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不肯分享就是「小氣鬼」?有時候孩子「自私」是好事

PubDate:2021-01-09

巧巧舅舅從國外回來,替巧巧帶上了一盒巧克力,作為禮物,巧巧本身也就特別喜歡吃巧克力,因此便成天抱著那一盒巧克力,生怕有人會搶走他心愛的事物似的。

一日,巧巧的表弟彭彭來家裡玩,巧巧媽媽便說:「巧巧,給弟弟吃一塊。」巧巧看了一眼彭彭,在看了看手裡的巧克力,本以為巧巧會拿出一塊巧克力給弟弟吃,不想巧巧反倒將懷裡的巧克力抱得更緊了。

巧巧媽媽有些尷尬,拽著女兒說:「哎,你不是很喜歡彭彭的嗎?讓彭彭吃一塊啊!」巧巧說:「不要,這是舅舅買給我的,是我的巧克力!」巧巧說完便甩頭,

抱著巧克力回房間去了。

面對孩子這樣的反應,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會因為「面子」,而強行讓孩子「分享」,甚至認為孩子這樣的舉止特別不懂事、自私,還會出手打罵孩子,但是孩子不肯分享,就真的是自私嗎?

01

就在上周,大嫂帶著孩子來家裡做客。

小鈴鐺好久沒看到妹妹,很開心地拉著妹妹回屋去玩兒,我叮囑了一句,把喜歡的玩具拿出來一起玩,見她答應了,才一頭鑽進廚房。

結果炒菜的時候,小鈴鐺破門而入,臉上滿是淚痕,手上還抓著缺胳膊斷腿的芭比娃娃。

我趕緊關火蹲下來問她怎麼回事,她抽泣著說妹妹搶了她的芭比娃娃,扔出去了。

扔出去了?!那可是她最喜歡的玩具,就連吃飯睡覺都不撒手的。

我趕緊牽著她出去找大嫂的女兒算帳,結果大嫂攔在中間,臉上寫滿了「你真是小題大做」的鄙夷:

「小孩子過家家吵架,你這麼大火氣幹什麼。」

「我孩子的娃娃都被扯成這樣了,我還不能說兩句?」

「不就是個塑膠玩具嗎,拼起來就好了啊。」說完,她彎腰對我身後的小鈴鐺說,

「你是姐姐,要讓著點妹妹,知道嗎?」

小鈴鐺聞言又哭了起來:「我不!我不!」

後來我陪著她出去找了一下午,也沒有找到缺失的零件,想再給她買一個,她卻固執地說,再買就不是原來那個了。在那之後,她每天都抱著這個殘缺的娃娃睡覺。

本以為這件事只是她成長路上的插曲,但是我發現這件小事對她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不管誰找她要東西,她都會分給別人,從不拒絕;

就算玩耍時被人推倒在地,也是自己爬起來拍拍土就算了;

每次跟同伴說話被打斷了,就把自己的話題咽下去,自己消化情緒...

原本開朗活潑的孩子,漸漸變得沉默寡言,把他人的情緒放在自己之上,為了討好別人,一再讓步,隱藏起了真實的自己。

直到這時我才開始後悔,

在孩子連「自己的玩具」都保護不了的時候,為什麼要強迫她學會分享呢?

02

如何讓孩子主動分享

分享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連結,是親情、友情、愛情的基礎。分享很美好,但不是靠「威逼利誘」得到的,而是通過循序漸進引導出來的。

01先滿足,再分享

接納孩子的「自私」,是教會孩子「分享」的第一步。

孩子們之所以不願意分享, 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好好享受那份小小的擁有,大人們就急著要他們和別人一同分享。

強迫讓分享的那份美好變了調。

育兒專家海蘭老師說:「當孩子的物權感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讓他去分享,是絕對的傷害。在孩子分享之前先要滿足他。」

02借用生活情景潛移默化

杜威說:「教育是生活的本身。」

演員孫儷曾經用一個橘子潛移默化地教兒子分享。

她問兒子:「橘子裡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你知道,為什麼嗎?」

孩子搖了搖頭。

孫儷指了指周圍的人告訴他:「就是說,你手中的東西,不能獨自佔有,不能獨自享用,而要懂得與人分享。

如果你手中有一個橘子,

要懂得把橘子分成很多份,一小瓣一小瓣的,然後分給大家與你一起共用。」

03引導孩子體會分享的妙處

除了給孩子做正面指引,我們還可以借助恰當的時機,讓孩子自己體會分享的妙處,讓他們嘗試做出分享。

在這一點上,謝楠的做法值得借鑒。

面對不願意分享玩具的吳所謂,她說:「你可以說不,但是你要想一想,如果大家一起分享,大家可以研究出新的玩法,我們要不要試一試?」

吳所謂一聽,立刻高高興興地和大家一起分享起了玩具。

Wendy媽有話說:

分享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是愉悅自己。

讓孩子感受分享的溫暖和美好才是我們的初衷。

美國作家M·斯科特·派克說過: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感受,尊重他們做決定的權利。

尊重孩子,就從尊重和接納他對玩具的處理方式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