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隻腕表就等於一隻保時捷,獨立品牌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

PubDate:2021-06-10

假如你中了彩票,是會選擇一輛頂級豪車好好瀟灑一下,

還是選擇一隻頂級腕表深藏不漏呢?

前段時間,獨立製錶品牌「裡查德·米爾」推出的全新RM-74-01和RM-74-02,

其售價剛好是一臺頂配帕拉梅拉的價格,318萬人民幣。

但今天想要一起討論的重點不在這款車,而是另一個選擇背後的--「獨立製錶品牌」。

這是一個兩極分化嚴重的領域。當談論起獨立製錶品牌,很多人都默認其為鐘錶製造業內的頂尖水準,獨具個性化的設計,以及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它彙集了技術與藝術於一身的頂級奢侈品。

高級腕表之所以奢侈,其本質的原因正是這些工匠製造它時所付出的心血。

獨立製錶品牌憑藉著其超高的製作工藝,成為了奢侈品中的奢侈。幾乎所有獨立製表腕表起步價都是幾十萬,如這一款Octa Calendrier系列鉑金自動上鏈年曆手錶,40毫米錶殼和玫瑰金機芯。這也是該系列第一枚具備逆跳日期顯示腕表。

售價約36萬人民幣。

即便它的價格常常讓喜歡機械表的人望而卻步,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如果不是這些少數的獨立製錶人為保護製錶工藝、擴大鐘錶製作的界限,並不斷地去嘗試創新,機械表或許早就「滅亡」了。

今天,我們就走進在製錶金字塔頂尖的獨立製錶品牌。

看看它為什麼這麼貴?製作完成一款手錶有多難?

獨立製錶簡單解釋的話,指不借助外在力量製作出一款手錶,即純手工設計、製作。

但後來我們將這個名詞分為「獨立製錶人」和「獨立製錶品牌」。現今世界三大鐘錶集團:集團LVMH、曆峰集團、Swatch,而其他的則稱為獨立製錶品牌。它們均為自主經營或者有強大的金主爸爸支持著。這些品牌也可以說是行業內的一股清流,不被這些大集團控制著,自己做喜歡的手錶,堅持著自己獨特的設計和傳統工藝,不會隨意順應市場。

常見的獨立製錶品牌有:百達翡麗、愛彼、勞力士、MB&F、裡查德米爾等等(今年共34個)。

而獨立製錶人相對受歡迎,最常見的是一個獨立製錶人養活了整個品牌,這群人普遍都是默默為鐘錶行業付出的人。獨立製錶工匠們是「孤獨」的,製作一塊手錶從開始的構思到之製作幾乎都是由手工完成。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獨立製錶品牌手錶都那麼貴的額原因之一。

那麼,為什麼都說獨立製錶是鐘錶行業的先驅、領導者?

一枚完整的手錶落地,需要對近300個小零件進行處理。光甲板的加工工序就需要200多道。而今天就重點說說整個手錶製作裡最為重要的結構之一「擒縱機構」。(關於具體的詳解可以看早幾年的文章)

說起擒縱機構,那就要提起一個人:「喬治·丹尼爾斯」(George Daniels),他可以說是獨立製表的鼻祖之一,他的作品乃至今日,依舊影響著整個鐘錶行業。如在石英革命中寫的《製錶》(Watchmaking),這本書成為了未來幾代選擇追隨他的製錶師的指路明燈。

喬治·丹尼爾斯還是第一個能從頭開始製作手錶的每個組件,包括機芯、錶盤和錶殼,但除了彈簧和玻璃的人。他一生共獨立製作了27枚懷錶和腕表。在2016年其中一枚腕表被拍賣出22萬英鎊的高價。

喬治·丹尼爾斯還發明了「同軸擒縱結構」。其以減少擒縱結構摩擦損耗為初衷,緩解了傳統杠桿式擒縱結構在鎖接、傳沖、釋放過程中磨損較大的問題,從而一定程度上使得腕表保養週期超過五年。

他在擒縱機構的運用和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從早期配備自啟動棘爪擒縱機構的懷錶;到靈感來自寶璣的雙輪天文臺擒縱機構;最後,到他最重要的發明,同軸擒縱機構,這也是歐米伽今天最重要的結構體系。

所有擒縱機構的設計都是為了將傳統杠桿擒縱機構的磨損減到最小,

主要是它需要添加潤滑油才能促進擒縱叉與擒縱輪的工作。但這對腕表的精準度是有一定影響的,因為潤滑油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退化。此外,從擒縱輪到擺輪的脈衝是間接的,因為力是通過中間擒縱叉傳遞的。 當然,擒縱機構自身也會經歷一些磨損。

