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有女孩,父母要「富」養:獨立和自信,是我送她最好的禮物

PubDate:2021-04-13

1、合理的引導教育

最近,女兒所在的學校,要開始報名「錦瑟課程」了,「錦瑟課程」是她們學校一週一次的課外興趣班,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

上學期女兒選的是塗鴉社,還毛遂自薦成了「社長」,所以這學期的錦瑟課程,她毫無疑問還是選擇了塗鴉社。

可有的家長因操作失誤,導致班裡有二十多個同學選課失敗,其中就有我女兒。可當她再想報塗鴉社,頁面顯示已經滿額了。

女兒懵了,因為她心系塗鴉社,根本無心報其它課。

我生氣地抱怨,說這些家長怎麼回事,連表格都不會填寫嗎?

相比之下,

十三歲的女兒看上去冷靜多了。她若有所思地說:「生氣,抱怨都沒用,現在關鍵是看能不能挽回了。」

第二天放學,女兒回來跟我說,她的問題解決了。

原來她利用課間,直接去找了之前塗鴉社的老師,跟他說明了情況,又表達了一下自己對塗鴉社的喜愛。最後,塗鴉社的老師破例多加了一個名額,而且,她的社長位置還保留,因為她是真的熱愛塗鴉,畫畫的功底也不錯。

女兒就這麼輕鬆地解決了自己的「燃眉之急」,真的是讓我對她刮目相看。

不過,在女兒的教育路上,我們也一直是刻意為之,而不是放任不管的。

合理的引導和正確的教育方式還是很重要的。

2、獨立的品質

女孩是上天送給父母的小天使,穿著公主裙,別提有多可愛了。這一份可愛,也是讓父母捧在手心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正如作家周沖說的那樣:「孩童時代擔心她懵懵無知,被拐被欺;青春期又擔心她弱懦膽小,校園霸淩;成年後又擔心她遇人不淑,遭逢不幸。」

養女孩,最重要的是「獨立」。

張曉玲在《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一書中寫的:「獨立可分為人格上的獨立、精神上獨立、生活上的獨立。

首先是,生活上的獨立。

之前有個節目《變形記》,裡面有一個女孩叫劉思琦,雖然已經16歲了,但依舊是飯來張口,平時吃飯從來不用自己端碗夾菜,而是由二姨姥喂,穿衣服是媽媽幫忙,腳指甲是姑姑幫忙剪。

之所以這樣,無非是家人覺得她小,而且是女孩,得嬌貴著養。

可這樣養女兒,無非是在害她。

女孩不會做家務事和不做家務事,完全是兩回事。不會做,是能力的缺失。而不做,是不需要做,或者不想做,但真的需要做時,信手拈來,毫無壓力。

我女兒從小學二年級開始,自己的房間都是她自己收拾。一年四季,她的衣櫃也是自己整理。

我只告訴她家務的技巧,

一些分類的方法,但是,從來不會幫忙,一切都讓她自己動手。

有的父母認為,讓自己的女兒十指不沾陽春水,這樣她不必在婆家成為「保姆」,其實錯了。

女孩生活上獨立,首先受益的是她自己。而且,這也為精神的獨立奠定了基礎。

一個在生活中無法獨立的女孩,她肯定是要依賴別人。一旦有了依賴,精神便無法獨立。

其次,是精神上的獨立。

一個精神上獨立的女孩,會懂得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什麼不是,會懂得拒絕,更懂得自我保護。

有一次女兒下晚自習,我們耽誤了一些時間,到學校時很晚了。在校門口,女兒被搭訕了,一個自稱是孩子家長的男人,問女兒是哪班的,說自己也是來接孩子,問她是否願意搭他車回家。

女兒沒有說話,

掏出「手機」打電話。

其實,她用的是長方形的計算器,假裝給我們打電話。後來找了機會去了保安室,跟保安借了手機給我們打電話。

正是因為平時的獨立,才會讓女兒面對所有的「意外情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慌不亂,懂得去保護自己。

總是去依賴別人,這會成為生活的一種習慣。當別人幫不了自己時,失去的不僅是一份幫助,更是精神支柱。

我女兒自己會做飯,炒個簡單的菜,週末我們出門玩,如果去的是她感興趣的地方,她就跟我們一起去。如果去的地方,她沒有什麼興趣,她就自己在家窩著。

正是因為她生活上的獨立,才有了精神上的獨立,不會因為我們不在家,她自己沒吃沒喝,而選擇附和我們,去自己不喜歡的地方。

平時,因為自己收拾房間,所以關於房間的規劃,她有自己的見解。買什麼樣的衣服和鞋子,她從來都是自己做主,很有主見。

女孩學會了獨立行走,以後的人生之路才能走得更坦然些。

再次,人格上的獨立。

前不久,一個朋友說起自己的親戚家發生的事。

親戚的女兒在外省讀大學,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竟然給一個有夫之婦當小三。她本以為山高皇帝遠,家人不知道,卻不知道,紙是包不住火的。

