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老父怕女兒淋雨「搭了很久公車」專門送傘卻被拒「你回去吧,我自己能照顧自己」父心酸:我最害怕的不是孤獨,是不被需要

PubDate:2021-01-21

願你也能懂得父母身後苦。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在我們面前變得越來越沉默。

他們總是小心翼翼地陪著笑臉,或者默默地不吭聲。

這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無用了。

的確,父母漸漸老去,從體力、精力上來說,都已不如兒女,於是他們選擇了示弱。

他們變得小心翼翼,言聽計從,生怕惹子女們不開心。

一個人變老,最明顯的特徵是什麼?

有人說,是害怕。

就像網上說的那句話:「不管年輕的時候有多麼無所畏懼,人一旦老了之後,就會對生活生出很多擔心。」

我們的父母,不正是如此?

害怕自己成為累贅、害怕被子女嫌棄、害怕一再失去……所以愈發忐忑不安、小心翼翼。

我們討厭的話不敢說,我們不喜歡的事不敢做,就連想對我們好,都要看眼色。

生怕一不小心,就惹了我們不高興。

比起孤獨,害怕更讓他們絕望!

1.父母老了,最怕自己沒用

父母之於子女,

就像是大雨中的一把傘,時時刻刻都在為我們遮風擋雨。

可隨著年齡越大,我們好像就越不需要「這把傘」。

以至於常常忽略他們的感受、打斷他們的勸告、嫌棄他們的行為、違背他們的意願,甚至拒絕他們的關心,有意無意地告訴他們,你們已經沒用了,我不需要你們了。

就像曾經看過的一部紀錄片。

下大雨時,父親因為擔心怕女兒淋雨,輾轉坐了很遠的公車,專門去送傘。

此為示意圖來源:路透社

誰知女兒早已叫好了車,父親的出現反而添了麻煩。

看著父親手足無措地站在那裡,女兒只是不耐煩地說了一句:「以後沒事,你就不用特地來一趟了,我又不是照顧不了自己。」

一句話,就讓父親偃旗息鼓了。

德蕾莎修女曾說過:「孤獨和不被需要的感覺是最悲慘的貧困。」

人老了之後,最怕自己沒用。

尤其在子女面前,父母最大的需要就是「被需要」。

而當有一天不被需要的時候,好像生活也沒有了奔頭。

在最近上映的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裡,高亞麟飾演的爸爸,有一個患了重癥的兒子。

有一次,父子倆吵了起來,兒子韋一航說「我還不如不活了」,韋爸忍不住對他動手。

緊接著,他也哭了:「自從你生病後,我就不想聽這些話……」

這一幕,讓人淚奔。

韋爸爸對兒子動手,更像是狠狠地對待自己。

因為他害怕,自己幫不了兒子,更害怕,若有一天兒子離開,自己只剩無能為力。

《夏至未至》中有一句話:

「年少時,我們總以為父母無堅不摧,直到撞破他們的無助,才明白那是因為愛,他們才願意扮演英雄。」

為人父母,最悲哀的地方就在於,自己的愛沒有了存在的意義。

因此,不要讓我們的成長,成為父母存在的「終止鍵」。

正所謂百孝不如一順,百順不如一用。

趁一切還來得及,再多讓父母感受到被需要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孝順。

2.父母老了,最怕子女臉色

《論語·為政》裡,子夏曾問過孔子,何為孝?

孔子的回答是:「色難」。

「色」乃和顏悅色之意,「難」意為困難。

「色難」的意思就是說,

孝順父母,不給父母擺臉色看,是最難的。

有人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媽媽特意從老家來照顧她。

有一次她在家裡寫作,媽媽時不時拿著水果走進來:「妮,你要吃蘋果嗎?」過了一會,媽媽又端著茶杯走進來:「妮,你要不要喝水?」又一會,媽媽搓著手進來:「妮,你想吃麵嗎?」

這時,她再也忍不住內心的怒火,沒好氣地說:「媽,我寫東西的時候,不要和我說話,一說話,我思路就斷了。」

一聽這話,媽媽瞬間像個做了錯事的孩子,「哦哦哦」地點著頭,彎著腰踮著腳,合上書房的門,悄無聲息地消失在門外。

此後,只要是她工作時,68歲的媽媽都會腳輕輕落地,人悄無聲息,話輕聲細語,就連咳嗽都要跑到廁所關上門,生怕弄斷了女兒的思路。

後來她說:「原來,父母最怕的是子女的臉色。」

人老了之後,只要看到子女臉上流露出一丁點蔑視和不耐煩,自己的內心就會惴惴不安。

是不是自己哪句話又說錯了?

