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是單位的草,卻是家庭的天:2億80後生存現狀,面對社會壓力,到底有多少存款才算合格,有一種落差是,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

PubDate:2021-02-16

不知不覺,現在的80後年齡也不小了,有很多人說80後是最孤獨的一群人,其實他們也是漸漸被遺忘的一代。

其實80後的身上,背負了很多責任,上有父母,下有孩子。

那麼80後究竟有多少存款才算合適呢?

逐年遞增的年齡換來的不是銀行卡裡上漲的數字,而是日復一日的焦慮。

「不敢辭職、不敢生病、更不敢死」,從邁入30歲門檻的那一瞬間開始,到現在的40歲,焦慮就已經成為了生活的基色。

這讓我想起前兩天看的一個帖子:「80後有多少存款才算達標?」

一個答主在視頻中列出了標準:最早的一批80後,今年40歲了,存款200萬才算達標;而剛剛邁入30歲的80後最後一批,

存款達到20萬才算合格。

這說明,絕大部分人只能拿幾千塊的薪水,每個月能存款一萬以上的人,只是鳳毛麟角。

所以,沒車沒房存款少,太正常了。

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給自己設置了不同程度的桎梏。

有一句話說:「有一種落差是,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負了遭受的苦難。」

這些年來,你每天努力工作,卻發現還是無法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說到底,是野心太大,而努力不足:下定決心想要過上自律的生活,卻每天中午才起床;想要擁有好身材,買健身卡後去過的次數屈指可數;想要給自己多充電,晚上回了家還是控制不住看劇、玩遊戲;想要嫁給有錢人,但自己沒有與之匹配的能力和價值。

社會的標準讓人焦慮,家庭的重擔也讓人一刻不敢停歇。

網路上有一句話:「你是單位的草,卻是家庭的天。」

80後面對著「上有父母,下有孩子,不敢生病,更不敢死」的困境,老人生病、孩子上學,隨便拎出來一件事都能挑戰脆弱的神經。

但有了錢,

就能減少這些未知帶來的焦慮。

愛因斯坦曾說:「並不是每一件算得出來的事,都有意義;也不是每一件有意義的事,都能夠被算出來。」

其實80後最是辛酸,也最是堅強,在他們的肩膀上,默默扛下了所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