般行動力比較薄弱, 做事拖拉, 從早上起床開始, 就一直需要父母跟在後面催著。 父母催著他們快點起床, 快點穿衣服, 快點去吃飯, 走路快一點……

小紅的女兒今年8歲, 小女孩平時做事情磨磨蹭蹭的, 可把家長急壞了, 家長早上要上班, 又有很多家務要做, 會顯得比較急躁, 尤其又看到孩子這麼慢吞吞, 暴躁的脾氣就頓時爆發, 忍不住更加的催促他們快點。

總是被催著去幹著幹那的孩子, 長大之後會演變成一些行為的缺點, 所以家長就算再著急, 不要過多的催促孩子。

1、不喜歡思考

小孩子不像大人一樣, 對於自己要做的事情瞭解的非常清楚, 步驟什麼的也已經牢記於心, 他們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思考, 然後才能把這件事做完。 如果家長總是在旁邊催促他, 或者是直接把結果擺在他的面前, 就會把他動腦思考的機會給剝奪掉。 這樣時間長了,

孩子就會變得不喜歡思考, 甚至有可能慢慢的失去思考的能力。

2、做事沒有耐心

著名教育學家蒙臺梭利女士說過:「媽媽必須同時餵養孩子的身體和精神, 且精神上的需求更重於身體的需要。 」

而「鬧鐘媽媽」們經常只是在餵養孩子的身體,

滿足孩子的物質生活需求, 卻忽視了孩子精神上的需求。

蒙臺梭利在名著《童年的秘密》中, 她對孩子精神需求是這樣描述的——「一個人的幼兒時期, 其實就是一種不斷習得能力的過程, 這個週期性的刺激, 將帶給兒童無限的歡樂與樂趣。 」

因此, 孩子行動慢並不是磨蹭, 浪費時間, 而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當父母打斷剛集中注意力的孩子, 孩子以後做什麼事情都是沒有耐心的。

所以, 「鬧鐘媽媽」們為了培養有耐心的孩子, 首先需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探索和自我學習的時間。 其次, 可以培養孩子進行時間規劃, 自己有計劃的安排需要做的事情。 最後, 媽媽們可以在事前給孩子一個緩衝的時間, 媽媽們可以提前5分鐘提醒孩子接下來要做什麼事情, 讓孩子自己做出適宜的思考。

3.容易暴躁

如果孩子從小生活在一個經常被催促的環境中, 那麼他的性格自然也會變得急躁, 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情, 就會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然後用大吼大叫的方式來進行發洩。 時間長了, 就會養成一個容易暴躁的性格。

4. 抵觸父母

催促聲有時候在孩子耳朵裡是絮叨,孩子聽多了就開始厭煩了。不知道爸爸媽媽們有沒有這種情況,當你越催孩子時,孩子反而越磨蹭。這其實有兩點原因,第一點是因為本來孩子也著急,這時家長再去催促孩子,一時間孩子會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能做的更快更好;第二就是他已經從心底裡抵觸你的催促。

在家長的一再催促下,孩子只會用抵觸的情緒來反抗家長。時間長了,孩子就不喜歡聽家長的嘮叨了,也不想和父母溝通交流。

Wendy媽有話說:

龍應臺曾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道: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

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

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胡蝶結紮好,

用他5歲的手指。

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讀這段話,有種歲月靜好的感覺。

然而現實生活中,這種慢悠悠的等待,是磨人心的。焦慮的時代,很難像龍應臺書裡寫的這麼心平靜和,伴隨我們和孩子更多的,可能是催促和怒吼。

如果不催孩子,那要怎麼辦呢?

6歲之前的孩子,想讓他們按照成人的節奏行事是有困難的,只能說儘量去調整各自的節奏吧。

比如孩子早起有賴床的習慣,那我們就需要把控好時間,給孩子留出賴床的時間。比如孩子喊不動,我們就需要主動去幫忙,帶動他一起完成。

拿女兒早晨起床來說,最初我的做法是鬧鐘響了以後,我會開始叫她起床。可她不會那麼乖順,能立馬起來,這時我會進行第二遍第三遍的催促。然後呢,結果就是她非常生氣。儘管她已經起來了,但情緒也跟著來了。

後來我調整了方法,鬧鐘響後,我不去叫她。我知道她已經被鬧鐘鬧醒了,只是不想起來。所以大概過個兩三分鐘後,我開始給她脫睡褲換校服。一般呢,在我換完校服時,她就完全清醒了。接下來就會順利地刷牙洗漱梳頭發,情緒很平穩。

印象中,調整方法後,她早晨起床基本沒有再鬧過情緒,偶爾幾次有起床氣會哼唧幾聲,但都不是特別嚴重那種。也大概於此,出門那一會被爺爺催促,會讓她感覺很抵觸。

當然這麼做的前提,是我們自己要把握好時間,保證在不催促的情況下能順利按時出門。

如果我們自己清楚知道,時間來得及,我們狀態也不會表現的急躁,對孩子也不會一直的催促了。

另外,我們需要有意識的把「快點快點」換成告訴孩子具體怎麼做。

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催孩子,覺得只要我們催的急一點,孩子就能馬上去做。其實不然,可能我們一聲聲的「快點快點」,正在掀起一場孩子的情緒風波。

