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一滴水畫了50年,一幅賣出238萬高價,還被兩國授予勛章,非常厲害

PubDate:2022-11-21

堅持,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真的持之以恒做到極致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在韓國,有這樣一位傳奇畫家,他堅持畫水滴,一畫就畫了半個世紀。

這位傳奇畫家名叫金昌烈。

金昌烈,1929年12月生于朝鮮南部平壤省的孟山郡(Maengsan),從小就對繪畫感興趣的他,在1948年開始在首爾大學美術學院學習。

本來他計劃一路讀下去,但戰爭紛擾,不得不在1953年被迫結束自己的學業。

不過,即使不能繼續讀書,

也沒有阻擋金昌烈對繪畫的堅持。

為了躲避戰亂,他選擇離開南韓,在歐美旅居,最后定居于法國。

年輕的金昌烈就好似一片風中的樹葉,漂泊不定,遲遲找不到自己的歸宿和目標。

不過很快,他的機會來了。

在法國期間,他與不少同樣來自韓國的藝術家相識,

在這些好友的影響下,他于1960年開始帶有自己風格的創作。

最初,金昌烈的畫主打抽象風格。

這些畫作有一個統一的標題《Composition》,畫面內容也很相似,在單色的背景中,金昌烈用筆觸描繪著一個個球狀的菌體:

這些風格獨特的抽象畫讓金昌烈小有名氣。

但真正讓金昌烈享譽藝術界的,是水滴。

從第一次開始畫水滴起,他將這件事堅持了50年,整整半個世紀。

「畫水滴」,就好像小時候聽說「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一樣,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好好的畫家畫啥不好,非畫水滴這種沒什麼技術含量的東西。

其實不然,「水滴」這個元素不但不簡單,還對金昌烈有著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他開始畫水滴源于一次意外的發現。

某天清晨,正準備開始作畫的金昌烈本想撒一些水在畫布上做準備工作,但這一灑,一幅他從沒見過的「畫」出現了:數顆大小不一的水滴停留在畫布上,折射著窗外的陽光閃閃發亮。

「那時我被震撼到了,這種感覺才是我想要的,我想嘗試將其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題。」后來在一次采訪中,金昌烈回憶到。

正是這最純粹,最簡單的水滴治愈了這位藝術家。

對于身處戰爭年代的金昌烈來說,他曾不止一次親眼目睹、經歷死亡與離別。

「畫水是可以治愈我所有的記憶、痛苦和焦慮,這些水滴其實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明確的象征意義,但它們確實可以幫助我消除很多過去痛苦不安的回憶。」

1970年,金昌烈畫了他人生中第一幅以水滴為主題的畫作《Événement de la nuit》。

黑色的背景中,出現了一滴很有意境的水滴。

這幅畫,開啟了他的水滴創作之路。

半個世紀只畫一樣東西,有人可能會擔心太單調。

但金昌烈筆下的水滴并不單調,根據光影,布局和背景的不同,他每一幅畫中的水滴都是獨一無二的。

綜合大部分作品,他的創作隨著時間的推進粗略可分為三個階段。

最開始創作的幾年里,他的畫中只有一滴水珠,為了畫好這一滴,金昌烈會花費大量時間研究如何將其繪制逼真。

1971年畫作

1974年畫作

1979年畫作

這樣的創作持續了幾年后,他畫面上的水滴數量開始增多。

每顆水滴的剛強與柔弱,每個光影的虛實與變換,都稍有不同。

他的創作從大的水滴變為一片水滴,將人們的視線吸引到最小的點,一顆顆小水滴的組合更能營造出一種靜止的瞬間之美。

金昌烈所描繪的水珠,細膩到仿佛真的是從畫布中滲出的,逼真到讓人忍不住想要伸手觸碰。

「畫水滴的過程,像是在溶解所有雜質,讓水滴回到一種‘無’的純凈狀態。當所有憤怒、焦慮和恐懼達到‘無’的那一瞬間,我們就會感到平和。」

每一幅畫的繪制過程對于金昌烈來說都是在療愈自己早年間所經歷的一切。

這些水滴,讓金昌烈這個名字在歐洲畫壇變得越來越有名,比起他的原名,人們更喜歡稱他為「水滴畫家」:

2008年,已經畫了快40年水滴的金昌烈回到了韓國。

從法國回到韓國,這個「回家」也意味著他的創作回歸到了真正的東方文化之中。

在他的畫里,開始出現一些頗具禪意的漢字書法作為水滴的背景:

時而是工整密布的書文,時而是拆散的偏旁部首,具象的水滴與抽象化的文字,精細的西洋畫派與寫意的東方水墨形成鮮明對比。

因為他小時候學習書法,且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后期又受到西方文化影響,金昌烈的創作總能將不同地方的文化與哲學完美融合并呈現在作品上。