女孩想漂亮,過好日子,這很正常。但是,為什麼非得去依附男人,而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

說到底,還是人格的不獨立。

一個女孩在人格上獨立,會先謀生,再去謀愛。而不是在自己最好的年紀,不去努力學習,而是想著旁門左道。

心理學博士黃菡,在寫給18歲女兒的一封信裡說道:

「身為女嬰,你出生時要割斷依賴於我的生物臍帶;身為成人,你十八歲要割斷依賴父母的心理臍帶;生為女人,你始終別忘了割斷依賴于男人的文化臍帶。」

讓女孩擁有一個獨立的品質,是父母送給女孩最好的禮物。

3、陪伴與自信

女孩的獨立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父母在平時生活中去培養和引導。

父親的陪伴。

父親的陪伴,能夠給予女孩足夠的安全感。當一個女孩有足夠的安全感,她們才會有足夠的底氣。這些底氣給女兒獨立的勇氣。

平時生活中,當女孩做了錯事,不要急於否定,而是給予理解和接納,再告訴她們正確的方法。

如果平時生活中,我們總是批評孩子,讓孩子常處於擔驚受怕中,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又會惹父母生氣,缺乏安全感,逐漸就會形成看他人臉色做事的習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討好型人格。

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女孩,只會把別人的感受,淩駕於自己的一切之上。

一位研究父女關係多年的心理學家說,父親角色是一個女孩生命中第一個重要男性角色,如果女孩可以從父親那裡得到肯定和認可,她就不會拼命想要從別的男人那裡尋求肯定和認可。

反之,成長道路上缺失父親關愛與保護的女性,更容易「愛上」那些糟糕的男人,被一些膚淺的花言巧語迷惑。

不給女孩設限。

有的父母總是讓女孩有「女孩樣」,阻止女孩去做一些事。

比如,當女孩爬高,或者是奔跑,他們總會阻止,覺得這些女孩不應該去做,應該像個女孩的樣子安安靜靜。規定女孩必須只能玩洋娃娃,不可以玩玩具槍,汽車等。

這種設限對女孩的成長毫無益處,甚至在暗示女孩就該「弱」,需要被別人保護。

作為養育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提供穩定的成長環境、關懷和照顧,卻沒有權利去否定孩子真實的想法,不尊重甚至亂給孩子下定義。

女孩喜歡玩什麼玩具,是她們的自由。她們可以在運動方面很好,也可以像男孩子一樣,去玩一些冒險的遊戲,只要她們願意。

被這樣養出的女孩,身體上更有力量,也更加有勇氣,更有力量去保護自己。

讓女孩做家務。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不讓他們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硬繭,通過勞動,不僅可以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瞭解自己。」

女孩在勞動中,每解決一個小問題,每解鎖一個新技能,都會化作一滴滴自信的血液,充實自己的身體。激勵她們探索新的可能,這些又回饋給女孩生活前行的信心。

有自信的女孩更強大。

作家茨威格說:「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獨立的女孩,雖然成長的路上,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得更多,但是,命運會按照付出的比例,饋贈更多。

都說女兒要富養,富在有「勇氣「有底氣」,才能因此換來「好運氣」,獨立自信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父親角色是一個女孩生命中第一個重要男性角色,如果女孩可以從父親那裡得到肯定和認可,她就不會拼命想要從別的男人那裡尋求肯定和認可。

反之,成長道路上缺失父親關愛與保護的女性,更容易「愛上」那些糟糕的男人,被一些膚淺的花言巧語迷惑。

不給女孩設限。

有的父母總是讓女孩有「女孩樣」,阻止女孩去做一些事。

比如,當女孩爬高,或者是奔跑,他們總會阻止,覺得這些女孩不應該去做,應該像個女孩的樣子安安靜靜。規定女孩必須只能玩洋娃娃,不可以玩玩具槍,汽車等。

這種設限對女孩的成長毫無益處,甚至在暗示女孩就該「弱」,需要被別人保護。

作為養育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提供穩定的成長環境、關懷和照顧,卻沒有權利去否定孩子真實的想法,不尊重甚至亂給孩子下定義。

女孩喜歡玩什麼玩具,是她們的自由。她們可以在運動方面很好,也可以像男孩子一樣,去玩一些冒險的遊戲,只要她們願意。

被這樣養出的女孩,身體上更有力量,也更加有勇氣,更有力量去保護自己。

讓女孩做家務。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不讓他們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硬繭,通過勞動,不僅可以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瞭解自己。」

女孩在勞動中,每解決一個小問題,每解鎖一個新技能,都會化作一滴滴自信的血液,充實自己的身體。激勵她們探索新的可能,這些又回饋給女孩生活前行的信心。

有自信的女孩更強大。

作家茨威格說:「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獨立的女孩,雖然成長的路上,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得更多,但是,命運會按照付出的比例,饋贈更多。

都說女兒要富養,富在有「勇氣「有底氣」,才能因此換來「好運氣」,獨立自信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