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ICU醫生陳志金歷母突去世轉念,盼晚年臥病慢慢走「不願睡夢中離世」臨終承諾惹淚,告白愛妻揭背後暖因

PubDate:2021-03-30

陳志金來自馬來西亞窮苦偏鄉萬撓,偏偏他是超級學霸,從小到大第一名,還曾拿下奧林匹亞數學競賽馬來西亞冠軍。18歲,他考上臺大醫學系全馬僅2個僑生名額,成為逃出來的人。

紮根臺灣至今30年,經歷過921大地震、SARS第一線醫療現場,他又花10年時光推動醫病溝通、團隊互信,盡力為病患家屬彌補資訊落差,無論插管、拔管、器捐與否,努力使每個決定不後悔。他說:「救病患,也要救家屬。」其實他在拯救的,也是那個17歲就喪母、卻沒有被醫生好好對待的自己。

提到「晚年臨終願景」相信對大多數人而言,總會希望能「在睡夢中安詳離開」,

其中認為這是一生功德圓滿的象徵!

然而,這對於在加護病房工作已有18年,

看盡人生無常的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部主治醫師陳志金來說,卻有著一番截然不同的見解,

甚至直言「寧願得久一點的癌癥也好!」就是不希望走得突然,

讓在世的親人獨自面對喪親的傷痛,為了最愛的家人不願輕鬆走的體悟,令人動容。

據《幸福熟齡》報導,陳志金醫師表示,自己之所以對「離別」有如此深刻的感觸,

除了身為醫生無可避免要面對生死的職業歷練,17歲那年母親好不容易熬過2年等待,

盼到了心臟瓣膜置換手術機會時,卻在前一天離世的情況,

是讓他更懂得珍惜每一分能夠愛家人時間的關鍵,

「人生無常,在加護病房經常都能看見,這一刻還好好跟你說話,

下一刻就突然走了!我想,也會發生在我身上...」

所以在陳醫師看來,人生走到盡頭的那天,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怎麼離開,

而是有沒有把握每一刻,去愛最重要家人,

「如果可以選擇,我希望有更長的時間可以告別,讓家人慢慢接受我的離開,

得久一點的癌癥也好。沒有道謝、道愛、道歉、道別,這對家人太殘忍。」

不過對此,陳醫師也坦承,自己其實也曾認為最好的離開方式,

就是睡夢中毫無痛苦的離開,

「是直到有了家庭、小孩出生以後,我改變想法了,我不想要在睡夢中或意外走。

陳醫師接著表明,這是因為他面對過的無常太多了,多到隨時都可以面對生死,

不管是別人的,還是自己的死亡...然而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

怎麼人生不要遺憾所以陳醫師總會懇請老天爺:

「希望太太比我先走,讓這份生離死別的苦楚,

由他來面對就好,

江蕙的《家後》唱的,是我的心聲,

『等待返去的時陣若到,我會讓你先走,因為我會嘸甘放你為我目屎流』...」

雖然陳醫師將生死看得很淡,但可千萬別以為他會放任病患不關不顧,

事實上,身為醫者的他,有一顆無比體貼的仁心,在工作之餘總會四處倡導「醫病溝通」的重要觀念,

分享設身處地為病患著想的說話方法,還因此在網路上被粉絲大讚是「暖醫」!

而面對這些讚譽,陳醫師也僅是淡然地笑說:

「或許是母親對我的影響吧!她總是替人想在前面,無形中也影響了我。」

最後,陳志金醫師還不忘呼籲大家,

無論外在的事物有多美好、多值得追求,

「但生命要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像他就認為跟家人相處更重要,

用各種方法幫助別人,也更有成就感!」

陳醫師的觀念真的好發人省思,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他大概是有偶像包袱的網紅醫生,為了出書拍封面照,去年底開始減重,瘦了13公斤,還邀請臉書粉絲幫忙監督。2015年開始經營的臉書「ICU醫生陳志金」至今有17萬人追蹤,時而分享病房動人時刻,時而批評醫療時事,比如有立委夾到手指後送急診,有濫用醫療資源之嫌,又佔用產後病房,他自創名詞暗諷該名立委要注意「慘後憂鬱癥」,嗆辣梗不時讓他登上新聞,臉書單篇文章最高可觸及數百萬人、數萬次分享。

他頗得意寫臉書比寫只有幾個人看的醫學期刊論文更有用,

因此更加努力寫臉文,最近集結成書的《ICU重癥醫療現場》,內容非衛教,而是一幕幕加護病房人生風景:要怎麼跟神明溝通?該不該放棄急救?要不要器捐?怎樣醫病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