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沒錢救母和弟!陳樹菊「曾餓到縮角落發抖」體悟:錢要給需要的人,賣菜54年,捐款數千萬,坦言:做善事活得最自在

PubDate:2021-04-12

陳樹菊,一位普普通通的賣菜老太太。2010年,這個名字赫然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她排在第八位,排在她後面的是我們熟知的奧巴馬、克林頓、約伯斯、李彥宏…

同年亞洲《福布斯》慈善英雄人物榜,《讀者文摘》2010亞洲英雄榜她也赫然在列。

陳樹菊,只有小學學歷的她,13歲開始便在臺東一個菜攤賣菜,她靠著「50臺幣三把菜」的小生意,資助孤兒、給學校蓋圖書館…...

54年來,她累積捐款達1000萬臺幣。

但這1000萬背後,卻有諸多令人心酸的故事。

她只是一個平凡人,曾被命運之神所虧待,但她依舊用善良給這個世界帶來溫暖。

「我不是什麼英雄,我就是一個賣菜的」

2010年5月4日晚,紐約的「林肯中心爵士廳」,個子只有1米39的陳樹菊穿著一件蓮藕色的舊外套,

一條簡單的牛仔褲和球鞋走上了紅地毯。走過紅毯時,她因為脊椎側彎、靜脈曲張、蜂窩性組織炎等毛病,走起來一瘸一拐。

那天與她同行的都是名流,有巨星Lady Gaga,美國前總統奧巴馬...

這是陳樹菊在美國參加《時代》週刊的表彰晚宴的情景,年過半百的她在此之前只離開過兩次臺東縣。

因為李安的推薦,陳樹菊登上了《時代》週刊,而面對蜂擁而來的記者時,她卻一臉呆萌地問:「什麼是《時代》雜誌?我和李安又不熟,他為什麼要替我報名?」

面對人們的恭維,阿婆放下手中的青菜無奈地說:「我不是什麼英雄,我就是一個賣菜的。」

辦簽證的那天,陳樹菊的雙手因為幾十年來的辛苦勞作,已經彎曲到根本伸不直,甚至連指紋都識別不出來了,在場的人無不為她動容。

到了紐約,官方安排她去各大城市遊覽景點,她倒好,每次都一頭紮進當地的菜市場,研究起了當地蔬菜。她說:「自從我13歲做生意開始,我從沒有休息這麼多天,我以前一年也只休息一天。」

她心心念念的還是那個菜攤,因為,她的菜攤不僅承載著自己的夢想,還有數以萬計的小孩子和需要幫助的人的夢想。

而2年前,她再次捐出現值新臺幣1600萬元的保單,委託臺東馬偕紀念醫院成立「陳樹菊醫療貧困暨癌友關懷基金」,藉此幫助偏鄉醫療,她的賣菜生涯,也因為身體狀況不佳只能結束,但她一天仍花不到百元,笑笑說:「我三餐不愁吃,為善最樂、錢夠用就好。」

談起童年的困頓,陳樹菊分享,媽媽是難產過世的、最小弟弟也因籌不出醫藥費,她只能眼睜睜看著家人們離開,不禁感嘆:「他就像我心頭的一塊肉。錢最好,有錢有命,沒錢沒命。」不願更多人承受她經歷的苦痛,靠著母親留下來的菜攤,不僅扛起一家重擔,也拼命地賺錢捐款,回饋社會。

陳樹菊雖然學歷不高,卻很有生意頭腦,接手菜攤後擴增品項、改變擺設方式,成功地增加客源、促進客人購買欲望。為了賺更多錢,她延長營業時間,一天只睡4小時,手腳因為搬重物扭曲變形、背也佝僂...醬油、豆腐孚乚配著飯吃,就是一餐,奢侈點就買便當分兩餐吃。

「沒錢的時候就吃鍋巴果腹,也曾餓到縮在牆角發抖...」她分享道,捐圖書館是她的畢生夢想,有朝一日居然真的實現了!即便受到外界的表揚和推崇,那些獎金她依然通通捐出,她知足地說:「不要怕吃苦,也不要怕吃虧,回頭來看吃苦吃虧都是福。」