而為了解決這些不足,喬治·丹尼爾斯花費長達25年多的試驗,發明出一種用於手錶的「無油」擒縱機構。最開始從早期用於「鐘」上的天文鐘擒縱機構入手,該擒縱機構於 1748 年由法國鐘錶師皮埃爾·勒羅伊 (Pierre Le Roy) 首次發明,並於 1782 年由英國製錶師約翰·阿諾德 (John Arnold) 和湯瑪斯·恩肖(Thomas Earnshaw) 改進。

天文鐘擒縱機構(也叫制動式擒縱機構)與杠桿式擒縱機構一樣,屬於分離擒縱機構。但杠桿式擒縱機構每個週期能提供兩次傳沖,而天文鐘擒縱機構每個週期僅提供一次傳沖,以盡可能少去干擾擺輪。此外,使用棘爪代替擒縱叉來控制鎖接,動能傳沖直接從擒縱輪到遊絲擺輪上由於接觸是切線的,並且是單向的,因此制動擒縱機構幾乎沒有摩擦。因此它也是傳統杠桿式擒縱機構的最優解決方案。

但天文鐘擒縱機構的缺點就是無法自動啟動。由於擺輪必須順時針自由擺動一個大角度才能在逆時針方向解鎖棘爪,而在此期間一個小震動就會導致手錶停止運行,而在這個情況下它無法自動啟動。

但在喬治·丹尼爾斯早期製作的懷錶中,他改變了制動擒縱機構的幾何形狀,確保當擺輪停止時,擒縱始終保持著解鎖狀態,並能夠自動啟動。

在寶璣的擒縱機構中,第一擒縱輪由機芯的第四輪驅動,而第二擒縱輪由第一擒縱輪直接驅動。 然而,由於技術限制導致擒縱輪之間的間隙,因此他放棄了這個想法,並集中精力改良杠桿式擒縱機構。

他的想法是將擒縱輪加倍,同時將棘爪保持在中間,以便在每個方向上都發生釋放。這樣每個方向上都能釋放。 這幾乎結合了杠桿和制動式擒縱上的所有優點,同時也消除了它們的其中缺點。

為了解決擒縱輪之間的縫隙,丹尼爾斯的方案是將每個擒縱輪上都配備一個遊絲,讓每個擒縱輪獨立運行,沒有其他的連接。擺輪的擺動由兩個方向的直接傳沖維持,而擒縱輪的鎖定和解鎖由一個帶有主鎖定託盤和兩個輔助託盤的安全棘爪系統進行。簡單來說,就是將兩個機芯合二為一。後來該擒縱機構被命名為「雙輪擒縱機構」,同時也運用在了他最具代表性腕表之中--「太空旅行(Space Traveller)

雖然這款擒縱機構看似已接近完美,但仍然存在一個限制,即在手錶中有兩個獨立運行的齒輪,這無法將這款擒縱機構發揮到它最大的作用。其中一點是它在陀飛輪手錶中無法實現。丹尼爾斯為了完善這點不足,便有了後來著名的「同軸擒縱機構」,該擒縱機構於1975年推出。

把這種擒縱機構帶入商業化的道路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儘管其中經歷了許多挫折。 但今天,它仍然是唯一成功實現工業規模的瑞士杠桿式擒縱機構。

幾十年的鑽研,才能成就一位製錶大師。再花費幾十年的時間製作出一枚出色的機芯。

所以說,獨立製錶是一條漫長,且沒有止境的道路,它可以實現無限的可能,只要獨立製錶人「敢」。每一款花費好幾個月完成的腕表,絕對稱得上是腕間的藝術品、工藝品、奢侈品。

由於製作時長以及工藝難度大的原因,獨立製錶品牌腕表普遍都相對較少,幾乎都是限量款。

因此常常會以拍賣的形式出現在消費者的視線中。

另外,現在的獨立製錶經常都是以一種比較新鮮的設計亮相。

比如MB&F的這款「鯊魚」限量一枚的腕表。

超高辨識度的外觀設計,其設計致敬了二戰期間P-40戰鷹戰鬥機,非常炫酷。搭載的是自製手動上鏈機芯,動力儲存在72小時。

除了外觀誇張的腕表外,獨立製錶行業也仍然存在看似低調且富有內涵的腕表。比如這款來自瑞士頂級獨立製錶品牌Laurent Ferrier,他也是百達翡麗單飛的設計師。

設計中也保留了百達翡麗的影子,品牌很年輕,但水準很老練,古典主義結合現代美學。

---

獨立製錶迷人的地方,在於它的不斷創新以及其傳統的製錶工藝精髓,是在當代這個幾乎商業化行業裡為數不多的清流。每一款腕表都是最精美的追求。

獨立製錶的魅力無法用知名度來衡量。但當我們重視起這些獨立製錶人以及獨立製錶品牌時,這對鐘錶行業來說無疑是一件十分值得慶倖的事情。在獨立製表的過程中,不存在著產量和速度這種評判標準,這反而讓那些喜歡機械的人,在其中找到真正的樂趣。

