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媽媽看這2點便可以清楚

PubDate:2021-04-13

前兩天,陪閨蜜到醫院給她家兒子看心理醫生。其實,這孩子才3歲多,但閨蜜說每次她要上班、出差或者把兒子送到幼稚園,要走的時候,兒子都會哭。她聽別人說,媽媽一走開,孩子就哭,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她擔心兒子因此有心理問題,就想諮詢一下醫生。

可醫生聽了閨蜜的表述,卻說:搞錯意思了。孩子缺不缺乏安全感,不是看與媽媽分開時,他哭不哭,而是看媽媽回來之後他的表現是怎麼樣的。

比如,如果媽媽回來之後,孩子不管之前哭沒哭,都立馬開心地撲到媽媽懷裡,說明孩子的心理是正常的,

不缺乏安全感。如果媽媽回來,孩子想親近媽媽,又不敢親近,或者拒絕媽媽親親抱抱,就說明他缺乏安全感了,擔心媽媽再次離開,或者媽媽平時總是忽略給他親親抱抱的需求。

另外,醫生又告訴我們,以下情況最容易被家長誤以為孩子「缺乏安全感」,希望大家注意一下:

孩子8-9個月大時,一看見陌生人就哭

很多寶媽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8-9個月大時,每次一見陌生人,就會咧嘴哭。這時,寶媽就會想:孩子是不是膽小、黏人,缺乏安全感呢?其實,不是的,這在心理學上,是孩子認知能力的進步。因為,孩子記住了媽媽和家人的臉,會與陌生人的臉作比較,形成「面孔記憶」。

而在次之前,孩子可能還不具備這個能力,不管是熟人還是生人,只要長相不是太嚇人,一逗他,他就會沖人家笑。所以,寶媽們別搞錯了,孩子8-9個月大時,一看見陌生人就哭,可不是缺乏安全感,是正常的發育現象。

孩子1-2歲時,不願意跟媽媽分開

1-2歲的孩子,大多已經會走路會說話了,他們若是每天由媽媽帶的時間比較長,

就會對媽媽形成一種親密的依戀關係。所以,媽媽一旦離開,孩子就會哇哇大哭,或者在得知媽媽要去上班或者離開一會兒,他們就不想與媽媽分開。那麼,這是缺乏安全感呢?

不是,這是孩子有了「分離焦慮」,因為他們習慣了有媽媽陪伴,信任並依賴媽媽,不願意跟媽媽分開。尤其是,他們對分開沒有時間概念,不知道媽媽是走開一會兒,還是離開很長時間。所以,他們希望媽媽一直陪在自己身邊,哪怕是玩玩具,也要媽媽在一邊待著。或者,媽媽上廁所,他們都要跟著去。這是小孩子黏媽媽的正常表現,也不是缺乏安全感。

孩子上幼稚園時,每次跟家人分開就哭

這個,幾乎是每一位寶媽都很頭疼的問題。這不僅對孩子是一種考驗,對寶媽更是一種考驗。因為,孩子與媽媽已經彼此習慣,都不適應分開一整天這麼長的時間。所以,每到幼稚園開學季,就會有很多衝擊眼球的、有關母子分離的照片和視訊流傳出來,很催淚。

我閨蜜也說,每次送她兒子上幼稚園,出發前都要把大哭的兒子拉出家門。而到了幼稚園,又要狠心甩開兒子把他留下。當然,也會好商好量,但通常都不奏效。看著兒子哭得撕心裂肺,她特別心疼,所以才擔心兒子是不是缺乏安全感,會不會留下心理問題。

其實,這種現象,是典型的「入園焦慮」表現,不是缺乏安全感。

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這樣來判斷

說完了上面4個誤區,我們再來看看,真正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有哪些表現。

1978年,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思通過研究,把嬰兒和父母之間的依戀關係分為了三類。

實驗場景和我們平時離開孩子的情景很類似。

首先,媽媽和寶寶待在一個房間。接著,進來一個陌生人,和寶寶短暫的互動。然後媽媽離開,留下寶寶和陌生人獨處。最後媽媽回來,陌生人離開。

在和媽媽分離的情況下,不同的孩子會有什麼反應呢?

首先是安全型依戀的寶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擁有安全感的寶寶。

當媽媽離開時,這類寶寶有的表現出明顯的焦慮,有的比較淡定,但相同的是,當媽媽離開又回來後,這些寶寶都願意和媽媽親近。不管是微笑還是親密的肢體接觸,他們都在歡迎媽媽回來。

第二類是焦慮矛盾型依戀的寶寶。當媽媽離開時,他們有的會大哭,有的很消極,沒有任何反應。

但當媽媽回來時,他們的反應非常矛盾。一方面想要積極地靠近媽媽,可當媽媽抱他們時,他們又會掙脫,把媽媽推開。

這類寶寶的媽媽在生活中常常不能積極回應寶寶的需求,導致寶寶時常在哭泣。

因為沒辦法把媽媽當成安全基地,所以這類寶寶的探索行為會比較少,認知能力也沒有安全型依戀的寶寶高。

最後來看第三類回避型依戀的寶寶。媽媽離開時,他們不哭不鬧,甚至可以說毫無反應。而當媽媽回來時,他們也選擇回避媽媽。

看起來,他們好像根本不在意媽媽在不在,既沒有快樂、依戀,也沒有悲傷。

這類寶寶是不是天生就比較冷漠呢?並非如此,研究人員發現,是媽媽們一直用冷漠的方式對待寶寶,才使得他們出現了這類適應性的行為,避免自己的悲傷、憤怒讓媽媽徹底拋棄自己。