她一人撐起了許多人的夢想,卻不知,這是因為她經歷過生活的苦難,她不願意別人因為貧困,而再經歷與她相似的苦難。

「我這終身窮怕了」,陳樹菊出生於1951年,是臺灣臺東一戶窮人家的孩子,父母靠擺攤賣菜維生,撫育著6個孩子。

13歲那年,人生的厄運第一次來臨。

當時的陳樹菊剛剛小學畢業,媽媽又懷了一個孩子,臨盆時,由於胎兒太大難產,必須剖腹產把孩子拿出來。

那是20世紀60年代,醫院要求必需先交納5000元保證金,才可以開刀。爸爸慌了,家裡哪裡拿得出這麼多錢?他向醫院苦苦乞求,以至跪了下來,醫生仍然無動於衷。

爸爸只好四處去借,把一切的朋友都求了一遍,好不容易湊齊5000塊錢,回到醫院時,媽媽已經撐不住逝世了,一同離開的還有沒來得及出世的弟弟。

「媽媽一個人在寂靜、冷清、沒人管沒人照顧沒人理會的情況下過世了。」她一想到這個,心中就一陣抽搐。

母親去世了,陳樹菊退學幫襯家裡,13歲的肩膀,擔起了生活的重擔,她成了臺東菜市場裡最年輕的攤販。

19歲那年,厄運再次來臨。

那年陳樹菊最小的弟弟11歲,忽然得了一種非洲兒童那樣的怪病:身體瘦得像皮包骨,肚子卻鼓脹得像氣球一樣。

當地的醫生一籌莫展,倡議他們去臺大醫院看看。可是醫療費和路費從哪裡來?爸爸只能又四處借錢...

有一個在山上開農場的親戚,當時家裡條件很好。爸爸想請他當擔保人,好向協作社借錢。誰知竟被戲耍了一通——跑到他們家裡,家人說:「人在山上。」爸爸又跑到山上,又說:「下山去了!」

這樣上山下山跑了10趟,騙來騙去,就是避而不見!爸爸忍了,年少氣盛的陳樹菊卻氣炸了!她跑去親戚家裡,和對方撕破了臉:「我爸爸也曾照顧過你,今天他只是借印章蓋一個印,好借錢看醫生。你不願擔保就算了,為什麼要成心刁難?」

這樣殘忍的戲耍,讓她感遭到了刻骨的人情冷暖。後來,是小學的一位教師幫了他們,教師發起全校捐獻籌了一筆錢,才把小弟送去了臺大醫院,可惜已回天無力,送去醫院沒幾天,小弟就走了……

看著親手帶大的小弟就這樣無能為力死去,陳樹菊心如刀割。那一刻她發誓:要賺很多很多錢,維護好家人和這個家!

那年,陳樹菊19歲,她開始吃素。在原本該結婚的年紀而選擇了照顧家庭,至今未婚。

她的每一個善舉,都是無數次的失望和痛苦凝練而成,也正因如此,她的善舉也才彌足珍貴。

「我不想求助無門的情況,再次發生」

賣菜的勞累,並不是為了讓自己生活變好,而是讓更多有需要的人生活變好。

賣菜五十幾年,她幫過很多孩子。當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陳樹菊接觸到一家兒童福利院,那裡有許多缺少關懷、遭受家庭變故的身心障礙兒童。

