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不知感恩!工人爸「拚賺錢為家庭」下班繼續跑外送,卻發現「國三兒寫滿抱怨文」:為何我有窮老爸?

PubDate:2021-04-18

許多父母為了給孩子好的成長環境,可能會同時兼差好幾份工作,但小孩不為此感謝,還滿腹抱怨,為人父母一定會很心寒吧!有一位網友在「爆料公社APP」發文表示「同事是一位年紀約50歲的大哥,在45歲那年被裁員,就來工地打拚賺錢,為了家庭下班後還去跑外送,結果卻發現國三的兒子在臉書及IG寫滿抱怨文。」,引起網友討論。

根據《ETtoday》報導,原PO透露,50歲大哥工作總是第一個到現場,加班也都配合,靠雙手打拼賺辛苦錢,賺來的錢全都入老婆的戶頭,為了給家庭更好生活,下班不休息還去兼差外送,但是換來的卻是國三兒子的冷嘲熱諷,讓這位辛苦的工人爸差點想不開,便找上原PO聊天訴苦。

工人爸帶著一罐高粱去找原PO,跟原PO表示「我有一個讀資優班的國三兒子,

每個月要花掉1.5萬元的補習費,還小額信貸湊錢讓兒子出國玩,談到兒子我是很自豪的,但是父子關係並不好,上個月我努力存錢買了新的iPhone給兒子,結果被拒絕說是去年的款式,前幾天看到他手機丟在桌上,便好奇拿起來想關心兒子生活如何,結果卻是讓人失望的,IG動態裡寫滿抱怨,抱怨爸爸失業過、當工人、沒錢,羨慕同學家境好,可以出國遊學,還有跑車接送,自己卻只有個窮老爸。」,讓原PO聽了相當心疼。

不少網友也紛紛表示「長大後就能體會賺錢的辛苦」、「教養出懂得感恩的小孩比較重要,

這是教養問題」、「現在的孩子很多都這樣」、「個人覺得如現今物質享受大於學生本分,那就放飛吧。」、「在抱怨父母之前,先想想自己能不能賺錢養自己,不然就閉嘴」、「不懂感恩的小孩,以後只會吃苦」、「真的心寒,為小孩付出全部,但是卻被當垃圾糟蹋」。

不懂飲水思源的孩子.....所住的房子跟任何物質,都是父母給予的,感恩都來不及了還發文嫌,這麼厲害自己出去賺錢阿....

父母如何培養出感恩的孩子?

1、捨得「用」孩子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孩子感恩的心

哈佛大學有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小時候參與家務越多的孩子,成年後的就業率越高。

所以,我們要捨得用孩子,讓他從小在體驗中成長,讓他由此學會擔當,懂得感恩,這才是我們對孩子最好的愛。

如陳美齡博士談到「為何培養孩子做家務?」這樣說道:

「家務是每一個人的責任。有時間的人就去做,不累的人就去做。可以培養一個孩子感恩的心。」

有一次,自己加班很晚才回家,她擔心自己的三個孩子會餓肚子。結果一打開們的時候,

丈夫已經做好飯菜等她回家吃。

吃完飯,準備洗碗的時候,孩子們對著她說:「媽媽,你去休息吧,我們來洗碗,我們今天不太累。」

聽到這話的陳美齡很開心,也十分感恩孩子們的懂事。其實,這都歸功於陳美齡平時對三個孩子勞動意識的培養。

她覺得把孩子「用起來」,對他們是非常有幫助的,長大以後,他們可以獨立解決很多問題。

在她的教育和培養下,三個孩子都非常優秀,全部畢業於斯坦福大學。

所以,父母千萬捨得「用」孩子,才能遇見懂事的孩子,才能讓孩子學會感恩。

2、做不護短的父母,才能讓孩子做事有分寸

之前,武漢地鐵2號線金銀潭站一女孩當眾踹母親的視訊惹怒全網。

起因是女孩的媽媽提行李箱坐錯了車,

女孩非常地生氣,手插著口袋,用力地踹著自己的媽媽,被踹的媽媽卻一動不動。

旁邊的路人看不下去了,上前幫女孩媽媽擋了一下。這下,徹底讓女孩爆發了,她用力推著媽媽,左腳換到右腳瘋狂地踢著。

看到這個視訊,精讀媽很生氣,不但因為女孩的無禮,更因媽媽無底線的縱容。坐錯車這麼一件小事,女兒就這麼肆意妄為,長大了會做什麼離譜的事呢?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不要認為孩子還小,而是指出錯誤,説明孩子改正,對他們的成長才有利。

父母的教育是貫穿在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裡,只有不護短的家長,才能培養出明事理、知感恩的孩子!

3、有儀式感的家庭,才能養出感恩的孩子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在《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一書中曾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充滿儀式感的家庭,能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更能培養出感恩的孩子。

朋友梅梅每天早上都會為孩子準備不同的早餐,她說:「早上是開啟美好一天的重要時刻,孩子吃到美味的早餐,心情一定很好。」

吃完早餐後,梅梅會給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兒子,加油!」

小小的儀式感,讓孩子每天都沉浸在幸福裡。有一次,梅子兒子的班裡開展作文比賽,題目是「我的媽媽」。

梅梅兒子的作文拿到了一等獎,他的字裡行間都是對媽媽的愛和感恩:

我的媽媽是最用心的人,每天早上為我準備不一樣的早餐,讓我倍感幸福;

我的媽媽是最溫柔的人,經常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給我擁抱,讓我開心;

我的媽媽是最特別的人,不管做什麼總是誇我厲害,讓我自信滿滿。

我特別感恩媽媽的付出,她是世界上最棒的媽媽。

我想,當時的梅梅一定感動地落淚了,多麼溫馨多麼煽人的話語。

家庭的儀式感,讓孩子的內心更豐盈,更懂得感恩父母的付出。

更因媽媽無底線的縱容。坐錯車這麼一件小事,女兒就這麼肆意妄為,長大了會做什麼離譜的事呢?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不要認為孩子還小,而是指出錯誤,説明孩子改正,對他們的成長才有利。

父母的教育是貫穿在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裡,只有不護短的家長,才能培養出明事理、知感恩的孩子!

3、有儀式感的家庭,才能養出感恩的孩子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在《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一書中曾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充滿儀式感的家庭,能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更能培養出感恩的孩子。

朋友梅梅每天早上都會為孩子準備不同的早餐,她說:「早上是開啟美好一天的重要時刻,孩子吃到美味的早餐,心情一定很好。」

吃完早餐後,梅梅會給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兒子,加油!」

小小的儀式感,讓孩子每天都沉浸在幸福裡。有一次,梅子兒子的班裡開展作文比賽,題目是「我的媽媽」。

梅梅兒子的作文拿到了一等獎,他的字裡行間都是對媽媽的愛和感恩:

我的媽媽是最用心的人,每天早上為我準備不一樣的早餐,讓我倍感幸福;

我的媽媽是最溫柔的人,經常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給我擁抱,讓我開心;

我的媽媽是最特別的人,不管做什麼總是誇我厲害,讓我自信滿滿。

我特別感恩媽媽的付出,她是世界上最棒的媽媽。

我想,當時的梅梅一定感動地落淚了,多麼溫馨多麼煽人的話語。

家庭的儀式感,讓孩子的內心更豐盈,更懂得感恩父母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