是不是自己哪件事又做錯了?

是不是自己哪不對惹孩子生氣了?

老之將至,最懼子女之顏。悅,則安;不悅,則難。

因此,面對父母,少一點不耐煩,多一些理解和陪伴,才是讓他們安度晚年最好的辦法。

一輩子很短,千萬別讓自己的壞脾氣,成了傷他們最深的利器。

老人的心,總是那麼矛盾

曾經看過一部公益短片《爸爸的謊言》,影片中爸爸在電話裡輕鬆自在地跟女兒說:「閨女啊,我跟老朋友出去玩了,然後一起排節目,挺忙的。」

當女兒問到自己母親時,他支支吾吾不知道說什麼好,於是他撒了一個謊說:「你媽啊………她不在,不在。她跳舞去了,你不用擔心我們,你忙,就掛了吧。」

接著,畫面一轉,媽媽生病住院了,爸爸蹣跚著,獨自走在去醫院的路上……

對於父母隨著年歲增長我們總是想著逃離,工作時我們常常將父母遺忘在通訊錄列表的底端,而當他們主動聯繫我們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回一句:「在忙」。

而面對工作的資訊,即使是淩晨,也會迅速回復一句:「收到」。

作家劉墉說:「老人的心,總是那麼矛盾。我希望看見小鳥在空中飛翔的影子,又希望它能夠成為翱翔九萬里的大鵬。我渴望孩子回家,但也知道孩子是為世界而生的,孩子的臉會望向遠方……直到有一天,孩子走到我們的前面,我們這些老人家拼命地趕,也只能看見他們的後腦勺。」

也許父母的愛,就是想讓你回家,又怕你在路上奔波;想見到你,卻說回不回來都沒關係。

即便孤獨如海,或一病不起,父母首先想到的,還是不給你添麻煩。

我們把最少的時間和最差的脾氣都留給了父母,而「不給子女添麻煩」也漸漸成了中國式父母的一個特點,他們渴望與孩子相聚,又害怕給子女拖後腿,於是開始變得小心翼翼,對待每一次相處的機會都變得分外珍惜。

餘生漫漫,我們總以為來日方長,我們總以為父母不會計較,卻不知時光短暫,世事無常,所以請多給父母一些耐心。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老之將至,最懼子女之顏。悅,則安;不悅,則難。

因此,面對父母,少一點不耐煩,多一些理解和陪伴,才是讓他們安度晚年最好的辦法。

一輩子很短,千萬別讓自己的壞脾氣,成了傷他們最深的利器。

老人的心,總是那麼矛盾

曾經看過一部公益短片《爸爸的謊言》,影片中爸爸在電話裡輕鬆自在地跟女兒說:「閨女啊,我跟老朋友出去玩了,然後一起排節目,挺忙的。」

當女兒問到自己母親時,他支支吾吾不知道說什麼好,於是他撒了一個謊說:「你媽啊………她不在,不在。她跳舞去了,你不用擔心我們,你忙,就掛了吧。」

接著,畫面一轉,媽媽生病住院了,爸爸蹣跚著,獨自走在去醫院的路上……

對於父母隨著年歲增長我們總是想著逃離,工作時我們常常將父母遺忘在通訊錄列表的底端,而當他們主動聯繫我們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回一句:「在忙」。

而面對工作的資訊,即使是淩晨,也會迅速回復一句:「收到」。

作家劉墉說:「老人的心,總是那麼矛盾。我希望看見小鳥在空中飛翔的影子,又希望它能夠成為翱翔九萬里的大鵬。我渴望孩子回家,但也知道孩子是為世界而生的,孩子的臉會望向遠方……直到有一天,孩子走到我們的前面,我們這些老人家拼命地趕,也只能看見他們的後腦勺。」

也許父母的愛,就是想讓你回家,又怕你在路上奔波;想見到你,卻說回不回來都沒關係。

即便孤獨如海,或一病不起,父母首先想到的,還是不給你添麻煩。

我們把最少的時間和最差的脾氣都留給了父母,而「不給子女添麻煩」也漸漸成了中國式父母的一個特點,他們渴望與孩子相聚,又害怕給子女拖後腿,於是開始變得小心翼翼,對待每一次相處的機會都變得分外珍惜。

餘生漫漫,我們總以為來日方長,我們總以為父母不會計較,卻不知時光短暫,世事無常,所以請多給父母一些耐心。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