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宇宙科普】科學家發現「完美的太陽系」,所有行星完美共振,是誰操縱的

PubDate:2021-01-07
複雜的多體系統

在這個無限廣袤的宇宙裡,幾乎沒有任何天體能夠不受影響地獨自運行。只要是處在一個相同系統中的天體,彼此之間就可能有相互影響的作用存在。

當一個系統只有兩個天體的時候,它們的運動模式可以很好地被科學家計算出來。一旦這個系統中出現了第三個天體,構成了所謂的三體系統,問題就變得非常複雜了。而隨著天體數量進一步增加,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計算其運行規律,就成了不可能的事。

尤其是對於太陽系這樣的系統來說,看似每顆行星都在穩定運行,但這只不過是在幾十年、幾百年的小時間尺度上推算的。要知道,在太陽系剛剛形成的時候,所有行星的軌道都不穩定。尤其是木星這個大哥,四處亂竄,以至於其他行星在它的引力下也不斷地發生軌道遷移。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天體碰撞不斷上演,

許多可能存在過的行星因此而摧毀,又或者被甩出太陽系。

在宇宙中,想找到一個多體系統穩定運行的概率實在太低了。然而,就在幾個月前,科學家還真的發現了這樣一個系統,實在令人不敢相信。

軌道共振

在88光年以外,有一顆名為HD 158259的恒星。這顆恒星的質量只比太陽大一點,

並且擁有6顆行星,其中一顆是超級地球(比地球大一些的巖石行星),還有五顆是迷你海王星(比海王星略小的氣體行星)。對於目前的人類來說,擁有這麼多系外行星並且和太陽比較相似的恒星是極其罕見的,所以科學家們對這個系統也比較關注。

經過長達7年的觀測,科學家們發現了這個系統的不同尋常之處:這六顆行星居然以一種完美的軌道共振方式繞著HD 158259公轉!科學家們形容說,這些行星就像是一段美妙音樂中的不同音節,雖然每一部分可能有快有慢,但是都遵從著相同的節奏。

所謂的軌道共振,就是指兩個天體同時繞第三個天體進行公轉,並且在引力的作用下二者的週期達到某個完美的整數比的現象。在太陽系內,軌道共振的現象比較常見,比如海王星和冥王星,就達成了3:2的軌道共振,海王星每公轉3圈的同時,冥王星也能完成2圈的公轉。又或者木星的衛星木衛一、木衛二和木衛三的公轉週期,也達成了1:2:4的完美共振。

除此之外,科學家們此前也在其他的系外行星上發現了軌道共振的現象。但是,像HD 158259系統中這樣6顆行星都形成軌道共振的情況,還是令科學家們驚歎不已。

「完美的太陽系」

對於科學家們來說,觀測這些行星的軌道週期並不是難事。利用法國南部上普羅旺斯天文臺的SOPHIE光譜儀和淩日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

由瑞士日內瓦大學的天文學家Nathan Hara所帶領的國際科學家團隊精確地計算出了這個系統中每一顆行星的軌道週期。當他們看到計算結果時,不由得驚呼道:太完美了!

他們發現,這個系統中的行星軌道都非常緊密,和太陽系大不相同。而且,這六顆行星之間的每一顆和下一顆的軌道週期都達到了2:3的比例,也就是說,每一顆行星公轉2圈的同時,它外面的下一顆行星也恰好完成了3圈公轉。

最內側的HD 158259 b是一顆質量為地球2.2倍的巖石行星,它繞宿主恒星公轉的週期是2.17天。而下一顆行星HD 158259 c的公轉週期,則是3.4天,此後依次是5.2天、7.9天、12天和17.4天。這個週期本來就值得注意,因為最外側的HD 158259 g的公轉週期,也只有太陽系最內側水星的1/5,可見這個系統的行星軌道的確是非常緊湊。

研究人員還注意到,這些行星的公轉週期絕不只是在這方面令人震驚。簡單計算可以發現,它們之間公轉週期的比例達到了1.57、1.51、1.53、1.51和1.44,雖然說不上是完美的2:3,但已經相當接近,

足夠令我們感到匪夷所思了。不得不說,這樣的行星運行規律,堪稱完美,這是太陽系天體所遠遠不能達到的。

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普通人看到這樣的現象只能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來聊一聊,對於科學家來說就不一樣了。研究人員認為,這個現象是我們瞭解行星系統形成機制和演化歷程的重要證據,可以讓我們更加完善現有的天體物理學模型。

軌道共振背後的機制

日內瓦大學的天文學家Stephane Udry向我們解釋說:「在已知的幾個比較緊湊的系統中,也有些行星處於或者接近軌道共振的狀態,比如TRAPPIST-1或開普勒-80。我們認為,這種系統中的行星都是在距離恒星比較遠的地方形成、然後才向恒星方向遷移的。在這種情況中,軌道共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具體來說,這些行星都是形成於一個原始行星盤的,隨著這些行星胚胎生長和向內的遷移,彼此之間的引力作用開始相互影響,它們的軌道共振現象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按說如果它們的軌道週期比例都是精確的2:3,那就更完美了,為何都只是在這個數字附近徘徊呢?

研究人員指出,這是因為隨著原始行星盤的殘餘物質消散,也會給軌道共振造成破壞,這個破壞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造成了我們看到的HD 158259系統中六顆行星之間軌道共振比例的小偏差。

正如Hara所說的那樣:「現在的週期比與3:2這個數值之間的偏差,蘊藏著大量的資訊。我們一手掌握著這些資料,另一手抓著潮汐效應模型,就可以在未來的研究中更好地約束行星之間的結構。總而言之,這個系統中的現象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瞭解其形成機制的契機。」

這個現象是我們瞭解行星系統形成機制和演化歷程的重要證據,可以讓我們更加完善現有的天體物理學模型。

軌道共振背後的機制

日內瓦大學的天文學家Stephane Udry向我們解釋說:「在已知的幾個比較緊湊的系統中,也有些行星處於或者接近軌道共振的狀態,比如TRAPPIST-1或開普勒-80。我們認為,這種系統中的行星都是在距離恒星比較遠的地方形成、然後才向恒星方向遷移的。在這種情況中,軌道共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具體來說,這些行星都是形成於一個原始行星盤的,隨著這些行星胚胎生長和向內的遷移,彼此之間的引力作用開始相互影響,它們的軌道共振現象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按說如果它們的軌道週期比例都是精確的2:3,那就更完美了,為何都只是在這個數字附近徘徊呢?

研究人員指出,這是因為隨著原始行星盤的殘餘物質消散,也會給軌道共振造成破壞,這個破壞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造成了我們看到的HD 158259系統中六顆行星之間軌道共振比例的小偏差。

正如Hara所說的那樣:「現在的週期比與3:2這個數值之間的偏差,蘊藏著大量的資訊。我們一手掌握著這些資料,另一手抓著潮汐效應模型,就可以在未來的研究中更好地約束行星之間的結構。總而言之,這個系統中的現象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瞭解其形成機制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