之後,她開始幫助這些孩子。她算過,如果每天捐100臺幣,能照顧到3個小朋友。她按自己的能力領養了幾個孩子,不久,又給這家福利院捐助了100萬臺幣。

每次她一瘸一拐,拿著錢去捐款,老師、護工們都震驚了。

當時的院長說:「她最令人感動的地方,就是一元、五角;一角、兩角,一點一點慢慢累積,再捐出來。」

陳樹菊只是淡淡地回應:「那種高興,我不會形容,我只知道很舒服,很快樂,幫了人,那一天就很好睡。」

2000年,她拿出100萬,在母校仁愛小學成立了「急難救助金」,以説明需要緊急救助的孩子與家庭。

沒錯,這所小學正是當初為她弟弟集資的學校,雖然小弟的命沒能就回來,但窮途末路時能伸手拉你一把的人,是永世不能忘的恩情。

她說:「欠人的,就是要還。這一天,我等很久了。」

她捐450萬新臺幣的鉅資,在仁愛小學建了個圖書館,那是臺東地區小學裡惟一一棟三層圖書館。

她說:「我不想求助無門的情況,再次發生在任何一個小朋友的身上。」

她無意要感動世界,她只是單純地喜歡做慈善。

「我一個人花不了多少錢,省一點是一點」

BBC採訪後稱陳樹菊是:「世界上最不像,也最樸實的慈善家。」

確實是這樣,除去慈善家的外衣,她只是菜場最勤快的賣菜阿婆。

從紐約回到臺的第一天,顧不上倒時差,淩晨三點,陳樹菊打著哈欠出現在了熟悉的菜市場。

一年中,除了除夕那天休息,她從淩晨的三點,到晚上的八點,從天色灰蒙到夜幕星河,都固守在菜攤上。

每天淩晨2、3點開開始進貨,5點前整理出攤,50臺幣三把菜可能只賺得到2塊、3塊,但她從不討好客人,也不缺斤少兩,她只賺自己應該賺的辛苦錢。

她吃的極簡,一碗白米飯拌醬油,偶爾加一點麵筋,最奢侈的時候再加點腐孚乚。她花的佷省,一天只給自己20塊的生活費:「我一個人花不了多少錢,能省一點就省一點。」

其餘的錢都裝進床底的那七八個紙袋裡,裝滿之後,再把這些善款捐出去。

她的睡的很少,每天只能睡3、4個小時,怕貪睡,就不去睡床,一開始睡地板,後來睡長板凳,還練出了一身抓板凳睡不摔跤的本事,而有時實在累壞了,就這樣瞇一會。

如此,幾十年,如一日。

她用這一袋袋小錢,做了許多大事。這一點點積攢下來的慷慨,到最後就彙聚成巨大而溫暖的善良。

在做慈善這件事上,她一直是慷慨地給予著最大的熱情,但是在自己身上,卻是無限度地壓縮著自己的欲望。

現在,陳樹菊開始了一個新的「1000萬」計畫,她還打算繼續賣菜,繼續攢著她的錢,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她說道:「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完成我想要完成的事情。活一天,做一天,做到最後一天,這樣我才活得最自在!」

這樣的人,不必身家萬千,不必捨身取義,也不必完美無缺,他可以是個凡人。即便是凡人,因為善良,也能成為一束光,給世界帶來溫暖。

心中如有愛,胸中自然滿天星輝。

真正的善良,正是世界待之以痛,他仍報之以歌,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依舊熾烈地熱愛著生活。

「沒錢的時候就吃鍋巴果腹,也曾餓到縮在牆角發抖...」她分享道,捐圖書館是她的畢生夢想,有朝一日居然真的實現了!即便受到外界的表揚和推崇,那些獎金她依然通通捐出,她知足地說:「不要怕吃苦,也不要怕吃虧,回頭來看吃苦吃虧都是福。」

她一人撐起了許多人的夢想,卻不知,這是因為她經歷過生活的苦難,她不願意別人因為貧困,而再經歷與她相似的苦難。

「我這終身窮怕了」,陳樹菊出生於1951年,是臺灣臺東一戶窮人家的孩子,父母靠擺攤賣菜維生,撫育著6個孩子。

13歲那年,人生的厄運第一次來臨。

當時的陳樹菊剛剛小學畢業,媽媽又懷了一個孩子,臨盆時,由於胎兒太大難產,必須剖腹產把孩子拿出來。

那是20世紀60年代,醫院要求必需先交納5000元保證金,才可以開刀。爸爸慌了,家裡哪裡拿得出這麼多錢?他向醫院苦苦乞求,以至跪了下來,醫生仍然無動於衷。

爸爸只好四處去借,把一切的朋友都求了一遍,好不容易湊齊5000塊錢,回到醫院時,媽媽已經撐不住逝世了,一同離開的還有沒來得及出世的弟弟。

「媽媽一個人在寂靜、冷清、沒人管沒人照顧沒人理會的情況下過世了。」她一想到這個,心中就一陣抽搐。

母親去世了,陳樹菊退學幫襯家裡,13歲的肩膀,擔起了生活的重擔,她成了臺東菜市場裡最年輕的攤販。

19歲那年,厄運再次來臨。

那年陳樹菊最小的弟弟11歲,忽然得了一種非洲兒童那樣的怪病:身體瘦得像皮包骨,肚子卻鼓脹得像氣球一樣。

當地的醫生一籌莫展,倡議他們去臺大醫院看看。可是醫療費和路費從哪裡來?爸爸只能又四處借錢...

有一個在山上開農場的親戚,當時家裡條件很好。爸爸想請他當擔保人,好向協作社借錢。誰知竟被戲耍了一通——跑到他們家裡,家人說:「人在山上。」爸爸又跑到山上,又說:「下山去了!」

這樣上山下山跑了10趟,騙來騙去,就是避而不見!爸爸忍了,年少氣盛的陳樹菊卻氣炸了!她跑去親戚家裡,和對方撕破了臉:「我爸爸也曾照顧過你,今天他只是借印章蓋一個印,好借錢看醫生。你不願擔保就算了,為什麼要成心刁難?」

這樣殘忍的戲耍,讓她感遭到了刻骨的人情冷暖。後來,是小學的一位教師幫了他們,教師發起全校捐獻籌了一筆錢,才把小弟送去了臺大醫院,可惜已回天無力,送去醫院沒幾天,小弟就走了……

看著親手帶大的小弟就這樣無能為力死去,陳樹菊心如刀割。那一刻她發誓:要賺很多很多錢,維護好家人和這個家!