我們希望孩子快點完成什麼事,就直接告訴他。比如穿衣穿鞋,我們就直接把衣服鞋子遞給他們,「來,穿鞋or衣服了」。

不催,直奔主題才是最快的,說十句「快點快點」,都不如你直接過去告訴他做什麼,怎麼做。這不是越俎代庖替孩子穿,是在指導他快速自己完成穿戴。

如前所說,孩子喜歡墨蹟是因為時間節奏認知不一樣。對於時間的認識,我們也需要讓孩子學會,至少學會認識時針和分針。他知道了大概的時間概念,才能跟上我們的節奏,知道我們口中說的時間緊迫。

當我們溫和而不是一味地催促孩子的時候,只要孩子有能力,他們都是樂意配合的。

如果沒有,那一定是他沒有能力完成那件事。若是這樣,催促並不能使得孩子快一點,不妨就留出一些時間給他磨蹭吧,等他能力足夠時自然就快了。

實在不行,那就讓孩子嘗試一次自然結果,感受下遲到的滋味吧。這也好過我們不盡的催促,讓孩子每天過在火急火燎的時間裡。

4. 抵觸父母

催促聲有時候在孩子耳朵裡是絮叨,孩子聽多了就開始厭煩了。不知道爸爸媽媽們有沒有這種情況,當你越催孩子時,孩子反而越磨蹭。這其實有兩點原因,第一點是因為本來孩子也著急,這時家長再去催促孩子,一時間孩子會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能做的更快更好;第二就是他已經從心底裡抵觸你的催促。

在家長的一再催促下,孩子只會用抵觸的情緒來反抗家長。時間長了,孩子就不喜歡聽家長的嘮叨了,也不想和父母溝通交流。

Wendy媽有話說:

龍應臺曾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道: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

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

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胡蝶結紮好,

用他5歲的手指。

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讀這段話,有種歲月靜好的感覺。

然而現實生活中,這種慢悠悠的等待,是磨人心的。焦慮的時代,很難像龍應臺書裡寫的這麼心平靜和,伴隨我們和孩子更多的,可能是催促和怒吼。

如果不催孩子,那要怎麼辦呢?

6歲之前的孩子,想讓他們按照成人的節奏行事是有困難的,只能說儘量去調整各自的節奏吧。

比如孩子早起有賴床的習慣,那我們就需要把控好時間,給孩子留出賴床的時間。比如孩子喊不動,我們就需要主動去幫忙,帶動他一起完成。

拿女兒早晨起床來說,最初我的做法是鬧鐘響了以後,我會開始叫她起床。可她不會那麼乖順,能立馬起來,這時我會進行第二遍第三遍的催促。然後呢,結果就是她非常生氣。儘管她已經起來了,但情緒也跟著來了。

後來我調整了方法,鬧鐘響後,我不去叫她。我知道她已經被鬧鐘鬧醒了,只是不想起來。所以大概過個兩三分鐘後,我開始給她脫睡褲換校服。一般呢,在我換完校服時,她就完全清醒了。接下來就會順利地刷牙洗漱梳頭發,情緒很平穩。

印象中,調整方法後,她早晨起床基本沒有再鬧過情緒,偶爾幾次有起床氣會哼唧幾聲,但都不是特別嚴重那種。也大概於此,出門那一會被爺爺催促,會讓她感覺很抵觸。

當然這麼做的前提,是我們自己要把握好時間,保證在不催促的情況下能順利按時出門。

如果我們自己清楚知道,時間來得及,我們狀態也不會表現的急躁,對孩子也不會一直的催促了。

另外,我們需要有意識的把「快點快點」換成告訴孩子具體怎麼做。

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催孩子,覺得只要我們催的急一點,孩子就能馬上去做。其實不然,可能我們一聲聲的「快點快點」,正在掀起一場孩子的情緒風波。

我們希望孩子快點完成什麼事,就直接告訴他。比如穿衣穿鞋,我們就直接把衣服鞋子遞給他們,「來,穿鞋or衣服了」。

不催,直奔主題才是最快的,說十句「快點快點」,都不如你直接過去告訴他做什麼,怎麼做。這不是越俎代庖替孩子穿,是在指導他快速自己完成穿戴。

如前所說,孩子喜歡墨蹟是因為時間節奏認知不一樣。對於時間的認識,我們也需要讓孩子學會,至少學會認識時針和分針。他知道了大概的時間概念,才能跟上我們的節奏,知道我們口中說的時間緊迫。

當我們溫和而不是一味地催促孩子的時候,只要孩子有能力,他們都是樂意配合的。

如果沒有,那一定是他沒有能力完成那件事。若是這樣,催促並不能使得孩子快一點,不妨就留出一些時間給他磨蹭吧,等他能力足夠時自然就快了。

實在不行,那就讓孩子嘗試一次自然結果,感受下遲到的滋味吧。這也好過我們不盡的催促,讓孩子每天過在火急火燎的時間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