每幅畫都讓人看了有一種「遁入空門」的感覺。

這些水滴,讓金昌烈成了享譽全球藝術屆的大藝術家,不光是因為他畫的好,還因為他將畫水滴這件事堅持了50余年,這是一件不敢相信而且很難實現的事情,他卻做到了。

這半個世紀里,他從沒有停下過自己創作的畫筆,他的堅持也得到了相應的收獲。

1996年,法國為他頒發勛章;2013年,韓國政府為他頒發勛章,2016年,以他命名的美術館在濟州島南部正式開幕。

偌大的美術館中,隨處都能看見「水滴」這個元素。

包括韓國國立當代美術館,三星美術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日本東京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日本國立現代美術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在內的多家藝術機構都收藏了他的畫。

還有不少畫都曾以超高價被拍賣收藏:1973年的一幅水滴畫作,在2017年于蘇富比拍出286萬港元(約238萬人民幣)的高價;1978年的一幅水滴作品,在2013年于佳士得拍出148萬港元(約132萬人民幣)的價格。

金昌烈曾經不止一次說過,他會將水滴一直畫下去,直到沒法畫的那一天。

然而,在2021年1月5日,這位大藝術家手中的畫筆永遠的停了下來。

他的去世震驚了整個藝術界,甚至連遙遠大洋彼岸的《紐約時報》當時都花大篇幅報道了這位藝術家的去世。

「水珠雖然可以是透明閃耀又轉瞬即逝的空虛存在,但金昌烈的水珠卻能永遠留下美的感動。」曾經一位策展過金昌烈畫展的策展人在得知金昌烈去世后這樣說到。

那位「水滴畫家」雖離我們而去,但他筆下的水滴,和水滴背后50年的堅持相信會被人們記很久很久。

半個世紀只畫一樣東西,有人可能會擔心太單調。

但金昌烈筆下的水滴并不單調,根據光影,布局和背景的不同,他每一幅畫中的水滴都是獨一無二的。

綜合大部分作品,他的創作隨著時間的推進粗略可分為三個階段。

最開始創作的幾年里,他的畫中只有一滴水珠,為了畫好這一滴,金昌烈會花費大量時間研究如何將其繪制逼真。

1971年畫作

1974年畫作

1979年畫作

這樣的創作持續了幾年后,他畫面上的水滴數量開始增多。

每顆水滴的剛強與柔弱,每個光影的虛實與變換,都稍有不同。

他的創作從大的水滴變為一片水滴,將人們的視線吸引到最小的點,一顆顆小水滴的組合更能營造出一種靜止的瞬間之美。

金昌烈所描繪的水珠,細膩到仿佛真的是從畫布中滲出的,逼真到讓人忍不住想要伸手觸碰。

「畫水滴的過程,像是在溶解所有雜質,讓水滴回到一種‘無’的純凈狀態。當所有憤怒、焦慮和恐懼達到‘無’的那一瞬間,我們就會感到平和。」

每一幅畫的繪制過程對于金昌烈來說都是在療愈自己早年間所經歷的一切。

這些水滴,讓金昌烈這個名字在歐洲畫壇變得越來越有名,比起他的原名,人們更喜歡稱他為「水滴畫家」:

2008年,已經畫了快40年水滴的金昌烈回到了韓國。

從法國回到韓國,這個「回家」也意味著他的創作回歸到了真正的東方文化之中。

在他的畫里,開始出現一些頗具禪意的漢字書法作為水滴的背景:

時而是工整密布的書文,時而是拆散的偏旁部首,具象的水滴與抽象化的文字,精細的西洋畫派與寫意的東方水墨形成鮮明對比。

因為他小時候學習書法,且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后期又受到西方文化影響,金昌烈的創作總能將不同地方的文化與哲學完美融合并呈現在作品上。

每幅畫都讓人看了有一種「遁入空門」的感覺。

這些水滴,讓金昌烈成了享譽全球藝術屆的大藝術家,不光是因為他畫的好,還因為他將畫水滴這件事堅持了50余年,這是一件不敢相信而且很難實現的事情,他卻做到了。

這半個世紀里,他從沒有停下過自己創作的畫筆,他的堅持也得到了相應的收獲。

1996年,法國為他頒發勛章;2013年,韓國政府為他頒發勛章,2016年,以他命名的美術館在濟州島南部正式開幕。

偌大的美術館中,隨處都能看見「水滴」這個元素。

包括韓國國立當代美術館,三星美術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日本東京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日本國立現代美術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在內的多家藝術機構都收藏了他的畫。

還有不少畫都曾以超高價被拍賣收藏:1973年的一幅水滴畫作,在2017年于蘇富比拍出286萬港元(約238萬人民幣)的高價;1978年的一幅水滴作品,在2013年于佳士得拍出148萬港元(約132萬人民幣)的價格。

金昌烈曾經不止一次說過,他會將水滴一直畫下去,直到沒法畫的那一天。

然而,在2021年1月5日,這位大藝術家手中的畫筆永遠的停了下來。

他的去世震驚了整個藝術界,甚至連遙遠大洋彼岸的《紐約時報》當時都花大篇幅報道了這位藝術家的去世。

「水珠雖然可以是透明閃耀又轉瞬即逝的空虛存在,但金昌烈的水珠卻能永遠留下美的感動。」曾經一位策展過金昌烈畫展的策展人在得知金昌烈去世后這樣說到。

那位「水滴畫家」雖離我們而去,但他筆下的水滴,和水滴背后50年的堅持相信會被人們記很久很久。