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你不孝!媳婦堅持送婆婆住安養院,被親戚埋怨2年!婆婆真情告白媳才終被理解,歎:被誤解也值了

PubDate:2021-01-03

媳婦該不該以夫家為重?兒子需不需要完全承擔年邁父母的照顧責任,犧牲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品質?這些問題反映出集體主義的典型思想。

在東方社會裡,做為一個人,我們必須總是把他人的期待擺在自己之前,努力保持關係的和諧與緊密,不能夠太過主張個人的需要,否則就是一個自私、不懂禮數和感恩的人。因此,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孩子,心理空間一直是擁擠雜亂的,裡頭充斥著道德、禮教、習俗等,許許多多束縛與框架。我們必須很努力撐大心理的家,塞進許多角色,努力和每一個人都維持好關係,

壓抑個人的狀態和特質,無法坦然的面對拒絕。

當「讓一讓」、「退一下」、「忍一忍」,變成一整個社會處理衝突的潛規則時,你就會習慣性的壓縮自我認同,好裝進他人的期待,忘記要留一點餘地好好感受自己的情緒,疼惜自己的委屈、爭取應有的權益。

就如同許多人都認為將父母送到安養院是不孝,但為人媳婦的小皖在面對先生打算將年邁的婆婆接到家裡親自照顧時,她就是堅持要改送到安養院,還因此與丈夫大吵一架...然而,正當大家一味地指責小皖是白眼狼時,卻沒想過她其實是站在婆婆的角度,做了好多功課後才做得決定,如今甚至連婆婆都明白了媳婦當初的用心良苦!

示意圖,來源:愛長照

據《今週刊》報導,小皖在受訪時表示,

小皖的公公很早就過世,婆婆一個人拉拔3個兒女長大,2個姐姐陸續出嫁後,還是女朋友的小皖,已經可以感受到先生的焦慮,認定自己是家裡唯一的兒子,有義務負擔照顧母親的餘生。所幸當時婆婆還年輕,一個人生活也還能自理,

不覺得兒子需要放棄好不容易打下的事業,回家鄉照顧自己。但先生為了減少內心的愧疚,仍舊每個星期搭車南下回家探望母親。這樣的情況維持好多年,即使是婚後也沒有改變。舟車勞頓當然有,但想一想,一星期也才回家一趟,平常不需要天天住在一起,對需要獨處的小皖來說,已經是很大的自由了,所以即使每次回婆家都睡得不安穩,她仍努力扮演好媳婦的角色,儘量減輕先生的內疚。

直到一次婆婆意外在家昏迷,夫妻倆才開始思考如何更全面照顧媽媽的問題...

示意圖,來源:今週刊,下同

憶起當時的情況,小皖坦言,孝順的丈夫其實一直都很自責,因為工作與家庭無法親自照顧母親,所以經歷了那場意外後,便把牙一咬,決定無論如何都要把媽媽接到北部親自照顧!為此,甚至還考慮換屋,就為了要多準備一間孝親房給媽媽住,然而小皖雖能明白先生想盡孝的心情,但最終仍反對了這項提議。

示意圖來源:韓網

不僅如此,小皖更當面對先生直言:「真要考量媽媽的福祉,我們必須為她找合適的安養院。」讓先生完全無法理解,為何向來溫柔懂事的太太會說出如此絕情的話,覺得這麼等於是遺棄媽媽,不論小皖怎麼解釋他都不聽,夫妻關係降到冰點...

小皖接著指出,自己之所以反對,除了是因為顧慮到高齡80歲的婆婆,因為有健忘、高血壓、糖尿病等困擾,需要專業的醫療照護外,也考量到一家人長遠相處的情況,「由於夫妻倆是每天工作將近12小時的上班族,婆婆只能天天獨守電視,面對空蕩蕩的家,沒有朋友、無人交談。就算請外勞,情況不會改善到哪裡去,

而且經濟壓力更大!」

後來先生也接受了小皖的安排,並且親自向母親說了這個決定,起初婆婆沒多說什麼,只淡淡地說年輕人高興就好...而當送婆婆入住那天,夫妻倆一同辦理相關手續時,小皖卻看到先生眼眶含淚,還總是迴避母親的眼光,

那一刻她覺得自己很錯誤,好像是拆散他們母子。

事後許多親戚們更一直對小皖指指點點,背地裡說了好多閒話,但她就是將一切都忍了下來,堅持讓婆婆搬入安養院至少一年,真不行再來想辦法。

如今兩年過去,事實證明小皖當初的決定是對的,因為某天小皖陪先生到安養院探望婆婆時,剛好聽見婆婆跟來訪的親友說:「我好喜歡住安養院,我在這裡有很多朋友,每天也有很多活動,有卡拉OK比賽、志工表演,一點都不無聊。醫生說我的血糖血壓控制得很好,很健康呢!」而聽到這些話,小皖也非常慶幸當初的堅持是對的,說著還忍不住紅了眼眶欣慰地說,「那些被誤解的委屈,一點也不重要了!」

示意圖,來源:商業週刊

不得不說,要能像小皖這樣明理地做出最適合的決定,真的很不容易,一想到她還要承受那背地裡,數不清的閒言閒語,不禁讓人既佩服又心疼,最後也祝們他們一家人的感情越來越好~

過往的教育,花了許多力氣教會我們建立關係,卻很少告訴我們如何學會割捨、放手,捨去不需要的累贅,去對的地方找答案,而非待在讓自己委屈的地方哭,才能建構出自己理想的關係,不讓糾纏的人際問題讓自己痛苦萬分。人的意志力和心理空間是有限的,無法將所愛的人全都容納進去。我們得在生命不同階段,保持清理的習慣,將那些已經惡化成腫瘤的關係切割出去,留下能帶給我們真正成長和滿足的人,不再透過擁有眾多關係來定義自己的價值。清理心理空間,看似排拒、無情,可這麼做才能和你真正想要好好連結的人在一起。唯有你勇敢地將關係中造成你痛苦的包袱切割掉,你想要的幸福才會來到。同時,專注在獲得而非失去,我們才有力量做出行動。

因為某天小皖陪先生到安養院探望婆婆時,剛好聽見婆婆跟來訪的親友說:「我好喜歡住安養院,我在這裡有很多朋友,每天也有很多活動,有卡拉OK比賽、志工表演,一點都不無聊。醫生說我的血糖血壓控制得很好,很健康呢!」而聽到這些話,小皖也非常慶幸當初的堅持是對的,說著還忍不住紅了眼眶欣慰地說,「那些被誤解的委屈,一點也不重要了!」

示意圖,來源:商業週刊

不得不說,要能像小皖這樣明理地做出最適合的決定,真的很不容易,一想到她還要承受那背地裡,數不清的閒言閒語,不禁讓人既佩服又心疼,最後也祝們他們一家人的感情越來越好~

過往的教育,花了許多力氣教會我們建立關係,卻很少告訴我們如何學會割捨、放手,捨去不需要的累贅,去對的地方找答案,而非待在讓自己委屈的地方哭,才能建構出自己理想的關係,不讓糾纏的人際問題讓自己痛苦萬分。人的意志力和心理空間是有限的,無法將所愛的人全都容納進去。我們得在生命不同階段,保持清理的習慣,將那些已經惡化成腫瘤的關係切割出去,留下能帶給我們真正成長和滿足的人,不再透過擁有眾多關係來定義自己的價值。清理心理空間,看似排拒、無情,可這麼做才能和你真正想要好好連結的人在一起。唯有你勇敢地將關係中造成你痛苦的包袱切割掉,你想要的幸福才會來到。同時,專注在獲得而非失去,我們才有力量做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