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皇帝自稱為「朕」,太上皇如何自稱呢?李淵、趙佶、乾隆各不相同

PubDate:2022-11-21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對天下的統一。他認為自己的功勞超過了「三皇五帝」,便將他們的名號結合為「皇帝」專門給自己使用,嬴政便是「始皇帝」,后人稱秦始皇。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曾和齊湣王一同稱帝,分別稱「西帝」和「東帝」。但這里的「帝」并不是「皇帝」,而是恢復到了周之前最高統治者稱帝的習慣。在自己的稱呼上,先秦時期的各國國君大多自稱為「寡人」,也就是「寡德之人」。

中國人的自稱有很多,比如「我」、「灑家」、「某」、「吾」、「老夫」等,可謂是數不勝數。在這些自稱之中,「朕」直到嬴政稱皇帝之后才被壟斷,成為了皇帝專用的自稱。然而在此之前,不是君王的人照樣可以用「朕」來自稱。

比如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就寫道:「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由此也可以看出,「朕」這個人稱代詞,在秦始皇之前是很常用的。但為了突出皇權的神圣性,

這個字終究被皇帝們壟斷了兩千多年。

中國歷史上大大小小的皇帝共有幾百位,是非常稀缺的一個職業。而相比于皇帝,太上皇則是更加稀缺的存在,兩千多年里也就出了26位,其中還有好幾位是榮譽稱號。

歷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

但他不僅沒有稱帝,本人也比較短命,所以這個尊號是嬴政稱帝后給他追加的榮譽稱號。第一個活著當太上皇的人是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這也是為了協調父子之間的地位所使用的。

因為劉邦是亭長出身,父親更是老實巴交的農民,

所以劉邦成了皇帝后二人之間就出現了許多矛盾。從血緣上來講,劉邦是劉太公的兒子,給父親下跪磕頭天經地義。但從法理上來講,劉邦是全天下的皇帝,萬人之上,也是自己父親的君。

劉太公沒啥文化,起初沒想這麼多,直到后來有人提醒他他才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等到劉邦再給他行禮時,他被嚇得連連后退,劉邦這才聽從大臣的建議,將父親尊為太上皇。

因為沒當過皇帝,所以劉太公的自稱和當老百姓時一樣。至于具體怎麼稱呼,并無詳細史料可考。相比于劉太公,唐朝的第一位太上皇高祖李淵就不那麼好受了。

武德九年六月(公元626年7月),秦王李世民在太極宮玄武門發動政變,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在這之后,李淵的皇權已經被秦王架空,自己只能乖乖地退位,讓李世民當皇帝。李淵退休了,李世民也不敢對他下手,只能尊他為太上皇。

李淵退位時,在詔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善,此亦吾之夙志也」。由此可以看出,李淵當了太上皇后,只是自稱為「吾」,和平頭老百姓一樣。畢竟李淵是被逼著退位的,自稱為吾也是滿滿的無奈。

李淵退位后整整500年,金軍兵臨東京城下,宋徽宗趙佶連忙傳位給太子趙桓,自己當起了太上皇。雖然燕云十六州的丟失責任不在宋徽宗,但他「聯金滅遼」并暴露了軍事上的短板,

最終導致了「靖康之恥」。

趙佶深知自己對不住兒子和大宋,因為自己一手釀成的滅頂之災,最后卻要甩鍋給兒子,讓他來頂替自己當亡國之君。所以當趙佶和兒子同時出現的時候,多以「老朽」自稱。自古以來皇帝的自稱都是威嚴霸氣的,唯獨趙佶的自稱這麼不堪,

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羞愧。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當了60年皇帝的愛新覺羅弘歷,不得不履行自己曾經吹下的牛皮。但是在禪位給嘉慶之后,乾隆并沒有放權。不僅不放權,他還要處處壓嘉慶一頭。

秦始皇稱皇帝時規定,凡是書寫時遇到「皇帝」二字,要另起一行將這兩個字高出其他字兩格。乾隆當太上皇之后便規定,凡是寫道「太上皇」三個字,要比「皇帝」二字還要高一格。在自稱上,乾隆依舊我行我素,稱「朕」。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乾隆掌權一生,退位了依舊這麼霸氣。

要另起一行將這兩個字高出其他字兩格。乾隆當太上皇之后便規定,凡是寫道「太上皇」三個字,要比「皇帝」二字還要高一格。在自稱上,乾隆依舊我行我素,稱「朕」。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乾隆掌權一生,退位了依舊這麼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