天文鐘擒縱機構(也叫制動式擒縱機構)與杠桿式擒縱機構一樣,屬於分離擒縱機構。但杠桿式擒縱機構每個週期能提供兩次傳沖,而天文鐘擒縱機構每個週期僅提供一次傳沖,以盡可能少去干擾擺輪。此外,使用棘爪代替擒縱叉來控制鎖接,動能傳沖直接從擒縱輪到遊絲擺輪上由於接觸是切線的,並且是單向的,因此制動擒縱機構幾乎沒有摩擦。因此它也是傳統杠桿式擒縱機構的最優解決方案。

但天文鐘擒縱機構的缺點就是無法自動啟動。由於擺輪必須順時針自由擺動一個大角度才能在逆時針方向解鎖棘爪,而在此期間一個小震動就會導致手錶停止運行,而在這個情況下它無法自動啟動。

但在喬治·丹尼爾斯早期製作的懷錶中,他改變了制動擒縱機構的幾何形狀,確保當擺輪停止時,擒縱始終保持著解鎖狀態,並能夠自動啟動。

在寶璣的擒縱機構中,第一擒縱輪由機芯的第四輪驅動,而第二擒縱輪由第一擒縱輪直接驅動。 然而,由於技術限制導致擒縱輪之間的間隙,因此他放棄了這個想法,並集中精力改良杠桿式擒縱機構。

他的想法是將擒縱輪加倍,同時將棘爪保持在中間,以便在每個方向上都發生釋放。這樣每個方向上都能釋放。 這幾乎結合了杠桿和制動式擒縱上的所有優點,同時也消除了它們的其中缺點。

為了解決擒縱輪之間的縫隙,丹尼爾斯的方案是將每個擒縱輪上都配備一個遊絲,讓每個擒縱輪獨立運行,沒有其他的連接。擺輪的擺動由兩個方向的直接傳沖維持,而擒縱輪的鎖定和解鎖由一個帶有主鎖定託盤和兩個輔助託盤的安全棘爪系統進行。簡單來說,就是將兩個機芯合二為一。後來該擒縱機構被命名為「雙輪擒縱機構」,同時也運用在了他最具代表性腕表之中--「太空旅行(Space Traveller)

雖然這款擒縱機構看似已接近完美,但仍然存在一個限制,即在手錶中有兩個獨立運行的齒輪,這無法將這款擒縱機構發揮到它最大的作用。其中一點是它在陀飛輪手錶中無法實現。丹尼爾斯為了完善這點不足,便有了後來著名的「同軸擒縱機構」,該擒縱機構於1975年推出。

把這種擒縱機構帶入商業化的道路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儘管其中經歷了許多挫折。 但今天,它仍然是唯一成功實現工業規模的瑞士杠桿式擒縱機構。

幾十年的鑽研,才能成就一位製錶大師。再花費幾十年的時間製作出一枚出色的機芯。

所以說,獨立製錶是一條漫長,且沒有止境的道路,它可以實現無限的可能,只要獨立製錶人「敢」。每一款花費好幾個月完成的腕表,絕對稱得上是腕間的藝術品、工藝品、奢侈品。

由於製作時長以及工藝難度大的原因,獨立製錶品牌腕表普遍都相對較少,幾乎都是限量款。

因此常常會以拍賣的形式出現在消費者的視線中。

另外,現在的獨立製錶經常都是以一種比較新鮮的設計亮相。

比如MB&F的這款「鯊魚」限量一枚的腕表。

超高辨識度的外觀設計,其設計致敬了二戰期間P-40戰鷹戰鬥機,非常炫酷。搭載的是自製手動上鏈機芯,動力儲存在72小時。

除了外觀誇張的腕表外,獨立製錶行業也仍然存在看似低調且富有內涵的腕表。比如這款來自瑞士頂級獨立製錶品牌Laurent Ferrier,他也是百達翡麗單飛的設計師。

設計中也保留了百達翡麗的影子,品牌很年輕,但水準很老練,古典主義結合現代美學。

---

獨立製錶迷人的地方,在於它的不斷創新以及其傳統的製錶工藝精髓,是在當代這個幾乎商業化行業裡為數不多的清流。每一款腕表都是最精美的追求。

獨立製錶的魅力無法用知名度來衡量。但當我們重視起這些獨立製錶人以及獨立製錶品牌時,這對鐘錶行業來說無疑是一件十分值得慶倖的事情。在獨立製表的過程中,不存在著產量和速度這種評判標準,這反而讓那些喜歡機械的人,在其中找到真正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