看到這裡,你可能明白了,什麼樣的寶寶才是缺乏安全感的。

1、重要的不是媽媽離開時,他們會不會哭,而是媽媽回來時,寶寶是什麼反應。

如果媽媽回來時,寶寶表現得很冷漠,或者很矛盾,那麼他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

正常的哭鬧,不讓媽媽走,媽媽回來後仍舊會投入媽媽的懷抱,這樣的孩子才是正常,並且健康的。

2、平時媽媽怎麼對待孩子,這點很重要。

心理學家指出,想要幫孩子建立安全感,必須要做好兩件事。

第一,要和孩子有親密的接觸,比如親親他,抱抱他,陪他說話。

第二,寶寶有需求時要及時地滿足他,並且始終如一。千萬不要一會兒溫柔對待,一會兒又冷落他。

假如父母沒有做到這兩點,而是像實驗中的後兩類媽媽那樣,對孩子的需求不聞不問,任由他哭鬧,甚至對孩子表現出冷漠和厭惡,那麼孩子不僅會缺乏安全感,身體和心理也都很難得到健康的發展。

Wendy媽有話說 :

父母做足這三點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標配」:

1、不要撒謊欺騙孩子

在生活中,有些家長會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圓滑的進行回答,甚至可能會對孩子撒謊,雖然他們認為這是善意的謊言,但是無論如何使用矇騙的方法來對待自己的孩子,會給孩子帶來人格發展方面的傷害。

孩子對這個世界最初的認識和信任感都是來自于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給予他們錯誤的資訊傳達,就會讓她們產生誤解,這樣的誤解會讓孩子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降低。

2、孩子時期父母是孩子世界中心,請全身心地關注他們的成長

很多孩子在小時候都是以自己父母為中心的,所以父母就應該多抽出時間去與子交流,引導和教育孩子。

家長還應該多關注孩子生活中的一些舉動,對於孩子發出的信號,應該及時地作出回應,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重視,從而還可以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變得更加密切。

3、父母的脾氣會引起孩子負面情緒,更不把孩子當出氣筒

很多父母在照顧孩子方面缺乏耐心,如果孩子犯錯的話,他們就會表現得特別不耐煩,而且脾氣也會特別大,這樣不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還會讓孩子有一定的心理陰影。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有一定的壓力和負面情緒,這些不好的心理都會無意間遞給孩子,甚至有些父母還把孩子當作了自己的出氣筒,這樣會讓孩子不知道自己錯在了什麼地方,就被訓斥了,這還會傷害到孩子對父母的基本信任感。

安全感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陪伴,父母不僅要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更重要的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多多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和三觀,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媽媽離開時,他們不哭不鬧,甚至可以說毫無反應。而當媽媽回來時,他們也選擇回避媽媽。

看起來,他們好像根本不在意媽媽在不在,既沒有快樂、依戀,也沒有悲傷。

這類寶寶是不是天生就比較冷漠呢?並非如此,研究人員發現,是媽媽們一直用冷漠的方式對待寶寶,才使得他們出現了這類適應性的行為,避免自己的悲傷、憤怒讓媽媽徹底拋棄自己。

看到這裡,你可能明白了,什麼樣的寶寶才是缺乏安全感的。

1、重要的不是媽媽離開時,他們會不會哭,而是媽媽回來時,寶寶是什麼反應。

如果媽媽回來時,寶寶表現得很冷漠,或者很矛盾,那麼他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

正常的哭鬧,不讓媽媽走,媽媽回來後仍舊會投入媽媽的懷抱,這樣的孩子才是正常,並且健康的。

2、平時媽媽怎麼對待孩子,這點很重要。

心理學家指出,想要幫孩子建立安全感,必須要做好兩件事。

第一,要和孩子有親密的接觸,比如親親他,抱抱他,陪他說話。

第二,寶寶有需求時要及時地滿足他,並且始終如一。千萬不要一會兒溫柔對待,一會兒又冷落他。

假如父母沒有做到這兩點,而是像實驗中的後兩類媽媽那樣,對孩子的需求不聞不問,任由他哭鬧,甚至對孩子表現出冷漠和厭惡,那麼孩子不僅會缺乏安全感,身體和心理也都很難得到健康的發展。

Wendy媽有話說 :

父母做足這三點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標配」:

1、不要撒謊欺騙孩子

在生活中,有些家長會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圓滑的進行回答,甚至可能會對孩子撒謊,雖然他們認為這是善意的謊言,但是無論如何使用矇騙的方法來對待自己的孩子,會給孩子帶來人格發展方面的傷害。

孩子對這個世界最初的認識和信任感都是來自于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給予他們錯誤的資訊傳達,就會讓她們產生誤解,這樣的誤解會讓孩子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降低。

2、孩子時期父母是孩子世界中心,請全身心地關注他們的成長

很多孩子在小時候都是以自己父母為中心的,所以父母就應該多抽出時間去與子交流,引導和教育孩子。

家長還應該多關注孩子生活中的一些舉動,對於孩子發出的信號,應該及時地作出回應,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重視,從而還可以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變得更加密切。

3、父母的脾氣會引起孩子負面情緒,更不把孩子當出氣筒

很多父母在照顧孩子方面缺乏耐心,如果孩子犯錯的話,他們就會表現得特別不耐煩,而且脾氣也會特別大,這樣不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還會讓孩子有一定的心理陰影。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有一定的壓力和負面情緒,這些不好的心理都會無意間遞給孩子,甚至有些父母還把孩子當作了自己的出氣筒,這樣會讓孩子不知道自己錯在了什麼地方,就被訓斥了,這還會傷害到孩子對父母的基本信任感。

安全感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陪伴,父母不僅要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更重要的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多多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和三觀,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