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加坡的華人超過7成,為什么漢語不是國語?李光耀:絕不可能

PubDate:2021-02-18

李光耀

他36歲時力挽狂瀾,領導新加坡獨立建國,緊接著,又用了40年的時間對新加坡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轉型改革,使經濟飛速發展,

讓新加坡很快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取得了資本主義式的成功。

這個人就是原新加坡總理李光耀。

50年代的新加坡幾乎沒什么經濟體,良好的停泊深水港口是唯一的經濟命脈,后來逐漸成為連接海上貿易航線的重要樞紐,進而形成一個成熟的轉口貿易型經濟體,但以這樣的狀況發展下去,人們的生活只能保持現狀,無法得到大的發展。

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的碼頭和港口

1959年李光耀出任自治邦總理后,首先想到的就是需要為這個移民國家出臺一下關于統一語言的政策,他認為語言政策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經濟的發展,進而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成敗。

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移民國家,上世紀50年代,其所有人口中華人的比例超過70%,按常理,一個國家超過7成的人口都說漢語,漢語必然是第一語言的首選,既容易推行,又方便貿易。但李光耀不這么想,他說:“漢語絕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通用語言,除非你們把我打倒!”

他認為要想發展經濟,就需要大量吸引外資來這里建企業,

這里的國民們必須說一種投資者們能聽懂的語言,那就只能是英語! 比較幸運的是,以前統治新加坡的是英國人,這里對英語不陌生,倘若新加坡像越南一樣被法國統治,想與世界接軌,就必須經過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將法語丟棄,讓人們重新接受一個新的語種,這太難了!

于是他力排眾議,將語言政策寫入了新加坡的憲法,漢語、馬來語、英語、泰米爾語都是這里的官方語言,但英語是唯一的行政語言。

60年代后期,由于新加坡大量招商引資,結合其人多地少的實際情況,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使得服裝、玩具、紡織、飾品等產業如雨后春筍般興盛起來,但這些產業的技能門檻較低,無法吸引到真正的高科技人才。

到了70年代,新加坡一方面于在學校的教育工作中,開始推行雙語政策,所有人必須學習兩種語言,第一就是官方通用的英語,第二就是自己民族的母語。這個政策對后來的招商引資起到了很大作用,許多國外的富豪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同時學習英語和漢語才選擇在新加坡定居。

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手段進行產業升級,利用稅收政策引導投資的方向,出現了電腦、精密儀器、航空材料等制造業和石油產業,真正實現了經濟體的徹底轉型,讓新加坡在很短的時間內一躍成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到了1990年,新加坡的GDP相較于1965年獨立時翻了30倍。

至此,李光耀在國家語言上的改革受到了很好的成效,曾經飽受爭議廢除漢語的真正原因,如今也無需做過多的解釋,因為他讓新加坡從一個港口變為高樓滿地的發達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