那年,陳樹菊19歲,她開始吃素。在原本該結婚的年紀而選擇了照顧家庭,至今未婚。

她的每一個善舉,都是無數次的失望和痛苦凝練而成,也正因如此,她的善舉也才彌足珍貴。

「我不想求助無門的情況,再次發生」

賣菜的勞累,並不是為了讓自己生活變好,而是讓更多有需要的人生活變好。

賣菜五十幾年,她幫過很多孩子。當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陳樹菊接觸到一家兒童福利院,那裡有許多缺少關懷、遭受家庭變故的身心障礙兒童。

之後,她開始幫助這些孩子。她算過,如果每天捐100臺幣,能照顧到3個小朋友。她按自己的能力領養了幾個孩子,不久,又給這家福利院捐助了100萬臺幣。

每次她一瘸一拐,拿著錢去捐款,老師、護工們都震驚了。

當時的院長說:「她最令人感動的地方,就是一元、五角;一角、兩角,一點一點慢慢累積,再捐出來。」

陳樹菊只是淡淡地回應:「那種高興,我不會形容,我只知道很舒服,很快樂,幫了人,那一天就很好睡。」

2000年,她拿出100萬,在母校仁愛小學成立了「急難救助金」,以説明需要緊急救助的孩子與家庭。

沒錯,這所小學正是當初為她弟弟集資的學校,雖然小弟的命沒能就回來,但窮途末路時能伸手拉你一把的人,是永世不能忘的恩情。

她說:「欠人的,就是要還。這一天,我等很久了。」

她捐450萬新臺幣的鉅資,在仁愛小學建了個圖書館,那是臺東地區小學裡惟一一棟三層圖書館。

她說:「我不想求助無門的情況,再次發生在任何一個小朋友的身上。」

她無意要感動世界,她只是單純地喜歡做慈善。

「我一個人花不了多少錢,省一點是一點」

BBC採訪後稱陳樹菊是:「世界上最不像,也最樸實的慈善家。」

確實是這樣,除去慈善家的外衣,她只是菜場最勤快的賣菜阿婆。

從紐約回到臺的第一天,顧不上倒時差,淩晨三點,陳樹菊打著哈欠出現在了熟悉的菜市場。

一年中,除了除夕那天休息,她從淩晨的三點,到晚上的八點,從天色灰蒙到夜幕星河,都固守在菜攤上。

每天淩晨2、3點開開始進貨,5點前整理出攤,50臺幣三把菜可能只賺得到2塊、3塊,但她從不討好客人,也不缺斤少兩,她只賺自己應該賺的辛苦錢。

她吃的極簡,一碗白米飯拌醬油,偶爾加一點麵筋,最奢侈的時候再加點腐孚乚。她花的佷省,一天只給自己20塊的生活費:「我一個人花不了多少錢,能省一點就省一點。」

其餘的錢都裝進床底的那七八個紙袋裡,裝滿之後,再把這些善款捐出去。

她的睡的很少,每天只能睡3、4個小時,怕貪睡,就不去睡床,一開始睡地板,後來睡長板凳,還練出了一身抓板凳睡不摔跤的本事,而有時實在累壞了,就這樣瞇一會。

如此,幾十年,如一日。

她用這一袋袋小錢,做了許多大事。這一點點積攢下來的慷慨,到最後就彙聚成巨大而溫暖的善良。

在做慈善這件事上,她一直是慷慨地給予著最大的熱情,但是在自己身上,卻是無限度地壓縮著自己的欲望。

現在,陳樹菊開始了一個新的「1000萬」計畫,她還打算繼續賣菜,繼續攢著她的錢,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她說道:「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完成我想要完成的事情。活一天,做一天,做到最後一天,這樣我才活得最自在!」

這樣的人,不必身家萬千,不必捨身取義,也不必完美無缺,他可以是個凡人。即便是凡人,因為善良,也能成為一束光,給世界帶來溫暖。

心中如有愛,胸中自然滿天星輝。

真正的善良,正是世界待之以痛,他仍報之以歌,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依舊熾烈地熱愛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