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長夏洗澡的講究 | 用這兩味草藥,洗掉暑濕

PubDate:2021-07-12

夏天到了,夏天是陰曆從4月至6月,從立夏起到立秋之日止。當然,在祖國的好幾個省份,夏天那種炎熱是到10月。《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寫「夏三月,

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陽氣最旺盛的季節到了,人體氣血運行也旺盛起來。

天氣炎熱,皮膚毛孔打開,汗液排出。通過出汗,排出體內垃圾,也可以調節體溫。這是人體適應暑熱氣候的身體變化,陽氣外發,伏陰在內。夏日養生除了防暑,也要保護好陽氣。但我們常常因避暑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陽氣。所以夏天想要提升體質,起居飲食都是有講究的,今天我們來著重說一下夏天孩子大多都喜歡的活動:洗澡。

我喜歡夏天給孩子們洗澡。他們衣服穿得少,穿脫方便,洗的時候和洗完穿衣服也不用像冬天那樣怕著涼,動作要快速,真是省時省力多了。

南方的夏天悶熱的時候多,孩子們常常滿頭大汗。

一些皮嫩的孩子,如果沒有及時用溫水洗脖子和手肘窩,這兩個位置會被汗水漬到發紅糜爛或者長熱疹。

因此夏天裡,我們一般一天洗兩次,午睡前一次,晚上散步回來八點多一次。夏天洗澡次數是可以增多的,特別是孩子們一天到晚動來動去、出汗多。

但要注意的是,滿身大汗時需要把洗澡時間往後推一會,先休息一下,等汗收了些再來安排,而且水溫不能過冷,孩子們洗澡水溫不論天氣多熱,還是建議用溫水。

人在出汗時,皮下血管擴張,毛孔放大,血液迴圈加快,氣血均集中在體表,突然用過冷或者直接冷水洗澡,血管會立刻收縮,毛孔會關閉,汗腺的分泌也會停止,身上散熱的途徑被中斷了,氣血運行不通暢,寒濕就容易堵在體表了。

所以,要先緩緩,等汗收以及用溫水。

大多孩子都喜歡玩水。夏天洗澡時間可以稍微延長一點,但不能過長的。「夏久浴會傷於濕熱」。農曆6、7月份氣溫高,濕度大,中醫稱之為「長夏」。長夏屬性為土,氣候偏濕,中醫認為「濕氣通於脾」,脾最怕濕。外界環境的濕氣及平時洗澡時間過長,都會傷到脾。

洗澡的時候能讓氣血運行更快,但同時也是在耗著氣血的。特別是生病剛好的或者平時虛弱些的孩子,相對地縮短一點時間,這樣不會耗散氣血太過,讓身體更加虛弱。把握洗澡時間最好是在孩子們手指腹發皺之前就起身,手指腹發皺就是提醒我們,娃的泡水時間偏長了些。泡澡時間太長,會使皮膚表面失去油脂保護,

從而產生乾燥瘙癢等癥狀,還會引起皮膚發皺、脫水等情況。

順應天時來調理身體是中醫天人合一理念的體現,夏天萬物華實,樹木花草都茂盛極了,那夏天洗澡採摘這些樹葉草藥來泡藥浴就再好不過了。

洗個澡,孩子們還能祛濕健脾,或者治一治皮膚類的疾病,

大人們能疏通經絡、活血化淤、驅風散寒、清熱解毒、通行氣血等。藥浴屬於中醫外治法,思路還是跟其他治法一樣的,都是調整陰陽、協調臟腑。邊享受邊調理身體,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千年之前的古人就已經開始種草藥浴了吧。

夏天藥浴用的枝枝葉葉,首選本地應季節的簡單易得的。比如客家人產後洗澡用的祛風的龍眼葉、楓樹葉,全國都有的溫經通絡的艾草,路邊到處都有的清熱解毒鬼針草、蒲公英,解毒止癢的馬鞭草,各種藤類也行,比如金銀花藤、葛根藤等等。

結合今年的氣候和疫情,給孩子們重點推薦的是菖蒲。

- 菖蒲 -

菖蒲就是在端午節和艾草捆一起插於簷下那種細劍那樣的綠草。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草藥之一,能夠化痰,開竅,健脾,利濕。它的香氣不是浮於表面的,可通神,所以能夠醒脾,也可以入竅入腦。用菖蒲的根莖加上葉子熬水,熬的時候滿屋都是清清雅雅的青草香。

再來一個是解暑熱利濕醒神的佩蘭,佩蘭也是芳香化濕,

用於治療濕溫病癥。

- 佩蘭 -

夏天炎熱雨多,人在這種環境下好像在一個燜燒壺裡一樣,整個人悶悶的,不舒爽,頭重身重,食欲減退,舌苔厚膩,則可能暑濕了。如果夏天看見孩子舌苔厚膩,又在戶外活動過,不想吃飯,可以考慮先用佩蘭泡個澡。

菖蒲和佩蘭如同清風一樣,

把暑啊濕啊,都從體內驅散開來。而且氣味的清香,大多孩子們都可以接受。邊泡藥浴,邊和孩子們玩點小遊戲,或者聊些親密的話題,身心都在療愈,那整個夏天也會變得可愛些吧。

如果不懂野外採摘,去草藥店是不錯的選擇,一般都會有鮮品。如果沒有鮮品,幹品也是可以的。去草藥店或者普通藥店都可以買到這些幹品。再不然某寶上按斤買回來也行。

孩子們臟腑清靈,泡澡使用一至三種草藥搭配就行,不建議太雜太多。幹品用大概50g熬水,然後稀釋成一大盆水來泡澡就行。以上建議為保健類型,如果有明顯病癥,特別是有熱癥,建議找專業的中醫配藥浴。

如果沒有鮮品,幹品也是可以的。去草藥店或者普通藥店都可以買到這些幹品。再不然某寶上按斤買回來也行。

孩子們臟腑清靈,泡澡使用一至三種草藥搭配就行,不建議太雜太多。幹品用大概50g熬水,然後稀釋成一大盆水來泡澡就行。以上建議為保健類型,如果有明顯病癥,特別是有熱癥,建議找專業的中醫配藥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